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复旦大学 2010 年秋本科选修课程.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方 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 errantking@gmail.com. 3. 2. 1. 米塞斯:人类行为学. 奥地利学派的坏孩子:熊彼特. 奥地利学派在美国. 第十一讲 二战前后的奥地利学派:放逐、复兴与自闭. 一、米塞斯:人类行为学.

trac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复旦大学2010年秋本科选修课程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方 钦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 联系方式:errantking@gmail.com

  2. 3 2 1 米塞斯:人类行为学 奥地利学派的坏孩子:熊彼特 奥地利学派在美国 第十一讲 二战前后的奥地利学派:放逐、复兴与自闭

  3. 一、米塞斯:人类行为学 • “人类行为学,尤其是经济学理论,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特学科。这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它不研究人的价值观、目标和行动的内容,不研究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他们曾经如何行动,他们应该如何行动,而仅仅研究一个事实,即他们的确有目的,并采取行动去达到目的。” ——Murray N. Rothbard, 1974

  4. 奥地利学派简要谱系

  5. 我们在第四讲中已经介绍过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奥地利学派。但是我们知道门格尔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而其最杰出的两位后继者维塞尔和庞巴维克尽管拓展了奥地利学派的价值理论与资本理论,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宏大完整的独立经济学系统的野心。我们在第四讲中已经介绍过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奥地利学派。但是我们知道门格尔并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而其最杰出的两位后继者维塞尔和庞巴维克尽管拓展了奥地利学派的价值理论与资本理论,但是他们并没有建立宏大完整的独立经济学系统的野心。 • 真正完成一套完整独特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体系构建任务的,是现代奥地利学派的领军人物。 • 本讲我们关注的内容是现代奥地利学派曲折的发展历程——期间围绕着两位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熊彼特。奥地利学派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巅峰,随后便被主流经济学排斥到了边缘,六、七十年代又重新在美国复兴,但却一直保持自身的边缘性质。

  6. (一)米塞斯 • Ludwig von Mises, 1881-1973 • 米塞斯生于奥匈帝国Lemberg( 现属乌克兰)一个犹太铁路工 程师家庭,其父因为奥地利铁 路建设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贵族 头衔,米塞斯继承了这一头衔。 【米塞斯家族纹章,现为米塞斯研究 院纹章】。

  7. 1900年米塞斯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和奥地利学派其他几位著名人物一样,1906年他也是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同时他参加了庞巴维克的研讨班(同期还有熊彼特以及后来的哈耶克),接受了奥地利学派的思想。1900年米塞斯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和奥地利学派其他几位著名人物一样,1906年他也是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但同时他参加了庞巴维克的研讨班(同期还有熊彼特以及后来的哈耶克),接受了奥地利学派的思想。 • 米塞斯一生经历坎坷。1912年他凭借杰作《货币与流通手段理论》(Theorie des Geldes und der Umlaufsmittel, 1912)获得学界认可,但是却只能在大学中兼任无薪讲师,不能继任庞巴维克和维塞尔的讲席;1909年起他成为维也纳商业厅首席经济师,但是却一直是非正式顾问,不能成为政府公务员。原因在于他是生活在一个反犹情绪日益高涨国家的犹太人,并且他坚持最纯粹的古典自由主义理念。 • 一战以后,奥地利政府中共产主义思潮占了上风,

  8. 同时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地伤害了奥地利经济。米塞斯作为非正式顾问,成功阻止了布尔什维克接管奥地利政府,并遏制了奥地利的恶性通货膨胀。同时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地伤害了奥地利经济。米塞斯作为非正式顾问,成功阻止了布尔什维克接管奥地利政府,并遏制了奥地利的恶性通货膨胀。 • 20年代是米塞斯影响最大的时期,也是奥地利学派影响最大的时期。他和哈耶克一起建立了奥地利经济研究所,并成功预言了29年的经济大危机。罗宾斯因此亲自前往维也纳参加米塞斯的研讨班。该研讨班继承了庞巴维克研讨班的传统,从1920年一直延续到1934年,成为欧洲经济学研究的明灯。 • 但是在关于解决危机的措施上,奥地利学派最终不敌凯恩斯,甚至是声名扫地。这直接导致了30年代以后奥地利学派从主流经济学视野中淡出。 • 1934年纳粹占领维也纳之后,米塞斯不得不开始流亡

