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 likes | 626 Views
中国人民大学,学子无悔的选择. 内容概要. 一、学校历史 二、学校基本情况: (一)学科建设 (二)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 (三)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 (四)国际交流 (五)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 三、本科招生情况. 学校历史. 时代焦点 与时俱进. 前身是 1937 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陕北公学,历经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等发展阶段,于 1950 年正式命名组建。. 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陕北公学.
E N D
内容概要 • 一、学校历史 • 二、学校基本情况: • (一)学科建设 • (二)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 • (三)校园环境和校园生活 • (四)国际交流 • (五)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 • 三、本科招生情况
时代焦点 与时俱进 • 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陕北公学,历经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等发展阶段,于1950年正式命名组建。
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陕北公学 •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 •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一共成立了两所大学,即抗日军政大学和以培养革命干部为主的陕北公学。其中,陕北公学就是人民大学的前身。 • 毛泽东主席曾评价说:“有陕公,中国就不会亡”。
光荣的历史,从延安走入北京 •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 这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新中国的第一所新型大学,是“新中国的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是新中国兴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创举和典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思考和期望。 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新中国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出席中国人民大学的成立典礼时,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 刘少奇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 人民大学自建校起便被赋予了标杆地位,成为改造旧教育、发展新教育的典范,并长期担当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工作母机”,许多专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量教材和研究著作开创了新中国学科建设的众多“第一”。
新世纪,人民大学迎来发展的春天 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考察 • 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 • 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对人民大学作出了“发扬传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指示,为学校在新时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人民满意 世界一流 • 2010年9月9日,在人民大学命名组建60周年之际,在第26个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亲临中国人民大学视察,强调了“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肯定了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肯定了人民大学为党和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学校作出了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指示。 • 目前,由官方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只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三所高校。
学科建设——人文立校 文理渗透 •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目前学校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 学校目前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
学科建设——人文立校 文理渗透 • 现有22个学院、14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及深圳研究院等。 • 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6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68个(包括自主设置的33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104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4个的博士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最多的大学之一,并且64个博士点中的26个是在全国率先设立的。 •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哲学、经济、管理、法律、新闻、党史、外交、政治、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等学科和专业都肇始于人民大学,然后由此走向全国。
学科建设——人文立校 文理渗透 • 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 • 有3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一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6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 • 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 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有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专业门类齐全 问鼎人文社科 •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2007-2009全国81个一级学科),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七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 • 哲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两个学科排名第二,工商管理排名第三,农林经济管理排名第四,历史学排名第五,公共管理排名第九。 • 我校的物理学专业成立于2005年,经过短短4年时间的发展在此次评估中位居第29 。
专业门类齐全 问鼎人文社科 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排名情况统计
专业门类齐全 问鼎人文社科 7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大师学者 灿若星辰 人口学家邬沧萍 法学家高铭暄 经济学家卫兴华 法学家许崇德 经济学家黄达 清史学家戴逸 • 截至2010年12月,我校有专任教师1827人,其中教授510人,副教授625人。 • 人民大学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举足轻重的权威专家学者、学术泰斗,他们代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水平,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 另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学术精湛、锐意创新,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校先后有11位教师受邀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做辅导报告或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专题讲座,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
科研创新 成绩斐然 • 我校承担多个特大、重大项目。 • 我校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 • 我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2000年居全国高校第三,2001、2002、2003年均居全国第二,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连续六年保持全国第一。 • 在2004年初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的竞标活动中,我校有10个项目中标,10名教授出任首席专家,中标率和立项数均高居全国高校榜首。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统计表 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奖情况对比图(截止2009)
社会智囊 国家辅弼 • “治经世致用之学,播实事求是之道”,人民大学凭借卓越的学术优势,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之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其社会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 科研成果 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社会实践
