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487 Views
A2: 采访报道精神病人和其它弱势群体的道德规范. 组员:曲泳帆 张睿 唐栗 李儒柳 刘立成. 报告提纲 : 两个例子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采访和报道现状 ( 李儒柳) 造成现状的原因(唐栗) 对于精神病人和弱势群体的定义(刘立成) 精神病人实际状况(张睿) 不恰当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张睿) 正确采访报道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道德规范(曲泳帆). 实际案例. A :“犀利哥” 由于受到网友的热情关注,而名声大噪,但是给他本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习惯了游民生活的他,对这种被媒体和网民追逐的生活十分不适,表示十分害怕。.
E N D
A2:采访报道精神病人和其它弱势群体的道德规范A2:采访报道精神病人和其它弱势群体的道德规范 组员:曲泳帆 张睿 唐栗 李儒柳 刘立成
报告提纲: • 两个例子 •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采访和报道现状(李儒柳) • 造成现状的原因(唐栗) • 对于精神病人和弱势群体的定义(刘立成) • 精神病人实际状况(张睿) • 不恰当报道造成的负面影响(张睿) • 正确采访报道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道德规范(曲泳帆)
实际案例 A:“犀利哥” 由于受到网友的热情关注,而名声大噪,但是给他本人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习惯了游民生活的他,对这种被媒体和网民追逐的生活十分不适,表示十分害怕。
B:南平故意杀人案 虽然凶手还没有最终被法律认定为是精神病患者,但是新闻报道中还是出现了诸多对于他有精神病史,或者是对精神病人群体的猜测性报道。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采访现状 A 在商业利益和猎奇心理驱使下去追求新闻的刺激性效果吸引受众, 毫不顾及被访者的感受,对受访者造成二次伤害 B 严重影响被访者的正常生活 C 不能做到深入了解受访者,平等交流,总是会带着“救世主”的那种从上看下的俯视感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报道现状 A 有群体歧视倾向,经意流露出了对弱势群体的嫌弃或歧视,常常有“贴标签” 习惯,造成对群体的“污名化” 。关于弱势群体和精神病人的负面报道较多, 一般与“暴力”“伤人”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没有多方的观点,比较片面。 案例二:据华媒网报道:……据悉,最初福建南平恶意杀人案犯郑 明生被认为患有精神病,很多人怀疑郑明生患有“桃花病”,难道 是郑明生“桃花病”发作酿成福建南平恶意杀人案?郑明生自身心 理问题是惨案关注焦点。 桃花病指的是老百姓常说的桃花疯、三月桃花癫,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躁狂症或者有躁狂症成分的其他情绪障碍。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报道现状 B 暴力情节太过于详细,过于具体,引起读者不适,同时也无形中加强了对精神病人和弱势群体的误解 ……这男人又揪住一个孩子,刀锋往她脖子上一抹,鲜血直喷,孩子马上倒在地上…… “……郑民生一把揪住这女孩,一勒,连扎两刀。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就这样瞬间倒地!” ……郑竟然还在叫嚷:“我还要杀三四个!”…… ——《羊城晚报》,《南平血案施救第一人回忆:凶手一刀一个杀红了眼》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报道现状 C 随意公布弱势群体的照片和真实姓名等相关信息,侵犯受访者隐私权 文字:曝光当事者的姓名,住址,家人等 《关注南平血案: 凶犯郑民生的家人悄悄搬家》 图片:未经处理,直接登上媒体, 使读者能清楚的识别受访者的面容 右图:凤凰周刊09年专题 《大陆千所精神病院调查》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报道现状 D 语言,标题取的不恰当,只顾于炒作,有玩弄的意味,不尊重受访者。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报道现状 E 不熟悉专业医学知识,概念不清,对精神病人的报道不准确 美国某杂志曾举办过一个票选,选出好莱坞“最”神经病的名人 。迈克尔•杰克逊毫无悬念地入选,因为他的大名似乎已“堕落” 成整容和恋童的代名词。 神经病=精神病?
