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0 likes | 978 Views
南国红豆 —— 粤剧. 粤剧 《 帝花女 》 剧照 左为任剑辉,右为白雪仙. 一、粤剧概述.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 二、粤剧的主要分布地区. 广东全省、广西南部、香港、澳门; 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如新加坡的 “ 庆维新 ” 、吉隆坡的 “ 普长春 ” ). 三、粤剧的艺术特点. 早期粤剧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粤剧的声腔.
E N D
南国红豆——粤剧 粤剧《帝花女》剧照 左为任剑辉,右为白雪仙
一、粤剧概述 •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大戏,属于皮黄系统,受昆、戈、汉、徽、秦、湘等剧种的滋润和影响,借取其唱腔之所长又吸收地方音乐和民谣并以粤语方言演唱,既与传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又别具典型的地方特色。
二、粤剧的主要分布地区 • 广东全省、广西南部、香港、澳门; • 东南亚、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
三、粤剧的艺术特点 • 早期粤剧的艺术特点与汉剧、京剧、祁剧等相近。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 粤剧的声腔 • (1)粤剧的基本声腔为“梆簧“,并保留有弋阳腔与昆腔的部分曲牌以及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说唱的曲调和民歌、乐曲、时代曲、小调等民间小曲。 • 粤剧的“梆簧”,由于用方言演唱,并吸收、融合了地方的民歌小曲,已与一般皮簧戏不同而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粤剧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3)粤剧唱腔音乐:以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 • 板腔体:梆子、二黄(梆子有首板、慢板、中板、芙蓉、叹板、煞板等板式;二黄有首板、慢板、二流、滚板等板式。 ) • 曲牌:牌子、小曲(牌子大多自昆曲和弋阳诸腔中吸收,少数为广东民间礼仪牌子乐曲;小曲包括戏曲过场音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如〔柳青娘〕、〔梳妆台〕、〔卖杂货〕、〔玉美人〕以及创作的新曲〔寻针〕、〔催归〕、〔恨填胸〕、〔戏妲己〕等),两类除创作的新曲外,多数属器乐曲,有较固定的旋律。
2 粤剧的伴奏乐器 • (1)弦乐 :以高胡、二弦、扬琴、喉管为主要领奏乐器,又分“硬弓”、“软弓”两种不同的组合。 • 硬弓组合:使用的乐器有二弦、短喉管、长喉管、竹提琴、小三弦、月琴、椰胡、横箫等 ,音响和音色都较洪亮刚硬,多用于伴奏传统剧中的排场和比较激烈的情景。 • 软弓组合:所用的乐器有二胡(南胡)、中胡、高胡、椰胡、大胡、扬琴、琵琶、小三弦、中三弦、中阮、大阮、长喉管、洞箫等。 • (2)打击乐 :卜鱼(板)、测板、沙鼓、双皮鼓、大钹、文锣、高边锣、苏钹、苏锣、单打(高音小锣)、战鼓、大鼓等。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多种类型节奏的锣鼓点。
(3)西洋乐器:小提琴、大提琴、萨克管等中低音乐器 ,音响和音色都较纤细柔和,用于伴奏抒情的唱段和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细致刻画。