2005年3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浙江省 签署省校合作协议 社会智囊 国家辅弼
2011年3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与重庆市 签署市校合作协议 社会智囊 国家辅弼
社会智囊 国家辅弼 • 我校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已成为中国思想界、理论界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年度活动之一。 • 我校组织编写的“三大报告”(即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发布的“三大指数”(即中国发展指数,中国宏观经济与预测,中国创新指数),为党和国家出谋献策,获得广泛好评。
大楼林立 群园悠然 学生公寓 图书馆新馆 明德楼 诸子百家园 世纪馆
校园文化 别具一格 • “平均每周有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召开,每十天有一位外国大学校长来访,每月有一位外国著名学者政要来校讲演”,精彩纷呈的论坛和讲座让学生有了更为广泛的知识更新的活力 。 • 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国际视野 海纳百川 • 多年来,我校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49个国家和地区的196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定期输送学生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学习交流,每年都有近400人由学校公派交流、访学。另外学院也会组织大量的国际交流活动,每年也有数百人参加。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交流联系的国家和地区 • 为拓展国际交流领域,我校还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类国际盛会。 • 自2009年起,我校每年暑期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以增进国际交流。 我校学生参加在美国举办的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 国际小学期课堂
国际视野 海纳百川 胡锦涛主席见证了中国人民大学与卢森堡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 • 我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除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外,还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不定期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座,使学生能够捕捉到学科前沿信息,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汲取新知识。 2007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布鲁塞尔成功举办中欧论坛 出版的优秀图书
学生就业 • 我校现有研究生10005人,本科生8637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16:1,是全国高校中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每年毕业学生5000人左右。 • 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0多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声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民表率 社会栋梁 • 在已毕业的20余万毕业生中,有包括刘延东、马凯、肖扬在内的400多位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有新中国第一位法学、新闻学博士,第一位博士留学生,有2万多名司局级干部,有连续几届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总编,有刘建宏等央视知名足球节目主持人,有王军霞、莫慧兰等奥运冠军,以及“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社会楷模、基层法官宋鱼水等。 中央委员、国务委员马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 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 “明理求是”的优秀毕业生宋鱼水
国民表率 社会栋梁 • 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我校学子之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胡福明是主要作者。 1992年3月26日,陈锡添撰写《东方风来满眼春》一文,第一次公开宣传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
立学为民 治学报国 • 由人大公共管理学院学生罗杰等撰写的《2007年国家扶持生猪养殖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基于四川巴州、湖南沅江、江西宜丰的调研》,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与重视,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有关问题。 • 由7位四川籍学子完成了《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思考和建议——基于国内外灾后恢复重建的案例分析和启示》,由国务院迅速传送至地方,被四川省做为灾后重建参考 。
人才培养 硕果累累 • 信息学院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 • 我校学子在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也屡创佳绩 •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艺术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艺术团的各类排练演出活动,在各类重大文艺比赛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 我校体育运动队水平也非常高,成绩斐然。
社会需求充分 就业领域宽广 发展后劲充足 •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压力大,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校毕业生就业仍然呈现两高的态势,即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高。 • 就业率高: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我校本科就业率则为95%,研究生就业率为98%,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去主动不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的,人大毕业生就业率可以说是100%。 • “就业质量高”主要体现在“两集中”: 一是就业单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知名外企和银行等金融单位; 二是就业地区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发达地区,在北京地区又主要集中在部委机关和金融单位云集的长安街沿线。
社会需求充分 就业领域宽广 发展后劲充足 注:纵轴为人数。
社会需求充分 就业领域宽广 发展后劲充足 •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我校也积极引导毕业生投身到西部建设,从基层做起,从就业统计结果来看我校每年都有到西部、基层就业的学生,其中到西部省会城市工作的居多,工作单位包括中国移动分公司、国家开发银行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分行等。我校毕业生在历年全国公务员报名、考试通过和最终录取方面比例均属最高,每年有数百名甚至上千名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工作,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 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基层就业”之路的活动 我校举办“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基层就业座谈会
本科招生情况 我校2011年计划招生 2860人,覆盖了教育部批准的所有招生项目,包括普通生(通过正常高考录取的)、保送生、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招生、艺术类招生、国防定向生、内地新疆班招生、内地西藏班招生和港澳台侨招生等。我校招生专业依然以大类招生和分专业招生相结合,招生专业及方向共44个。 提前批次设有外语类专业、艺术类专业和国防生招生计划,其他专业都在第一批次进行录取。 今年新增了能源经济专业,隶属于经济学院,只招收理科生,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我校在川招生情况 2010年我校在四川计划招生82人,实际录取126人。 其中文科 64人,提档线(含政策性加分)615分,高出重点线72分,全省排名99。 理科62人,提档线(含政策性加分)614分,高出重点线102分,全省排名542。
本科招生情况 近三年我校在四川省录取总人数分别为119、127和126,人数逐年递增,文科提档线分别为646、607和615,高于重点线20到70分不等,理科提档线分别为639、604和614,高于重点线20到100分不等。 中国人民大学近三年在四川地区招生录取情况统计表
本科招生情况 2011年我校在四川招生的计划应该会与去年基本持平,作为生源大省,我们也希望能在四川招到更多优秀的学生。考生填报志愿期间,我们会安排咨询宣传工作组来川咨询,请考生和我校咨询组老师联系报考事宜。 学校主页:http://www.ruc.edu.cn 招生网站:http://www.rdzs.com 本科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10-62511156、62511340、62515432 电子邮箱:zsb@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