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2

酸碱平衡紊乱

酸碱平衡紊乱. 机体必须保持体液酸碱度 ( 以 pH 值表示 ) 的相对恒定,才能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正常人各部分体液的 pH 值略有差异,细胞内液的 pH 值为 7 . 0 左右,血浆的 pH 值平均为 7 . 4 ,其波动范围总是稳定在 7.35 至 7 . 45 之间。机体维持体液 pH 值于恒定范围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第一节 体内酸性物质和 碱性物质的来源.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

trac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酸碱平衡紊乱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酸碱平衡紊乱

  2. 机体必须保持体液酸碱度(以pH值表示)的相对恒定,才能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机体必须保持体液酸碱度(以pH值表示)的相对恒定,才能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 正常人各部分体液的pH值略有差异,细胞内液的pH值为7.0左右,血浆的pH值平均为7.4,其波动范围总是稳定在7.35至7.45之间。机体维持体液pH值于恒定范围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3. 第一节 体内酸性物质和 碱性物质的来源

  4. 一、酸性物质的来源 • 能释放H+的物质称为酸。体内的酸可分为挥发性酸(volatile acids)和非挥发性酸(non volatile acids)或固定酸(fixed acids)两大类。

  5. 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的CO2,可与H2O结合生成H2CO3,后者随血液通过肺部时又分解成H2O和CO2,CO2随肺呼出,因此将碳酸称为挥发性酸。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的CO2,可与H2O结合生成H2CO3,后者随血液通过肺部时又分解成H2O和CO2,CO2随肺呼出,因此将碳酸称为挥发性酸。 • 成人每天约产生380~460升C02。

  6. 体内糖分解代谢产生的丙酮酸,乳酸,脂肪分解产生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磷脂和核酸分解产生的磷酸,含硫氨基酸产生的硫酸,嘌呤分解产生的尿酸等等,都是较强的有机酸或无机酸,都不具挥发性,故称非挥发性酸或固定酸。体内糖分解代谢产生的丙酮酸,乳酸,脂肪分解产生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磷脂和核酸分解产生的磷酸,含硫氨基酸产生的硫酸,嘌呤分解产生的尿酸等等,都是较强的有机酸或无机酸,都不具挥发性,故称非挥发性酸或固定酸。

  7. 固定酸不能随肺排出体外,必须经肾随尿排出。正常人每天约排出固定酸40—100mEq。固定酸不能随肺排出体外,必须经肾随尿排出。正常人每天约排出固定酸40—100mEq。

  8. 二、碱性物质的来源

  9. 体内代谢产生的碱性物质较少。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是其中之—。此外,如面食中的碱,水果蔬菜中柠檬酸和乳酸的钠盐和钾盐,这些盐的有机酸根在体内可被氧化,剩下的Na+和K+可与体液中的HC03-结合成为碱性物质。体内代谢产生的碱性物质较少。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是其中之—。此外,如面食中的碱,水果蔬菜中柠檬酸和乳酸的钠盐和钾盐,这些盐的有机酸根在体内可被氧化,剩下的Na+和K+可与体液中的HC03-结合成为碱性物质。

  10.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一、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11. 一种弱酸及其强碱盐构成一对缓冲系统(buffer system),亦称缓冲对(buffer pair).血液中的缓冲对共有七对。

  12. 血浆中缓冲系统有三对 : NaHCO3 Na2HPO4 Na-Pr H2 CO3 NaH2PO4 HPr

  13. 红细胞中缓冲系统有四对: KHCO3 K2HPO4 KHb KHbO2 H2 CO3 KH2PO4 HHbHHbO2

  14. 血浆中[HC03-]/[H2CO3]体系最为重要,因为:①HCO3-的含量较其它缓冲体系高;② HCO3-浓度与H2CO3浓度比值为20:1,缓冲酸的能力远远比缓冲碱的能力大;③ HCO3-与H2CO3的浓度易于调节。 • 一般把血浆中的碳酸氢盐含量称为“碱储”或“碱藏”(alkaline reserve)。

  15. 血液中各缓冲系统的缓冲能力以每升血液的pH自7.4降至7.0时能够中和0.1N酸的毫升数表示:血液中各缓冲系统的缓冲能力以每升血液的pH自7.4降至7.0时能够中和0.1N酸的毫升数表示: •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18.0, • Hb缓冲系统 8.0, • 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1.7, • 血浆磷酸盐缓冲系统 0.3

  16. 按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计算血浆pH值: • pH = pKa+lg[HC03-]/[H2CO3] • 式中pKa为弱酸(H2CO3)解离常数的负对数,为6.1

  17. 当血浆HC03- 为27.0 mmol/L, H2CO3为1.35mmol/L时,血浆pH值是: pH=6.1 + lg 27/1.35 =6.1 + lg 20/1 =6.1 + 1.3 =7.40

  18. 临床化验中经典的方法是将血浆用肺泡气饱和后,加酸(乳酸)抽真空,将碳酸氢盐转变成碳酸再放出二氧化碳,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数,经校正减去物理溶解在血中的二氧化碳量,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数进行计算的。因此血浆中的碳酸氢盐量又可称为“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 dioxide combining power,简称C02CP)。

  19. (一)血液缓冲固定酸和碱主要靠碳酸氢盐缓冲对(一)血液缓冲固定酸和碱主要靠碳酸氢盐缓冲对 • H2SO4 + NaHCO3 NaHSO4 + H2O + C02

  20. (二). 血液缓冲挥发性酸主要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 当血液流经组织时 : • CO2 + H2O 碳酸酐酶H2 CO3 • KHbO2 + H2 CO3 KH CO3 + HHb + O2 • 当血液流经肺部时,情况与上述 情况相反。

