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 likes | 424 Views
人轮状病毒感染.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传染病教研室 谢 晨. 概 述. 轮状病毒 (rotavirus , RV) 能引起哺乳类和禽类动物的感染。引起人类感染的 RV 称人 RV ,是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感染人的 RV 主要有 A 组和 B 组。分别导致婴幼儿和成人急性腹泻,严重腹泻时可伴不同程度的脱水。个别 A 组人 RV 感染能引起肠道外其他系统表现。. 病原学.
E N D
人轮状病毒感染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传染病教研室 谢 晨
概 述 轮状病毒(rotavirus,RV)能引起哺乳类和禽类动物的感染。引起人类感染的RV称人RV,是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感染人的RV主要有A组和B组。分别导致婴幼儿和成人急性腹泻,严重腹泻时可伴不同程度的脱水。个别A组人RV感染能引起肠道外其他系统表现。
病原学 RV属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60~80nm,病毒核心含双股RNA,为其基因组,由11个RNA节段组成。病毒核心被二十面壳体包裹,形成双层核衣壳,内层核衣壳的壳粒呈放射状排列,有如车轮状条幅,RV因此得名。
病原学 根据病毒基因结构和抗原性将RV分为A~G 7个组。引起人感染致病的主要属A组和B组,少数报告C组也可致人感染,其他4组RV很少对人致病或不致病。A组人RV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人RV也称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ult diarrhea rotavirus;ADRV),由我国学者于80年代初期首先发现,主要引起成人腹泻。
病原学 两种主要的人轮状病毒在形态上基本一致,差别主要表现在:
病原学 ①两者无抗原间的交叉反应;②A组人RV的核酸图谱为4-2-3-2分组排列,ADRV为4-2-1-l-1-1或4-2-2-3分组排列;③A组人RV能经细胞培养进行病毒分离和传代,ADRV则不能;④A组人RV的理化性质相当稳定,耐酸、碱和乙醚。37℃ 1h、25℃ 24h病毒仍不失其感染性。56℃ lh才能灭活病毒。在相对湿度50%,温度20℃时病毒在空气中能存活40h以上;ADRV在外界环境中很不稳定,极易降解。
病原学 A组RV的内层核衣壳蛋白(VP6)具有群特异性抗原,将A组RV分为两个血清群。外层核衣壳含两种抗原成份VP7和VP4,具有型特异性,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病原学 VP7是一种糖蛋白,根据其抗原性可将A组RV分为14个血清型,用Gl~G14表示。14种G血清型中,A组人RV占有10种。
病原学 由VP4抗原决定的血清型称P血清型。VP4的抗原性变异较多,抗原至少有20种以上,已肯定的有8种主要P血清型。
病原学 根据10种G和8种P抗原的排列组合,A组人RV的血清型可有80种之多,但目前流行的主要有4种血清型,即P8G1、P8G3、P8G4和P4G2。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A组人RV感染发病第1天粪便即可中发现病毒,第3~4天粪便排病毒达高峰,第8天后多已停止排病毒,偶有18~42天仍排病毒者。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的方式感染。水源污染可造成ADRV感染的爆发流行。由于A组人RV在空气中存活时间长,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测到特异性抗体,提示A组人RV有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可能性。其他传播途径,如接触传播和动物在ADRV感染传播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95%左右的A组人RV感染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年龄越小隐性感染越多,显性感染的高发年龄为4~36月龄的婴幼儿。感染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成年人也可感染发病.特别是护理A组人RV感染患儿的成年人、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人群对ADRV普遍易感,但显性感染以21~40岁的成年人多见。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A组人RV感染:见于世界各地。温带地区以秋冬季多见。热带地区A组人RV感染无明显的季节性。 ADRV感染:显性感染仅见于我国大陆,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流行和爆发多发生于4~7月。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我国香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人群中可检出ADRV特异性抗体,提示这些地区和国家有ADRV感染。但至今尚未发现现症病人。
发病机制与病理 RV感染后主要侵犯空肠的微绒毛上皮细胞,使其凋亡。病变细胞脱落,微绒毛变短、变钝。取而代之的是原位于隐窝底部的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由于上述病变导致小肠功能丧失,水与电解质分泌增加,吸收减少,引起腹泻。另外小肠微绒毛上皮细胞功能障碍时,双糖酶分泌减少,乳糖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肠腔内聚积引起渗透性腹泻。
临床表现 A组人RV感染的潜伏期为24~72h,大多数在48h内。ADRV感染的潜伏期38~66h,平均52h。
A组人RV感染 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急起发病,80%患儿先呕吐,随即频繁的腹泻,多为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和脓血。大便每日10~20次,腹泻严重时伴明显的脱水。约1/3患儿伴有39℃左右的发热。病程较短,一般2~6日。
A组人RV感染 慢性RV性肠炎: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和成人。腹泻症状可持续长达数月。腹泻期间粪便长期排病毒,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A组人RV感染 婴幼儿RV感染的其他表现:A组人RV感染可引起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婴儿肠套叠、婴儿肺炎、脑炎、脑膜炎。此外,婴幼儿RV感染还可伴有突发性婴儿死亡综合征(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瑞氏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川崎病和克隆病等。
ADRV感染 起病急,主要症状有腹泻,黄色水样便,无粘液和脓血。大便一般每日5~9次或10余次不等,重者每日超过20次。严重腹泻者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可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5日,呈自限性,个别病程可长达2周。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可稍增多,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数增加。粪便常规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便,镜检多无异常,个别婴幼儿RV感染者的粪便镜检中可见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 查粪便中病毒颗粒:取粪便浸出液通过免疫电镜观察病毒颗粒,RV感染者粪便中排病毒量较多,阳性率高。电镜下见到特殊的车轮状病毒颗粒即可确诊,但不能区别A组人RV和ADRV。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 查粪便中病毒抗原:应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相应的病毒抗原。常用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酶免疫斑点试验。上述方法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A组人RV和ADRV的抗原无交叉反应,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能区别不同的RV感染。
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 查病毒核酸:可应用特异性核酸探针杂交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粪便中病毒核酸。也可应用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琼脂糖电泳图谱鉴定RV核酸的类型,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室检查 血清抗体的检查 可用免疫学方法.如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和IgA抗体。以IgA抗体的诊断价值较大,当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时有诊断意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RV感染主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同期有腹泻患者,起病急,大便黄色水样,尤其对秋冬季的婴幼儿腹泻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有赖于免疫电镜发现RV,病毒抗原或病毒核酸阳性。RV所致的腹泻临床上不易与其他原因,特别是其他病毒引起的水样腹泻相鉴别,鉴别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原学检查。
预 后 A组人RV感染大多数为隐性感染或仅有轻微的临床表现,预后良好,但少数严重病例可因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其他并发症死亡。ADRV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
治 疗 • 治疗以对症及支持疗法为主。轻度脱水给予口服补液,推荐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口服补液盐(ORS)。中、重度脱水伴电解质紊乱者宜静脉补液。 • 近年来用RV抗体治疗A组人RV感染,对伴有免疫缺陷的病人有一定的疗效,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但对无免疫缺陷的患者无效。
预 防 尽管A组人RV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但控制和改善水源的卫生仍不能完全预防其感染。有效的预防手段是主动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研究和应用了单价减毒活疫苗和基因重组RV疫苗(RRV-TV)。单价减毒活疫苗有一定的副反应,预防效果不肯定。RRV-TV的预防效果有明显的提高,但因发现接种后可能引起肠套叠而于1999年停止使用,新一代安全、有效的疫苗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