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6

人機介面 觸控式技術論述

人機介面 觸控式技術論述. 講者 :. 目錄. 引言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 觸控技術比較 參考資料. 簡介. 從 Command Line Interface 到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觸控技術的早期發展 ( 追溯至 1970) Apple 的 Multi-touch 產品. 命令列介面. 早期的命令列介面 ( 如 Unix, DOS Command Line Interface). Macintosh in 1984. 第一個商業化成功的圖形化界面 (GUI) 作業系統 : Macintosh.

trisha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人機介面 觸控式技術論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機介面 觸控式技術論述 講者:

  2. 目錄 • 引言 •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 • 觸控技術比較 • 參考資料

  3. 簡介 • 從 Command Line Interface 到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 • 觸控技術的早期發展(追溯至1970) • Apple的Multi-touch產品

  4. 命令列介面 • 早期的命令列介面 (如Unix, DOS Command Line Interface)

  5. Macintosh in 1984 • 第一個商業化成功的圖形化界面(GUI)作業系統: Macintosh

  6. 微軟Windows 3.1 的 Control Panel

  7. 觸控螢幕的雛型(一) • Samuel Hurst 1971年於肯塔基大學開發。 • 為了閱讀大量的資料而開發的觸摸傳感器,這個傳感器就是最早觸控螢幕的雛型,並且率先應用在美國的軍隊中。 • 這種觸摸式感測器讓他加快輸入資料的速度,但這種裝置不像現在的手機觸控螢幕是透明的,而且體積相當龐大。

  8. 觸控螢幕的雛型(二) • Samuel Hurst 的 Elograph系統 (1971)

  9. Multi-Touchon iPhone • Apple iPHONE的多點觸控功能,引發了觸控式介面的風潮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0lfmlKYZ-vU http://iphonetable.blogspot.com/

  10.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

  11.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一) • Mehta Nimish(1983)設計一個由監視器鏡頭對準一個面板區域。當感應到光的訊號時,可以產生電氣訊號,把鍵盤複雜的方式簡化到一片透明的板子控制。類似于現今的筆記型電腦觸控板,但在當時擁有極大的靈活性,但無法像觸控螢幕這樣點選位置與螢幕做結合。 • Bill Buxton 利用SK.Lee et.al. (1985)的概念製造出有能力同時偵測一個壓力點以上的觸控板

  12.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二) • Bill Buxton(1985)製造出有能力同時偵測一個壓力點以上的觸控板

  13.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三) • Johnny Lee 利用Nintendo 的Wiimote遙控器與電腦的藍芽裝置連接。 • Wiimote遙控器上配備了解析度128*96(註) 的紅外線攝影機,最多可以接收四個紅外線的光點,用來製作低成本的多點觸控白板。另一方面的應用,也可自行製作紅外線LED陣列發射器配合反光膠帶套在手指上,就可以用Wiimote內的紅外線攝影機來定位手指,可以用手指在空中揮舞與電腦產生互動。 • (註) The built-in processor uses 8x subpixel analysis to provide 1024x768 resolution for the tracked points. 

  14.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四) • Johnny Lee – 利用 Wiimote 的多點觸控裝置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awjPUkBXOU&feature=related

  15.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五) • Jefferson Y. Han(2005)發表了一個便宜的多點觸控方式,使用一個攝影機,與背投式的投影機,製造一個基於FTIR的互動介面。(FTIR:Frustr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 原理是將紅外線發射進入壓克力板使它整片充滿紅外線光。當手指按壓在螢幕上時,接觸的地方因手指破壞壓克力內的紅外線反射產生光點,利用這些光點產生的位置抓取手指的位置。

  16.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六) • FTIR 示意圖

  17.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七) • Jefferson Y. Han(2005):FTIR 多點觸控影片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iS-W9aeG0s

  18.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八) • Microsoft 多點觸控桌 Microsoft Surface1.0,基於Diffused Illumination (DI)原理,使用攝影機與紅外光作為影像辨識,能辨認出不同的物體,利用電腦的運算產生互動,顯示的方式使用背投影機。 • 可以辨識出手指、實際物體、設備或是標籤。

  19.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九) • Microsoft Surface1.0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tgx9ygMXz8&feature=fvst

  20. 多點觸控相關實作(十) • 微軟官方在 CES 2011 的特別發佈會上展示了新版 Surface 2.0 • 採用PixelSense技術,將sensor與面板整合在一起