3 粤剧的表演艺术 • (1)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 (2)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脚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 (3)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创造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又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取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四、粤剧的角色行当 • 原分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 以后行当愈来愈繁多。 • 到了清末民初,按照“戏班论位”的惯例排列是:武生、小武、花旦、正旦、正生、总生、小生、公脚、大花面、二花面、男丑、女丑,此外还有武旦、夫旦、六分、拉扯、五官虎、手下等。戏班实际上只看重武生、小武、小生、花旦和丑五行,其余行当成为次要的行当。
1武生: • 又称须生,近似京剧的老生; • 扮演挂须的中年或老年角色,多为剧中的重要人物; • 武生的剧目多属袍甲允,排场复杂,表演丰富,重功架和唱功,要求武生底功要厚实,腰腿功夫过硬,举手投足适度得体。 • 武生在戏班被称为“骑龙头”的行当,又可分为“软功”武生和“硬功”武生。软功武生讲究唱、念和功架的表演,扮演的人物如《六郎罪子》的杨六郎,《苏武牧羊》的苏武,著名演员有新华、新白菜等;硬功武生注重腰、腿功夫和功架表演,所扮人物如《六国封相》的公孙衍等。
2小武: • 又名“笔贴武”,相当于京剧的武生。 • 扮演青年、壮年的英雄侠客或江湖好汉,多为武打戏中的正面或反面人物。 • 小武以做功见长,扑打跳跃、长靠短打,均应擅长;又以少林武功为正宗,注重“南拳”的运用;身段功作稳健遒劲,干净利索;念白要紧、快、清、实,一气呵成而又字字清晰。 • 小武又可分为“白面”小武和“红面”小武两类,红面小武身段威武利索,动作火爆炽烈,重视武打技击和眼神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马福龙卖箭》的马福龙,《西河会》的赵英强等;白面小武重唱不重武,表演倜傥温文,如扮演风流儒将周瑜,突出周瑜的心胸狭隘。
3花旦: • 青年妇女的角色由花旦扮演,有贵有贱,可文可武,或正或邪。 • 花旦又有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之分,正印花旦大多饰演大家闺秀、名门淑女和巾帼英雄,如《二度梅》的陈杏元,《西厢记》的崔莺莺,《寒江关》的樊利花;二帮花旦一般扮演刁诈淫邪的女性,如《金莲戏叔》的潘金莲等。
4正旦: • 多扮演端庄娴淑的女性角色,如《三娘教子》的王春娥,《仕林祭塔》的白素贞。
5正生: • 扮演老成持重的文士朝臣和皇帝一类角色,大多是正面人物,如《六国封相》的苏秦,《玉皇登殿》的玉皇大帝等。
6总生: • 原在一些剧目扮演主要角角,偏重唱功,如《沙陀国借兵》的李克用,《借东风》的鲁肃等,可挂白须、黑须、苍髯等;后来逐渐转为扮演帝王、朝臣、员外等配角。
7小生: • 经常扮演温文尔雅、风流倜傥的青年书生、学士一类角色。多演唱功戏,重吊嗓,要求音色圆脆,真假嗓结合:身段动作要潇洒大方,柔中带刚。饰演的人物如《宝玉怨婚》的贾宝玉,《王大儒供状》的王大儒,《评雪辩踪》的吕蒙正。
8公脚: • 主要扮演年老善良的正面人物,包括贵贱尊卑各种角色。所扮人物年迈却体健,善良而又刚正。对唱念要求苍凉雄浑,字正音清,铿锵有力。动作讲究眼神和须功的运用。扮演的人物如《百里奚会妻》的百里奚,《三娘教子》的薛保。
9大花面: • 又称“外脚”,扮演权倾朝野的重臣,或险诈阴毒的奸雄,如《十奏严嵩》的严嵩,《连环记》的董卓等。
10二花面: • 扮演忠烈豪爽、或暴躁乖戾的人物。动作粗犷,手指多作虎爪状,拉山时手高过头,平时多作八字脚或丁字脚侧立,双眼直视前方地扮演的的人物如《王彦章撑渡》的王彦章,《芦花荡》的张飞,《荆轲》的秦始皇。
11男丑: • 又称“网巾边”,多扮演性格滑稽诙谐、举止狡黠的人物,分为文丑和武丑两类。文丑扮演的人物如《山东响马》的广东先生,《盲公问米》的盲公;武丑扮演的人物如《时迁盗甲》的时迁,《拦马》的焦光普。
12女丑 • 又称“竹笋”、顽笑旦,专门扮演诙谐风趣的老年妇人,或不正派的媒婆、鸨母、恶家姑等。
五、早期粤剧脸谱 • 早期粤剧脸谱比较简单,以黑白为基本谱式。勾画的特点是习惯把颜色涂至头部,用灯心草点化胡须,黑白脸谱喜用洗笔,即在勾脸时用笔图画固纹之间的按壤处,使黑白两色之间增加一道灰色的过渡色层。 • 随着艺术交流活动的增加,粤剧艺人借鉴京剧脸谱的勾画技术,增加了红、黑、白三色的三块瓦脸谱、大红大绿的五色脸谱、神话人物的金银色脸谱等多种类型的谱式。
