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likes | 741 Views
第三章 重 量 分 析 法. § 3.1 重量分析法概述.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 §3.2 沉淀重量法. 基本概念 沉淀法的分析过程 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 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沉淀的溶解度与溶度积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沉淀的纯度及影响因素 沉淀的形成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 相关计算. § 3 - 1 重量分析概述. 一、重量分析法. 通过称量被测组分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百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分 离. 称 量. 二、分 类. 被测组分具有挥发性, 通过 加热 或其它方法
E N D
第三章 重 量 分 析 法
§3.1重量分析法概述 •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 • 重量分析法的特点 §3.2 沉淀重量法 • 基本概念 • 沉淀法的分析过程 • 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
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 沉淀的溶解度与溶度积 •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 沉淀的纯度及影响因素 • 沉淀的形成 •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 • 相关计算
§3-1重量分析概述 一、重量分析法 通过称量被测组分的质量来确定被测组分百分含量的分析方法。 分 离 称 量
二、分 类 被测组分具有挥发性, 通过加热或其它方法 使被测组分气化逸出 失重法 • 挥发法 吸收法 利用某种已恒重的吸 收剂将挥发性组分定 量吸收
e e H2O SO42- Cu2+ Cu2+ SO42- • 电解法 例: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电解CuSO4 阳极反应 2H2O = O2↑+ 4H+ + 4e 阴极反应 Cu2+ + 2e = Cu↓
BaCl2 熔融 过滤、洗涤 灼 烧 利用沉淀反应使被测组分生成溶解度很小的沉淀,将沉淀过滤、洗涤后,烘干或灼烧成为组成一定的物质,然后称其质量,再计算被测组分的含量。 • 沉淀法 煤样 Na2SO4 BaSO4 称 量 BaSO4
三、特 点 不需用基准物质 准确度高 不适用于微量分析 程序长、费时
§3-2沉 淀 法 沉淀重量法是以沉淀反应为基础的。 一、几个基本概念 向试液中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被测组分以难溶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出来,所得的沉淀称为沉淀形式。 1. 沉淀形式 沉淀形式经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后得到称量形式。 2. 称量形式
3. 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关系 • 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测定C1-时,加入沉淀剂AgNO3得到AgCl沉淀,此时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相同。但测定Mg2+时,沉淀形式为MgNH4PO4,经灼烧后得到的称量形式为Mg2P2O7,则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不同。 BaSO4------BaSO4 CaCO3-----CaO CaC2O4-----CaO, Al(OH)3-----Al2O3
沉淀剂 溶 解 过 滤 洗涤 烘 干 称 量 或灼烧 二、分析过程: 试 样 沉淀形式 计 算 称量形式 • 试样的称取、溶解(或熔融) • 沉淀的制备 •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 • 分析结果的计算
试 样 的 称 取 和 溶 解 • 均匀性、代表性 • 如需要,试样应事先干燥 • 取样量根据沉淀的称量形式确定 • 试样溶解后,配制成100~200mL溶液
沉 淀 的 制 备 一、重量法对沉淀的要求 被测组分沉淀完全 所得沉淀纯净 (一)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 1. 沉淀的溶解度小,溶解损失≤0.1mg; • 沉淀必须纯净; • 沉淀应易于洗涤、过滤;
(二)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 1. 应有固定、已知的组成; • 要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 • 应有尽可能大的摩尔质量。 要求沉淀剂:较高的选择性、烘干或灼 烧时易于挥发除去
