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6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研究 : 尋求 課堂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變化的證據 倪玉菁 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心理学系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研究 : 尋求 課堂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變化的證據 倪玉菁 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心理学系. 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持的 “ 首届教研室主任高級研修班 ” 上的發言 北京 , 2007. 12. 12. 研究合作者:. 李琼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蔡金法教授 美国德拉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University of Delaware ) 侯杰泰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鸣谢.

tovi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研究 : 尋求 課堂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變化的證據 倪玉菁 香港中文大学 教育心理学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研究: 尋求課堂教學實踐和學生學習變化的證據倪玉菁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在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持的 “首届教研室主任高級研修班” 上的發言 北京, 2007. 12. 12

  2. 研究合作者: 李琼博士 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發展研究中心 蔡金法教授 美国德拉华大学数学科学系 (University of Delaware) 侯杰泰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系

  3. 鸣谢 此研究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学研究资助局 (CERG-#2120246; DirectGrant-#4450199)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共同资助。但其研究發現及其研究者所持的觀點立場与资助机构无关。 感謝劉紅雲和張忠華為本研究提供统計分析方面的協助。

  4. 金水区优胜路小学 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 金水区经三路小学 金水区南阳路第二小学 金水区纬三路小学 金水区纬五路第二小学 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 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 金水区文化路第二小学 金水区文化路第三小学 中原区百花艺术小学 中原区伏牛路第二小学 中原区汝河新区小学 中原区特色实验小学 中原区桐淮小区小学 中原区伊河路小学 中原区育才小学 中原区育红小学 中原区育华小学 中原区郑上路小学 中原区教育局 中原区教育局教研室 金水区教育局 金水区教育局教研室 郑州市教育局 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育部课程和教材发展中心 鸣谢 感谢下列学校、政府部门及其个人对本项目的参与和支持,使其得以顺利进行。

  5.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成效研究的 目的及研究方法

  6. 课程改革 • 教学目标及理念 • 教学内容及教材 • 教学策略及方法 • 变化 • 学校 • 教师 • 学生 不确定性 课程改革成效评估研究的目的

  7. “不确定性”問題例舉: 教学目标及理念(Li, & Ni, 2007) • 關於知識教育與“三維目標” • 關於數學課程體系的安排 • 關於數學化與生活化 • 關於自主探究與數學能力

  8. “不确定性”問題例舉: 課堂实踐 • 教師是否認識和認同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 • 教師怎么理解和使用新課程的内容及教材? • 教師怎么調整教学策略及方法? • 实施新課程怎么同創建新的學校文化相配合?

  9. “不确定性”問題例舉: 學生學習成果方面 • 新课程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与计算能力? • 新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及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 新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良好的数学素养? • 新课程是缩小還是擴大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10. 课程改革成效评估研究的目的 • 提供有关现状的信息 • 澄清一些疑问 • 发现新的问题 • 改善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知识基础 (“科学发展觀”)

  11. 课程改革成效评估研究: 评估什么?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 • 绩效 (Accountability) • 激励机制 (Incentives) • 教师的聘用条件及专业培训制度、 学校及教师团隊建设(Capacity Building)

  12. 教学目标及理念 • 教学内容及教材 • 教学策略及方法 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成效评估研究: 评估什么? (续) 教师

  13. 课程改革成效评估研究:评估什么?(续) 学生 • 学习经验及过程 • 学习成果 学生家庭 • 家庭社会经济资源 • 家庭社会文化资源

  14. (1) 家庭社会结构因素 (FSSF) (7)老师/ 课堂教学 (TCP) (2) 家庭社会文化因素(FSCF) (3) 是否参加新课程 (RNRC) (4) FSSF X FSCF (5) FSSF X RNRC (8)学生学习结果 (SLO) (6) FSCF X RNRC 图三:影响老师/ 课堂教学的各调节变量:第三水平的分析模型

  15. 课程改革成效研究:怎样评估 学生学习和发展 (以数学科为例) • 基本计算能力 • 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 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 • 数学学习的个人体验

  16. 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及计算能力测试: 认知模型 (Mayer, 1987;Cai, 1995) • 问题转化 (translation) • 问题整合 (integration) • 计划监控 (planning) • 计算 (computation)

  17. “转化”维度的题例

  18. “整合”维度的题例

  19. “计划监控” 维度的题例

  20. “計算” 维度的题例 13.08 ÷ 12 = (1) 1.09 (2) 1.9 (3) 10.9 (4) 19

  21. 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的测试: • 过程开放的问题解决任务 (问题条件、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具開放性) • 过程限制的问题解决任务

