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likes | 627 Views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一同去探索. 19世纪 欧文顿.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 1959年 罗伯特森. 1970年 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非脂溶性物质. 脂溶性物质. 1 .对生物膜 成分 的探索 —— 脂质. 资料 1. 实验: 用 500 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的 通透性 进行上万次的实验。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溶 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时间: 19 世纪末 1895 年
E N D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让我们跟随科学家一同去探索 19世纪 欧文顿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 1959年罗伯特森 1970年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非脂溶性物质 脂溶性物质 1.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脂质 资料1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溶 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发现: 生物膜的成分是否只有脂质一种?还有其他成分? 相似相溶原理 假说: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对生物膜成分的探索——蛋白质 生物膜中可能还含有蛋白质 资料2 生物膜中的脂质主要是哪一种?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能专一地分解蛋白质的物质)分解。 问题探讨: 脂质分子与蛋白质在膜中如何排列 根据实验现象,你对膜化学成分在种类上认识是否还有新的结论? 得出结论:
不要着急!!!! 先来了解下磷脂分子结构特点:
分组讨论 根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1.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 ①在空气-水界面上 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2.人体组织细胞内外环境如何,预测生物膜中磷脂的排列方式,并摆出来。
空气 水 以人细胞为例,预测生物膜中磷脂的排列方式为哪一种
3.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磷脂双分子层 资料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用丙酮从红细胞中抽提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结论: 膜中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两层
猜想 利用给定的材料猜想磷脂双分子层与蛋白质的排布方式。
4.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4.对生物膜架构的探索——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布方式 资料4:罗伯特森的实验 电子显微镜是用电子束照射被检样品,由于电子与不同物质发生碰撞而产生不同散射度。因蛋白质电子密度高,故显暗带,磷脂分子电子密度低则呈亮带。(照片)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的细胞膜照片 假说: 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构成的三层静态统一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模型)。
变形虫 如果生物膜是 静态统一的结构 那么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细胞的生长怎样解释?
标本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标本用干冰等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 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蛋白质镶在、嵌入、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1.蛋白质与磷质排布与你先前的猜想有何区别?与三明治模型呢?1.蛋白质与磷质排布与你先前的猜想有何区别?与三明治模型呢? 2.三明治模型还有何不足之处,找出证据说明。 学习小组讨论
人细胞 40分钟后 诱导 融合 370C 荧光标记 膜蛋白 鼠细胞 资料6: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费雷和埃迪登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蛋白质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后融合。(动画) 结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桑格和尼克森在继承中创新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经历了探索的历程,你能总结出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吗?
总结: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19世纪末 欧文顿 多种物质对膜通透性实验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 对红细胞膜化学分析 膜中含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 两位荷兰 科学家 红细胞膜的脂质铺展成单层分子的面积是原膜表面积的两倍 脂质双层结构 1959年, 罗伯特森 电镜下膜呈“暗—亮—暗”三层结构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1970年 膜具流动性 1972,桑格和尼克森 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分子结构模型。 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说说你的看法。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已完美无缺?说说你的看法。 思考 1.在生物膜模型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1)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 (2)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 (3)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科学发展; (4)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科学理论是在不断修正中完善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
概念图小结 生物膜 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④ 流动性 ③ 决定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分子 ① ② 结构探究历程 结构组成
随堂闯关 第一关 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 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 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 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 蛋白质分子 C
不要灰心,再来一次! 不要灰心,再来一次! 不要灰心,再来一次! 随堂闯关 第二关 下列哪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 A 细胞膜 B 核膜 C 线粒体膜 D 叶绿体膜 B
随堂闯关 第三关 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 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 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C 主动运输 D 选择透过性 B
随堂闯关 第四关 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A
随堂闯关 第五关 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 A 维生素D和性激素 B 水和尿素 C氨基酸和葡萄糖 D 酶和胰岛素 D
随堂闯关 最后一关 在人和鼠的细胞融合实验中,用两种荧光物分别标记两 种抗体,使之分别结合到鼠和人的细胞膜表面抗原物质上 (如下图)。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开始融合时,人、鼠细 胞的表面抗原“泾渭分明”,各自只分布于各自的细胞表面; 但在融合之后,两种抗原就平均地分布在融合细胞的表面 了。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分子是可 以运动的,由此也证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蛋白质 流动性
课外探究 1.细胞膜中除了含有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外,还有其它物质吗?请你课后搜索这方面的信息。 2.制作细胞膜模型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法和更合适的实验材料。希望你课后能尝试一下。 …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 ● 细胞膜
两层暗层(蛋白质) 一层明层(脂质)
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 实践检验 建模的基本方法 根据现象和已有知识提出假说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