早期的粤剧脸谱,按行当可分为下列几种: • 1、大净脸谱 :脸部基本上是涂一种颜色,如全棕黑色的包拯、全红色的关羽等,也有艺人称之为“整脸”或“全脸”。
2 大花面脸谱:涂全白色,大多表现老奸巨猾、阴险毒辣的势要权奸,如董卓、曹操等人物。
3 二花面脸谱:多数涂黑白两色,线条粗犷,黑白分明。多用来表现鲁莽率直、勇猛刚强的人物,如张飞、李逵等。
六、节日里的粤剧曲目 • 过去粤剧一般在节目都有较为固定的演出剧目,在春节、大年初一必演《八仙贺寿》、《跳加官》、《仙姬送子》和《醉打金枝》,四剧一场演完;如师傅诞、元宵及神诞等,则先加演《玉皇登殿》短剧;如观音诞、浴佛节等,必演《香花山大贺寿》。开演头台第一晚,循例先演《六国大封相》,作为全班演员大检阅。
1《八仙贺寿》 • 又名《碧天贺寿》,演员分饰八仙出场,向天叩拜,读白四句:“东阁寿筵开,西方庆贺来,南山春不老,北斗到天台”,以表示庆贺吉利。
2《跳加官》 • 又名《加官晋爵》。这场戏,由正武生口衔面具,敲击乐衬托,以舞蹈跳架动作完毕,面向台下,抽出一红条幅,上写有某某某加官晋爵,或某某人健康长寿,亦有用“国泰民安”四字,表示歌颂之意。
3《仙姬送子》 • 即“百日缘”末段,规定正小生饰董永,正花旦饰仙姬,正小武饰马鞭(即持马鞭,为董永带马),正丑生担罗伞(董永使役)。
5《玉是登殿》 • 场面亦颇热闹,服装炫耀,出场先由老太监捧旨宣布:“大开天门,诸神朝天”两句,然后依次出场的是:左右天蓬元帅、天罡、地煞星、雷公、电母、风伯、云童、雨师,次为太阳(日)、太阴(月),然后续出门官(红袍红脸红须),灶君(黑袍黑脸黑须),沿台环行,最后出桃花女,穿红袍大靠,扎脚表演武功。
4《醉打金枝》 • 只从“郭子仪祝寿”起至“打金枝后绑子上殿”止,采取它的热闹气氛,迎合观众爱好。
6《香花山大贺寿》 • 此戏剧情简单,只重舞蹈功架身形,如:降龙架、罗汉架、韦陀架、刘海架、观音化身架、童子拜观音架等,俱为粤剧基本功动作,场面优美有敲击吹打乐配合。
7《六国大封相》 • 着重排场表演,剧中人物均须出齐按指定表演。例如:正武生演坐车,副武生坐轿待诏,正花旦推车,二花旦担罗伞,小武、二花脸等分饰元帅。小生、丑生、大花脸等分饰六国王。均有规定,让观众检阅全班角色人物完备与否。演出时间约一小时,然后才续演主剧。
八、粤剧的五大流派 • 1马师曾(马腔): • 旋律跳跃顿挫分明 ,吐字短促而有力 行腔活泼而滑稽的唱腔,被称为“马腔”。马师曾除在音乐、服装、布景等多作改良外,还吸收话剧、电影的长处,对于运用戏曲程式,使用夸张手法表演“时装戏”尤多创造。
2 薛觉先(薛派) • 善于吸收京剧、电影等艺术的长处,借鉴其他艺术品种的服装、化妆、布景和音乐伴奏,对于丰富粤剧表演艺术,提高唱、念、做、打水平以及净化舞台、改革剧场陋习都作出贡献。他做功干净洒脱,唱腔精练优美,善于运用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表达人物感情,善于突破曲调原来的板眼、句格而创作新腔,艺术自成一家,人称“薛派”。
3白驹荣(白腔) • 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转圆润,吞吐跌宕,自然流畅,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荡悦耳。他吸收民间音乐、宗教音乐融入“二簧”声腔中, 使唱腔更富有特色,自成流派,被称为“白腔”代表剧目有《金生挑盒》、《泣荆花》、《风流天子》等。
4廖 侠 怀(廖腔) • 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像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用鼻音行腔使调,别具一格,尤以唱“中板”、“木鱼”等曲调最为出色,人称“廖腔”。代表剧目有《花王之花》、《火烧阿房宫》等。
5桂名扬 • 表演顿挫鲜明,气势威猛,节奏紧醒,创造了一种名为“锣边滚花”,用高亢急骤的锣鼓音乐配合上场身段的程式,使人耳目一新,现已成为粤剧常用的出场程式。演出《火烧阿房宫》等剧,曾获得很高的声誉。
八、粤剧名曲欣赏 • 1 《关汉卿》 • 主演: • 红线女、马师曾
马师曾在剧中塑造了关汉卿风流潇洒、热情奔放、愤世嫉俗的光辉形像,并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佳作。 马师曾在剧中塑造了关汉卿风流潇洒、热情奔放、愤世嫉俗的光辉形像,并成为他一生最后的佳作。
红线女所扮朱帘秀在狱中高歌的《蝶双飞》,被称为“田词红腔,一曲难忘”。 红线女所扮朱帘秀在狱中高歌的《蝶双飞》,被称为“田词红腔,一曲难忘”。
