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0 likes | 963 Views
脉冲星在银河系内的分布. 国家天文台 王陈 2009 年 7 月 23 日. 摘 要. 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分布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的分布 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的分布 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观测到的脉冲星高速运动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 脉冲星动力学年龄与特征年龄的比较 银河系内脉冲星的内禀分布 脉冲星诞生率、演化和死亡线 光度分布和空间分布 脉冲星高速度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银道面附近的脉冲星分布. 脉冲星 P-Pdot 分布图. 脉冲星的种类 正常脉冲星 毫秒脉冲星 P < 100 ms Pdot < 1e-17
E N D
脉冲星在银河系内的分布 国家天文台 王陈 2009年7月23日
摘 要 • 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分布 •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的分布 • 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的分布 • 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观测到的脉冲星高速运动 •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 • 脉冲星动力学年龄与特征年龄的比较 • 银河系内脉冲星的内禀分布 • 脉冲星诞生率、演化和死亡线 • 光度分布和空间分布 • 脉冲星高速度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 银道面附近的脉冲星分布
脉冲星 P-Pdot 分布图 • 脉冲星的种类 • 正常脉冲星 • 毫秒脉冲星 • P < 100 ms • Pdot < 1e-17 • AXP和SGR(磁星) • 周期长 5-12s • B*>1e14G • 高能辐射
脉冲星的种类 • 正常脉冲星 • 毫秒脉冲星 • P < 100 ms • Pdot < 1e-17 • AXP和SGR(磁星) • 周期长 5-12s • B*>1e14G • 高能辐射
脉冲星的种类 • 正常脉冲星 • 毫秒脉冲星 • P < 100 ms • Pdot < 1e-17 • AXP和SGR(磁星) • 周期长 5-12s • B*>1e14G • 高能辐射
摘 要 • 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分布 •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的分布 • 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的分布 • 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观测到的脉冲星高速运动 •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 • 脉冲星动力学年龄与特征年龄的比较 • 银河系内脉冲星的内禀分布 • 脉冲星诞生率、演化和死亡线 • 光度分布和空间分布 • 脉冲星高速度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 银道面附近的脉冲星分布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分布 • 现在总共观测到 约1700颗 正常脉冲星(估计银河系中脉冲星总数约为100,000颗) • 巡天观测主要是通过射电波段(如 400MHz,1400MHz 等) • 观测有很强的选择效应,如: • 平方反比率,越远的脉冲星越暗(S=L/d^2) • 银河系中心及另外半边(相对太阳)电子柱密度较大,星际色散(DM)和星际散射都很严重。
正常脉冲星的空间分布 1715颗正常脉冲星在银河系内的分布 银盘
脉冲星( |b|<20°)沿银经的分布 正常脉冲星( |b|<20°)在银盘上的投影分布 Sun perseus Carina Sagittanius Crux 在旋臂上有聚集效应 + Scutum Norma 选择效应:太远,或 DM太大,看不见 Kramer et al. 2003, MNRAS, 342,1299
脉冲星沿垂直于银盘方向( z 方向)的分布 标高: 脉冲星:~ 300 pc 星族 I 恒星:50~100 pc -1.5 -1.2 -0.9 -0.6 -0.3 0.0 0.3 0.6 0.9 1.2 1.5 Z (kpc)
摘 要 • 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分布 •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的分布 • 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的分布 • 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观测到的脉冲星高速运动 •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 • 脉冲星动力学年龄与特征年龄的比较 • 银河系内脉冲星的内禀分布 • 脉冲星诞生率、演化和死亡线 • 光度分布和空间分布 • 脉冲星高速度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 银道面附近的脉冲星分布
毫秒脉冲星(MSP)的分布 • 扣除球状星团中的 MSP,约有100颗。 • 周期小,难观测(星际色散、散射影响较大)。D<3kpc,或在球状星团中。 • 大部分在双星系统中,伴星一般质量较小 • 银盘投影密度28+-12kpc^-2 • 标高~500pc,与其前身LMXB基本吻合。 • L>0.3 mJy kpc^2的 MSP 约有 200000 颗。
毫秒脉冲星的分布:相对弥散较大 MS分布图 fromATNF
脉冲星的位置不是一直不变的!!运动得很快!脉冲星的位置不是一直不变的!!运动得很快!