关于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报道现状 F 没有将帮助弱势群体当作常态报道,只是到了特定节日才重视,而其他时间则无声无息 元月16日,徐州市副市长、邳州市委书记李连玉主持召开会议筹划春节慰问活动。李连玉指出,开展春节慰问活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邳州以民为本,共促和谐的要求。…… ——千龙网《邳州市委书记李连玉主持召开会议筹划春节慰问活动》
分析犀利哥和南平案的报道 记者:a 迎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跟风炒作,提高媒体知名度获 得商业利益; b 某些记者本身素质不高,自视高人一等,本身对精神 病人等这一弱势群体有歧视心理 网民:a 有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和窥私欲 b 有些是带着厌恶和攻击的情绪来炒作此事 c 消遣获得快感以娱乐的精神来消费弱者 d 认为精神病人神智不清,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 e展现优越的自我满足,现在的人压力比较大,需要找到 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 犀利哥
造成现状的原因 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 经济利益的驱使,促进销量、收视率或者是点击率 重要的是社会分层化严重,弱势群体在主流社会不被认同,失去了话语权,出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为了制造影响力,赚取眼球,吸引目光 ——徐晓敏《透析多维角度下的媒介歧视现象》,《视听界》杂志,2008.2.19
弱势群体的定义 • 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是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 延伸解释 • “弱势群体”有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个体在强势个体面前都可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在一定的条件下强势群体也可转变为弱势群体。 • 事实上,法学、伦理学和经济学也很关注弱势群体。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学科对于弱势群体的界定不尽相同,研究重点也不完全一样,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学者在学术观点上也有所差异,但是,学者们都很强调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弱势群体的特征 • 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 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 • 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 • 目前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精神病人的定义 • 又称精神障碍者和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有间歇性和持续性之分。 • 共同点:当处于发病状态中的时候,精神病人通常是没有判断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知其行为后果的人,也可以称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 • 精神病是一种由医生鉴定病情的病,没有一种仪器或者是方式能够很确切地说明某人患有精神病。
精神病和神经病 • 在医学语言中,这是范畴不同 的两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临 床表现也不一样。
精神病的实际状况 事实是,大量医学研究结果显示,精神病人并不比一般人群更具有暴 力或危险倾向。实际上,他们更容易被监禁,更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 者。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风险是伤害他人的2000倍。 康复 治疗 良好的环境 家人和社会的支持 无压力无歧视 完全有 机会治愈 精神病人 北京回龙观医院杨甫德院长是精神医学领域的权威。他表示,目前我国精神 病患者中30%的重性病人能够得到有效医治。 ——北京晚报《一部法律为何难产?中国7成精神病人未接受有 效治疗 》
