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likes | 829 Views
空调房间的气流分布. 王 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 主要内容. 空调负荷的计算与送风量. 1. 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及设备. 2. 3. 空气调节系统.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4. 5. 6. 7. 本章的任务:. 送入空调区的空气的流动和合理分布 形成均匀而稳定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空间气流分布的形式有多种,气流形式主要取决于: 风口的类型 风口的布置方式(数量、位置) 送风参数(送风温差,送风口速度). 第一节 送风射流的流动规律. 层流射流 紊流射流 等温射流 非等温射流 自由射流
E N D
空调房间的气流分布 王 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 主要内容 空调负荷的计算与送风量 1 空气的热湿处理过程及设备 2 3 空气调节系统 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4 5 6 7
本章的任务: • 送入空调区的空气的流动和合理分布 • 形成均匀而稳定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空间气流分布的形式有多种,气流形式主要取决于: • 风口的类型 • 风口的布置方式(数量、位置) • 送风参数(送风温差,送风口速度)
第一节 送风射流的流动规律 层流射流 紊流射流 等温射流 非等温射流 自由射流 受限射流 雷诺数的大小 t0,tn 进入空间 受限情况
一、 等温自由射流 特征 • 由于紊流的横向脉动和涡流的出现,射流卷吸周围空气,射流流量逐渐扩大,呈锥体状(扩散角)
以风口为起点 的轴心速度 紊流系数, 取决于风口型式 • 速度不断减小 边界速度首先减小,轴心速度不变——起始段 根据动量守恒,轴心速度减小——主体段
二、 非等温射流 • 射流会发生弯曲——阿基米德数Ar • Ar——浮升力与惯性力之比 Ar大,则射流弯曲大 • 空调送风温度与室内温度有一定温差,射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掺混室内空气,射流温度逐渐接近室温。 轴线上温度分布规律可用半经验公式求得
第一 临界断面 第二 临界断面 射流断面最大 三、 受限射流 • 自由扩张段 有限扩张段 收缩段 轴对称射流 贴附射流
贴附射流 当送风口贴近顶棚,由于射流在顶棚处不能卷吸空气,因此 上部流速大,静压小 下部流速小,静压大 • 非等温射流为冷射流,在射流达到某一距离处会脱离顶棚——贴附长度
第二节 排(回)风口的气流流动) • 回风口与送风口的空气流动规律完全不同, 送风射流:扩散,形成点源 回风气流:集中,形成点汇 • 在吸风气流作用区内,任意两点间的流速变化与据点汇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 点汇速度场的气流速度迅速下降,使回风口的汇流场对房间气流组织影响比较小
第三节 空气分布器及房间气流分布形式 一、 空气分布器的型式 • 型式多样 • 按房间的性质、对气流分布的要求、房间内部装饰的要求进行选择
1.单层及双层百叶风口 • 百叶可做成活动可调的,既能调节风量,也能调节出风方向。 • 为了满足不同的调节性能要求,可将百叶做成多层,每层有各自的调节功能。
2.条缝送风口和格栅送风口 • 这两种风口不能调节风量和出风方向,适用于一般要求的空调系统,其中条缝型风口常作为风机盘管及诱导器的出风口。
3.散流器 • 散流器是安装在顶棚上的一类送风口,气流从顶棚向下送出并有一定扩散功能。 • 散流器的型式有两种: • 平送型 • 下送型
平送型散流器。 • 散流器平送送风射流沿着顶棚径向流动形成贴附射流 • 射流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后进入空调区,使空调区具有稳定而均匀的温度和风速。
下送型散流器 • 散流器下送送出的射流扩散角在20~30度之间 • 只有采用密集布置向下送风,工作区风速才能均匀 • 密集布置有可能形成平行流
4.喷口 • 喷口送风口是一种出口风速大,风量大的送风口。 • 送风射流较长,可以不贴顶送风,在送风温差的作用下,送风射流形成弯曲。 • 喷口送风经常用于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中的公共建筑,是大型体育馆、礼堂、剧院以及厂房等建筑的常用送风方式。
5.孔板送风口 • 即是开孔的吊顶或夹层。 • 整个房间吊顶或夹层都开口的为全面孔板送风;一部分开孔的叫局部孔板送风。 • 孔板送风空气以较低的速度在吊顶或夹层里均匀分布,形成稳压箱,然后由细孔流出。
6.柱式送风口 • 独立地面上出风的柱式送风口 • 其中1/4圆柱形可布置在墙角内,易与建筑配合;半圆柱型及扁平型用于靠墙安装。圆柱型用于大风量的场合并可布置在房间的中央