233个脉冲星在银河系中的运动 圆圈表示脉冲星,线条表示预测的脉冲星在100万年内的运动轨迹(不考虑脉冲星径向速度) 银道坐标 Hobbs figure Hobbs et al. 2005, MNRAS, 360, 974
摘 要 • 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分布 •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的分布 • 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的分布 • 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观测到的脉冲星高速运动 •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 • 脉冲星动力学年龄与特征年龄的比较 • 银河系内脉冲星的内禀分布 • 脉冲星诞生率、演化和死亡线 • 光度分布和空间分布 • 脉冲星高速度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 银道面附近的脉冲星分布
脉冲星速度及观测分布 • 可观测量: 自行(PM):脉冲星在天空背景上投影位置的变化(角速度,单位:毫角秒每年,mas/yr) • 自行的观测方法: • 脉冲星测时(timing)观测可直接得到脉冲星在天空背景上的自行角速度。绝大多数脉冲星的自行都是用这种办法。(PA chapter 5) • 干涉阵测量脉冲星的星际闪烁限制其自行速度 (PA chapter 21.8) • 直接测量脉冲星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注意:如果知道脉冲星到我们的距离,就可以算出其绝对自行速度Vperp(Km/s) • 自行速度Vperp只是天球面上的速度(垂直于视线方向)。
Guitar Nebular (吉他星云)中的脉冲星 B2224+65 的高速运动 B2224+65 V = 1640 (D/1.6 kpc) km/s
1994 2001 Vperp = 1640 (D/1.6 kpc) km/s 2001:外圈 1994: 内圈 Guitar Nebular (吉他星云)中的脉冲星 B2224+65 的高速运动
其它年轻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Bow shock: J0437-4715
B1508+55 VLBA用三角视差法测量脉冲星的距离和速度 D = 2.37 +0.23-0.20 kpc PM = 96.6 mas/yr V = 1083 +103-90 km/s 位置随时间移动 ( P = 0.7397 s )
233个脉冲星自行速度的2D分布(垂直视线方向速度)233个脉冲星自行速度的2D分布(垂直视线方向速度) 特征年龄 t_c < 3 Myr 所有233个脉冲星 毫秒脉冲星 正常脉冲星 (非recycled) <V2D>=246(22) Km/s <V3D> = 4<V2D>/ = 2<V1D> <V2D>=87(13) Km/s Hobbs et al. 2005, MNRAS, 360, 974
为什么脉冲星速度这么大? • 脉冲星前身是OB型星,速度 ~ 30 Km/s • 脉冲星速度 100-500Km/s, 个别>1000 Km/s 问题?
摘 要 • 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分布 •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的分布 • 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的分布 • 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观测到的脉冲星高速运动 •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 • 脉冲星动力学年龄与特征年龄的比较 • 银河系内脉冲星的内禀分布 • 脉冲星诞生率、演化和死亡线 • 光度分布和空间分布 • 脉冲星高速度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 银道面附近的脉冲星分布
脉冲星高速度的起源 • 可能原因: • 双星轨道破裂(超新星爆炸时发生) 一般只能产生不大于100Km/s的速度, 想得到更高的速度要求爆炸前双星距离非常小。 •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给予中子星踢出速度 可以达到1000Km/s以上。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高速运动 火箭效应 SNR shell pulsar Core Vkick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给予中子星踢出速度