  9. 生涯,并于1940年来到美国。由于他早在1927年就预料到暴政的来临,所以他建议他的学生都离开欧洲。因此当他到美国的时候他的学生都已经在美国著名大学找到了教职,例如马克卢普到了布法罗大学,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去了普林斯顿,哈伯勒(Gottfried Haberler)进了哈佛。而米塞斯却始终由于其坚定的反凯恩斯立场而未能获得全职的教职。最后在纽约大学接受一笔私人基金而作为“客座教授”安顿下来。 • 米塞斯在纽约的生活不为人知,他定期在曼哈顿的一间地下室举行研讨班。但正是他坚定不移的努力,逐渐把奥地利学派传统移植到了美国。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固执地拒绝和主流经济学融合,使得奥地利学派越来越边缘化。

  10. 1973年,米塞斯逝世,未能见到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奥地利学派的复兴。有人说,哈耶克所获得的诺奖是为了纪念米塞斯。1973年,米塞斯逝世,未能见到1974年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及奥地利学派的复兴。有人说,哈耶克所获得的诺奖是为了纪念米塞斯。 • (二)米塞斯精髓 • 1)《货币与信用理论》(1912) • 古典奥地利学派自门格尔创立以来,其理论上还缺少了一环:货币理论。 • 门格尔在其《原理》中货币理论部分只是开了一个头——论述货币起源,但是还没有讨论货币本质。米塞斯在31岁时补上了这缺失的一环。 • 对于米塞斯来说以费雪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最大的缺陷就是“宏观”与“微观”的断裂。一旦涉及到货币问题,就都是总量概念:价格水平、国民生产总值等

  11. 等。然而这些总量概念却失去了微观基础,即忽视了个体行为对经济的影响,而这正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等。然而这些总量概念却失去了微观基础,即忽视了个体行为对经济的影响,而这正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 米塞斯的目标是要让货币理论与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补上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 • 米塞斯指出:任何商品的价格都是由其可以供应的数量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之紧迫程度【边际效用】决定的【供给和需求】,那么货币的“价格”也同样应该由这二者来决定。 • 首先,米塞斯接过了门格尔的工作,从货币起源中,米塞斯证明货币最初不是国家发行的,而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回归定理)。该理论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国家可以对一张纸币确定一个任意价值,

  12. 而这个价值与其成本毫不相关。因为,这张纸币背后有某种有价值的商品来支撑(硬通货——黄金白银,硬通货背后又必须有其他有价值商品来支撑,因为黄金白银又可以回归到物物交换)。而这个价值与其成本毫不相关。因为,这张纸币背后有某种有价值的商品来支撑(硬通货——黄金白银,硬通货背后又必须有其他有价值商品来支撑,因为黄金白银又可以回归到物物交换)。 • 所以,货币的“价格”也就是购买力,取决于两个因素:货币供给和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即持有现金的意愿)。货币的边际效用又决定着对现金余额的需求强度。因此,货币的购买力就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关。这样米塞斯就把效用理论结合到了货币中。 • 那么货币的边际效用又来自于何处呢?来自于商品。 • 【例子:经济高速增长为何必然会伴随通货膨胀?商品越丰富,边际效用降低,货币边际效用随之降低,货币贬值。当然,其中还有货币供给的因素。虚拟货币是否是货币?】

  13. 根据这一货币理论,米塞斯一方面赞同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一方面又深化了货币数量论。根据这一货币理论,米塞斯一方面赞同古典的货币数量论,一方面又深化了货币数量论。 • 米塞斯认同货币的供给数量变化会影响到货币价格【货币供给增加,货币贬值】。进而,米塞斯证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和小穆勒】所持有那种观点是正确的: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不会增进任何社会福利、不会增进生产,只会稀释货币的购买力【请与凯恩斯的观点相比较】。 • 但是,货币又并非如货币数量论所说的那样是纯“中性”的。米塞斯指出:费雪交易方程式中关键变量是M,不是P,货币数量和价格之间并不是成比例地发生变化【因为货币供给增加会影响到货币的边际效用,其可能引起P上升,但也会影响到其他变量,使得P的变化变得不确定。例子:如果社会上有大量存货,

