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0 likes | 977 Views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如平 2008 年 9 月 21 日,石家庄. 引子: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 1 、选题阶段。 2 、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 3 、开题论证阶段。 4 、课题实施阶段。 —— 中期检查与课题修正。 5 、成果总结阶段,又称结题鉴定阶段。. 从科研管理的角度看,. 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同样重要。没有高品质的过程管理,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打个比方: 课题立项 —— 蓝图(讲求科学有效) 课题开题 —— 施工计划(明确目标、确定分工) 过程管理 中期检查 —— 生产半成品(调整与完善)
E N D
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如平 2008年9月21日,石家庄
引子: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 • 1、选题阶段。 • 2、课题申报与立项阶段。 • 3、开题论证阶段。 • 4、课题实施阶段。 • ——中期检查与课题修正。 • 5、成果总结阶段,又称结题鉴定阶段。
从科研管理的角度看, • 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同样重要。没有高品质的过程管理,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 打个比方: • 课题立项——蓝图(讲求科学有效) • 课题开题——施工计划(明确目标、确定分工) 过程管理 • 中期检查——生产半成品(调整与完善) • 鉴定结题——生产成品(质量和水平)
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主要工作 • 1、检查课题研究的进度。 • 2、评估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 • 3、评估研究方法的适用情况。 • 4、收集与积累和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 • 5、初步整理与总结研究成果。 • 6、完善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一、检查课题研究进度 • 按课题实施方案所制订的时间安排,检查研究进度,确认总课题(包括子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 课题实施方案一般规定有明确的研究步骤与具体时间安排。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开题论证后应是可行的。
课题实施方案一般包含以下要素: • 课题的名称(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 主要研究内容; •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 预期研究成果; • 研究队伍; • 研究经费保障; • 进度安排与完成时间。
二、评估研究目标与任务 • 核实研究目标和任务是否落实。 • 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必要时可对研究目标和任务作适当的调整。 • 还要进一步梳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评估课题研究目标 • 常见问题: • 不写研究目标; • 目标与内容混合在一起; • 目标定得过高,难以实现; • 目标制订不具体,难以进行评价; • 目标扣题不紧; • 目标用词不准确; • 把研究目标停留在教学目标的层次上,等。
课题研究目标 • 衡量研究目标的标准: • (1)具体;(2)明了;(3)简练;(4)具有可评价性(可鉴定性)。 • 研究目标的具体写法: • 通过研究,将得到什么新理论、新理念、新观点、新认识、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对策等。
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与研究》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 此课题的研究目标可拟写为: • (1)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 • (2)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 (3)构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明确研究内容 •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研究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研究课题大,研究内容就多。 • 研究内容的确定:(1)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为了要达到研究目标,需要研究什么内容。(2)从现状研究、归因研究、方法或对策研究几方面来确定。现状研究是基础,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方法或对策研究是研究重点。
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与研究》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 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为: • (1)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 (2)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况。 • (3)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偏低的原因,提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 (4)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有关规律。 • (5)探究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等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重点) • (6)构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含各学科)。(重点、难点)
(三)界定和梳理问题 • 界定问题是从复杂的教育现实中分离出感兴趣的教育现象,明确研究主题。 • 梳理问题是寻找问题分析的维度和关键要素,确定研究的切入口,俗称“抓手”。 • 举例说明: • ——学校管理问题的分析框架; • ——学校质量标准的分析框架。
案例:学校质量标准的分析框架 • 结构性质量指标,或称硬指标,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班级人数、师资条件以及总体上的物质环境等。 • 过程性质量指标,或称软指标,主要考察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更直接关系的变量,如师生互动、课程设置、健康和安全、家长参与等。
(四)分解子课题 • 子课题设置的原则: • ——复杂课题才需要设置子课题。 • ——处理好总课题与子课题的关系。 • ——每个子课题都要有自己明确的操作定义。 • ——子课题数量不宜过多。以10个为宜。 • ——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应是有机联系的。
建立课题分解框架 • 建议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分解子课题,将总课题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 • 关键:建立课题分解的框架。 • 三个基本导向: • 1、以研究问题为导向。 • 2、以研究要素为导向。 • 3、以研究类型为导向。
问题提出的三种方式 • (1)问题包(按主题及逻辑顺序将各种问题罗列出来); • (2)问题链(将各种问题按类别和层次建立联系); • (3)问题树(用“树图”将各种问题的相互关系描述清楚)。
(1)问题包:课堂研究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做些什么?他们如何度过课堂的时间? ——课堂中发生了哪种互动?谁跟谁说话,说些什么? ——教师如何管理班级?课堂的规则是什么?他们如何管理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学生行为以及他们自己的教学策略? ——学生学什么?他们从事什么学习任务,投入的程度和成功的程度如何? ——一个学校日或一节课是什么样的,个人或小组在校外还有何相关的学习活动?
——教师对学习能力超常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什么特别的措施?——教师对学习能力超常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什么特别的措施? ——同一主题怎样教给不同年级的学生? ——当学校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或新的评价体系、采用新的作息表时,课堂有何反应? ——课堂决策是如何进行的?由教师?由学生?还是由双方协商进行? ——当学生搅乱课堂或者表现出反社会的倾向时,教师会采取什么措施? ——我可以怎样改进我的教学? ——课程有没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全校或同部门教师是否持有相同的信念、期待和文化?这些学生能否理解?——全校或同部门教师是否持有相同的信念、期待和文化?这些学生能否理解? ——师生是否以相似方式感知同样的事件? ——当学生不理解某事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教师如何给学生解释一个新的主题? ——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中如何被监测和评价? ——学生怎样在小组中学习?他们从事哪种任务、谁来决定,他们是否相互协作? ——学科知识的地位如何?学生可能获得什么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如果教师不知道某一特殊题材的细节时情形是怎样的? ——教师如何进行课堂决策?