2 《昭君出塞》 • 唱:红线女 • 伴奏:广东粤剧院乐队
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粤剧是我国的一大地方剧种,扎根于广东民间,也流行于广西部分地区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和华人居住区,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 九、粤剧的源流
1百川汇海 • (1)粤剧是由多种唱腔溶汇而成。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逐渐演进成南方一大戏曲剧种。 • (2)明清以来,弋阳腔、昆山腔由“外江班”传入广东,继而出现了广东“本地班”,所唱弋腔是一唱众和,称为“广腔”。 • (3)清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腔逐渐衰落,“本地班”遂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影响日益扩大,又以“梆簧”(即西皮、二黄)作为基本唱腔,同时也保留了部分昆腔、弋腔,并吸收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现在保留的粤剧传统剧目大多数以唱梆子腔为主。
2波汹浪涌 • 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率领梨园弟子,编成文虎、猛虎、飞虎三军。清政府残杀艺人,并禁“本地班”演出,长达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粤剧艺人为了生活,或“插掌子”(搭班)加入徽汉等剧的外江班,或“借衣乞食”,挂京、汉、徽、湘等皮黄戏班招牌演出,因而促成梆子与二黄的合流。随着徽汉各班的普遍流传,粤剧中二黄的比重超过了梆子。
3掀起狂澜 • (1)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粤剧演员受“春柳社”新剧的影响,对粤剧进行改良革新运动,经金山炳、朱次伯等人的反复尝试和实践,在1920年前后完成了从“戏棚官话”到广州方言的重大变革,改用平喉(本嗓)唱方言,完全脱离了梆子腔用假嗓的高亢唱法,梆子和二黄一律唱低八度,使梆子、皮黄在风格上和谐统一起来。 • (2)1920年前后,不少粤剧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营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同时由于受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荒诞剧也相应产生。
4新潮逐浪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挖掘、继承优秀传统,艺术上也全面革新,演出了不少优秀剧目,而且培养了一批新人。1958年,广东粤剧院成立,1960年和1962年先后成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粤剧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业学校。
(2)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备受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粤剧重新焕发生机,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如电吉他、萨克斯等;剧目上也有创新,并将话剧、电影优秀作品改编成不少新戏,像《关汉卿》、《牡丹亭》等。(2)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粤剧像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备受摧残。粉碎“四人帮”后,粤剧重新焕发生机,粤剧伴奏在民乐基础上吸收了西洋乐器,尤其是爵士乐器,如电吉他、萨克斯等;剧目上也有创新,并将话剧、电影优秀作品改编成不少新戏,像《关汉卿》、《牡丹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