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1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 組長:李宗翰 組員:張家碩 陳仁傑 賴彥潔 蘇煒恩 蔣杰倫 羅大維 楊景傑. 外文一 第三組. 目錄. 一、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 賴彥潔 二、主要的政治制度與運作 --- 張家碩、蘇煒恩 三、影響朝代變化之重要歷史事件 ---- 羅大維 四、文化社會現象 -------------- 李宗翰 五、衰亡的原因 -------- 陳仁傑 六、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 ------- 楊景傑 七、結論與心得 --------- 蔣杰倫 八、參考資料.

truo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春秋戰國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春秋戰國 組長:李宗翰 組員:張家碩 陳仁傑 賴彥潔 蘇煒恩 蔣杰倫 羅大維 楊景傑 外文一 第三組

  2. 目錄 • 一、朝代的起源與簡史---------------賴彥潔 • 二、主要的政治制度與運作---張家碩、蘇煒恩 • 三、影響朝代變化之重要歷史事件----羅大維 • 四、文化社會現象--------------李宗翰 • 五、衰亡的原因--------陳仁傑 • 六、對後世的貢獻與影響-------楊景傑 • 七、結論與心得---------蔣杰倫 • 八、參考資料

  3. 一、朝代的起源與簡史 賴彥潔

  4. 西周的衰亡……… • 周幽王寵愛褒姒,廢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后其子伯服為太子,朝廷因此混亂,申后父申侯聯合繪和犬戎攻占鎬京,殺幽王,西周滅亡。 • 幽王違反了周公制的嫡長子制度,廢嫡長子宜臼改立伯服為太子,所以諸侯並沒有幫助幽王,而是協助平王東遷。

  5. 平 王 東 遷 • 原因:原鎬京遭犬戎破壞,又因鎬京曾發生過地震受損,又接近戎、狄等外患,遂東遷至雒邑。 • 因為國土疆域大幅縮減,兵力和各方面資源都缺乏,但平王東遷後,周天子地位逐漸動搖。

  6. 東周領土

  7. 春秋名稱由來見於孔子據魯史編作《春秋》後世稱孔子所記載的這段時間為「春秋時期」或「春秋時代」簡稱「春秋」春秋名稱由來見於孔子據魯史編作《春秋》後世稱孔子所記載的這段時間為「春秋時期」或「春秋時代」簡稱「春秋」 • 戰國名稱由來這個名稱戰國時已經有了,指當年連年進行兼併戰爭的七大強國魏、趙、韓、齊、楚、秦、燕,但當真正確立是在西漢末年劉向彙編的《戰國策》 。

  8. 尊 王 攘 夷 • 王室衰微後,天子對諸侯的約束力日趨薄弱,使原有的封建秩序動搖。 • 各國時常發生內亂,使宗法制度遭到破壞。 • 戎、狄等游牧民族,常會乘各諸侯國內亂之時攻占城邑,對各國產生嚴重威脅。

  9. 在這種情勢下,周天子無法應付,諸侯中有意爭奪霸主者,遂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在這種情勢下,周天子無法應付,諸侯中有意爭奪霸主者,遂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 「尊王」: 擁護周王室,尊崇周天子之地位。 • 「攘夷」: 團結諸侯國,共同攘斥、抵禦外族,以維持中原的穩定秩序。

  10. 「尊王攘夷」看起來似乎是保護國家,暗地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想藉以獲得霸主地位,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而另一方面,又怕謀奪天子王權,遭致與天子同姓諸侯的聯合反對,因而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開始了春秋爭霸的局勢。「尊王攘夷」看起來似乎是保護國家,暗地卻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想藉以獲得霸主地位,獲得經濟上的利益;而另一方面,又怕謀奪天子王權,遭致與天子同姓諸侯的聯合反對,因而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開始了春秋爭霸的局勢。 • 在春秋的霸者中,一般以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為〝五霸〞,其中真正做到〝尊王攘夷〞的,只有齊桓公、晉文公而已。

  11. 春 秋 列 國

  12. 春秋的興起 • 因西周有著封建制度,所以周天子手上握有土地和軍事權,所以才有能力控制諸侯;遷都後實力大不如前,失去所擁有的兵力和土地,對諸侯的號召力大減,天子約束力民存實亡。 • 東遷後的周王室統治力弱而諸侯國日益強盛,周王只在名義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13. 春秋五霸的崛起 • 西周為封建社會,周天子因為有土地有武力所以有能力控制諸侯,但因遷都後的東周周天子擁有的土地和武力變較少,所以天子失去對諸侯的控制,天子的地位已徒具虛名。 • 諸侯爭霸,為了成為中原霸主,互相攻伐,形成了霸主政治,對內維持秩序,對外抵抗外武,代替周天子統治。

