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山丘区村镇径流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 朱 波,汪涛,唐家良,况福虹,徐泰平 (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2011 四川成都. 汇报提纲. 一、研究背景 二、试验观测设计 三、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 中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国 2010 年 49.5% , 2015 年预计达 51.5% 农村城镇化率 39%. 城市. 农村.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城镇化的环境代价很高. 山丘区降雨径流冲刷严重,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突出.

toch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山丘区村镇径流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 朱 波,汪涛,唐家良,况福虹,徐泰平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11 四川成都

  2. 汇报提纲 一、研究背景 二、试验观测设计 三、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

  3. 中国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 •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全国2010年49.5%,2015年预计达51.5% • 农村城镇化率39% 城市 农村

  4.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城镇化的环境代价很高

  5. 山丘区降雨径流冲刷严重,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山丘区降雨径流冲刷严重,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

  6.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突出

  7. 可能影响长江三峡水库水环境 侵蚀泥沙下泻入江,影响长江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 径流污染物汇入长江,加剧三峡库区水环境压力

  8. 村镇径流污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来源与迁移特征不清 • 难以计算污染负荷(排污系数)与贡献 • 很难控制,缺乏有效手段 • 降雨、径流如何影响污染物的扩散? • 村镇径流污染对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 • 有效控制村镇径流污染的轻简技术?

  9. 汇报提纲 一、研究背景 二、试验观测设计 三、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

  10. (一)研究地点 (1)以四川盐亭县林山乡截流村居民点集水区:2.1ha—川中低山丘陵区 (2)以三峡库区忠县石宝镇新政移民新村集水区:2.6ha—三峡库区低山区

  11. (二)观测设计 • 居民点源调查 • 多断面观测 • 出口观测 • 降雨径流观测 • 污染物迁移观测 • 输出通量观测 新政居民点观测堰 截流居民点观测堰 ISCO水沙自动采样仪 全自动无缝观测与采样

  12. (三)分析测定指标与方法 观测指标:降雨量、雨强、水位、泥沙 分析指标:COD、SS、TN、AN、DN、PN、TP、DP、PP 测定方法:国标方法 ISCO:雨强>2mm/h 水位计:实时记录水位变化 紫外分光光度计 流动分析仪

  13. 汇报提纲 一、研究背景 二、试验观测设计 三、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

  14. (一)村镇降雨产流特征 (二)村镇径流污染的来源与负荷 (三)村镇径流污染的贡献 (四)村镇径流污染的输移特征 (五)村镇径流污染的净化机制

  15. (一)村镇降雨产流特征 统计2007-2010年降雨产流数据,发现 • 最小产流降雨量2mm • 径流量与降雨量呈线性关系 • 快速产流因村镇不透水地面的面积较大 集水区土地利用特征(hm2/%)

  16. (二)村镇径流污染来源与负荷 1. 川中丘陵区面源污染来源与负荷(kg/hm2.a)2002~2010 • 坡耕地和居民点是农村面源负荷的主要贡献者 • 居民点具有最高的C、N、P迁移通量

  17. (二)村镇径流污染来源与负荷 2、三峡库区主要面源污染物来源与负荷(2007-2010) • 居民点具有最高的氮磷迁移通量,其中小城镇污染负荷惊人 • 果园的污染负荷略高于坡耕地 • 居民点、果园和坡耕地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18. (三)村镇径流污染的贡献 • 分散居民点、坡耕地是山丘区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19. 污染负荷的面积贡献率 川中丘陵区 首要污染源的判明 • 利用标准化的污染负荷面积贡献率(贡献率/土地利用比例)作为依据,>1为源 • 居民点、果园和坡耕地是主要源 • 居民点是首要源 三峡库区低山区

  20. (四)村镇径流污染输移特征 1. 污染物含量特征 与一般城市和城镇生活污水相比,呈现出典型的高氮、中磷、低有机物、低碳氮比的特征 COD浓度的变化程度很小 TN浓度整体分布比较均匀 氮比(COD/TN)平均值为3.93,是典型的低碳氮比污水 TP的平均值为4.42mg/L,分布在2.0~7.0mg/L之间,波动大

  21. (四)村镇径流污染输移特征 2. 典型降雨产流过程的污染物峰值变化 • 污染物浓度峰值在径流流量峰值之前(标准化参数分析)