  14. M的增加必然导致P上升吗?】。 • 不过通货膨胀政策确实只能使一部分获得新货币的人获利,而这些人所获得的利益是以牺牲没有获得货币的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征税和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 2)商业周期理论 • 在米塞斯看来,市场繁荣和萧条周期性地出现之原因不在于市场经济本身,而在于市场之外。 • 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基础来自于:a)庞巴维克对资本与生产结构的分析;b)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理论;c)休谟-李嘉图的硬币流动机制。 • “由政府及其中央银行所鼓励、推动的银行信用和银行货币的扩张,将更多货币注入到运行平稳而和谐的

  15. 市场经济中。随着银行扩张其货币供应(现金或储备),把增发的货币借贷给企业,这些货币推动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或时间偏好水平(即反映公众自发的消费、投资比例的自由市场利率)。由于利率被人为压低,企业获得了新货币,拓展其生产结构,增加资本投资,尤其是将更多资金投资于比较‘迂回’的生产:投资过多的项目、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材料等等。这些增发货币总是会抬高工资和其他成本,将资源转移到这些更早或者说‘更高级’的投资中……”(页334-335)。市场经济中。随着银行扩张其货币供应(现金或储备),把增发的货币借贷给企业,这些货币推动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或时间偏好水平(即反映公众自发的消费、投资比例的自由市场利率)。由于利率被人为压低,企业获得了新货币,拓展其生产结构,增加资本投资,尤其是将更多资金投资于比较‘迂回’的生产:投资过多的项目、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材料等等。这些增发货币总是会抬高工资和其他成本,将资源转移到这些更早或者说‘更高级’的投资中……”(页334-335)。 • 所以政府增发货币,首先获得货币的人是高级财货所有者,此时价格水平未上升,他们可以获得增发货币的利益,等到新增货币通过迂回的生产过程蔓延到最终消费品所有者手中时,价格水平已经上升,他们要

  16. 为此而受损。 • 政府具有发行货币的激励,它可以获得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的利益,但是这种通货膨胀性繁荣却不能持久,其必然导致资本品投资过多,消费品投资过少。市场衰退或者萧条正是一种出清机制,清除市场繁荣期的比例失调,回归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自由市场。 • 而硬币流动机制告诉我们金本位制正是克服通货膨胀性繁荣的特效药,因为金本位制下:a)通货膨胀导致国内商品物价上涨;b)进口大于出口;c)贸易逆差导致黄金外流;d)货币供给下降,通货紧缩。 • 所以,对于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米塞斯开出的药方是:停止信用膨胀;不要干预衰退过程(工资、价格、消费、投资等等),让市场尽快出清。 • 最为关键的:控制政府滥发货币的手。

  17. 3)《人的行动》(1949) • 米塞斯在美国压抑的环境下,写出了一部将近千页的巨著:《人的行动》。正式把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命名为:人类行为学(Praxeology)。这本书成为在美国复兴的新奥地利学派的“圣经”:《人的行动》是“经济学的极致”,“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套我们有些人曾经梦寐以求、但却觉得永远难以企及的经济学思想体系”。 • 但是对于奥地利学派以外的经济学界来说,这本书又是出奇的难以理解:“它囊括了太多的一般经济学家所熟悉的资料,但又采用人们不熟悉的表述方式”。这本著作以方法论为开端,论述个人行动如何演变市场(行为),消费与生产、价格与货币乃至商业周期又是如何发生,最后则是论述未来社会的趋势:资本

  18. 主义与社会主义。米塞斯似乎想把其毕生的思考都融入一个完美的系统之中。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米塞斯的体系之基础是一个异常简单的公理:作为个人的人的行动。这里,所谓米塞斯的“先验论”仅在于关于“行动”的概念上,米塞斯是以康德的认识论来解释行动概念的,即对于“行动”本身的认识是先验的,是“人的大脑的逻辑结构的基本和必然性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所有由基本公理出发的演绎推导和辅助公理均来自现实世界的经验。人从事有目的的行为;选择特定的手段,去达成目标;手段是稀缺的;选择受到知识的约束;行动需要时间;未来是不确定的;等等。通过文字演绎的方式,米塞斯仅凭借极少的基本公理推导出了从个人选择到商业周期的整个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主义与社会主义。米塞斯似乎想把其毕生的思考都融入一个完美的系统之中。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米塞斯的体系之基础是一个异常简单的公理:作为个人的人的行动。这里,所谓米塞斯的“先验论”仅在于关于“行动”的概念上,米塞斯是以康德的认识论来解释行动概念的,即对于“行动”本身的认识是先验的,是“人的大脑的逻辑结构的基本和必然性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所有由基本公理出发的演绎推导和辅助公理均来自现实世界的经验。人从事有目的的行为;选择特定的手段,去达成目标;手段是稀缺的;选择受到知识的约束;行动需要时间;未来是不确定的;等等。通过文字演绎的方式,米塞斯仅凭借极少的基本公理推导出了从个人选择到商业周期的整个微观、宏观经济学体系。 • 但是米塞斯人类行为学体系是过于完美,过于封闭,以至于后人竟然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

