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664 Views
媒體素養概論:總論. 媒體是什麼? 媒體素養是什麼? — 從自己出發.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 創用 CC 「姓名標示 — 非商業性 — 相同方式分享」台灣 2.5 版 授權釋出. 本單元學習地圖導覽. 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 媒體是什麼? 媒體資訊特質是什麼? 媒體為什麼是環境? 媒體為什麼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媒體素養是什麼? 為什麼需要媒體素養? 媒體素養的主要知識面向的內涵. 媒體是什麼?. 狹義的分法. 平面媒體 報紙、雜誌、書籍 … 電子媒體 電視、電影、廣播 … 新媒體 電腦、網路、手機 …. Bog 1980.
E N D
媒體素養概論:總論 媒體是什麼? 媒體素養是什麼?—從自己出發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本單元學習地圖導覽 • 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 • 媒體是什麼? • 媒體資訊特質是什麼? • 媒體為什麼是環境? • 媒體為什麼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 媒體素養是什麼? • 為什麼需要媒體素養? • 媒體素養的主要知識面向的內涵
狹義的分法 • 平面媒體 • 報紙、雜誌、書籍… • 電子媒體 • 電視、電影、廣播… • 新媒體 • 電腦、網路、手機… Bog 1980 shenghunglin swanky hiroshiken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你知道嗎? 這些也都是媒體!
媒體資訊的特質 • 1.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世界 • 2.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 • 3.訊息的呈現,可能受到各式影響(包括媒體記者與編輯、媒體部門與組織負責人,甚或政府、政黨或財團) • 4.媒體的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的表現形式或內涵 • 5.閱聽人是媒體工業運作下所產生的市場商品
媒體不是反映真實,是再現真實 1.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世界 日本皇后美智子 日本皇太子妃雅子 未脫離皇宮前的清子公主
Mikel Ortega Ealdgyth Jeff Kubina
2.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2.媒體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與組合 • 在媒體中所看到的訊息都是經過人為的篩選、包裝與組合。是某些人特意讓我們看到某些的訊息,是被選擇的。 用部分代替全部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3.訊息的呈現,可能受到各式影響(包括媒體記者與編輯、媒體部門與組織負責人,甚或政府、政黨或財團)3.訊息的呈現,可能受到各式影響(包括媒體記者與編輯、媒體部門與組織負責人,甚或政府、政黨或財團) 這涉及很多人的利益,可以報導嗎? 搶到獨家,準備升官囉! 如果沒有爆點,老闆就不會用我的新聞了! 與我的政黨立場不同,我要好好批評一番! JimmyHsu
4.媒體的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的表現形式或內涵4.媒體的傳播科技特質,塑造了媒體的表現形式或內涵 • 以新聞為例
5.閱聽人是媒體工業運作下所產生的市場商品 • 媒體生存的關鍵來自廣告收益,而廣告主選擇媒體的方法來自收視率,所以閱聽人化為收視率的數字,而被媒體當成廣告市場賣給廣告主。
台灣媒體必須對社會亂象負責? ---媒體是社會亂源?還是民眾素養太差?--- • 眾聲喧囂、吵鬧、真相模糊 • 強化對立與衝突、偏好聳動新聞 • 社會新聞比重過高 • 缺乏深度與內涵 • 太著重負面、八卦報導 • 傾向有聞必錄,查證不足 • 太強調本土,缺乏國際視野 • 缺乏文化、教育和社區新聞 • 推波助瀾一些扭曲的社會現象