  22. (四)村镇径流污染输移特征 次降雨事件中氮磷迁移特征 3. 初期径流冲刷效应(FF25) SC(居民点)- FF25 TN:0.44 PN:0.55 TP:0.50 PP:0.65 JC(混合小流域)- FF25 TP:0.42 PP:0.43 若FF25>=0.4则表现了显著的初始冲刷效应。

  23. (四)村镇径流污染输移特征 水流方向 4. 污染物的浓度变化 • 村镇径流各断面监测表明,从径流污染汇入口至出口,污染物含量明显下降 • 污染物监测具有尺度效应,污染物的排污系数的获取具有尺度概念 • 污染物在山丘区迁移过程中有显著的自净作用

  24. (五)村镇径流污染净化机制 山区环境自净功能与强化 重要自然或生态净化机制 泥沙吸附→容量→强化介质 泥沙拦截→拦沙率→沉沙池 跌落曝氧→效率→多级曝氧 植物吸收→高富集→植物筛选 技术组装、融合与配套

  25. 1. 泥沙/介质吸附容量 • 研究蒙脱石、高岭石、沟渠泥沙、紫色粗骨土等吸附介质的吸附容量 • 蒙脱石、紫色粗骨土、高岭石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 沟渠泥沙可吸持去除氮磷分别为14.11、9.45 g m-2

  26. 2. 泥沙拦截去除率 • SS、TN、PN、TP、PP具有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 • 沟渠沉降段和沉沙池拦截初期冲刷的泥沙(30-40%),去除村镇降雨径流颗粒态污染物,去除氮、磷平均分别为144.51、65.20 g m-2(平均雨量38.5mm) 次降雨泥沙拦截率及氮磷去除效果

  27. 3. 跌落曝氧去除效率 • 跌落曝氧过程中溶解氧上升,氧化条件 • 中小流量的跌落有利于溶解氧提高 • 多级跌落的溶解氧提高更显著 大流量 中流量 小流量

  28. 3. 跌落曝氧去除效率 • 去除负荷: AN(NH4+-N)―15.05 g m-2,COD--0.84 kg m-2 • AN氧化能力较低,存在事件差异;COD净化较高,事件差异小 • 原因:停留时间愈长,AN与空气接触反应时间长,多级跌落有利

  29. 4. 植物吸收去除养分 • 研究了菖蒲、水蓼和芦苇、美人蕉、茭白、黑麦草等20多种水陆两栖或临水植物地生物量与养分富集率 • 美人蕉、菖蒲氮磷吸收量最高(186、26.3g/m2),水蓼、芦苇(81.6、10.3 g/m2 )氮磷吸收量相当,而茭草(13.11、2.89 g m-2 )与水花生大体相当 • 雨季(4-9月),植被段植物在雨季共吸收氮磷分别可达82.6、12.5g/m2

  30. 5. 自然沟渠中自然净化机制与容量 净化机制与平均效率 (g/m2) 生态净化机制组合 • 泥沙与介质吸附:蒙脱石、高岭石和紫色粗骨土混合介质 • 跌落曝氧:3-4级多级跌落,跌落高度>10m • 植被搭配:美人蕉、菖蒲、芦苇、水蓼和黑麦草高矮与分段组合 自然沟渠系统对污染物的平均去处率SS89%、COD63%、TN71%、TP90%

  31. 6. 自然与生态净化机制的强化—生态净化技术 自然与生态净化机制在沟渠的强化 专利:一种山区村镇径流污染生态净化系统 跌落曝氧 沉沙池 实际处理效果 • 出水水质达排放标准 • 建设成本90元/m2,户均需生态沟渠3-5m2 • 运行成本0.03元/m3(1/30-1/15) 强化介质 沟渠植被 代表性论文 Eco Eng, 2009 Env Monit Assess 2010 J Soils Sediments 2011

  32. 汇报提纲 一、研究背景 二、试验观测设计 三、结果与讨论 四、结论

  33. 结 论 • 相对于其它面源污染类型,村镇径流污染具有最高的污染负荷,对小流域的污染负荷贡献比高,是面源污染中的首要源 • 山丘区村镇径流污染的初期冲刷效应突出,可利用该特征拦截初期径流或泥沙 • 山丘区的环境自净功能将为村镇径流治理提供高效、经济和便于管理的生态净化技术 • 未来应加强村镇径流污染的排污系数及高强度、集成化、小型化处理技术研究

  34.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水专项的支持! 谢谢!请指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