  22. 過程开放的题目例子 苏华和胡力伟两位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勤工俭学。苏华每天挣15元,胡力伟每天挣10元。苏华和胡力伟工作的天数不同,但最后他们挣的钱数相同。 1.他们每人可能工作了多少天? 写出你的全部解答过程。 2.这个题不止一个答案,找出另一个答 案,并给予解释。

  23. 過程開放的題目例子 大林正跟他的弟弟讲述他上课所做的事情。 大林说:“小林,我今天在数学课上摆弄积木了,当我以2个一组对积木进行分组时,还剩一个;当我以3个一组对积木进行分组时,还剩一个;当我以4个一组对积木进行分组时,还剩一个。” 弟弟问:”那你有多少个积木呢?对他弟弟的问题,大林如何回答?展示你是如何得到答案的。

  24. 過程限制的題目例子 清水县和长江县的实际距离是54公里。在地图上,清水县和长江县相距3厘米, 太湖县和长江县相距12厘米。太湖县和长江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公里?

  25. 建议的评分标准 • 表现优秀:4 • 所应用的解题策略清晰及完整,并附有充分的解答过程。 • 对问题所涉及的数学观点有正确和清晰的理解。 • 解答过程未有遗漏;能正确和完整地解答问题,并提供正确的解释。 • 学生的解答可能富有创作性或包含非常规性的解答过程。 • 答案和解答过程可能超出题目的要求。 • 表现良好: 3 • 解答过程清晰地表明了正确策略的使用。 • 解答的过程基本完整或正确。 • 解答过程表明学生理解题目中涉及的条件、彼此间的关系和问题的要求,可能有遗漏但不至关重要。 • 论证过程基本完整,可能有遗漏但不至关重要。

  26. 表现一般: 2 • 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只有部份的理解。 • 对题目某些重要的条件和关系有所理解。 • 论证过程可能有点混乱、不完整或遗漏。 • 表现出解题的计划,但应用时出现错误, 或没有具体实施计划。 • 表现不理想: 1 • 尝试着去解答,但未有应用正确的解题策略。 • 对题目所涉及的内容的理解非常有限。 • 可能应用了无关的数据或过份强调某些不重要的条件。 • 只提供正确答案,而没有包括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解答过程。 • 表现很不理想: 0 • 无任何尝试。 • 尝试的解答未有意义。 • 无意义地对问题涉及数字进行运算。 • 错误地应用数学公式或规律。

  27.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人体验问卷 • 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喜欢上数学课。”) • 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 (“数学课上,我时常会感到紧张与焦虑。”) • 数学交流的素养(“在与同学的争论中,即使发现自己的解法是错误的,但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子,我有时也会坚持自己的意见。”) • 對数学学科的看法 (“数学是一堆数字与符号的运算。”)

  28. 學生家長問卷 • 家庭社会经济資源 --父、母教育程度 --父、母的職業 --父、母的经济收入 • 家庭社会文化資源 --對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待 --對子女學校教育的參與程度 --在家里對子女學習的指導及和子女的日常 交流

  29. 课程改革成效研究:怎样评估 (续) 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 (以数学科为例) • 学科知识 • 学科的教育学知识 • 数学教学的个人体验 • 课堂教学 (课程实施) • 问卷 • 课堂录像

  30. 教师专业知识和课室教学 • 教师学科知识问卷题例 黄老师正用一本新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她看到书中有一些与“零”有关的句子。便把这些句子拿给她的同事看,并问她有何看法。她的同事应怎么回答下面的问题?(请在以下每一项选择“是”、“不是”或“我不肯定”。)

  31. 教师学科教育学知识问卷题例 有一天,你班里的一名学生欣喜地告诉你,他发现,当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增大时,它的面积也同时增大,比如以下的例子: 8 4 4 4 周长=16cm周长=24cm 面积=16cm面积=32cm 对此你将作出怎样的反应?