  19. 二、奥地利学派的坏孩子:熊彼特 • (一)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 • 在奥地利学派诸多成员中,熊彼特可 能是被主流学界引用最多的人。但是 相当部分的奥地利学派成员并不是很 喜欢他。 • 熊彼特与凯恩斯出生于同一年,即马克思去世的那年。他的生父在其4岁时去世,继父是一位古板的贵族。和凯恩斯一样,熊彼特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他的母亲。

  20. 1901年熊彼特就读于维也纳大学,也是学习法律。但是后来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师从维塞尔和庞巴维克。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与米塞斯同年)。191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与米塞斯同年),提出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成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1901年熊彼特就读于维也纳大学,也是学习法律。但是后来兴趣逐渐转向经济学,师从维塞尔和庞巴维克。1906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与米塞斯同年)。191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与米塞斯同年),提出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成为奥地利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 然而熊彼特在其他许多方面却违背了奥地利学派的理念。当一战以后奥地利被共产主义控制,熊彼特便倒向了社会主义一方,开始称赞马克思。1919年熊彼特当上了财政部长。因为过于奢侈的生活,一年以后,他丢掉了公职。不过由于前财政部长的头衔,他当上了一家新银行的董事长。1924年,奥地利的经济危机使得银行重组,熊彼特又失去了工作。但一年以后,他又获得了波恩大学的公共财政学教职。

  21. 1932年,哈佛大学为熊彼特提供了一个职位,熊彼特扔下28箱财物前往美国并且再也没有回欧洲。从1935年开始,熊彼特接替了陶西格(Frank William Taussig, 1859-1940)的教席,萨缪尔森也曾上过熊彼特的课。 • 尽管在其他理论上熊彼特有不少反奥地利学派的东西,比如对待社会主义的态度、对待计量经济学等。但是在凯恩斯主义上,熊彼特还是站在奥地利学派这一边。他刻薄地批判《通论》。同时他也强烈反对罗斯福。可惜哈佛大学还是变成了凯恩斯学派的重镇。 • 熊彼特最畅销的著作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可这也是他自认为写得最糟糕的书。 • 晚年的熊彼特对资本主义持一种悲观态度,根据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似乎中央集权的社会主义才是未来的接班人。

  22. (二)商业周期与“创造性毁灭” • 熊彼特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经济周期理论(《商业周期》,1939)。 • 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既不同于当时的主流理论【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 1901-1985)对该书并没有好评】,也不同于不同于奥地利学派正统定义(以米塞斯为代表)。对于后者来说经济周期完全是由于非市场权力对于市场的扭曲;但是对于熊彼特来说,经济周期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 • 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融合了奥地利学派的企业家理论和萨伊的古典宏观理论。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却也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关键

  23. 因素。 • 企业家执行的是“创新”职能,所谓“创新”,指:a)创生新产品;b)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法;c)开辟新的市场;d)掌控原材料的新的供应来源;e)实现企业的组织创新。 • 正是由于企业家的创新,从而他们能够获得超越静态均衡的“超额利润”,推动经济向新的均衡动态发展。当企业家成批出现,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以及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会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然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衰退、竞争的加剧,也会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企业的盈利机会减少。接着,银行信用收缩,最后,经济体系从繁荣转入衰退。不过,当商业周期从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

  24. 某些企业家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当一些新的企业家“创新”重新开始,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因此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某些企业家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当一些新的企业家“创新”重新开始,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因此每一次的萧条都包括著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 • 在此基础上,熊彼特提出商业周期“四阶段论”的现实模式,即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这一过程被称为“创造性毁灭”。 • 在“第一波”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并伴随着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又会引起消费品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需求和消费品需求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会有许多投资机会,并伴随着大量的“投机”行为,这就形成了“第二波”。在“第