V ~ 1600 Km/s L ~ 6.5 kly D ~ 0.015° T ~ 300 y 证据:成协的脉冲星/超新星遗迹系统 Guitar Nebular B2224+65 SNR
L S Vkick S S S L 轨道进动 B star PSR J0045-7319 (P=0.93s, Porb=51 day) L 踢出速度和不对称爆炸的证据 • 脉冲星双星系统中的观测特性需要踢出速度的存在 • PSR J0045-7319双星系统 (pulsar/B-star) • PSR B1913+16和PSR J0737-3039 • 一些双星其系统速度很大,如X-ray双星Circinux X-1(V_sys > 500 Km/s),以及PSR J1141-6545 (V_sys ~ 125 Km/s), • Be/X-ray双星的高偏心率,必须有kick速度的存在 • 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的直接观测证据 • 对SNe和SNRs的直接观测显示超新星爆炸非球对称 S L
L S He star Vkick S L L S S PSR B (P=2.77 s) PSR J0737-3039A (P=22.7 ms) PSR 1913+16 踢出速度和不对称爆炸的证据 • 脉冲星双星系统中的观测特性需要踢出速度的存在 • PSR J0045-7319双星系统 (pulsar/B-star) • PSR B1913+16和PSR J0737-3039 (MSP/NS) • 一些双星其系统速度很大,如X-ray双星Circinux X-1(V_sys > 500 Km/s),以及PSR J1141-6545 (V_sys ~ 125 Km/s), • Be/X-ray双星的高偏心率,必须有kick速度的存在 • 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的直接观测证据 • 对SNe和SNRs的直接观测显示超新星爆炸非球对称 S Orbital e=0.088, Porb=2.45h Systemic proper motion: Vkick>100 km/s L
踢出速度和不对称爆炸的证据 • 脉冲星双星系统中的观测特性需要踢出速度的存在 • PSR J0045-7319双星系统 (pulsar/B-star) • PSR B1913+16和PSR J0737-3039 • 一些双星其系统速度很大,如X-ray双星Circinux X-1(V_sys > 500 Km/s),以及PSR J1141-6545 (V_sys ~ 125 Km/s) • Be/X-ray双星的高偏心率,必须有kick速度的存在 • 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的直接观测证据 • 对SNe和SNRs的直接观测显示超新星爆炸非球对称 S L
踢出速度和不对称爆炸的证据 • 脉冲星双星系统中的观测特性需要踢出速度的存在 • PSR J0045-7319双星系统 (pulsar/B-star) • PSR B1913+16和PSR J0737-3039 • 一些双星其系统速度很大,如X-ray双星Circinux X-1(V_sys > 500 Km/s),以及PSR J1141-6545 (V_sys ~ 125 Km/s) • Be/X-ray双星的高偏心率,必须有kick速度的存在 • 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的直接观测证据 • 对SNe和SNRs的直接观测显示超新星爆炸非球对称 S L
踢出速度和不对称爆炸的证据 • 脉冲星双星系统中的观测特性需要踢出速度的存在 • PSR J0045-7319双星系统 (pulsar/B-star) • PSR B1913+16和PSR J0737-3039 • 一些双星其系统速度很大,如X-ray双星Circinux X-1(V_sys > 500 Km/s),以及PSR J1141-6545 (V_sys ~ 125 Km/s) • Be/X-ray双星的高偏心率,必须有kick速度的存在 • 超新星和超新星遗迹的直接观测证据 • 对SNe和SNRs的直接观测显示超新星爆炸非球对称 S L
脉冲星踢出速度的物理机制 • 三种主要机制 • 流体动力学驱动机制:不对称物质抛射 • 磁场-中微子驱动机制:不对称辐射 • 电磁驱动机制:偏心磁偶极子的不对称辐射