  32. 教师课室教学实践问卷 • 教学方法 • 学生评估方法 • 教学目标 • 教师专业团队建设

  33. 教师课室教学实践问卷题例一 您运用下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频率。(请于每项圈出一个数目字。)

  34. 教师课室教学实践问卷题例二 1 圈出其中五个在您的数学教学中最强调的目标所代表的英文字母 2 把您所选择的五个目标排序,按强调的程度由一至五排列(一是最强调的,五是强调得最少的) 

  35. 教师课室教学实践问卷题例三 以下各项活动在您学校出现的频率(请在每项后面圈出一个适合的数字)。

  36. 教师课室教学实践问卷题例四 指出您对以下每一项陈述的意见(请在每项后面圈出一个适合的数字)。

  37. 教師課堂录像觀察 • 教師取样 20所小學60位教師,每所學校3位教師 • 教学录像取样 每位教師連續3日的三堂數學課。录像時间由項目組确定,教學內容跟随原有的課程計划。共180節課堂录像。

  38. 学习任务 教师选用 学习任务 课室实施 课室交流 学生 学习过程 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 课程要求 学习目标 课程要求 图一:课室教学录像分析框架 (Cai, & Moyer, 2006, Li, 2004)

  39. 課堂錄像分析 课堂学习任务和课堂对话是课室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 学习任务的 认知特点 课堂对话交流 特点 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

  40. 課堂學習任务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最直接的來源 (學什么、怎么學) 課堂學習任务: • 是否有利于學生掌握相關學習課題的基本概念 • 是否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之间的整合及融匯貫通 • 是否有利于學生建立概念知識和实际應用的關系 • 是否有利于學生運用多种方式表征學習材料 • 是否有利于學生運用多种解題策略

  41. “对题型,套解法”还是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 (Li, 2006) 问题1:鸭4只,鹅12只,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分之几?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2:鹅12只,鸭的只数是鹅的1/3,鸭几只? (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3:鸭4只,鸭的只数是鹅的1/3,鹅几只?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这个数)

  42. 0 ? 1 0 4 12 0 1 0 ?12 0 1 0 4 ? 事实上,图①、图②与图③所揭示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相同的,如图所示: 0 1 0 4 12 (Li, 2006)

  43. 从上图中可以发现特殊的等量关系,如4÷12=1/3÷1,或者4÷1/3=12÷1。从上图中可以发现特殊的等量关系,如4÷12=1/3÷1,或者4÷1/3=12÷1。 把它推而广之,即:两个绝对数量(0除外)的商与它们对应的两个相对数量的商相等,或者绝对数量与它对应的相对数量的商保持不变。 • 这个规律与图形表征的方法,才是分析和解决任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通性通法。 (Li, 2006)

  44. 課堂對話交流提供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組织學習经驗的方式 (怎么學、學什么) • 促進双向及多向的對話、交流及合作 • 了解學生的先前知識经驗及與新知識之间的關系 • 相互了解及反饋對某一問題的理解或处理方法 • 促進學生對自身學習過程的反省 • 反思問題的解釋 • 反思所用的認知策略 • 對問題的答案或認知策略進行辯解 • 增進學生對自已學習能力的了解和信心 • 促進學生對知識構建過程的反省 • 知識的合理性是通過建立証据、進行推理而建立的

  45.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知道什么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知道什么 教 师 学生学生 学生的陈述—师生质疑—学生的解释:引发学生之间的思考与交流 课堂对话交流 教 师 学生 学生 真正互动式课堂交流 教师控制的课堂交流

  46. 资料来源: Hopkins, D, A Teacher’ s Guide to Classroom Reaearch 1993, p。111)

  47. 课程改革成效评估研究:怎样评估 • 多重评估指标 • 多次追踪评估 • 多种因素及其相关性评估

  48. 课程改革成效评估的追踪研究:分析框架 • 第一层级分析:学生学业成绩的分析 • 第二层级分析:学生学业成绩与课改及家庭背景关系的分析 • 第三层级分析:学生学业成绩与课改及家庭背景和教师课程教学的关系分析

  49. 截距 (α)因素 (初始表现) 斜率(β) (发展速度) 五年级上学期 的表现 (个体分数) 六年级上学期 的表现 (个体分数) 六年级结束时 的表现 (个体分数) e1 e2 e3 图一:学生数学成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第一水平的增长模型

  50. 是否参加新课程 家庭因素 家庭社会结构因素 家庭社会文化因素 发展速度 (斜率) d2 初始表现 (截距) d1 五年级上学期的表现 (个体分数) 六年级上学期的表现 (个体分数) 六年级结束时的表现 (个体分数) e1 e2 e3 图二:对学生数学成绩初始水平与发展速度的解释:第二水平的增长模型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