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likes | 399 Views
第九章 海岸地貌 一: 海岸带的划分及海岸带的动力特点 (一):海岸带的划分 海岸带是海岸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 其一般被划分为海 岸、潮间带、水下岸坡 三个部分。 海岸 :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破碎的波浪可冲上海岸。 潮间带 :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的海岸带部分。 水下岸坡 :低潮线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的下界(水深为 1/2 波长 的地方)。. (二):海岸带的动力作用 海岸带的动力主要是 波浪、潮汐、和沿岸流 ,其中主要以 波 浪 作用最为普遍、活跃。
E N D
第九章 海岸地貌 • 一: 海岸带的划分及海岸带的动力特点 • (一):海岸带的划分 • 海岸带是海岸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其一般被划分为海 • 岸、潮间带、水下岸坡三个部分。 • 海岸:岸线以上狭长的陆地部分,破碎的波浪可冲上海岸。 • 潮间带:高潮时被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的海岸带部分。 • 水下岸坡:低潮线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的下界(水深为1/2波长 • 的地方)。
(二):海岸带的动力作用 海岸带的动力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其中主要以波 浪作用最为普遍、活跃。 波浪的运动传播不是水质点在发生大范围移动,而只是各水 质点在一平衡位置上做圆周运动,产生的波形传播。 水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半径称为波高。 海面以下的水质点也随着表层海水的运动而运动,不过随着 水深的加大,水质点圆周运动的半径在逐渐减小,在1/2波长的 深度处,水质点运动的半径只有海面的1/32。也就是说在大于 1/2波长的深水中,水质点的运动几乎不受海面波浪的影响了。
在近岸地带,当水深小于1/2波长后,这时在水底部的水质点就在近岸地带,当水深小于1/2波长后,这时在水底部的水质点就 不会发生圆周运动,只能产生向岸离岸的往复水流运动,这种运 动可以对水下岸坡上的物质产生侵蚀和堆积作用了。一般来讲, 当波浪刚刚进入水深小于1/2波长的浅水区时,水底的往复流速度 大小差不多;但随着波浪向近岸的传播,水深越来越浅,向岸的 进流就比离岸的退流速度大得多。此外,一般情况下当向岸的波 浪进入水深只有2倍的波高位置时,会发生波浪的破碎。 什么是波浪的折射现象? 岸坡上水流的这种特征直接影响着海岸地带的地貌发育。
二:海岸地貌的发育及特征 (一):海蚀地貌 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台地 (二):海积地貌 1: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中立线、中立带、平衡剖面) 泥沙横向运动可产生水下堆积阶地、水下沙坝、离岸堤和 泻湖、海滩和沿岸堤 2:海岸带泥沙的纵向运动 泥沙纵向运动可产生沙嘴、沙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