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 likes | 1.14k Views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本章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本节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E N D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本章的主要内容: •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 本节的主要内容: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的原始积累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于封建社会末期 。 (2)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关键和契机。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迅速发展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 大量的自由劳动者 • 大量的货币财富作为资本 • (2)实质: •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主要途径: •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通过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支持: 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政治上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道路。 2、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 产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 价值形式与货币的产生 •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一种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知识拓展: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 •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 使用价值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 (2)交换价值: • 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价值: •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 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 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1)概念: •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
(3)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 品 二 因 素 劳 动 二 重 性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形成 价 值 抽象劳动 形成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4)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 •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作为计量标准的。 • 复杂的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2、价值规律 :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价值规律是商品价值决定和实现的规律。 • 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A、价值规律的最一般的必然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B、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C、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3)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的客观要求和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产生的—些消极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五)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1、私人劳动和社劳动的矛盾: •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 2、私人劳动和社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 • 1、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本节的主要内容: •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资本主义所有制 •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 •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1、劳动与劳动力: •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历史意义: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1)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力价值的构成: 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的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历史和道德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 •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通过对劳动力的消费(使用),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也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分的理论意义: (1)劳动和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商品。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 所有制和所有权 •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1、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区别: 生产资料所有制有经济的和法律的两种形式: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人们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围绕物或者生产资料而形成的占有关系;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则是所有权,它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2、所有制和所有权的联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及其特点: •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特点及其本质: • (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特点: •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以雇佣劳动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资本家与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实质是剥削性的和对抗性的,但却被等价交换的形式所掩盖。 •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 资本积累 •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 工人的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 • 剩余劳动时间—— 生产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的源泉: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3、资本的本质: •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社会生产关系。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1)划分的依据: •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 (2)划分的内容: •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 (3)划分的理论意义: • 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真正来源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 为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而该理论对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5、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m’)= 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 活劳动的形式表示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1、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工人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12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6小时 15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9小时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 8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4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 8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6小时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过程 : • 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劳动力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键。 •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在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 当大多数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普遍提高时,超额剩余价值消失,全部资本家均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这些隋况,指出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遍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实质: • (1)社会再生产及其分类: • (2)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3)资本积累的实质: •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即把剩余价值当作追加的资本来使用。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 (4)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2、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在资本积累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然性。 • 资本积累必然导致两极分化: • 无产阶级的贫困: 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
3、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 (1)资本有机构成: • 从技术和价值两个方面考察资本构成: • 资本的价值形态:资本的价值构成。 • 资本的物质形态:资本的技术构成。 •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关系: •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称为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2)资本有机构成的发展趋势: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 原因:资本的本性——追求剩余价值 • (3)相对过剩人口: •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的需求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 原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 实质——过剩人口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