不当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 影响A:对于精神病人来讲,不正确的报道会使得他们的家人不愿意面对,拖延治疗的最佳时机 一旦患上精神病,往往主张一“休”了事,长“休”不止。这 样便形成一个怪圈: 精神病 住院 病休 生活工作能力减退 脱离社会 环境适应不良 生活中应激事件 精 神病反复发作 影响B:在报道的过程中不注意细节问题,从而无意间对报道对象产生不良影响,轻则影响报道的正常进行,严重会发生报道纠纷,引起社会群体之间的误会。 影响C:随意透露当事人的真实身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误解现象早已存在,大众传媒泄露其隐私又会使公众更进一步形成刻板的印象,将这些人从社会主流中隔离出去。
正确采访报道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道德规范 思想上要做到: 1.摒除弱势群体和精神病的一些固有标签“暴力”“贫穷”“危险”“边缘”等 2.不要为了利益和噱头去报道 3.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要想着轻轻松松的完成一篇报道,因为这样会使得信息采集不够,反映不真实,也对受访者不尊重
正确采访报道弱势群体与精神病人的道德规范 守则一【关于采访】:尊重 客观 要做到:1.表明自己的记者身份,确保当事人是否愿意真正的接受采访, 不进行误导 【对于儿童可向其监护人提出采访的申请;对于无辨别能力的精 神病人要向有关负责部分提出申请许可,或者向其家人提出申请】 2.不懂就问,不做猜想,确保所有采访内容都能反映受访者真实 感受 3.采访时不强逼受访者回答不愿意回答的问题,照顾受访者心 情,不造成二次伤害 台湾TVBS新闻台的新闻自律规范 新闻十诫 6.不因刻板印象伤害弱势团体。
对应具体的行业规范: 民进党“立委”黄淑英表示,希望不要再加深社会对精神病患的负面印象 《武汉“易性病”患者:老天给我们安错了身体》:一对双性姐妹在汉成功“蝶变”,恢复了女儿身,顺利出院。”此报道对变性人进行了公正,客观的报道,让这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感到首次得到了社会的关爱。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维护未成年人、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注意保护其身心健康。
要做到:1. 要深入受访者的生活,观察其生活的环境,体验其艰难2. 不要片面了解,不要道听途说,接触真正的现场3. 要报道一些对于读者有用的信息,使得新闻产生互动,切实地 帮助到被访者。4. 但是不要刻意强调其弱势地位,需要帮助,以免伤 害他们情感 守则二【关于采访和报道中的积极导向】:社会责任意识 •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验生活,在深入中了解社情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守则三【关于报道的准确】 :专业知识 要做到:1. 要掌握相关的专业医疗卫生知识,确保自己的采访方式不会对当 事人造成负面影响2.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专业医疗机构的互动3. 要向社会大众传播正确的专业知识,纠正错误的理解 此应利用媒体的传播优势,制定相关的精神健康促进策略,结 合专业卫生机构提供的专业知识,向大众传播正确的知识和观 念。比如在报道中,提供专业医疗机构的热线电话、相关知识 网站等。” ————摘自《新闻报道如何消除“精 神病歧视”》
守则四【关于报道的语言和情节】 :准确、平衡和善意 避免过细的暴力悲惨情节 要做到:1.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词语 2.不使用“最”、“一定”等绝对性词语 3.不细致描写暴力和悲惨的场面 4.不错用 不滥用 5.不夸张,不渲染情节 • 台湾禁止媒体用歧视字眼报道精神病人中国台湾网2007年6月5日消息 为了进一步保障精神病人权益,台“立法院”三读修正“精神卫生法”,规定媒体报道精神病患的新闻时,不得出现“疯汉”、“人魔”、“不定时炸弹”等歧视性的负面字眼,否则最高将罚50万元(新台币)。
对应具体的行业规范: 在有关个人不幸经历的报道中,询问和接近采访必须带着同情、谨慎,出版时也要慎重。有关自杀的报道中,要避免过度渲染自杀手段和情节。 应避免偏见和歧视。 当事人的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性取向,以及生理和精神疾病等细节在报道中不能提及除非对报道必不可少。 ——英国《新闻实践守则》【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Press】 “新聞工作者不應成為鼓勵種族、膚色、信仰或性別歧視之類材料的始作俑者。” ——香港記者協會《專業守則》
守则五【关于报道的隐私】 :保护精神病人和弱势群体的隐私 要做到:1.询问受访者是否愿意拍照 2.确认其是否愿意将自己的形象公布于媒体,是否需要 特殊处理 3.询问出现名字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是否用化名 4.最好能将最后处理的影像资料给被访者确认无误 5.避免出现血腥暴力的图片视频 6.照片中不含有可以看出其家庭成员或者是居住地的信 息 7.内容在编辑时需要修改,需向当事者告之
