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760 Views
課程研究方法論. 歐用生 (1984). 指導教授:詹惠雪 教授. 報告學生:鄭文文、馮靜怡、黃榮杰. 第四章 課程的社會學研究. 第一節 新教育社會學的課程研究. 歷史背景脈絡. ● 1960 年代以前: 結構功能主義 (p.48 、 p.57) ● 1970 年代以後: 現象學 (p.56). 讓我們先談談. 1960 年代以前. 以往社會學家 (1960 年代以前 ). 重視: 1. 選拔及階級形成 (p.49) 2. 強調如何迅速地、有效率地將人類加工 (p.49). 以往社會學家 (1960 年代以前 ). 缺失:
E N D
課程研究方法論 歐用生(1984) 指導教授:詹惠雪 教授 報告學生:鄭文文、馮靜怡、黃榮杰
第四章 課程的社會學研究 第一節 新教育社會學的課程研究
歷史背景脈絡 ●1960年代以前: 結構功能主義(p.48、p.57) ●1970年代以後: 現象學(p.56)
讓我們先談談 1960年代以前
以往社會學家(1960年代以前) • 重視: 1.選拔及階級形成(p.49) 2.強調如何迅速地、有效率地將人類加工(p.49)
以往社會學家(1960年代以前) • 缺失: 1.缺乏社會學的基礎(p.48) 2.忽視了學校及全體社會中影響課程的社 會勢力及其引起的社會含義(P.48) 3.忽略了教育知識的傳達和教室生活的分析(p.49)
以往社會學家(1960年代以前) 教育研究方法的缺陷: 1.教育的可能性由遺傳或環境決定 2.強調組織的安定和諧,忽視了行為的主體 性
因為 發現了以上這些缺失
於是 社會學家開始 反省一些問題了
社會學家的反省 • 楊格Young • 柏恩斯坦B.Bernstein • 韋克斯勒(P.Wexler)
社會學家的反省 • Young認為: 教育社會學要發展一種「理論的觀點或研究,以解釋知識如何產生、維持和如何變化,及其所蘊含的社會利益和價值」(p.49)
社會學家的反省 • B.Bernstein認為: 1.「社會對於教育知識的選擇、分類、分 配、傳達和評鑑,反映了權力的分配和社會控制的原理」(p.50) 2.教育知識的差異和變化成為教育社會學研究的主要領域。(p.50)
社會學家的反省 • 韋克斯勒(P.Wexler)認為: 教育學家不可將學校知識視為絕對的或已知的,應將其視為相對的,而且進一步的加以懷疑。(p.50)
社會學家的反省 • 過去: 社會學家接受了能力、機會和社會階級為已知,只問如何使勞動階級子弟達到中等階級的學業成就(p.52) • 現在: 社會學家追求社會制度如何定義階級,機會和成就。甚至教材,課程和學校概念都被視為其所在的社會制度的產物。(p.52)
社會學家的反省 • 教育社會學要研究意識形態和課程之間的關係(p.52) • 研究學校如何成為「知識加工」的制度,以完成意識形態的功能。(p.50)
經過以上的反省 一個不同於1960年代以前的社會學出現了!