  21. 多點觸控手勢(一) • Magic Trackpad支援的手勢

  22. 多點觸控手勢(二) • Windows 7 手勢:

  23. 多點觸控手勢(三) • 其他手勢:

  24. 多點觸控手勢(四) 手勢: 放大 手勢:

  25. 多點觸控手勢(五) 手勢: 視窗上下左右滾動

  26. 多點觸控手勢(六) 手勢: 旋轉

  27. 多點觸控技術種類與比較

  28. 多點觸控技術 • 紅外線式 (Infrared) • 電阻式 (Resistive) • 電磁式 (Electromagnetic) • 電容式 (Capacitive) • 表面聲波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 光學式 (Optical):computer vision-based

  29. 多點觸控技術:紅外線式 • 運作原理:利用紅外線矩陣組成橫列與縱列的掃描線,當有物體遮斷光源時,便可判定位置,其判定方式是四周一定有成對的發射與接收器。

  30. 紅外線式特性 • 主要利用光遮斷開關,這種技術經常在電影裡面看到,用來做保全偵測,其應用非常廣泛,例如印表機印字頭的定位,滾輪滑鼠的滾輪,都是使用光遮斷的方式來判定, • 缺點:真實解析度不高, 容易受光影響,反應速度較慢,但可感應任何可以遮蔽光線之物體。

  31. 多點觸控技術:電阻式 • 運作原理:透過壓力讓兩層導電層接觸,再經由阻抗值的差異算出物體位置,其判定方式則是觸摸的時候一定要有壓力,因此會有相當彈力的感覺,而且表面會是軟材質。

  32. 電阻式特性 • 早期多用在小的手寫板或是觸控板上,還有薄膜鍵盤防水鍵盤等等,以及早期的類比式搖桿,都是利用電阻產生的電位差來計算 • 目前此技術大量使用在手機或是小尺寸的觸控螢幕上面,其優點是可以利用手跟筆等足以施加壓力的物體來操作,準確度則會受到溫濕度的影響產生阻抗值變化而改變。

  33. 多點觸控技術:電磁式 • 運作原理:利用線圈產生磁場改變經由接收天線產生之電流變化計算位置。其判定方式很簡單, 一定有專屬的筆, 而且筆中間一定會有線圈來產生磁場。目前很多互動式電子白板(非影像掃瞄)也都是採用此技術 。

  34. 電磁式特性 • 數位板或是繪圖板使用的技術, 後來Tablet PC也大多採用此技術。 • 教學用的觸控螢幕、數位化講臺上的螢幕等等,也都是採用該技術。 其唯一缺點就是一定要使用一個帶電的筆(Wacom則有獨家感應技術可從天線端感應生電, 不需要電池)。

  35. 多點觸控技術:電容式 • 運作原理 :經由導電物質影響電場的變化來計算出物體位置,其判定方式一般可用手持之非導電材質去做測試(導電體如手則必須離接觸面有一定距離)。

  36. 電容式特性 • 此技術在20 年前已有使用,例如電梯的按鍵。 • 早期發展大多表面是金屬材質,現在則可使用許多非導電材質。 • 現在筆記型電腦的觸控板則大多採用此技術,著名的iPad也是採用此技術 • 其缺點是一定要經由會影響電場之物體來感應,同時反應速度也較慢,另外也有可能受到附近電磁場之影響而產生精確度誤差。

  37. 電容式:目前發展 • 常見技術有兩種,分別為表面電容(3M 的MicroTouch)及投射電容 • 投射式電容的優點是採用非接觸感應,也就是可以隔著玻璃或是懸空感應,在應用上的優點就是表面不會因為長期使用而耗損,且目前投射式電容透過特殊制程不但可以多點(目前須搭配軟體)又可以做到很大的尺寸。

  38. 多點觸控技術:表面聲波 • 運作原理:在介質表面傳遞高頻聲波,當聲波遇到軟材質被吸收後,變可計算出位置,其判定方式可以拿硬性之導電材質進行測試,一般來說是不會感應硬性材質。

  39. 表面聲波特性 • 該技術則有新的延伸發展是使用表面震波(由3M 提出的專利),就是當物體接觸觸控面時產生的微小震動來計算出位置。 • 精確度跟反應速度都比電阻或是電容式來的好,也可以做到較大的尺寸。但因為其必須在傳導載體的四周安置反射天線, 所以尺寸變化都必須訂做, 目前很多博弈等遊戲機台也都開始採用此技術 。