媒體表現促成媒體素養的需求 • 惡性競爭下過度重視追求利潤 • 台灣缺乏足以平衡商業的公共媒體 • 因媒體市場或功能失靈 → 藉社會力量(公民意志)反求諸於媒體素養教育
學習媒體素養的必要性 • 一、媒體是環境 • 新傳播科技:一個跨越國界與自然法則的超媒體社會 • 媒體如影隨形 • 媒體是(教育)環境,人人從中認識世界,認識人、事、地、物與自己的關係 • 媒體是社會關係的旋轉門,與「其他人」有關 • 媒體銘印與註記我們的經驗 • 媒體是知覺與想法的型塑者(shaper),是意識工業(consciousness industry) • 媒體「選擇」資訊 、賦予意義、具有建構事實的本質
學習媒體素養的必要性(續) • 混雜媒體的資訊時代,我們需要的不是規範而是新認知與新行動 • 兒童、青少年、成人在生活中大量接觸各種媒體(電視、電玩、網路… …等 ) • 媒體並非物件,個人無法自絕於媒體之外 • 媒體的社會化力量:形塑與定義兒童與青少年的自我認同與對社會、政治及文化的認知與態度 • 二、媒體是學童的第二套課程 • 每個人每天都與媒體為伍 • 媒體課程良莠不齊 • 新世代需要新素養
學習媒體素養的必要性(續) • 三、媒體素養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 媒體消費時間佔日常生活重要比例 • 媒介化訊息充斥意識型態 • 媒介消費與產製者之間存在不平衡關係 • 民眾傳播權的覺知尚待啟蒙 • 等待重整資訊秩序 • 媒體與民主政治的關係密不可分 • 學習如何接受資訊
學習媒體素養的必要性(續) • 媒體資訊充斥意識型態與刻板印象 • 舉例說明: • 男人與女人 • 白領與藍領 • 老年與青壯年 • 政府官員與百姓 • 黑與白 tintincai karlmarx Jaywalker Studio
媒體的限制,就是世界的限制。 ---- Ludwig Wittgenstein (美國語言學家) • 丟掉假象比找到真實更有智慧。 ----佚名
新的媒體行銷對象:兒童與青少年 • 兒童與青少年成為新的媒體行銷對象 • 兒童、青少年為最喜愛消費媒體的一群 • 能自由地使用與支配金錢 • 購買力日強 • 因應青少年媒體消費趨勢,行銷手法翻新 • 開發青少年的專屬媒體產物 • 聘用青少年進入媒體 • 訴求認同的社會性消費 • 媒體產品分眾區隔越來越明顯
沒有吊飾的手機不是手機 你Iphone了沒? flickrJoseph_Lin Stillframe 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 雜誌都有說,這樣穿最好看 用了這些你就會變美女? BlueJeff 阿嘉、茂伯在哪裡? Christabelle‧迴紋針
這是一堂討論媒體現象的課程,我們不是要你做個批判媒體紅衛兵,而是藉由課程的內容與討論,思考「怎麼看媒體」?「怎麼思考媒體」?這是一堂討論媒體現象的課程,我們不是要你做個批判媒體紅衛兵,而是藉由課程的內容與討論,思考「怎麼看媒體」?「怎麼思考媒體」?
媒體素養是一個教育學領域 • 1989年歐洲國家教育部長會議宣示「媒體與新科技教育」決議文,對媒體教育的的發展與實踐內涵有以下重點陳述: 1、學習目的:因應新科技與媒體的教育是「賦權」(empowering)與「解放」(liberating)的教育
2、學習目標: 學生應具備對大眾媒體生態、結構、運作機制以及媒體訊息的思辨性了解(critical understanding) →由訊息文本,進而了解訊息產製的操作(operation),其組織特質,最終探索影響組織與運作的大環境結構元素。 →學生應能具備給予價值判斷之思辨能力,詮釋媒體現象與意義
3、學習結果: 學生的學習結果應積極表現在產製與創作訊息上,並能近用與參與媒體,而媒體教育應及早在正規教育中實施。 4、媒體學習者:父母、教師、學生 媒體素養的學習場所是學校,而其實賤場域大多是家庭。而媒體教育特別將父母劃入學習領域的原因出自於媒體行為大多是在家庭中發生。
5、研究方向: 了解學生的媒體知識與學校知識如何透過媒體教育相輔相成。 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教法的兩個問題: →哲學性問題:什麼是媒體素養的知識?誰的知識是權威與典範?(學生的「媒體常識」與學校的「領域知識」) →知識本質問題:教師如何連結學生的媒體常識至傳統知識?媒體素養的思辨性能力與學習目標如何與傳統的領域知識連結互補?
