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 likes | 770 Views
与 艾滋病 相关机会致病 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 : 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繁殖、 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之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一些机会致病寄生虫病为艾滋病病人的常见 并发症或临终并发症. 已知约 80% 艾滋病病人死于机会致病性病原体感染。 主要的病原体有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 20% 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肺孢子虫病, 50%HIV 感染者 一生有一次以上的肺孢子虫感染史. 弓形虫 学名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可引起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 ,为 人兽共患病 和重要 机会致病寄生虫 病 一、形态
E N D
与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繁殖、 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之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一些机会致病寄生虫病为艾滋病病人的常见 并发症或临终并发症 已知约80%艾滋病病人死于机会致病性病原体感染。 主要的病原体有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 20%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肺孢子虫病,50%HIV感染者 一生有一次以上的肺孢子虫感染史
弓形虫 学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可引起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为人兽共患病和重要机会致病寄生虫病 一、形态 中间宿主体内:速殖子 形成假包囊(contain 20 or more) 包 囊 内含缓殖子 终宿主体内:裂殖体(裂殖子) 配子体 囊合子(卵囊),含2个孢子囊,各含4个子孢子
二、生活史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肠外循环属无性生殖 在终宿主体内为肠上皮细胞内循环,包括无性及有性生殖 特点:1.速殖子(假包囊)、包囊、囊合子均具感染性,中间 宿主间 可传播(假包囊,包囊) 2.终宿主是猫,但猫也可作为中间宿主 3.中间宿主(哺乳类、鸟、爬虫、鱼类)与人的关系 密切 4.对组织无严格选择性,除红细胞外,都能侵犯
终宿主 卵囊 裂殖体 裂殖子 配子体 合子 卵囊 (孢子囊) 速殖子 缓殖子 假包囊 包囊 中间宿主体
三、致病 先天性感染:母体原虫血症,50%可传给胎儿,引起广泛病变, 导致流产、死胎或脑积水、小脑畸形、精神障碍 婴儿出现智力发育不全、痴呆、癫痫。 获得性感染:1.急性:脑膜脑炎、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 心肌炎、长期低热 、 肺炎、肌炎。 2.慢性:隐性感染、无症状 四、诊断 (一)病原检查:血液、骨髓、淋巴结、脑脊液—染色 动物接种、盲传3代。
(二)免疫诊断: 1.染色试验(Dye test) 2.IFA:IgM(7-8d出现)、IgG(晚些) 3.IHA 4.ELISA 5.血清循环抗原检测McAb-ELISA法 DNA probe
五、流行情况 • 全世界抗体阳性率20-50%(93%) • 我国0.7-38.6% • 广泛流行原因: • 生活史多期具感染性, 抵抗力强 • 中间宿主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 • 终宿主可有可无,在中间宿主间可传播 • 包囊在终宿主体内存活的时间长 • 在宿主体内存活的时间长,囊合子抵抗力强 • 传染源: 动物、人 • 传播途径:经口传播 • 经口、鼻、眼粘膜传播 • 经输血、移植传播 • 经胎盘传播 • 易感人群:婴儿、胎儿
六、防治原则 1.避免与猫接触、不生吃肉类、蛋、奶品 2.保护孕妇,查治 3.治疗:磺胺+乙胺嘧啶 螺旋霉素:孕妇
卡氏肺孢子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属于真菌类 一、形态和生活史 滋养体 多态形 包 囊 圆形或椭圆形 4-6μm, 囊壁不着色,较厚,透明似环状, 成熟包囊内含8个囊内小体。 经空气传播而入肺