问题包:学生的态度 • 1)对学科的态度(如:数学没意思,数学很难); • 2)对学习的态度(如:能和同学一起讨论很有意思……); • 3)对自我的态度(如:我是有用的,我很聪明……); • 4)对自我作为学习者的态度(如:善于学习,学习不是我的事情……); • 5)对他人的态度(如:友善地,宽以待人,助人为乐……)。
问题包的设计提示 • 按教育要素分析如下: • ——教育思想(目的、理论、理念) • ——教育主体(教师、学生) • ——教育内容(课程、教材、活动与资源) • ——教育方法、手段与技术 • ——教育环境 • …………
(2)问题链的基本程序 • ——每个学期末向全校或本部门教师布置假期作业,要求思考想在下学期解决的各类问题; • ——开学初收集上来,整理归类(类别与层次),相关人员如校长长或主任等人,进行初步的讨论分析; • ——必要时,邀请熟识学校情况的专家学者进行分析,形成“问题链”表; • ——教师根据学校或部门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链模型 类别与层次 第一类问题 第二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 第四类问题 第一层问题 +++++++++ +++++++++ +++++++++ +++++++++ 第二层问题 +++++++++ +++++++++ +++++++++ +++++++++ 第三层问题 +++++++++ +++++++++ +++++++++ +++++++++ 第四层问题 +++++++++ +++++++++ +++++++++ +++++++++ 第五层问题 +++++++++ +++++++++ +++++++++ +++++++++
(3)问题树 第三层次问题 第四层次问题 第一层次问题 第二层次问题
试一试 • 第一步:将你想要解决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 第二步:按问题的类别和层次,分析和梳理这些问题。 • 第三步:在你的脑里形成“树图”,到此为止就可初步知道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 第四步:付诸行动。
2、以要素(系统、维度)为导向 • 例如: • 学校要素: • 学校管理要素: • 教学要素: • 课堂要素:
材料:教学要素 • 教学活动涉及以下要素: • (1)学生; • (2)教学目的; • (3)教学内容(课程); • (4)教学方法(方法、技术、手段); • (5)教学环境; • (6)教师。
精通本学科; 精心设计教学; 充满激情,让你的情绪感染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意见; 严格要求学生; 让学生参与教学; 师生教学互助; 教师自我充电; 分享教学的快乐; 责任心。 案例: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
材料:教师的要素 • 教育思想; • 业务水平; • 个性修养; • 教学态度; • 教学方法; • 教学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持系统层面: ——管理 ——制度 ——培训 ——师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技术系统层面: ——课程内容开发 ——教师过程指导 ——评价 案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评价》可从两个大系统来分解
据此,总课题可分为14个子课题 •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问题的研究; • (3)学校有效实施课程的规划与管理研究; •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操作规范的研究; •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 •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模式的研究; • (7)网络环境下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研究; •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研究
(9)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研究;(9)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 (10)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研究; • (1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 • (12)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途径的研究; • (1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 • (14)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学分认定的研究。
3、以研究类型为导向 • 研究类型可分现状研究、归因研究、方法或对策研究三种。 • 其中,现状研究是基础,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方法或对策研究是研究的重点。
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案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 •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研究。 •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研究。 •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偏低的原因分析研究 •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研究。 •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 • (6)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研究。
三、评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 我们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 ——文献研究法; • ——经验总结法; • ——案例研究法(个案法); • ——叙事研究法; • ——行动研究法; • ——实验研究法; • ——比较研究法,等。
影响研究方法选择的因素 • 研究对象的性质; • 研究的任务; • 研究经费; • 对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控制能力; • 可有效使用的研究时间; • 研究对象之衡量有效性及可能反应。
举例:观察法 • 观察的类型: • 1、实验室观察——实地观察(现场观察或蹲点研究)。 • 2、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案例: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 • 加强对学生的研究,真正转变学生观, 彻底改变“眼中无人”和“课中无人”的现象,进而改变课堂教学的基础。 • 研究学生,不仅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更要研究的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 观察和研究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行为。如课堂、学校、家庭、同伴互助等。
你喜欢什么样的学校 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 你如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你喜欢哪个学科?为什么? 你在家说哪种方言? 你曾去过哪些地方或国家? 今天我能帮助你学习什么? 你希望自己在学校可以做什么? 你喜欢哪些体育运动?有什么业余爱好? 你是否会演奏乐器? …… 你了解学生吗?
了解你的学生 • 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态度、情感需要和发展潜力。 • 给学生做出一个综合的判断。主要途径有书面测试、面试、家访、平时观察、与其他成人交流。 • 根据以上途径获得的成果,给每个学生设计一份教育方案。以此来教育和培养学生。
一般地,学生智能发展依赖于以下三个因素: • (1)生物禀赋,包括遗传或基因因素及出生前、出生中及出生后对脑的伤害。 • (2)个人生活历史,包括与家长、教师、同伴、朋友及促进或阻碍智能发展的他人一起生活的经历。 • (3)文化和历史背景,包括出生和成长的时间和地点,不同领域文化、历史发展的本质和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