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与 艾滋病 相关机会致病 寄生虫

与 艾滋病 相关机会致病 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 : 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繁殖、 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之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一些机会致病寄生虫病为艾滋病病人的常见 并发症或临终并发症. 已知约 80% 艾滋病病人死于机会致病性病原体感染。 主要的病原体有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 20% 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肺孢子虫病, 50%HIV 感染者 一生有一次以上的肺孢子虫感染史. 弓形虫 学名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可引起弓形虫病 (toxoplasmosis) ,为 人兽共患病 和重要 机会致病寄生虫 病 一、形态

troy-hays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与 艾滋病 相关机会致病 寄生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与艾滋病相关机会致病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异常繁殖、 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称之为机会致病寄生虫 一些机会致病寄生虫病为艾滋病病人的常见 并发症或临终并发症 已知约80%艾滋病病人死于机会致病性病原体感染。 主要的病原体有肺孢子虫、隐孢子虫、弓形虫等。 20%的艾滋病病人死于肺孢子虫病,50%HIV感染者 一生有一次以上的肺孢子虫感染史

  2. 弓形虫 学名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可引起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为人兽共患病和重要机会致病寄生虫病 一、形态 中间宿主体内:速殖子 形成假包囊(contain 20 or more) 包 囊 内含缓殖子 终宿主体内:裂殖体(裂殖子) 配子体 囊合子(卵囊),含2个孢子囊,各含4个子孢子

  3. 二、生活史 在中间宿主体内的肠外循环属无性生殖 在终宿主体内为肠上皮细胞内循环,包括无性及有性生殖 特点:1.速殖子(假包囊)、包囊、囊合子均具感染性,中间 宿主间 可传播(假包囊,包囊) 2.终宿主是猫,但猫也可作为中间宿主 3.中间宿主(哺乳类、鸟、爬虫、鱼类)与人的关系 密切 4.对组织无严格选择性,除红细胞外,都能侵犯

  4. 终宿主 卵囊 裂殖体 裂殖子 配子体 合子 卵囊 (孢子囊) 速殖子 缓殖子 假包囊 包囊 中间宿主体

  5. 三、致病 先天性感染:母体原虫血症,50%可传给胎儿,引起广泛病变, 导致流产、死胎或脑积水、小脑畸形、精神障碍 婴儿出现智力发育不全、痴呆、癫痫。 获得性感染:1.急性:脑膜脑炎、淋巴结炎(淋巴结肿大)、 心肌炎、长期低热 、 肺炎、肌炎。 2.慢性:隐性感染、无症状 四、诊断 (一)病原检查:血液、骨髓、淋巴结、脑脊液—染色 动物接种、盲传3代。

  6. (二)免疫诊断: 1.染色试验(Dye test) 2.IFA:IgM(7-8d出现)、IgG(晚些) 3.IHA 4.ELISA 5.血清循环抗原检测McAb-ELISA法 DNA probe

  7. 五、流行情况 • 全世界抗体阳性率20-50%(93%) • 我国0.7-38.6% • 广泛流行原因: • 生活史多期具感染性, 抵抗力强 • 中间宿主广泛,与人类关系密切 • 终宿主可有可无,在中间宿主间可传播 • 包囊在终宿主体内存活的时间长 • 在宿主体内存活的时间长,囊合子抵抗力强 • 传染源: 动物、人 • 传播途径:经口传播 • 经口、鼻、眼粘膜传播 • 经输血、移植传播 • 经胎盘传播 • 易感人群:婴儿、胎儿

  8. 六、防治原则 1.避免与猫接触、不生吃肉类、蛋、奶品 2.保护孕妇,查治 3.治疗:磺胺+乙胺嘧啶 螺旋霉素:孕妇

  9. 卡氏肺孢子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属于真菌类 一、形态和生活史 滋养体 多态形 包 囊 圆形或椭圆形 4-6μm, 囊壁不着色,较厚,透明似环状, 成熟包囊内含8个囊内小体。 经空气传播而入肺

  10. 二、致病 • 多为隐性感染 • 婴儿型-----流行型 • 成人型-----散发型 • 多为隐性感染,AIDS病人患PCP有一系列危险因素 • 成人型, 肺孢子虫性肺炎常与巨细胞病毒、结核分枝杆菌、 • 隐球菌、曲菌、念珠菌和弓形虫等感染同时存在。在先天 • 性免疫不全,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AIDS患者、未成熟儿 • 和营养不良儿中多见。

