510 likes | 746 Views
耳科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杨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耳鼻咽喉 - 头颈外科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颞骨 (temporal bone) 位于颅骨二侧,与顶骨、蝶骨、枕骨相接,由鳞部、鼓部 、乳突部和岩部组成. 外耳的解剖. 耳廓 耳前切迹-可作切口 耳廓前皮肤与软骨粘连紧 血肿难吸收 易冻. 外耳的解剖. 外耳的解剖. 外耳道 2.5-3.5 厘米 外 1/3 :软骨 内 2/3 :骨 两个狭窄:骨与软骨交界处,骨部距鼓环 0.5cm 处 ( 外耳道峡 )
E N D
耳科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杨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
颞骨(temporal bone)位于颅骨二侧,与顶骨、蝶骨、枕骨相接,由鳞部、鼓部 、乳突部和岩部组成
外耳的解剖 • 耳廓 耳前切迹-可作切口 耳廓前皮肤与软骨粘连紧 血肿难吸收 易冻
外耳的解剖 • 外耳道 • 2.5-3.5厘米 • 外1/3:软骨 • 内2/3:骨 • 两个狭窄:骨与软骨交界处,骨部距鼓环0.5cm处(外耳道峡) • 检查:成人后上提,婴幼儿向下拉
中耳的解剖 • 鼓室 • 咽鼓管 • 鼓窦 • 乳突
中耳的解剖-鼓室 • 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 • 鼓室6个壁:内、外、前、后、顶、底
镫骨底板 面神经管凸 外半规管凸 匙突 鼓窦入口 大脑颞叶 锥隆起 鼓索神经孔 鼓岬 面神经 砧骨 锤骨 鼓膜张肌半管 鼓膜张肌附着处 咽鼓管鼓口 鼓索神经 鼓膜 颈内动脉 蜗窗小窝 颈静脉球 中耳的解剖-鼓室
中耳的解剖-鼓膜(外壁) • 鼓膜 半透明膜,约1cm2,1mm 上为松弛部,下为紧张部 三层结构:上皮层,纤维层,粘膜层
中耳的解剖-内壁 • 即内耳的外壁 • 中央-鼓岬 • 后上方-前庭窗(卵圆窗)-前庭 • 后下方-蜗窗(圆窗)-鼓阶 • 前庭窗上方-面神经管水平部 • 面神经管上后方-外半规管凸 • 前庭窗前方-匙突
中耳的解剖-前壁 • 即颈动脉壁 • 下部与颈动脉相隔 • 上部两口:鼓膜张肌半管开口(上) 咽鼓管半管鼓室口(下)
中耳的解剖-后壁 • 后壁上部小孔-鼓窦入口 • 砧骨窝-面神经管水平段垂直段交界处后方 • 前庭窗高度-锥隆起 • 面神经隐窝-后鼓室径路
中耳的解剖-上壁 • 即鼓室盖 • 与颅中窝大脑颞叶分隔 • 婴幼儿的岩鳞裂未闭合-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中耳的解剖-下壁 • 即颈静脉壁 • 与颈静脉球分隔 • 有缺损-蓝鼓膜
中耳的解剖-鼓室内容物 • 听骨(人体最小的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 • 听骨韧带:锤骨的韧带,砧骨的韧带和镫骨的韧带 •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 鼓索神经
中耳的解剖-咽鼓管 • 鼓室与鼻咽的通道,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为峡部。 • 在肌肉收缩作用下咽口开放,以调节鼓室气压。 • 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 ,咽部感染易传入鼓室。
中耳的解剖-鼓窦与乳突 • 鼓窦:上鼓室与乳突间的通道,鼓室后上的含气腔。 • 乳突: 颞骨内的气房,分为四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内耳的解剖 • 内耳又名迷路,含有听觉与平衡觉感受装置 • 内耳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 •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有内淋巴
内耳的解剖-骨迷路 • 致密骨质 • 前庭、半规管、耳蜗
内耳的解剖-前庭 • 耳蜗和半规管之间,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 • 球囊隐窝,椭圆囊隐窝 • 外壁:前庭窗镫骨底板封闭
内耳的解剖-骨半规管 • 3个弯曲的骨管,互相成直角,称为外、上、后半规管。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合成一总脚,外半规管为单角,3个半规管共有5个孔进入前庭。 • 两侧外半规管同一水平,头前倾30度与地面平行,两侧上半规管平面向后延长互相垂直,两侧后半规管平面向前延长互相垂直。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蜗管,各部互相连通。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椭圆囊 前庭后上方椭圆囊隐窝中,囊壁有椭圆囊斑,感受平衡觉,后壁有5孔与3 个半规管连通。前壁有椭圆球囊与内淋巴管,后者经前庭小管止于岩部后硬脑膜内的内淋巴囊。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球囊 前庭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内,内前壁有球囊斑,感受平衡觉,后下接内淋巴管及椭圆球囊管。球囊下端经连合管与蜗管相通。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膜半规管 附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借5孔与椭圆囊相通。
内耳的解剖-膜迷路 • 膜蜗管 • 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亦在前庭阶与骨阶之间,内含内淋巴。 • 基底膜:起自骨螺旋板游离缘。其上的螺旋器(Corti器)是由内、外细胞等组成的听觉感受器。
耳的生理学 • 听觉 • 平衡觉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 空气传导: 声波—耳廓—外耳道—听小骨—前庭窗—外、内淋巴—螺旋器—听神经—各级神经核团—听觉中枢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 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相应振动,并激动耳蜗螺旋器产生听觉。 1、移动式骨导 2、压缩式骨导
外耳的生理 • 集声作用 • 辨别方向 • 共振作用 • 保护作用 • 声波增压
中耳的生理 • 变压增益 • 传声变压结构:鼓膜与听骨链
中耳的生理-鼓膜的生理功能 • 有效振动面积: 55 mm2,解剖面积的2/3。 镫骨底板面积3.2 mm2,17倍
Function Middle ear—amplification from area ratio • Pressure = Force/area • Area of tympanic membrane ~17 > area stapes • Gain of area ratio ~24 dB
中耳的生理-听骨链的生理功能 • 锤骨柄与砧骨长脚为杠杆的两臂,长度之比为1.3:1可使声压传到前庭窗时增加1.3 倍,故声波达到镫骨底板时可提高1.3×17=22.1倍,相当声强级27dB,声波从空气达内耳淋巴所衰减的30dB通过中耳的增压作用得到了补偿。
Function of Middle ear—pressure amplification-ossicles • Energy loss at air-fluid interface-99.9% loss (-30 dB) • Malleus longer than incus-amplify pressure ~1.7X (+2 dB)
中耳的生理-鼓室肌的生理功能 • 镫骨肌:收缩时牵引镫骨头向后,使底板前部向外跷起,导致外淋巴压力减低
中耳的生理-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 • 引流作用 • 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 • 防声作用
听觉生理 • 传音功能 • 感音功能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250 Hz tone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1 kHz tone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4 kHz tone
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3个系统的相互协调来完成,其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前庭是特殊分化的感受器,主司感知头位及其变化。
半规管的生理功能 • 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
球囊及椭圆囊的生理功能 • 感受直线加速度,维持人体静态平衡。 • 球囊斑:感受头在冠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 椭圆囊斑:感受头在矢状面上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