6、媒體教育的社會性目的: →使學生適應新傳播科技所帶來的改變 →積極透過人本關懷的反思,促使外在世界能回應媒體教育的持續思辨: 媒體素養的學習和社會與公民的關係綿密,公民藉由檢視與質問等多元方式與外在(媒體)世界持續「對話」。
媒體素養的理想目標 成為通情達理的社會人 媒體素養應為大學通識及教育的一部份,主要是讓每一個(大)學生接觸並研修影響個人資訊擷取與判斷的傳播過程與媒介內容產製及了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權力在媒介建構真實上的影響運作。 傳播公民不只是媒體消費者、讀者、觀眾、聽眾,而是負有共構媒體內容的作者、創製者。
媒體素養教育的知識觀 • 1.行動中認識(knowing-in-action) 認識(思考)與行動無法斷然切分 • 2.行動中的反思(reflecting-in-action) 經過積極思考的過程,產生「知其所以然」的後設 認知與跨情境的轉化能力 • 3.對行動反思(reflecting-on-action) 抽離行動並對行動進行反思,增進了分析與重組知識的能力, 也增加了知識流動性的可能
媒體素養的目標 • 媒體素養是有能力去: ‧分析(analyze)媒體訊息 ‧評估(evaluate)媒體內容 ‧產製(produce)各種媒介訊息 ‧達到愉快(pleasure)使用與溝通(communicate)思想、傳達訊息的目的 ‧有能力接近使用(access)媒體,表達對公共議題的意見
媒體教育概念主要取材自英國、加拿大,惟對於媒體素養的譯字與意涵詮釋上仍有待取得共識媒體教育概念主要取材自英國、加拿大,惟對於媒體素養的譯字與意涵詮釋上仍有待取得共識 •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根據在地媒體素養生態及教育現況,媒體素養可歸納為五個面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如下 1、瞭解媒體訊息內容: 1-1瞭解不同媒體的表徵系統(媒體語言與成規) 1-2瞭解媒體類型與敘事如何產製意義; 1-3瞭解並能應用媒體製作技巧與技術; 1-4瞭解科技與媒體文本的聯動關係。
2、思辨媒體再現: 2-1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傾向等各種認同面向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關係 2-3 解讀媒介角色所呈現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3、反思閱聽人的意義 3-1 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3-2 瞭解個人與文本的意義協商本質 3-3 瞭解文本的商業意涵「閱聽人」的概念 3-4 認識廣告工業的主要概念:收聽/收視率、廣告的社會與文化意涵。
4、分析媒體組織 4-1 瞭解媒體組織的守門過程如何影響文本產製 4-2 檢視媒體組織的所有權如何影響文本選擇與組合 4-3 瞭解公共媒體與商業媒體的區別 4-4 檢視資訊私有化的影響 5、影響和近用媒體 5-1 瞭解媒體公民權的意義 5-2 實踐媒體近用 5-3 區辨被動媒體消費者與主動媒體閱聽人 5-4 主張個人肖像權、隱私權 5-5 主張公共資訊開放
媒體素養知識的架構與面向:以政大的課程設計為例媒體素養知識的架構與面向:以政大的課程設計為例 • 鏡頭語言: 觀點、視點、認同 • 媒體再現與刻板印象 • 媒介文本 • 看鏡頭在說話 • 媒介再現 • 近用媒體 • 文化反堵 • 媒體近用 • 閱聽人 • 廣告、公關、品牌 • 置入性行銷 • 流行文化 • 新聞產製與媒介組織 • 新聞議題與守門過程 • 媒體組織
結語 • 媒體教育之特色: 1、關注閱聽人對於自身媒體行為的反思 : 反思個人媒體行為的目的則在澄清自己媒體使用上的慣性行為,在察覺自身的慣性思考與行為,然後轉化媒體使用模式,進而探索與產生新的可能 2、將「媒體近用」獨立為一個重要面向,強調接近使用媒體與實踐行動的重要性: 在台灣的媒體素養核心概念圖中,媒體近用置於中心位置,原意也在期望每個核心概念都能與近用的實踐行動相連結。
製作團體 • 本教材由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教學團隊共同製作。 • 團隊成員:吳翠珍老師、李律鋒、鄧宗聖、賴慧玲、翁孝蓁、陳家倫 • 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http://www.mediaed.nccu.edu.tw/ 聯絡電話:02-2938-7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