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沉淀完全:沉淀的溶解损失≤0.1mg (一) 沉淀的溶解度与溶度积 1. 沉淀的溶解度 离解 M+ +A- MA(固) 沉淀平衡 MA(水) 以分子形式溶解
固有溶解度S0:微溶化合物的分子溶解度 (T一定时,aMA(水)为一极小常数) 溶解度 S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当沉淀与溶解达到平衡时所溶解的最大量。为水中分子浓度和离子浓度之和。
又 2. 沉淀的活度积和溶度积 MA( l ) M+ +A- 活度积常数 溶度积常数
3. 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纯水中: MA型沉淀: M m A n型沉淀 M m A n mM+ +nA-
(二)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当沉淀达到平衡后,若加入组成沉淀的构晶离子,使沉淀溶解度降低的现象。 1. 同离子效应 (1)构晶离子:与沉淀组成相同的离子 (2) MA M+ + A- S S
例:用BaSO4重量法测定SO42-含量时,以BaCL2为沉淀例:用BaSO4重量法测定SO42-含量时,以BaCL2为沉淀 剂,计算等量和过量0.01mol/L加入Ba2+时,在 200ml溶液中BaSO4沉淀的溶解损失 解:
(3)利用同离子效应是使沉淀完全的重要措施之一。(3)利用同离子效应是使沉淀完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 一般沉淀剂过量50~100%; • 难以挥发除去的沉淀剂过量20~30%; • 注意:沉淀剂不要过量太多。 难溶化合物溶液中存在着非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盐类,使沉淀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2. 盐效应(异离子效应)
(1) 产生原因: 以MA型沉淀为例: 在一定温度下,Kaq为定值 离子浓度 离子强度 活度系数γi
盐效应曲线 BaSO4 S/S0 1.6 1.4 1.2 1.0 AgCl 0.001 0.005 0.01 KNO3 / (mol·L-1)
S 减小,同离子效应占优 S增大,盐效应占优 (2)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是相互联系、互 相对立的两种因素。
溶液的酸度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3. pH效应(酸效应) (1) 产生原因: 组成沉淀的构晶离子与溶液中的H+或OH-反应生成弱电解质,使构晶离子浓度减小,沉淀溶解度增大。
(2) 强酸盐的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显著; 对弱酸盐影响比较明显,组成盐的酸越弱,影响越大。 当溶液中存在能与构晶离子形成配合物的配位剂时,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甚至完全溶解的现象。 4. 配位效应 (1) 配体来源:一是外来配体;二是沉淀 剂本身就是配位剂。
10 同离子效应 8 配位作用 6 4 Sx10-6 mol/L 2 S最小 0 5 4 3 2 1 0 pCl pCl=2.4 S(AgCl)-pCl曲线
3. 其他影响因素 • 温度: • T↑ S ↑溶解损失↑ • 溶剂的极性: • 相似相溶 • 溶剂的极性: • 相似相溶 • 沉淀颗粒大小: • S 小颗粒>S大颗粒 • 沉淀的结构: • S 稳定>S亚稳定
三、沉淀的纯度 (一)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可溶性杂质同时沉淀下来的现象 共沉淀 后沉淀 表面吸附adsorption 吸 留 和 包 藏 混 晶mixed crystal
1. 表面吸附: 沉淀表面吸附引起杂质共沉淀 吸附规则 从静电引力的作用来说,在溶液中任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都同样有被吸附的可能性。但是,实际上表面吸附是有选择性的,选择吸附的规律是: 第一吸附层:先吸附过量的构晶离子,再吸附与构晶离子大小接近、电荷相同的离子,浓度较高的离子被优先吸附
第二吸附层:优先吸附与构晶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小的离子。离子价数高、浓度大的离子,优先被吸附第二吸附层:优先吸附与构晶离子形成的盐溶解度小的离子。离子价数高、浓度大的离子,优先被吸附 消除方法: • 制备大颗粒沉淀或晶形沉淀. • 适当提高溶液温度. • 洗涤沉淀,减小表面吸附. 2. 吸留和包藏:
用 沉淀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吸附层 Ca2+ NO3- NO3- Ca2+ Ca2+ Na2SO4 1.4 CaSO4 3.6×10-4 Ca(NO3)2 3.2 K+ K+ Cl- Cl- Cl- Cl- Na+ Na+ K2SO4 0.64 BaSO4 ~10-5 CaCl2 9.4 表面吸附 例 表面吸附作用力 静电力 吸附层:构晶离子 扩散层:抗衡离子 吸附原则 溶解度小 电价高 浓度大 扩散层 溶解度(mol/L):25°C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H2SO4 包藏H2SO4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包藏BaCl2 Cl- 杂质离子与构晶离子半径相近、电荷相同,形成的晶体结构也相同,沉淀时进入晶格形成混晶。 3. 混 晶