  14. 齊桓公稱霸 • 前685年,齊國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實施變法 。 • 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 •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 • 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15. 宋襄公圖霸 • 齊桓公死後,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 • 南方 楚國興起,自稱為王宋襄公試圖效法齊桓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再次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與威望都不足 • 宋襄公為求軍隊仁義信用,不願趁楚渡河和列陣混亂時攻擊,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

  16. 晉文公稱霸 • 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 • 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秦晉之好),在諸侯中威信很高。 • 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然後會盟於踐土,成為中原霸主。

  17. 秦穆公稱霸西戎 • 秦僻處西陲,西周初年為附庸小國。春秋初年因秦襄公助平王東遷有功,方被封為諸侯,並賜予岐山以西之地。 • 秦穆公善於任用賢能,他以客卿百里奚、蹇叔為左右相,授以國政,立意改革,並東窺中原,參與爭霸。 • 此舉為後來戰國後期秦國的強大,立下了長遠之根基。

  18. 吳越稱霸東南 • 春秋後期,當北方弭兵變平靜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 • 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 ,在前506年統兵伐楚 ,楚得到秦國幫助,秦軍擊敗吳軍。 • 前496年吳軍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將靈姑浮用戈刺闔閭,他因傷逝世。 • 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打敗越國,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並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

  19. 吳越稱霸東南 • 吳王夫差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 • 黃池之會使吳國成為盟主並達成稱霸的目的,但越王勾踐趁夫差率軍北上時,攻入吳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前473年消滅吳國。 • 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20. 楚 莊 王 • 楚國位處中原南端,向來被視為南蠻。 • 楚莊王受大夫蘇從冒死進諫後一鳴驚人,對外吞併南方眾多小附庸國,增強國力 ; 對內則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厲行法治,加強軍備。 • 從「問鼎中原」我們可以看出楚莊王有意與周王並駕齊驅,更想代替周天子掌控整個中原。

  21. 春秋→戰國 • 1.三家分晉:晉國在春秋時期為強國,長期稱霸中原。但到春秋晚期,其政權逐漸落入卿大夫之手。前453年,韓、魏背智與趙聯合攻滅智氏,三分其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命趙、韓、魏為諸侯,韓、趙、魏三諸侯國正式形成。

  22. 春秋→戰國 • 2.田氏代齊:齊國原為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桓公時曾極盛。春秋末年,姜氏之國(齊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前386年,周室冊命田和為侯,幾年後齊康公卒,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為田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或稱「田氏篡齊」,因僅國君易姓,國名未變,故戰國時代之齊國常被稱為「田齊」。

  23. 春秋→戰國 •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標誌著傳統封建制度的崩解,而這種「僭越」之行為竟然得到周王室之認可,周天子威望盡失、聲名掃地。

  24. 春秋→戰國 • 從春秋到戰國,周天子從「名存實亡」到連名義上的霸主都沒了。 • 諸侯不再尊王攘夷,反而是消滅敵國,而不只是威嚇他而已,以統一天下為最終目標。

  25. 戰 國 七 雄

  26. 戰國起出年份爭議之說 • 前476年 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 • 前453年 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三家滅智,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 • 前403年 (周元王元年),而北宋成書的編年史《資治通鑒》則以『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而定戰國始於前403年 。

  27. 七雄並列原因 • 戰國時期君主制在各大國普遍建立,各國君主先後稱王,周天子連名義上共主的地位已不存在。 • 各國君主為爭新天子而常打仗,為了尋求兵役,掌握境內人口的動向和人才→郡縣制和編戶齊民。 • 為了滅他人國家,富國強兵→造成改革變法的風潮。

  28. 七雄並列原因 • 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相互混戰,國際社會非常不穩定。戰國初期東周境內尚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齊、晉、楚、越四國的實力最強,有四分天下之勢。 • 晉國內亂,以智氏、范氏、中行氏和韓、趙、魏六家為主的「六卿」又互相兼併。 • 智氏先滅范氏、中行氏,之後壓迫韓、魏去攻打趙,趙聯合韓、魏去滅智氏,形成三家分晉的局面,周天子冊命韓、趙、魏三家作諸侯,象徵著周天子以無實權。

  29. 七雄並列原因 • 前323年越王伐楚失敗,楚取吳越之地,宋滅齊,魯滅於楚,鄭滅於韓,中山被魏、趙所滅。 • 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相互爭霸的局面。 • 秦國商鞅變法使秦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完備,秦王統一六國,建立一套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也在經濟和文化上實行鞏固統一的措施。

  30. 主要的政治制度與運作 張家碩、蘇煒恩

  31. 大綱(1/3) 1.周天子地位式微 • 周平王東遷 • 王室衰弱 • 諸侯相互兼併 2.官僚體系的成型 • 世卿世祿制 • 將相分離、將相分制 • 布衣卿相