  21. (三)进入血液的碱性物质,由缓冲系统中的弱酸组分发挥作用(三)进入血液的碱性物质,由缓冲系统中的弱酸组分发挥作用 • OH-+H2C03HC03- + H2O

  22. 二、肺的呼吸功能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23. 肺调节酸碱平衡主要通过呼吸运动排出二氧化碳的多少来控制血浆中H2 CO3的浓度.以维持血浆[HC03-]/[H2CO3] 的比值保持在20左右,使血液的pH维持在7.35至7.45之间。

  24. 肺排出C02的作用由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所控制。而呼吸中枢又受动脉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PC02)、pH值及氧分压(P02)的影响。肺排出C02的作用由位于延髓的呼吸中枢所控制。而呼吸中枢又受动脉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PC02)、pH值及氧分压(P02)的影响。

  25. 三、肾脏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26. 肾脏主要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以调节血浆中的NaHC03含量,维持血液正常的pH值。肾脏主要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以调节血浆中的NaHC03含量,维持血液正常的pH值。 • 当血浆NaHCO3浓度降低时,肾加强酸性物质的排出和NaHCO3的重吸收。相反,血浆NaHC03含量过高时,则减少NaHCO3的重吸收。

  27. (一)泌H+作用: • 1.通过H+-Na+交换,重吸收滤过的NaHC03。

  28. 2.通过H+-Na+交换,排出固定酸及重吸收新生的NaHCO3。2.通过H+-Na+交换,排出固定酸及重吸收新生的NaHCO3。

  29. (二) 泌NH3作用及NH4 +-Na+交换: • 肾远曲小管细胞能分泌NH3进入管腔液,与管腔液的H+结合成NH4+,而使管腔液中的Na+重吸收入管壁细胞,与其中的HC03结合成NaHCO3,回到血液。此即NH4+ - Na+交换过程,是肾排H+保Na+的又一方式。

  30. 当原尿的pH值因排酸而降至4.4时,肾脏的H+-Na+交换几乎不能进行,但此时NH3的分泌却明显增加。通过NH4+- Na+交换,继续排酸而回收NaHCO3,从而扩大了肾脏的排酸范围。

  31. (三)泌K+作用及K+ - Na+交换: 在肾远曲小管中,还存在分泌K+进行K+-Na+交换的作用。由于都在远曲小管中进行,故H+ - Na+交换与K+ - Na+交换有相互竞争的作用。

  32. H+ - Na+交换受血浆K+ 浓度的制约。当血浆K+ 增高,肾小管K+ - Na+交换占优势而抑制H+ - Na+交换,尿K+ 排出增加,可产生酸中毒。相反,血浆K+ 降低时,H+ - Na+增加,可出现低K+ 性碱中毒。当然,酸碱平衡失调也会影响机体的电解质平衡。

  33. 醛固酮也可促进肾远曲小管中H+ - Na+交换和K+ - Na+交换。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人可伴发低血钾和碱中毒,而醛固酮分泌不足的病人可伴发高血钾和酸中毒.

  34. (四)肾脏的排碱功能: • 当体内碱过多时,肾脏也可通过减少H+ - Na+交换而减少碱的重吸收,使碱的排出增加。肾对NaHCO3的排出有一定肾阈,当血浆NaHCO3在肾中的滤过量超过重吸收量时,尿中则出现NaHCO3。这种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过剩的NaHCO3,防止代谢性碱中毒的产生。

  35. 第四节 血气分析

  36. 一般而言,血气是指血液中所含的O2和CO2气体。血气分析是评价病人呼吸、氧化及酸碱平衡状态的必要指标。它包括血液的pH、PO2、PCO2的测定值,还包括经计算求得如TCO2、AB、BE、SatO2、ContO2等参数。一般而言,血气是指血液中所含的O2和CO2气体。血气分析是评价病人呼吸、氧化及酸碱平衡状态的必要指标。它包括血液的pH、PO2、PCO2的测定值,还包括经计算求得如TCO2、AB、BE、SatO2、ContO2等参数。 • 血气分析的有关数据对临床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7. 一、血液气体运输 • (一)氧的运输

  38. 1.氧的运输与HbO2解离曲线 • 氧气随空气一道经呼吸作用而进入肺部,目前认为大气中的氧进入肺泡及其毛细胞血管的过程为:

  39. ①大气与肺泡间的压力差使大气中的氧通过呼吸道流入肺泡:①大气与肺泡间的压力差使大气中的氧通过呼吸道流入肺泡: • 空气中PO2 21.2 kPa • 肺部PO2 13.6 kPa

  40. ②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氧分压差又使氧穿过肺泡呼吸表面而弥散进入肺毛细血管,再进入血液。②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氧分压差又使氧穿过肺泡呼吸表面而弥散进入肺毛细血管,再进入血液。 • 肺部PO2 13.6 kPa • 动脉血 9.98 – 13.3 kPa

  41. 大部分O2与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并进行运送,少部分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均随血流送往全身各组织器官。大部分O2与Hb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形式存在,并进行运送,少部分以物理溶解形式存在,均随血流送往全身各组织器官。

  42. 组织中PCO2高,PO2低(2.66~7.32kPa) ,CO2与Hb作用使O2从HbO2中释放到组织细胞供利用。

  43. 血液中Hb并未全部与O2结合,Hb与O2可逆结合的本质及解离程度主要取决于血液的P02。血液中Hb并未全部与O2结合,Hb与O2可逆结合的本质及解离程度主要取决于血液的P02。 • 血液与不同的P02的气体接触,待平衡时,其中与O2结合成为HbO2的量也不同,PO2越高,变成Hb02量就越多,反之亦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