~107g/cm3 ~109.5K ~0.4M O Si Burning shells Fe core • 流体动力学驱动机制 • 塌缩核内质量分布不对称,使得超新星爆炸不对称,导致质量火箭效应(mass-rocket) • 不对称起源于爆炸前星核的超稳振荡(由壳层核燃烧驱动),如 非径向的g-mode 振荡,另外 O-Si包层中的强烈对流可能导致更大的不对称性。 • 振荡幅度在塌缩过程中可以增大5-10倍。 • 作用时标比较短, ~ 100 ms Seed for global asymmetry
中微子-磁场驱动机制 • 塌缩引力能的99%都是转化为中微子辐射出去 • 超强磁场导致不对称的中微子辐射,使得中子星获得反冲的kick速度(neutrino rocket) • 需要很强的初始磁场 (不小于1e15 G) • 作用时标~1s • 几种可能的作用方式: • 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 • 不对称的磁场强度分布 • 磁场动力学效应
BN BS 1. 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 在强磁场中,中微子宇称相对于磁场方向是不对称的 不对称中微子辐射 要求磁场: Vkick ~ 50 B15 km/s 2. 不对称的磁场强度分布 中微子吸收系数取决于|B|,使得不同地方辐射的中微子强度不同。 要求 Vkick ~ 300 km/s 3. 磁场动力学效应 中微子驱动的对流会使某些区域会形成“暗斑”,导致辐射不对称。也要求磁场~1e+15 G 以上机制都要求: B>1015G
电磁驱动机制(Harrison & Tademaru effect, 1975) • 如果脉冲星的磁偶极子是偏心的,当其旋转时,磁偶极辐射会带走动量,从而对脉冲星有反冲作用,产生kick速度 • 发生在脉冲星诞生之后,时标非常长(107 s,不是“突然”的踢出) • Kick 速度取决于转动动能的损耗。 • 要求初始自转周期比较小(P_i < a few ms) Vkick = 1400 (1 ms/P_i ) Km/s Ω μ
如何限制踢出机制! 踢出速度与其它物理量的关系
摘 要 • 银河系内的脉冲星分布 • 观测到的正常脉冲星的分布 • 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的分布 • 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观测到的脉冲星高速运动 • 不对称超新星爆炸导致脉冲星的高速运动 • 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 • 脉冲星动力学年龄与特征年龄的比较 • 银河系内脉冲星的内禀分布 • 脉冲星诞生率、演化和死亡线 • 光度分布和空间分布 • 脉冲星高速度对空间分布的影响 • 银道面附近的脉冲星分布
脉冲星踢出速度与自转的关系(spin-kick relation) • 与踢出速度相关的物理量有没有??? 有:脉冲星自转轴方向(spin) • 速度方向比较容易知道 • 脉冲星自转轴方向比较难以限制 三种测量(限制)spin方向的方法: • 利用年轻脉冲星星风云的形态来确定spin; • 利用脉冲星偏振轮廓数据来限制spin; • 对双星系统,可以通过其现在的轨道参数来限制spin-kick关系。
Ψrot Ψrot V 利用年轻脉冲星星风云的形态来确定spin Chandra X射线望远镜对年轻脉冲星星风云的观测 Vela Crab V
Wang, Lai & Han 2006, ApJ • 观测显示对这几颗年轻脉冲星,其自转轴方向与自行方向都比较一致 • 其初始周期 < 100 ms (除了J0538+2817) 数据太少,而且这种方法只对周围有脉冲星星风云的年轻脉冲星有效!
脉冲星偏振轮廓限制脉冲星自转轴投影方向 利用有S型偏振轮廓的脉冲星观测数据,我们得到24颗脉冲星自转轴投影方向以及 spin-kick 夹角. spin-kick 方向趋于一致 Wang, Lai & Han 2006, ApJ
脉冲星双星系统中限制Spin-kick关系方法与假设 • 两个假设: • 爆炸前轨道圆化和同步假设,即 • B星的爆炸不影响A星的质量和运动(爆炸瞬间) A B (He star) 爆炸前 B星SN爆炸 A 爆炸后 B (NS) θ为L_i与L_f的夹角;γ为V_k与L_i的夹角
A 爆炸后 B (NS) • 关键是θ值(前后轨道角动量之夹角)的测量: • 掩食光变曲线 S_Bf与L_f的夹角。如对双脉冲星系统 PSR J0737-3039。 • 测地岁差(geodetic procession) S_Af与L_f的夹角, 因为S_Af //S_Ai // L_i 即为L_i与L_f的夹角θ
双中子星系统(NS/NS):ms pulsar + NS,8个 • 脉冲星与大质量伴星(Pulsar/MS)系统:3个 • 年轻脉冲星与重白矮星伴星系统(Pulsar/MWD):2个 • 大质量X射线双星(HMXB):仅考虑高偏心率的HMXB,5个
Pulsar/MWD e较大的HM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