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捨身取義 & 人必有勇?

捨身取義 & 人必有勇?. ─吳鳳神話. 114 班. 12 號. 林思萍. 吳鳳神話. 一 . 吳鳳生平. 吳鳳最早的記載是在清咸豐五年劉家謀的 《 海音詩 》 中:「紛紛番割總殃民,誰似吳郎澤及人。拚卻頭顱飛不返,社寮俎豆自千春。」根據連橫<台灣通史>的記載,吳鳳於清康熙年間隨父親來到台灣,「性行厚毅,勤讀書明義理」且精通原住民語言, 24 歲時任通事一職,負責漢人和原住民的的貿易。

torie
Download Presentation

捨身取義 & 人必有勇?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捨身取義&人必有勇? ─吳鳳神話. 114班. 12號. 林思萍.

  2. 吳鳳神話. 一.吳鳳生平 吳鳳最早的記載是在清咸豐五年劉家謀的《海音詩》中:「紛紛番割總殃民,誰似吳郎澤及人。拚卻頭顱飛不返,社寮俎豆自千春。」根據連橫<台灣通史>的記載,吳鳳於清康熙年間隨父親來到台灣,「性行厚毅,勤讀書明義理」且精通原住民語言,24歲時任通事一職,負責漢人和原住民的的貿易。 《臺灣通史》提及,「時山胞有出草殺人馘首為祭惡習,吳鳳立志化解其習,經教化撫慰,不殺人已四十餘年,惟鄰社惡習未改,又值歲荒,山胞歸咎未取人頭祭神之故,堅欲恢復舊習,吳鳳阻止無效,恐濫殺無辜,決心自我犧牲,乃約曰如某日有穿朱衣紅巾者經此,可殺以祭神,山胞如約伏伺,果有朱衣紅巾者至,立時箭矛齊施,趨割其首,始知為吳鳳公也,山胞悲痛欲絕,埋石發誓,永不殺人,惡習遂除,後人嘉其義,立祠以祀。」吳鳳為「革除」原住民獵人頭的「惡俗」,自我犧牲「感化」原住民。

  3. 吳鳳神話. 二.神話由來 台灣的山番,在祭典時有獵人首之風,可是只有阿里山的山番早就停止了這項陋習,這是吳鳳的餘蔭。 吳鳳是大約兩百年前的人,是阿里山的官員,因為他很疼愛番人,所以被山番所仰慕。吳鳳當官時想革除獵首的惡習,剛好山番在前年所獵人頭有四十幾個,所以叫他們以後每一年用一個。 不知不覺已過了四十多年,祭祀用的人頭已沒有了,山番們就向吳鳳請求允許獵人頭,吳鳳勸說因祭祀而殺人不好,就拖延了一年又一年。到第四年時,山番前來說:「再也不能等了。」吳鳳說:「那麼需要人頭的話,明日白天時,就獵取戴紅帽穿紅衣經過這裡的人頭。」 翌日,山番們聚集在住所旁,果然來了戴紅帽穿紅衣的人。等候的山番馬上殺了那個人取下頭顱。一看,是吳鳳,山番大聲哭了。 於是,山番奉吳鳳為神,在其前發誓以後絕不獵人頭,一直到現在。

  4. 吳鳳神話. 三.神話的消解 (一)日本人神話下的吳鳳 直到日本治台初期(1900年),發現阿里山蘊藏大量的原始林木,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日本人發現當地原住民鄒族)未如傳言中的凶惡,經過查証,才知道跟吳鳳有關。嘉義廳長津田毅一編纂《吳鳳傳》,日本政府以建碑、編入教科書、改編歌舞劇方式,把吳鳳故事定位於後人所熟知的捨生取義感人事蹟。不但可安撫原住民,也可教化漢人百姓。為凸顯吳鳳的偉大,便強調「番人」的兇殘,不僅曲解原住民文化,對原住民的尊嚴更是戕害。整個吳鳳偉大的形象,是日本人打造的,而其實是充滿政治力的策略運用。 (二)神話的另一面 吳鳳擔任阿里山通事,後因和原住民衝突而喪生。有的說他反對原住民獵人頭而被殺,有的說他根本是個奸商或向住民揩油的不法官員,因而被殺來祭祀。眾說紛紜,無從查考。

