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人的 需要及社会问题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人的 需要及社会问题. 讲授人:姚 亮 时 间: 2006 年 9 月 26 日. 内 容 提 纲. 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二、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 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一、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三、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todd-coffey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人的 需要及社会问题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章 社会政策与人的 需要及社会问题 讲授人:姚 亮 时 间:2006年9月26日

  2. 内 容 提 纲 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二、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 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一、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三、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当代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3.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1、个人需要(individual need)定义个人需要指的是个体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摄取状态(或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以及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生存、幸福和满足的要求)。 2、需要(need-preference)与需求(demand) 需求是指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need﹥demand)经济学上一般按“有支付能力”来定义现实的需求,没有支付能力,即不具备满足条件的需要一般不具备经济学意义。 社会政策主要关注人们的基本需要,而这种基本需要的满足不应该受其本人支付能力的限制:如果本人没有能力满足基本需要,则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

  4.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3、个人需要的基本类型 英国学者Bradshaw把个人需要分成四种: (1)规范性(normative need)。这种需要是业已建立起来的标准与实际存在的状况比较之下所产生的,也即只要个人或团体的现状未能达到理想中的期望标准(desirable standard),那么需要就会产生。 (2)感觉的需要(felt need)。侧重于由于个人表达引起个人的感觉与经验的需要,与want关系密切。但如果个人的信息不全,真正的需要会有所偏差而不能正确表达出来。 (3)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这是感觉的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即在行动上表现为“需求”。 (4)比较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当一些人所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少于同类的其他人,就会产生需要的感觉。

  5.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安 全 生 理 社 交 尊 重 认 知 美 的 需 要 自 我 实 现 自 我 实 现 美 的 需 要 认 知 尊 重 社 交 安 全 生 理 4、马斯洛七大需要层次理论 在人的各种需要中,有些需要是基本的,往往具有普遍性,也即人类的基本需要(basic human needs)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基本需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都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满足其基本需要,他/她就没有达到“人”的最低生活状态。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标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在当代,个人在收入维持、健康、就业、住房、教育与个人社会服务方面的最低的需要标准一般被认为是人的基本需要。 图(1)需要层次结构 图(2)需要变化图

  6.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5、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 (1)个体自我:即通过劳动来满足自己包括基本需要在内的各种需要。 (2)家庭:社会的最小单元,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私域) (3)国家(政府失灵) (4)市场机制(市场失灵) (5)非营利组织(NPOs:non-profit organizations)或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如邻里、民间慈善团体等。

  7.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6、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中的作用 (1)有效性:利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基本收入;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也满足了人们的健康需要;通过公共住房、教育、就业及社会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满足了人们这些需要。 (2)局限性:社会政策满足的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社会政策已经在一些国家发展到力图满足人们的更高级的需要,但远不是全部的需要;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即使是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

  8. 二、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 1、社会需要(social need)定义 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就其内容和层次看:社会的整合(social combination):社会各个部分之间保持联系的状态,传统社会通过情感和宗教,工业化之后社会通过劳动分工来实现整合。)是社会最低层次的需要;追求秩序是第二个层次;社会稳定是第三层次;第四个层次是发展,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物”的发展,解决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社会发展主要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为中心。

  9. 二、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 2、社会政策于社会政策的关系 (1)有效性: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社会政策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通过资源再分配,缩小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有效消除社会紧张状态,满足社会稳定需要;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同步进行,达到效率与公平的社会目标,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局限性: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会影响原来的利益格局;社会秩序的实现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才能实现;并不能完全控制个人的社会风险,个人风险会引发社会风险,影响稳定;社会政策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

  10. 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导向作用 1、个人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1)满足个人需要的方向(内容)。经济的发展对人类需要的认识也发生变化,社会政策的满足对象也发生变化,其应对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2)满足程度。虽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但社会个体对社会政策的满意程度却是社会政策规划和落实的基础,社会政策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会随着社会个体对社会政策满意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满足方式。与多层次的个人需要相对应的是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与发展性的个人需要相对应的是新的政策领域和新的政策手段。 2、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 )(是指劳动分工的专门化、专业化,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成员再地位、职业、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化现象。)使得社会政策的需要导向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

