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五台山殊像寺

五台山殊像寺. 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 0.5 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 1325 )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 1496 )再建,萬曆年間( 1573-1620 )又予重修,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 0.5 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 1325 )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 1496 )再建,萬曆年間( 1573-1620 )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trang
Download Presentation

五台山殊像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五台山殊像寺

  2. 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于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3. 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清淨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後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來五臺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於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明代天啟六年(1626),在寺後西北角清淨處修建了一間客堂,後來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靜室”,作為“習靜”之處。三公主為清世祖順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媽。相傳清廷為籠絡具有勢力的漢族大官,便將三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龍。後來,吳三桂叛清,康熙下令將吳應龍及其子吳世霖絞死;三公主不能另嫁他人,只好來五臺山殊像寺。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聖祖為殊像寺的文殊騎狻猊像題匾:“瑞相天然”。於是,殊像寺一躍而成了五臺山的五大禪處之一和十大青廟之一。

  4. 那時,寺內有個因失戀而來這裡削髮為僧的年輕人,他精通內典,常與三公主在“善靜室”研討經文,引起流言。在京城的康熙聽見後,以為有損皇族聲譽,於是派人火燒殊像寺,試圖將三公主與年輕和尚燒死。大火燒了三天,全寺片瓦無存,惟獨三公主與年輕和尚“坐靜”的善靜室無恙。康熙認為這是文殊菩薩證明他們之間沒有戀情,於是下旨撥鉅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後,有人提議把它改名“清白寺”或“無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純潔。但由於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殊像寺”即意味著有文殊菩薩的真像,所以重建後仍叫“殊像寺”。

  5. 殊像寺的文殊殿內有一尊文殊菩薩騎過猗狻的塑像,高9.87米,是五臺山台懷鎮諸寺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其中,狻猊高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豎耳,張口捲舌,雙眼圓睜。面部、腰間、腿上呈藍底白點,頸上長滿深綠色的穗纓。它雄壯敦實,精神抖擻,作行走姿勢,給人一種活潑奔騰之感。這尊文殊菩薩于天空顯真容,匠人爭中生智,拿出他廚房和好的喬麵,照形捏制。剛捏好,文殊的真容便隱去。匠人接著用泥仿塑,卻總是不很理想,便乾脆把喬麵頭安在塑像上,並貼上一層金,於是這一塑像就有了喬麵頭像文殊菩薩的稱謂。

  6.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嶺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雲、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這就描繪出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裡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這些羅漢在崇山峻嶺間,或是降龍伏虎,或是撼山探海,或是聆聽講經,或是端坐習定,或是腳踩水獸,或是坐船渡海,或是飛行空中的各種形像。因此,在彩塑中,就有山、水、雲、路、溪澗、石洞、棚舍、殿堂、花草、樹木、一葉飛舟、旋渦激浪等物。這就描繪出了他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億萬裡的博大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山水畫。 

  7. 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為般若泉。“般若”是梵語,為“智慧”的意思。據說,飲此泉水能長智慧、去愚癡。所以,不但佛門把這裡的泉水列為供佛的“淨水”,還把它作為貢品,清代帝王朝山禮佛,也專飲此水。因此,善男信女們來到這裡,都會用瓶盛上泉水帶回去與親人共用。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為般若泉。“般若”是梵語,為“智慧”的意思。據說,飲此泉水能長智慧、去愚癡。所以,不但佛門把這裡的泉水列為供佛的“淨水”,還把它作為貢品,清代帝王朝山禮佛,也專飲此水。因此,善男信女們來到這裡,都會用瓶盛上泉水帶回去與親人共用。 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