对应具体的行业规范: 未取得许可之前,不可刊登其姓名。征求使用其照片、录像视频及刊登真实姓名的许可。 遵循《道德规范守则》,看是否牵涉隐私,不幸和心灵创伤 媒体道德守则尊重隐私权,公开这些信息会对当事人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澳大利亚道德规范守则》关于采访精神病人 同情因新闻消息曝光而受到反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接受采访经验的人。 关怀受到悲怆事件影响的人以谅解的态度采用照片或访问。 ——美国《SPJ Code of Ethics》
资料来源: • “专业知识的缺乏影响报道质量”见中华传媒网《新闻报道如何消除“精神病歧视”》http://qkzz.net/magazine/1006-3277/2009/03/3372491.htm • 黄文洁,《一生毁誉,安能辨我是黑白——“整容癖”+“娈童案”+……细数迈克尔·杰克逊之“倒霉史”》,《南方都市报》,2009-06-27 • 华媒网《福建南平恶意杀人犯郑明生“桃花病”发作酿惨案 》http://www.itxinwen.com/View/new/html/2010-03/2010-03-25-1095251.html • 王正祥,《国外媒体精神病患者负面再现研究及启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 朱洁,《“犀利哥”事件报道与媒介功能失调》,《新闻实践》,2010年4月23日 • 肖华,《新形势下媒体对弱势群体报道的几点思考》,《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 汪成明,《弱势群体报道中的几个误区》,《新闻实践》,2007年第8期 • 《弱势群体报道的现状与问题》,《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 百度百科“关于弱势群体和精神病人”的概念 • 英国《新闻实践守则》【Code of Practice for the Press】 http://www.editorscode.org.uk/the_code.html • 《澳大利亚道德规范守则》 • 美国《SPJ Code of Ethics》 http://www.spj.org/ethicscode.asp • 香港《记者协会》守则【媒体与法律资料中心】:http://www.waou.com.mo/wa/2003/02/20030215a.htm • 中国台湾网 《台湾禁止媒体用歧视字眼报道精神病人 》http://www.jingshenbing.org/archives/488.html •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守则》http://baike.baidu.com/view/3031476.htm?fr=ala0_1_1
附件一:台湾《精神卫生法》 • 为了进一步保障精神病人权益,台“立法院”三读修正“精神卫生法”,规定媒体报道精神病患的新闻时,不得出现“疯汉”、“人魔”、“不定时炸弹”等歧视性的负面字眼,否则最高将罚50万元(新台币,下同)。台“立法院”修正“精神卫生法”,内容大幅翻修,除提升精神病人的工作、教育与隐私权,并确立通报机关的权责归属,也将“反歧视”观念纳入“修法”意旨,明文禁止媒体使用与精神疾病有关的歧视性的称呼,或误导民众对病人产生歧视,否则将处10万以上50万以下罚款,并可连续处罚。 • 台当局“卫生署”表示,将会比照传染病、自杀新闻的报道,邀集媒体、专家讨论,明确订出报道准则。 • 国民党“立委”朱俊晓表示,“精神卫生法”大翻修,提升了病人的工作、教育与隐私权,将世界卫生组织的反歧视概念纳入此次“修法”,盼各级政府日后能加强对精神病患的照顾,也不要再污名化精神病患。
民进党“立委”黄淑英表示,希望不要再加深社会对精神病患的负面印象,“我们对精神病患已经不是持很正面或尊重的态度,又常常有负面报道,好像精神病患就是不正常,就是会杀人放火,不要用这种错误的刻板印象一直去歧视精神病患”。民进党“立委”黄淑英表示,希望不要再加深社会对精神病患的负面印象,“我们对精神病患已经不是持很正面或尊重的态度,又常常有负面报道,好像精神病患就是不正常,就是会杀人放火,不要用这种错误的刻板印象一直去歧视精神病患”。 • 此外,过去精神病人因为心智能力障碍,被诱骗被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精神病人被家人监禁甚至关在笼子里更是时有所闻。台“立法院”“修法”也明定不得对病人遗弃、身心虐待、留置于易发生危险的环境、强迫或诱骗病人结婚、犯罪或不正当的行为。
附件二:TVBS新闻十诫 • 1.生命安全第一,新闻采访第二。 • 2.不得伪造作假,不得误导观众。 • 3.不得造成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 • 4.不得造成警消医护执行公务的延误。 • 5.不因个人观点或利益影响公正。 • 6.不因刻板印象伤害弱势团体。 • 7.尊重各族群.宗教.文化的价值观。 • 8.不制作不想让自己小孩看的新闻。 • 9.尊重智慧财产权。 • 10.保护消息来源。 • http://www.xici.net/main.asp?url=/b880534/d84718649.htm
THE END!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