  11. 一、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1、社会问题(social problem)含义 指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在社会政策领域内,社会问题应该是众多的个人或社会整体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社会状况,它就是试图用集体的行动去改变这种状况。 2、社会问题的特点 (1)客观性:社会问题就是某种特定的社会状况/社会条件。 (2)主观性:社会事实本身不会成为社会问题,只有在特定的利益群体和权利阶层就社会事实做出社会反应以后,社会事实才能形成社会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道德等方面都有差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界定也因此不同。 (3)社会性:产生的原因、社会问题的内容和形式、社会问题后果、社会责任以及解决方法都表现出社会性。 (4)过程性: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会存在特定的社会问题。

  12.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1、社会不平等问题 如市场经济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同时,却形成了社会不平等,即经济效率观念排挤了社会公平观念,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职业状况、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上。这种不平等在消费领域体现就是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高档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社会中的富裕阶层最先通过货币购买这些高档奢侈品进而彰显本阶层的优势地位,而中下层的居民在普通的大众消费品上却相形见绌。 2、两极分化问题 (1)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1991年为0.282,2000年为0.458。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2.2, 2001年扩大到1:2.9。 (3)地区间差距扩大。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是西部的2.26倍,最高的省与最低的省差距超过3倍。 (4)行业间的收入差距。2000年2.63:1。 (5)不同经济性质单位职工收入差距。国有与集体,2001年扩大到1.63:1;其他经济性质与集体经济,2001年发展到1.77:1。 (6)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2002年1季度的统计表明,20%高收入者收入占总收入46.2%,20%低收入者收入占总收入6%,差距为7.66倍。

  13.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3、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 根据国际惯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10%以上,则说明这个城市或地区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从平均数值来看,武汉市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约占总人口的13.65%。 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18%;到2050年,将有4亿,比例为25%。 老年人问题:收入保障;健康保障;生活质量;家庭照顾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 4、环境、资源与生态恶化的问题 (1)森林资源破坏严重,乱砍滥伐现象比较普遍,近年来全国每年超限额采伐3400多万立方米,天然森林资源面临严重威胁。 (2)我国草地退化严重,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退化程度以上(包括沙化、碱化)的草地达1.3亿公顷,并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率递增。北方和西部牧区退化草地已达7000多万公顷,约占牧区草地总面积的30%。 (3)据统计,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其中沙质荒漠化土地1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受荒漠化危害的人口有近4亿,农田1500万公顷,草地1亿公顷。 (4)据估计,世界上有10-15%的植物处于濒危状态,但在我国,濒危植物种比例估计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

  14.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5、犯罪问题 中国的犯罪案件每年会增加18%-20%。特别是未成年犯罪增多,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2003年全国审结的各类刑事案件中,罪犯年龄在25岁以下的有2800多人,其中18岁以下未成年人有800余名。 6、社会歧视(social prejudice) 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取消或有损于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从而构成歧视。 全球病人超3900万 社会歧视成抗艾难点;还有妇女歧视、种族歧视、城乡歧视等。

  15. 二、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 7、健康与疾病 (1)两个500亿。中国每年用于乙肝诊疗费用超过500亿元人民币;我国每年因吸烟发生医疗费用500亿元。 (2)2004年我国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高。发病率依次排列:1、高血压54.7‰(其中大城市74.5‰)2、心脏病32.8‰(其中大城市43.9‰)3、糖尿病16.3‰(其中大城市22.5‰)4、脑血管病13‰ 5、泌尿生殖系病10.1‰。年龄大于65岁后,慢性疾病的总发病率87.49%。 (3)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说近8年来,我国门诊就医费用增长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均超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 目前,城市平均住院费用是7600元(城市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是6500元),农村平均住院费用2400元(相当于农村人口年均纯收入)。

  16. 三、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1、能及时回应社会问题向社会发出的挑战,可以有效解决问题。 2、社会政策从决策、制定、实施、评估和反馈都有一整套科学的程序,加上公民参与、民主讨论机制的作用,其科学性更大得到有力的保证。(当前政府中各项重大决策进行课题招投标,进行论证,然后进行实施) 3、社会政策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被相对地固定下来,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 4、社会政策着力于重新配置社会资源,能够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开发新的社会资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保证其有效性。 5、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政策的主体,这也促进了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17. 讲授完毕 谢谢各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