  5. 吳鳳神話. 三.神話的消解 (三)神話的疑點 1.《海音詩》成書在吳鳳死後80年,可信度令人懷疑。 2.紅衣為鄒族象徵地位的服飾,鄒族人無可能射殺紅衣者。 3.清光緒時還有鄒族出草的紀錄。原住民口述歷史中, 吳鳳是以通事身份剝削原住民的「奸商」,後被原住民殺害。 (四)神化的後果 昔日當局對吳鳳故事的宣傳,反而強調「番人」的兇殘,對原住民文化產生曲解,甚至原、漢學生在學校為此事大打出手。雖「吳鳳神話」在 1980 年代末期在官方的歷史上已落幕,但其對於台灣人的影響至今仍存在,在解除戒嚴令前,曾有鄒族青年在吳鳳公園開幕活動中靜坐抗議,1989年原住民青年拉倒嘉義車站前的吳鳳銅像,同年教育部長毛高文宣佈將吳鳳故事由課本中刪除。1989年3月1日內政部正式將吳鳳鄉改為阿里山鄉。

  6. 吳鳳神話. 四.各持一說 (一)吳鳳後代的說法 吳鳳,在嘉義縣竹崎鄉任職,負責與阿里山的原住民鄒族溝通,吳鳳的第八代孫吳世榮說,吳鳳是個認真的通事。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仍有獵人頭的習俗。吳鳳公和他們說得通,政府就聘他說你來擔任這個職務,做番通事的意思,都由他來通過來通過去。」 原民會研究員/夷將‧拔路兒:「一些交易、土地的一些買賣都是經過吳鳳經手才會達成,他們往往都會有一些受騙的經驗。」吳鳳第八代孫/吳世榮:「你若是說(人頭)絕對沒有不行,這樣好吧,某時某日有一個人穿什麼衫,穿紅衫戴紅帽,騎白馬,從什麼地方經過,你們去殺那個人,那個人讓你們殺。 此說法不但後人深信不疑,嘉義縣中埔鄉因此有吳鳳紀念園、吳鳳廟,阿里山取名為吳鳳鄉,紀念吳鳳的捨生取義。

  7. 吳鳳神話. 四.各持一說 (二)鄒族人的說法 吳鳳被殺,究竟是為了感化原住民,還是多行不義被原住民列為獵殺目標,原因不可考,但是鄒族人有另一種說法。 鄒族牧師/鄭信得:「吳鳳就是因為我們族人都公認他是個大壞蛋,所以好像就把他當作目標,說我們要舉行祭典的時候,以這個人的人頭做為獻祭。」鄒族牧師/鄭信得:「族人能夠穿紅色,代表是一個英雄,不可能說我們看到一個穿紅色、代表受人尊敬的人,卻射殺他,白馬那就更不用講,阿里山大概從來沒有馬這個東西。」 鄒族人所認定的山美村,卻流傳著另一個故事。 鄒族牧師/鄭信得:「吳鳳死了之後,這個地方山美村有一段時間就是感染天花,有族人開始說,可能是吳鳳的靈魂要回來報復。」

  8. 吳鳳神話. 五.吳鳳廟 吳鳳廟,昔稱「阿里山忠王祠」,後改為吳鳳廟。位於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創建於清嘉慶二十五年,主祀吳鳳,目前是民國四十年擴建的廟貌,廟內有先總統所題的「捨身取義」一匾。正殿供奉吳鳳公神位,左側是吳鳳公史蹟陳列室。此外,廟旁還設有「吳鳳紀念公園」,園內是採用閩南式的傳統建築和庭園設計,多了一份懷古思情之味。 雖「吳鳳神話」在1980 年代末期在官方的歷史上已經落幕,但原住民運動與學術研究對於此一神話的反駁而稍歇。嘉義縣吳鳳廟仍香火鼎盛,吳鳳故居與吳鳳廟仍為招攬遊客的著名觀光景點,甚至漢人政治人物還自比為吳鳳,以形容其苦心遭人誤解,顯見「吳鳳神話」至今仍存在許多台灣漢人的心中。

  9. 吳鳳神話. 六.原住民的出草〈補充〉 原住民獵取人頭的行為,稱為「獵首」,又稱為「出草」。 原住民的傳統裡,獵首是崇高而神聖的,英勇的表現,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的階梯,不能以野蠻、殘忍的角度來看待。統治階層常藉強化原住民獵人頭的負面價值,將控制原住民給合理化。原住民獵首,常採取襲擊方式,目的是人頭,不為消滅敵人、搶奪財物。 獵首除了溫馴的雅美族外,原住民早期共同的習俗。獵首的動機不外乎:年輕人藉著出草,宣示自己已經成年,取得社會認同;以獵取人頭,證明祖靈庇護,間接證明自己的清白,或藉以解決爭議;以誰先取得首級,來決定兩男共爭一女時,女方誰屬;瘟疫流行時,以獵首告慰祖靈,祈求保佑;炫耀武功.....等等。

  10. 吳鳳神話. 七.資料來源 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0909.htm http://iwebs.url.com.tw/main/html/history/82.shtml http://www2.nsysu.edu.tw/ezchinese/story/story20010002.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3%E9%B3%B3 以上是我對於吳鳳的報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