  32. 大綱(2/3) 3.封建到郡縣 • 封建制度加速崩壞的原因 • 郡縣制度的起源 • 郡縣制度的形成 • 封建到郡縣整理

  33. 大綱(3/3) 4.編戶齊民 • 改革原因 • 編戶、齊民 5.戰國時期之變法 • 背景 • 變法之先聲 • 各國變法內容 6.春秋與戰國政治局勢之比較

  34. 周天子地位式微 周平王東遷 王室衰弱 諸侯相互兼併

  35. 周平王東遷 1.周幽王寵愛褒姒,為令她高興而烽火戲諸侯導致 犬戎攻進鎬京 2.因幽王廢了嫡長子宜臼及申后,申后父親聯合犬 戎攻進鎬京 3.因舊都殘破所以平王東遷

  36. 違反宗法制度 王室衰弱(1/5) 1.周朝天子原為天下之共主、全國之宗主,但 自東遷後,王畿縮小,王室驟然衰落,無足夠 實力來維持其權勢與威望導致王權逐漸式微, 封建制度日趨崩潰。 2. 由於周幽王廢后奪嫡,平王又有弒父之嫌, 天子自身違背宗法大義,致威信掃地,不受諸 侯敬重地位日降,終至「王命不行」。

  37. 王室衰弱(2/5) 3.諸侯不再聽命,朝覲﹑進貢也日益減少,使王室經濟常處窮困 4.王室無力維持足夠軍隊,也無法挽回日易 崩壞的封建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諸侯相繼爭 霸的新局面 5.天下權力的重心已不在天子,而下移到諸 侯。

  38. 王室衰弱(3/5) 由此可見東周時王室的地位已經一落千丈。 「天下共主」之稱徒具虛名。原來「禮樂征 伐自天子出」,現在成了「禮樂征伐自諸侯 出」。故天子不唯不能號令諸侯,反要看諸 侯的眼色辦事,甚至受諸侯之欺凌。

  39. 王室衰弱(4/5) 實例: 1.過去諸侯由天子分封,一切聽命於王室,現在平 王的登位和遷都,反需賴晉、鄭、衛、秦等國忙。 2.由於不斷的封賜和一些諸侯的侵奪,王畿的領域 逐漸縮小,歧山以西之地被平王賜給了秦襄公,歧 東之地又相繼為晉、鄭等國所侵佔,周天子僻處洛 邑一隅,形同一小國。從前王室擁有六軍,現在只 能有三軍、二軍,甚至不足一軍

  40. 王室衰弱(5/5) 3.據《春秋》所載,在二百多年間,魯國國 君僅朝覲過周王三次。平王崩,魯不奔喪, 桓王二十餘年間反五聘於魯。魯君是周公後 裔,為周所封東方最親最有地位之諸侯,其 對周室之態度尚且如此,則其他諸侯更可想 而知。

  41. 諸侯相互兼併 除了王權衰微之外,封建秩序趨於崩潰的另一表 現,是諸侯兼併與爭霸。 本來各諸侯國疆土之大小均由天子規定,彼此間亦 不相統屬。但隨著共主衰微、王命不行,諸侯之間 遂不斷互相兼併、爭奪霸權、以大吞小、以強凌 弱,形成列國競爭、干戈不息的混亂局面。 春秋初 170餘國 春秋末 20餘國

  42. 官僚體系的成型 官僚體系 世卿世祿制 布衣卿相 將相分離、將相分制

  43. 官僚體系 中央政府層級化,專門官職掌管專門行政,但有沿用周制,也有新的官名。 楚設三閭大夫,掌管王族事務。齊國設主客,掌管接待賓客。秦設大田,掌管農業。韓設少府,掌管王室事務。

  44. 世卿世祿制 世卿世祿制是指按血緣關係的遠近任命世襲的貴族擔任各種官職,並且世代相傳。其操作方法比較複雜,但與古代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有著密切的關係 春秋時期官員的任免基本上還脫離不了這種制度。

  45. 布衣卿相 戰國時期,各國莫不變法圖強以統一天下。 戰國時期,除國君仍實行世襲制外,其他官職都不能世襲,由君主隨時任命。 官吏的任用打破了族姓的限制也打破了國別的限制。 選拔、識別官吏的主要途徑是自荐(薦)、游(遊)說。

  46. 將相分離 令尹制是一種嶄新的制度,是宰相制的萌芽。 宰相制是君主集權的必然產物,有利於抑制貴族勢力,和提拔出身低賤卻有才幹之人。 例:齊桓公用管仲為相,秦穆公任用百里奚。 平民地位上升,以宗族為主的血緣政治開始瓦解。

  47. 將相分制(1/3) 中央集權開始形成。因為政事繁多,國君一人難以應付,為適應這種政治體制變化的需要,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已普遍設立相職,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