  25. 二波”中,许多投资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的扩展也同样是如此,而只是为一般企业的扩张和投机提供资金。这样,在第二波中不仅包含了“纯模式”中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而且经济体系本身不能自行调整而走向新的均衡。在第二波中,过度扩张和投机引起经济自动地繁荣走向衰退,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到了“萧条”阶段,第二波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体系进入恢复调整阶段,最后走向“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大批企业家的“创新”浪潮。二波”中,许多投资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的扩展也同样是如此,而只是为一般企业的扩张和投机提供资金。这样,在第二波中不仅包含了“纯模式”中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而且经济体系本身不能自行调整而走向新的均衡。在第二波中,过度扩张和投机引起经济自动地繁荣走向衰退,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到了“萧条”阶段,第二波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体系进入恢复调整阶段,最后走向“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大批企业家的“创新”浪潮。 • 然而,熊彼特悲观地认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会逐渐被官僚主义的企业管理者所替代。这样,资本主义将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 • 熊彼特正是在这基础上来解释社会主义的。

  26. 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所以主流经济学吸收了熊彼特的理论,发展出了“内生增长模型”。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经济增长理论,所以主流经济学吸收了熊彼特的理论,发展出了“内生增长模型”。 • 但是所谓的“内生增长模型”是违背熊彼特本意的。因为熊彼特的周期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现在主流经济学一般把他变为“知识”变量。但是熊彼特所谓的“知识”不是一种可把握的变量,其指的是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理解,这种理解(知识)是不可传授的知识【例子,如果可以传授的话,人人都可以靠上培训班变成李嘉诚?】,所以不能变为可以度量的单位。

  27. 三、奥地利学派在美国 • (一)新奥地利学派 • 1、奥地利学派的复兴 • 时间:1974年南罗约敦(South Royalton)会议 • 前期基础: • 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919-)宣布了奥地利学派最终赢得关于社会主义计算争论的胜利;沙克尔(G. L. S. Shackle, 1903-1992)对奥地利学派的主观主义充满敬意;希克斯(J. R. Hicks)认识到奥地利学派资本理论中被遗忘的时间维度。 • 标志性事件:哈耶克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28. 2、新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 • 1)罗斯巴德 • Murray Rothbard, 1926-1995 • 罗斯巴德是米塞斯思想最坚定的继承者。 • 他运用米塞斯的“商业周期”理论来解释 1929年的“大萧条”,他把“人的行动”运用到政治、历史乃至哲学等现象的分析,他通过亲自对历史经验的再分析来论证在拒绝了经济学实证检验之后如何通过经验事实证明人类行为学体系的正确性。 • 罗斯巴德代表着最正统的奥地利学派,但是无论在理论还是行动上他都相当激进,这使得他和他的追随者在拒绝主流的同时也被主流拒绝,“他那个品牌的经济学仍然被学术界认为是落伍时代的错误”。

  29. 2)科兹纳 • Israel Kirzner, 1930- • 米塞斯在纽约大学的研讨班中另一位杰出 弟子。他没有罗斯巴德那种宽泛的研究思 路,他更注重那些主流经济学所关注的细 节性命题,从而“尝试在主流学术圈语境内继续米塞斯的学术研究工作”。 • 科兹纳所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不是试图对抗新古典经济学,而是用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视角来对传统经济学作出贡献。他的主要贡献是资本理论、市场过程理论。他把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结合到主流的厂商里中去,加里森(Roger W. Garrison)后来做了进一步模型化。至于市场过程理论,他至今没有完成。

  30. 3)拉赫曼 • Ludwig Lachmann, 1906-1990 • 唯一一个在美国之外的新奥地利学派代表人 物,执教于南非的白水城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师承自哈耶克。 • 拉赫曼一方面相信存在一个挑战主流传统的奥 地利学派经济学,另一方面他并不认为人类行为学体系就足以代表他心目中那独一无二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拉赫曼把奥地利学派理论定位于“市场过程理论”。 • 拉赫曼的“市场过程”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万花筒般的世界”。“市场过程是永不停息的知识流的表现。……在社会中,知识的模式总是不停地变化着,是一个难以描述的过程。知识很难被当作‘资料’,或在时间和空间上可确认的东西”。

  31. (二)回归真实世界的经济分析 • 经济学解释的两个任务:探索行动的无意后果和用人的行动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 • 奥地利学派的洞见:“人的行动有目的”,“人的偏好、预期和知识是固有地不确定和不可预测”。 • 如何用奥地利学派的洞见来完成经济学解释的任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