1970年代以後 新教育社會學
新教育社會學(1970年代以後) • 重視: 1.教育知識的差異和變化 2.意識形態和課程蘊藏課程中之潛在價值
新教育社會學(1970年代以後) • 教育社會學和課程,以及意識形態的研究融成一統整的觀點 • 以研究學校實際的或潛在的內容,教室中之師生交互作用過程,教師、學生或研究者用以指導其活動之常識規則等問題,成為一極有活力,而且健康的學術領域。
新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 重點: 1.研究學校中教育知識的傳達和社會化,教室中之師生交互作用等問題。(p.56) 2.強調不是接受被視為當然的問題,而是重新確立問題。(p.56)
新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 現象學 • 象徵的互相作用論和民族誌
新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 現象學的研究方法: 1.強調個人如何經與他人不斷的「磋商」,而定義並構成其社會現實。(p.56) 2.學校研究上,要重視學生定義角色或學校情境的過程,而從教師與學生因定義而產生之合作、對立、「磋商」的過程中研究學校的社會化。(p.56)
新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 象徵的互相作用論和民族誌的研究方法: 1.觀察師生之間的具體相互作用,分析適用於師生行動的常識規則,旨在敘述學校的內部過程。(p.57) 2.貶抑客觀的統計方法。(p.57) 3.強調參與觀察、現場錄音等,以解釋學校生活的實質內容。(p.57)
新教育社會學的貢獻 1.進一步解釋教育社會學一向視為當然的問題。 2.擴充了教育社會學以及課程研究的視野和領域。
新教育社會學的批評 • 缺失: 1.偏重於教育微觀 2.過分強調意識、理念和異議等主觀性。
新教育社會學的批評 • 荷思(C.J.Hurn,1976) • 威廉森(B.Williamson,1974) • 夏普和格林(R.Sharp & A.Green)
新教育社會學的批評 • 荷思(C.J.Hurn,1976)認為: 1.新教育社會學混同了教育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因此,忽視了社會階級、家族、教育與政治、教育與經濟及教育史的分析(p.60) 2.只重視師生間交互作用,而忽略了社會的作用(p.60)
新教育社會學的批評 • 威廉森(B.Williamson,1974)認為: 學校現象學研究偏重於教室交互作用結果之瑣碎末梢的探討,不能完全了解學校知識的問題。
新教育社會學的批評 • 夏普和格林(R.Sharp & A.Green)認為: 1.新教育社會學過分強調行為者的意義的重要性。 2.不管行為者的意義為何,複雜的、階層化的工業社會的倫理已滲透了學校文化中,因此交互作用除了具有符號的特徵外,尚要注意其結構因素。
舊教育社會學v.s.新教育社會學 • 前者結構分析,後者解釋分析(p.62) • 前者重視政治,經濟結構的分析式教育的鉅觀研究(p.62) • 後者採用民族誌學和人種研究法,是教育的微觀研究(p.62) • 這兩者觀點各有其優缺點
因為 新舊教育社會學都有其優缺點
新舊開始調和了 • 夏普和格林的主張或多或少是在調和這兩個傳統 • 艾波(M.W.Apple)的研究最值得重視。
新舊開始調和了 • 艾波(M.W.Apple): 將現象學等新的研究方法和結構功能主義聯接起來,形成獨特的課程研究。
問題討論 • 請分享現今教育場域中,屬於新、舊教育社會學所發生的一些實際的案例?(如:能力分班、貼標籤)
第四章 課程的社會學研究 第二節 艾波課程研究的特質
教育制度的經濟角色 • 金提斯和包爾斯(H.Ginits,S.Bowles,1975)在教育制度的研究上十分強調教育制度的經濟角色。(p.62) • 學校的主要功能在提供勞力,以適應經濟結構的需要。(p.62) • 教育制度在扮演分配機制作用的角色。(p.63) • 藉此徵選的過程,使不同社會、經濟階級的兒童具備市場所要求的特徵。(p.63)
教育制度的經濟角色的批評 • 艾波(Apple)的批評: • 認為這種觀點過份強調社會中的經濟結構。(p.63) • 將學校視為反映學校外之經濟勢力,完全受制於這些勢力。(p.63) • 忽視探討制度本身的自主性及其內在的作用(P.63) • 而易將學校視為「暗箱」(black boxes)。(P.63)