  11. 三、诊断 (1)病原学 (2)免疫学 (3)基因学 以经皮穿刺活检、痰液收集、支气管冲洗常用 四、流行 全世界分布,空气传播可能性大 五、治疗 戊烷脒、乙胺嘧啶及复方新诺明 IFN-, CD40 ligand

  12.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 是小儿腹泻或旅行者腹泻的原因之一,机会致病寄生虫。 • 一、形态和生活史(C.parvum) • 卵囊具感染性,椭圆形或圆形,直径4.5-5.5μm。 • 生活史简单,无需转换宿主 • 薄壁卵囊 20%——继续循环 • 厚壁卵囊 80%——体外

  13. 二、致病 (1)免疫功能正常者 (2)小儿 (3)免疫功能受损者 在隐孢子虫病患者中也存在无症状携带者,而且是重要的 传染源。正常人群中无症状的隐孢子虫病患者较少,而在 HIV感染的人群中却相当高。

  14. 无症状胆汁隐孢子虫携带者为感染传播的储存宿主。无症状胆汁隐孢子虫携带者为感染传播的储存宿主。 曾在对某地区免疫功能正常成人的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 时发现,12.7%的被检者十二指肠抽吸液中有隐孢子虫, 但活检阴性。隐孢子虫病的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免疫正常 的个体和免疫受累的个体两种情况。

  15. 免疫正常的个体 主要症状有恶心、低热、急腹痛、厌食。 每天5~10次的水样或泡沫状便和继发性便秘。 不少患者在感染后仅出现腹泻,以水性和粘液 碎片为主,在粘液中可见病原体。感染呈自限性。 一旦免疫功能受损,症状会长期存在。有些病人 腹泻可持续2周以上,在婴儿则会出现持续失水, 长达3周以上。 一般地说,若CD4+细胞大于200/l,症状呈急性 或在2周内痊愈;若CD4+细胞计数低于200/l, 则病程呈慢性且难于痊愈。婴儿隐孢子虫 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可因长期失水、水电解质 失调和营养不良而死亡。另外,在营养不良患儿还 可引起呼吸道病变,如咳嗽、喘息、喉头炎、呼吸 困难,同时伴有腹泻。

  16. 从无HIV-1感染的正常人中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从无HIV-1感染的正常人中分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 受到粗制的隐孢子虫抗原刺激时可出现细胞增生和白 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反应。 当细胞感染HIV-1后,予以隐孢子虫粗制抗原刺激, HIV-1 P24抗原产生增加,而TNF-则可大大降低 隐孢子虫抗原诱导的HIV-1 P24抗原的产生,提示 由隐孢子虫诱导的免疫活性可能共同调节着HIV-1 的产生。

  17. 免疫受累的个体 在这类患者中,症状持续的时间和严重性根据免疫受累 的情况而异。 大多数严重免疫受累患者无法痊愈,病情日趋严重, 最终成为主要的死因。 多数AIDS病人不仅有消化道的症状,且有呼吸道、 胆囊、肝脏、或胰腺等肠外继发感染。一般地说, AIDS患者伴发隐孢子虫病的病死率高。

  18. 三、诊断 涂片(粪、胃液、胆汁、痰液) 肠活检 醛醚沉淀法, 蔗糖漂浮法,简易蔗糖漂浮法集聚卵囊,而进行荧光抗体染色、抗酸染色等,以荧光抗体染色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高。 Nested PCR、ELISA-PCR等方法均可应用。

  19. 四、流行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人际传播(家庭、院内、公共场所) 3.易感者 五、治疗和预防

  20. 在发展中国家,血清抗隐孢子虫抗体的阳性 率大于50%,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6.1% 在AIDS病人中,发展中国家24%的腹泻病人为隐孢子虫感染,发达国家13.8%为隐孢子虫感染,并发展成慢性或胆道感染 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血清抗微小隐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15%至44%,腹泻病人中隐孢子虫的检出率为2.1% 在儿童,隐孢子虫感染引起腹泻造成高死亡率,成为世界范围内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21. 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