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与控制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与控制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主任医生 王开利. 一、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发病人群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临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伤为主要特征。

triag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与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与控制 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 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主任医生 王开利

  2. 一、概述 •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鼠类为其自然宿主和主要传染源。发病人群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临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伤为主要特征。 •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早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的地方,已有近80年的流行史,多年来我省出血热发病率一直持续在较高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严重影响着我省劳动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省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3. 二、流行病学 1、宿主动物和和传染源 出血热是多宿主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已经发现10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其中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野栖的黑线姬鼠和家栖的褐家鼠。此外,家栖的小家鼠、黄胸鼠、野栖的黄毛鼠、大仓鼠和黑线仓鼠,还有林区的大林姬鼠和实验用大白鼠。

  4. 二、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 动物源性传播: • 伤口传播 :宿主动物及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破损皮肤或黏 膜而被感染 • 呼吸道传播 :吸入带病毒气溶胶而感染 • 消化道传播 :食入带病毒的食物而感染

  5. 二、流行病学 2、传播途径 • 螨媒传播 • 革螨的季节消长和姬鼠型HFRS一致 • 鼠窝螨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 通过革螨叮咬传染动物 • 垂直传播 • 患病孕妇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 带病毒鼠通过孕鼠传给胎鼠

  6. 3、人群易感性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种族人群对汉坦病毒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病毒后只有少部份人发病,大部份人群处于隐性感染状态。据调查,自然隐性感染人群比显性感染者多数倍乃至数十倍以上,发病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 隐性感染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短,显性感染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久的免疫力 二、流行病学

  7. 地区分布: 出血热疫源地的存在取决于取决于携带汉坦病毒宿主鼠种的分布 全省132个市(县、区),仍以大兴安岭地区所辖县(区)和大庆市所辖县(区)发病最少。原本发病率较高的黑龙江西部地区近几年明显下降。 表现为严格的地区性、边缘性和散发性,家属型散发中有爆发。 二、流行病学

  8. 5、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疫区和不同地理景观地区,出血热流行季节不完全相同。 姬鼠型疫区流行季节每年10月至翌年1月; 家鼠型疫区流行季节每年3~7月; 混合型疫区流行季节每年冬、春两个季节。 二、流行病学

  9. 1、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 出血热患者可以某一系统或脏器损害为主,而无典型特征,在发病早期明确诊断颇为困难。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三、 临床诊断及治疗

  10. 三、 临床诊断及治疗 • 诊断依据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两月内有疫区旅居史; • 病前两月内有与鼠类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11. 三、 临床诊断及治疗 • 临床表现 • 发热,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 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醉酒貌,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严重可有腔道出血; • 低血压休克; • 肾脏损害:蛋白尿,镜下或肉眼血尿,尿中膜状物,少尿或多尿; • 典型病程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12. 三、 临床诊断及治疗 • 实验室检查 • 发热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和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液浓缩(低血压休克期)或血液稀释(少尿期); • 尿检查:尿蛋白阳性,可出现镜下血尿和管型尿,可有肉眼血尿和尿中膜状物,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融合细胞; •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 • 从患者标本中检出汉坦病毒RNA ;或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汉坦病毒。

  13. 三、 临床诊断及治疗 • 病例分类 • 临床诊断病例:结合流行病学史及相应临床表现。 •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特异性实验室检测依据。

  14. 治疗原则 “三早一就” 即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能够减轻重要器官出血,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 ,是本病预后好坏的决定因素 ; 合理的体液疗法; 对症治疗。 三、 临床诊断及治疗

  15. 四、病例报告 •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 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16. 传染源控制 防鼠灭鼠:着重消灭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褐家 鼠),降低鼠密度; 春秋两季流行高峰到来前开展灭鼠; 可用鼠药或鼠夹等工具灭鼠。 灭螨:可用杀虫药物。 五、预防控制措施

  17. 五、预防控制措施 • 2、切断传播途径 • 食物储存方法得当,避免受到鼠的污染,剩饭剩菜加热后食用; • 在野外工作(施工及宿营地区)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 不要在谷场中睡觉或休息; • 不要在住房周围堆积草堆或谷堆; • 不要用手抓拿老鼠;

  18. 五、预防控制措施 • 2、切断传播途径 • 在打扫有老鼠活动的房屋时,应尽量避免尘土飞扬形 成气溶胶, 并要戴口罩,避免吸入病毒颗粒; • 搞好环境卫生;改善住房条件; • 为防鼠咬伤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伤口或吸入而被感染,应戴乳胶手套和戴口罩。

  19. 2、切断传播途径 发热期病人和疫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要高温消毒或日晒或0.2%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5分钟。 被鼠咬伤,应先尽量将血挤出,再用水冲洗,然后用3%碘酒或75%酒精棉消毒 五、预防控制措施

  20. 3、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 接种疫苗是当前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见效最快、方法最简便、防病效、果最好、 最安全的防病措施。 疫苗接种对象: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或进入该地区的人员,年龄以16~60岁高危人群为主; 五、预防控制措施

  21.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时间:流行高峰到来前一个月; 接种部位:于上臂外侧三角肌肌内注射; 免疫程序及剂量:基础免疫2针,于第0天、第14天各 注射一 针,基础免疫后6个月加强免疫一 针,每针1.0mL。 五、预防控制措施

  22. 3、保护易感人群 不良反应: 一般无反应,个别有发烧、头晕、皮疹应注意观察, 少数 人在注射局部出现硬结、轻微肿胀和疼痛,一般在3~5天内 自行消退。 禁忌:发烧、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者。 患过敏性疾病,对抗生素及生物制品有过敏史者、 哺乳期、妊娠期妇女 五、预防控制措施

  23. 3、保护易感人群 注意事项: 注射前应充分摇匀; 疫苗异常混浊、变色、有异物及摇不散的块状物和疫苗瓶有裂痕以及过有效期,均不可使用; 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接种者注射后应在现场稍事休息; 严禁冻结。 五、预防控制措施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