文化制度補充經濟分析 • 艾波認為教育研究忽視文化制度在再生產中所扮演的角色。(P.64) • 經濟結構,借由學校文化、學生文化產生意識形式和行動,來支持不平等的政治、經濟制度。(P.64) • 艾波認為課程研究的主題應著重以文化或意識型態的觀點分析,來補充經濟分析的不足。(P.64)
由文化分配機制探討學校知識 • 艾波認為,學校保存、分配除了經濟的財產之外,尚有象徵的財產,即文化財(cultrue capital)。(P.64) • 須從文化分配的機制作用來探討學校知識。(P.64)
由文化分配機制探討學校知識 • 學校知識社會學以楊格(M.F.D.Young)所說的:「接近合法化某些範疇的權力和機會,將此範疇給予某集團,使其對其他集團實施權力和控制的過程,有極大的關係」,為分析的起點。(P.65) • 艾波也認為,要探討社會中不平等的權力制度,如何藉由文化的傳遞而延續下去。(P.65) • 學校知識社會學成為新教育社會學主要研究的內容。
再生產理論 • 學校文化不可視為中性的,或相信其一定可以導致社會進步,應研究學校文化,如何產生學校外的不平等,麥當奴(M.MacDonald)將這種研究稱為「再生產理論」(reproduction theory)。(P.65) • 「再生產理論」者主張:統治社會行為、態度、道德和信念的規則,借由工作經驗、教育過程和家庭社會化等,由政治、經濟結構影響個人,而個人從所處的社會中獲得特定的感覺和知覺。(P.66)
艾波研究的折衷觀點 • 艾波雖多少傾向於新教育社會學此種微觀的社會學探討,但對其所存在的缺陷亦存有戒心。(P.66) • 因此採取折衷的觀點來調合微觀的研究和鉅觀(結構、功能主義)的研究。(P.66) • 艾波更批評:社會過程之現象學的敘述和分析,忽略了研究本身以外,尚有控制我們生活和知覺的主觀制度和結構。(P.67)
艾波「內在關係的哲學」 • 艾波認為:新教育社會學的缺點是易忽視各種常識範疇,的物質的或結構的決定因素。(P.68) • 主張加強人種學的研究和民族誌的研究,將人種學的考察與學校之中日常生活和不平等的社會間的歷史的、結構的評價融合在一起。(P.68)
艾波「內在關係的哲學」 • 艾波一方面強調解釋的分析,重視意識、意義和理念,一方面又強調將這些微觀的研究置於政治、經濟、文化的結構中。(P.69) • 意即要從相互的觀點來分析,艾波將此觀點稱為「內在關係的哲學」。(P.69) • 「內在關係的哲學」兼採功能主義鉅觀研究和現象學微觀研究的長處,融合解釋分析與結構分析於其研究中,視艾波課程研究最大的特色。(P.70)
意識型態、霸權和權力 • 艾波認為,意識型態和教育思想、教育實際間相互關係的研究,是教育學術中最被忽視的一個領域。(P.70) • 意識型態、霸權和權力等相關概念,成為艾波研究重要的工具。(P.71)
意識型態、霸權和權力 • 艾波強調:課程、教學法和評鑑等都不是中性,而是顯著或潛在價值衝突的產物。(P.71) • 艾波認為:要認真的探討選擇的傳統,例如:誰的知識?誰來選擇?為何以此方式組織?教給誰?(P.72) • 從社會的、經濟的權力或意識型態來分析這些問題。(P.72)
教育制度的歷史根源和衝突 • 艾波強調:教育是某一特定時期,選擇、組織適用之社會知識的過程,而這個選擇,包含了意識的或無意識之意識型態的抉擇。(P.72) • 因此知識選擇、組織的原理必須從學校、教室內外的制度環境或結構的關聯來探討。(P.73) • 艾波批評:工業導向、效率導向的研究,將課程只視為技術問題,轉移了課程研究的認識論、政治、經濟、意識型態或倫理等層面的注意和關心。(P.73)
知識的合法化 • 艾波認為知識的合法化,至少要探討學校生活的三個領域: • 學校日常生活的基本規則如何有助於意識型態的學習?(P.73) • 過去及現在課程知識的形式,如何反映意識型態的結構?(P.73) • 意識型態如何反映教育者在指導活動時的基本觀念?(P.73) • 以上敘述,提及了課程和意識型態間的關係,也指示了今後課程研究的方向。
問題討論 • 學校內外有哪些文化、或次文化會影響學生學習?(例如:網路社群、性別、能力、經濟的方面) • 教師角色如何調和這些文化因素來促進學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