  40. 多點觸控技術:光學式 • 討論以電腦視覺為基礎(computer vision based)的方法 • Frustr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FTIR):Jeff Han 所提出。 • Diffused Illumination (DI): Microsoft Surface 1.0採用的技術。

  41. 基於電腦視覺的多點觸控技術 • 優點:可以判別出接觸物體的形體做出更多的應用。 • 缺點:因為從正向或是背向使用Camera 來觀測,因此需要一定的空間與距離,而且使用紅外線做為影像光源,容易受到干擾,也無法搭配平面顯示器使用, 大多需要搭配投影的方式做使用。

  42. Diffused Illumination(DI)(一) • 用紅外線光 (IR Illuminator) 往上打,紅外光碰到阻礙物後,反射回來,經過紅外線攝影機 (IR Camera/Webcam) 接收之後,經過程式分析,就會瞭解手指觸碰到桌面那個位置。而投影機 (Projector) 所打出的畫面,就會隨著你手的移動來做應該要有的反應。它就是要讓紅外光能夠 “均勻” 在表面上面散色,然後利用紅外光反射的原理來達成互動桌面的原理。

  43. Diffused Illumination(DI)(二) • 一般投影布幕 (Diffuser) 是放在桌面下,。實際上也可以把投影布幕 (Diffuser) 放到桌面上,但設置就有些不同。因為紅外線投光器 (IR Illuminator) 直接往上打時會在桌子的表面上面產生熱點 (Hot Spot) • 把手電筒往玻璃上面一照,可以看到中間的點特別亮,就是熱點 (Hot Spot)。

  44. Diffused Illumination(DI)(三) • 而我們不希望有熱點 (Hot Spot) 產生,因此投影布幕 (Diffuser) 在此就扮演了兩個角色,一個是把影像投影出來,另外一個是把光源散射開來。 • 熱點所反射的紅外光太強,以致於我們手移過去時所反射的紅外光不會大於熱點,因此紅外線攝影機 (IR Camera/Webcam) 就無法判別。

  45. Diffused Illumination(DI)(四) • 此外,投影機直射也會產生熱點 (Hot Spot),因為投影機打出來的光不僅僅只包含可見光的光域,還包含了紅外線 (IR)。 • 解決方式:在投影機前面加一個 IR Cut,這個東西會把紅外線的波段全部濾掉,但是對我們所投影出來的東西沒什麼影響 (因為人只看的到可見光)。

  46. FTIR (Frustr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一) • FTIR 的實作方式是由 Jeff Han 於 2006 年在UISTConference提出。 • 後面三個字 TIR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代表的就是全反射。

  47. FTIR (Frustr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二) • 圖中的藍色的線就是全反射路徑。因此我們知道全反射跟入射角以及介質有關,而介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 Jeff Han 最大的貢獻就是找到了一種介質,可以讓紅外線在裡面進行全反射,而這個全反射的介質竟然是價格便宜的壓克力。

  48. FTIR (Frustrated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三) • FTIR 的實作當中是要把紅外光放在側邊的,然後讓紅外光射到壓克力裡面去,在裡面做全反射。 • 優點:紅外光在平面上面是絕對均勻的,至少會比用 DI (Diffused Illumination) 來的均勻。 • 利用紅外線攝影機 (IR Camera/Webcam) 來接收所反彈回來的紅外光線。然後,投影機的內容還是要打到投影布幕 (Diffuser) 上面。

  49. DI 與 FTIR缺點(一) • 兩種作法都是用紅外光的反射原來來製作互動桌面,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紅外線干擾的問題,你不可以把你的桌子放在太陽光下,或是環境當中有很多紅外線的地方,這會讓你的桌子很不穩定。 • 它們都是用投影機,因此會有個問題,就是你的互動桌面怎樣都不可能太薄,因為投影機就限制了最短的投影距離(即厚度)。

  50. DI與 FTIR缺點(二) • 實作比較小的面板似乎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我們會看到許多利用紅外光設計的多點觸控 (Multitouch)  桌面都會設計的比較大張一點。 • 除非使用特殊的投影機,否則持續開機太久時,會產生投影機過熱的問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