适用于下部工作区送风 • 送风口面积大
7.旋流风口 • 诱导比大,速度衰减快
8.回风口 • 对于回风口及回风管道设在顶部的上回风,需要主要送回风管道避免交叉布置,以免对吊顶高度产生影响; • 回风口不能在送风口的射流区内。 • 对于回风口和回风管设在空调区下部的下回风,不会出现短路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布置回风口和回风管而尽量不影响房间的使用
第三节 空气分布器及房间气流分布形式 二 、空间气流分布的形式 • 上送下回 • 上送上回 • 中送风 • 下送上回
1.上送下回 • 上送下回方式送风口位于空调区的上部,回风口位于空调区的下部。 • 送风气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后进入工作区后,由空调区下部的回风口排出空调区。
上送下回 • 百叶上侧送风、孔板送风和散流器送风都是常见的上送下回形式。 孔板送风特 点 孔板送风和密布散流器送风,可以形成 平行流流型,涡流少,断面速度场均匀的气流。对于温湿度要求精度高的房间,特别是洁净度要求很高的房间,是理想的气流组织型式。
上送下回 优点 • 上送下回方式能够形成比较均匀的温度场和速度场, • 送风口与回风口之间不易发生“短路”,是混合式送风的基本方式。 应注意的问题 • 在实际工程中应注意由于回风口在空调区下部,回风口及回风管路的设置要避免影响房间的正常使用。
上送上回 适用场合 对于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在房间下部布置风口的场合是相当合适的 。 注意 防止气流短路现象的发生。
2.中送上、下回 • 在某些高大的建筑空间内,实际工作区高度仍然在2米以下,因此不需要将整个空间都作为调节的对象。可采用中部送风的送风方式。 • 中送风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3.下送上回 • 适用场合 对于室内余热量大,特别是热源又靠近顶棚的场合 ,采用这种气流组织形式是非常合适的。 特点 由于下送上回时的排风温度大于工作区温度,故而室内平均温度较高,经济性好。 但是,下部送风温差不能太大。 为此 可采用旋流送风口。
第四节 房间气流分布的计算 • 选择气流分布的形式 • 确定送风口的形式 • 确定送风口的数目和尺寸 • 计算工作区的风速和温度 • 检验工作区的风速和温差 • 调整
1.侧送风 • 图1 侧送贴附射流流型
为保证空调区的温度场、速度场达到要求,侧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涉及的内容如下:为保证空调区的温度场、速度场达到要求,侧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涉及的内容如下: (1)送风口的出流流速 送风口的出流流速的确定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 • 一是保证工作区噪声要求。 • 二是保证工作区最大风速在允许范围。 (2) 贴附长度 (3) 射流温差衰减
侧送风气流组织设计的步骤如下: • 确定已知条件 • 根据射流方向房间长度L,确定要求的贴附射流长度x。 • 按允许的射流末端温度衰减值,查图得出射流相对射程允许的最小值。 • 由相对射程最小值和x,可得计算风口最大直径 根据 选择风口规格尺寸,使实际风口当量直径≤
由房间送风量 和风口面积A0,假定风口数量n,计算风口的实际出风速度 。 • 计算射流自由度 • 计算阿基米德数Ar • 用公式 校核房间高度。
2.散流器送风 • 散流器平送流型送风射流沿着顶棚径向流动形成贴附射流,使工作区容易具有稳定而均匀的温度和风速,当有吊顶利用或有设置吊顶的可能时,采用散流器送风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比较美观,是常见的送风形式 。
为保证空调区的温度场、速度场达到要求散流区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涉及的内容如下:为保证空调区的温度场、速度场达到要求散流区送风气流组织设计计算涉及的内容如下: (1)送风口的喉部风速 (2)射流速度衰减方程及室内平均风速 散流器射流的速度衰减方程为: 室内平均风速:
(3)轴心温差 • 对于散流器平送,其轴心温差衰减可近似地取:
散流器送风气流设计步骤: (1)布置散流器 (2)预选散流器 (3)校核射流的射程 (4)校核室内平均风速 (5)校核轴心温差衰减
3.喷口送风 特点:喷口送风的喷口截面大,出口风速高,气流 射程长,与室内空气强烈掺混,能在室内形 成较大的回流区,达到布置少量风口即可满 足气流均布的要求,同时具有风管布置简单 便于安装、经济等。
喷口送风喷流主要取决于喷口的位置和阿基米德数Ar。喷口送风喷流主要取决于喷口的位置和阿基米德数Ar。 • 喷口与水平方向有一倾角α,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通常送热风时下倾,α大于15º,送冷风时可取α=0,一般小于15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