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 likes | 275 Views
秸秆浸提液对蔬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本科生:杨林林 指导教师:李增嘉 教授. 报告内容. 1 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1. 目的意义. 本试验通过测试不同秸秆浸提液对蔬菜种子的化感效应,明确各测试种子对秸秆浸提液的敏感程度,认识种子化感的生理学基础,探索合理利用化感正效应避免化感负效应的方法来指导蔬菜生产。.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发芽试验及测定方法 2.1.1 试验材料 秸秆种类 :甜豌豆、糯玉米、黄瓜、青刀豆、马铃薯、番茄。 供试蔬菜种子 :莴笋 、菘菜、西兰花 、青刀豆、甜豌豆、糯玉米 。
E N D
秸秆浸提液对蔬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本科生:杨林林 指导教师:李增嘉 教授
报告内容 1 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分析 4 结论
1.目的意义 本试验通过测试不同秸秆浸提液对蔬菜种子的化感效应,明确各测试种子对秸秆浸提液的敏感程度,认识种子化感的生理学基础,探索合理利用化感正效应避免化感负效应的方法来指导蔬菜生产。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发芽试验及测定方法 2.1.1 试验材料 秸秆种类:甜豌豆、糯玉米、黄瓜、青刀豆、马铃薯、番茄。 供试蔬菜种子:莴笋 、菘菜、西兰花 、青刀豆、甜豌豆、糯玉米 。 2.1.2 试验方法 分别用上述秸秆(6种)浸提液,按0g/L,25g/L,50g/L,75g/L, 100g/L配成测试液,培养供试种子(6种)。 将植株浸提液(每皿加5ml)加入铺有2层定性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放入均匀一致经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消毒30 min并用蒸馏水冲洗三遍的受体种子20粒。将培养皿置于人工气候箱中,培养温度为25℃,黑暗培养2-3天,出芽后L∶D=12∶12,光照强度6000 lx,视培养皿湿度状况每天加1 mL蒸馏水,每隔24 h观察种子萌发状况,记载种子发芽情况。 2.1.3 测定项目 采用发芽速率指数(I)来定量评价化感物质对种子发芽的延缓作用。计算公式为:I=2(5x1+4x2+3x3+2x4+1x5),这里的x是指每隔24h发芽的种子数,x1是24小时记录的发芽数,x2是48小时记录的发芽数,以此类推。
2.2 幼苗生化测试及测定项目 • 2.2.1秸秆种类及物质 糯玉米和青刀豆秸秆中的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分离程序见(图1)。浸提液测试浓度:25g/L、50g/L、75g/L、100g/L。供试种子:甜豌豆,青刀豆。 • 2.2.2 粗酶制取及测定项目 粗酶提取:取低温保存的鲜样,将1g左右的叶片放在研钵,加入10ml浓度为0.05mol/L磷酸缓冲溶液(分两次)进行研磨8000r/min的冷冻离心机下离心20min,上清液为粗酶液。吸取4ml酶液,冷藏备用。 测定指标:可溶性蛋白测定:考马斯亮蓝法。SOD测定采用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MDA测定采用比色法,POD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根活力测定采用TTC还原)。根重、茎叶重测定采用烘干法。 • 2.3 化感作用的评价方法 通常是用处理与相应对照的比值(T/C)作为衡量指标。Williamson提出用敏感指数RI作为衡量指标: RI=1-C/T 当T≥C时 RI=T/C-1 当T<C时 其中,C是对照值,T是处理值,RI代表化感效应。RI>0时表示促进作用,当RI<0时为抑制作用,RI的绝对值代表作用强度的大小 。
100g秸秆+1000ml蒸馏水 50℃浸提24h 过滤(粗布、滤纸) 静置24h,过滤0.45um微孔滤膜 调制溶液pH=3(HCl)、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相 水相 NaHCO3(pH=9-10)萃取 NaOH调pH=12、乙酸乙酯萃取 有机相 水相 水相 有机相 NaOH(pH=12)萃取 HCl调pH=3、乙酸乙酯萃取 蒸干 有机相 水相 有机相 水相 碱性物质 蒸干 蒸干(35℃) 中性物质 酚酸物质 浸提液组分分离示意图
3.结果与分析表 1 秸秆浸提液处理下种子发芽速率的化感效应指数
表 2 秸秆和浓度及其二者交互作用对种子发芽速率 化感效应指数的作用力
表 3 秸秆浸提液组分及其浓度处理下幼苗衰老酶活性的化感效应指数
表 4 秸秆浸提液组分及其浓度对幼苗衰老酶化感效应的作用力
表 5 秸秆浸提液处理下幼苗蛋白质和根活力的化感效应指数
表6 秸秆浸提液对幼苗蛋白质和根活力化感效应作用力
表 7 秸秆浸提液组分及其浓度处理下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
表 8 秸秆浸提液组分及其浓度处理下幼苗生物量和根冠比差异的作用力
4 结论 • 蔬菜秸秆浸提液显著影响蔬菜种子发芽速率,随秸秆浓度增大,种子发芽受抑制现象增强。其中糯玉米秸秆较其他蔬菜秸秆相比对种子发芽影响较小,说明糯玉米是蔬菜种植中比较理想的前茬或还田作物。 • 秸秆浸提液对小粒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大于对大粒种子的影响 。 • 秸秆浸提液各组分使幼苗体内MDA、POD活性升高,蛋白质、根活力下降。 • 秸秆中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抑制幼苗生物量形成,且对茎叶的抑制作用强于对根的抑制作用。
谢谢!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