Zn2+ S2- Cu2+ S2- S2- 沉淀析出后,在放置过程中,溶液中的杂质离子慢慢沉淀到原沉淀表面的现象。 4. 后沉淀
(二)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1.选择适当的分析程序 在分离少量组分含量时,首先沉淀含量少的 2. 降低易被吸附杂质离子的浓度 3. 选择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洗涤 4. 必要时进行再沉淀 5. 选择适当的沉淀剂和沉淀条件
小 大 小 大 四、沉淀的形成 (一) 沉淀的分类 沉淀的分类 沉淀颗粒半径 沉淀体积 实 例 BaSO4 MgNH4PO4 晶形沉淀 0.1 ~ 1 m 凝乳状沉淀 0.02 ~ 0.1 m AgCl 胶状沉淀 Fe2O3.nH2O <0.02 m Al2O3.nH2O
成核作用 聚 集 长 大 定向排列 (二) 沉淀的形成过程 晶核 构晶离子 沉淀微粒 长大 无定形 晶 形
沉淀的形成过程,包括晶核的生成和沉淀颗粒的生长两个过程:沉淀的形成过程,包括晶核的生成和沉淀颗粒的生长两个过程: 1. 晶核的形成 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一般认为,溶质的分子在溶液中可以互相聚集而形成分子群。如果溶质是以水合离子状态存在的,则由于静电引力作用在脱水之后互相缔合为离子对,并进一步形成离子聚集体。同时分子群或离子聚集体又可以分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这种聚集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之中。当溶液处于过饱和时,则聚集的倾向大于分解的倾向,聚集体逐步长大,形成晶核。
当离子聚集达到一定的大小时,便形成晶核。例如BaSO4的晶核由7-8个构晶离子组成,CaF2的晶核由9个构晶离子组成,Ag2CrO4和AgC1的晶核由6个构晶离子组成。当离子聚集达到一定的大小时,便形成晶核。例如BaSO4的晶核由7-8个构晶离子组成,CaF2的晶核由9个构晶离子组成,Ag2CrO4和AgC1的晶核由6个构晶离子组成。 均相成核(自发成核):过饱和溶液中,构晶离子通过相互静电作用缔合而成晶核。 异相成核作用:如果溶液中存在有外来悬浮颗粒,促进晶核的生成的现象。一般情况下,使用的玻璃容器壁上总附有一些很小的固体微粒,所用的试剂中难免含有一些微溶性物质颗粒,因此,异相成核作用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
2. 沉淀颗粒的成长 晶核形成之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仍在向晶核表面扩散,并且进入晶格,逐渐形成晶体(即沉淀微粒) (三) 影响沉淀形成的因素 1. 影响沉淀颗粒大小和形态的因素: 聚集速度: 定向速度: 构晶离子聚集成晶核后进一步堆积成沉淀微粒的速度 构晶离子以一定顺序排列于晶格内的速度
v聚集>v定向 无定形沉淀 v定向>v聚集 晶形沉淀 定向速度的大小与沉淀性质有关:极性强的盐类,定向速度较大,而氢氧化物的定向速度小。 聚集速度的大小与沉淀的溶解度有关:溶解度较大,聚集速度较小。聚集速度主要取决于沉淀条件
v:聚集速度 Q :加入沉淀剂的瞬间沉淀的总浓度 S:沉淀的溶解度 K:比例常数 Q-S:过饱和度 :相对过饱和度 2. 沉淀条件对沉淀类型的影响 Van Weimarn 公式
(四) 沉淀条件的选择 晶形沉淀 减小相对过饱和度,即减小Q,增大S 稀 相对过饱和度小,减少均相成核; 增大溶解度,减少相对过饱和度,减少均相成核; 热 减少吸附 慢 减少均相成核; 有利于沉淀长大 搅 陈化 晶形完整化
减少水合,使其聚集紧密,便于过滤;减少杂质吸附减少水合,使其聚集紧密,便于过滤;减少杂质吸附 无定形沉淀 热 减少水合,减少吸附,防止胶溶 减少水合。沉淀完后,稀释搅拌,减少杂质吸附 浓 快,搅 减少水合 大量电解质 利于凝聚、沉降 立即过滤
均匀沉淀法 先控制一定的条件,使加入的沉淀剂不能立即与被测离子反应生成沉淀,而是通过一种化学反应,使沉淀剂从溶液中缓慢、均匀的产生出来,从而使沉淀从整个溶液中缓慢、均匀的析出。 例如
如果先将溶液酸化之后再加入(NH4)2C2O4,则溶液中的草酸根主要以HC2O4-和H2C2O4形式存在,不会产生沉淀。如果先将溶液酸化之后再加入(NH4)2C2O4,则溶液中的草酸根主要以HC2O4-和H2C2O4形式存在,不会产生沉淀。 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尿素,加热煮沸。尿素逐渐水解,生成NH3:
(五) 沉淀剂的选择及用量 • 1. 原 则 • 较高的选择性 • 与被测离子生成的沉淀溶解度小 • 尽可能具有挥发性 • 2. 有机沉淀剂 • 选择性高 • 生成的沉淀溶解度小 • 易生成大颗粒的晶形沉淀,吸附杂质少 • 称量形式摩尔质量大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或灼烧 一、过 滤 目的 :将沉淀与母液分离 • 滤器的选择 • 滤纸的选择 : • 快速滤纸 中速滤纸 慢速滤纸 玻璃砂芯漏斗 • 过滤方法 :倾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