二、致病 • 多为隐性感染 • 婴儿型-----流行型 • 成人型-----散发型 • 多为隐性感染,AIDS病人患PCP有一系列危险因素 • 成人型, 肺孢子虫性肺炎常与巨细胞病毒、结核分枝杆菌、 • 隐球菌、曲菌、念珠菌和弓形虫等感染同时存在。在先天 • 性免疫不全,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AIDS患者、未成熟儿 • 和营养不良儿中多见。
三、诊断 (1)病原学 (2)免疫学 (3)基因学 以经皮穿刺活检、痰液收集、支气管冲洗常用 四、流行 全世界分布,空气传播可能性大 五、治疗 戊烷脒、乙胺嘧啶及复方新诺明 IFN-, CD40 ligand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 是小儿腹泻或旅行者腹泻的原因之一,机会致病寄生虫。 • 一、形态和生活史(C.parvum) • 卵囊具感染性,椭圆形或圆形,直径4.5-5.5μm。 • 生活史简单,无需转换宿主 • 薄壁卵囊 20%——继续循环 • 厚壁卵囊 80%——体外
二、致病 (1)免疫功能正常者 (2)小儿 (3)免疫功能受损者 在隐孢子虫病患者中也存在无症状携带者,而且是重要的 传染源。正常人群中无症状的隐孢子虫病患者较少,而在 HIV感染的人群中却相当高。
无症状胆汁隐孢子虫携带者为感染传播的储存宿主。无症状胆汁隐孢子虫携带者为感染传播的储存宿主。 曾在对某地区免疫功能正常成人的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 时发现,12.7%的被检者十二指肠抽吸液中有隐孢子虫, 但活检阴性。隐孢子虫病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免疫正常 的个体和免疫受累的个体两种情况。
免疫正常的个体 主要症状有恶心、低热、急腹痛、厌食。 每天5~10次的水样或泡沫状便和继发性便秘。 不少患者在感染后仅出现腹泻,以水性和粘液 碎片为主,在粘液中可见病原体。感染呈自限性。 一旦免疫功能受损,症状会长期存在。有些病人 腹泻可持续2周以上,在婴儿则会出现持续失水, 长达3周以上。 一般地说,若CD4+细胞大于200/l,症状呈急性 或在2周内痊愈;若CD4+细胞计数低于200/l, 则病程呈慢性且难于痊愈。婴儿隐孢子虫 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因长期失水、水电解质 失调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在营养不良患儿还 可引起呼吸道病变,如咳嗽、喘息、喉头炎、呼吸 困难,同时伴有腹泻。
从无HIV-1感染的正常人中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从无HIV-1感染的正常人中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 受到粗制的隐孢子虫抗原刺激时可出现细胞增生和白 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反应。 当细胞感染HIV-1后,予以隐孢子虫粗制抗原刺激, HIV-1 P24抗原产生增加,而TNF-则可大大降低 隐孢子虫抗原诱导的HIV-1 P24抗原的产生,提示 由隐孢子虫诱导的免疫活性可能共同调节着HIV-1 的产生。
免疫受累的个体 在这类患者中,症状持续的时间和严重性根据免疫受累 的情况而异。 大多数严重免疫受累患者无法痊愈,病情日趋严重, 最终成为主要的死因。 多数AIDS病人不仅有消化道的症状,且有呼吸道、 胆囊、肝脏、或胰腺等肠外继发感染。一般地说, AIDS患者伴发隐孢子虫病的病死率高。
三、诊断 涂片(粪、胃液、胆汁、痰液) 肠活检 醛醚沉淀法, 蔗糖漂浮法,简易蔗糖漂浮法集聚卵囊,而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抗酸染色等,以荧光抗体染色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高。 Nested PCR、ELISA-PCR等方法均可应用。
四、流行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人际传播(家庭、院内、公共场所) 3.易感者 五、治疗和预防
在发展中国家,血清抗隐孢子虫抗体的阳性 率大于50%,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6.1% 在AIDS病人中,发展中国家24%的腹泻病人为隐孢子虫感染,发达国家13.8%为隐孢子虫感染,并发展成慢性或胆道感染 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血清抗微小隐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15%至44%,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2.1% 在儿童,隐孢子虫感染引起腹泻造成高死亡率,成为世界范围内大的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