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明代概述

明代概述. 明朝( 1368—1644 年)由朱元璋建立,共历 16 帝, 277 年。 1644 年李自成灭明后,其残余势力在南方还先后维持过 4 个小王朝,史称南明。 (1) 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创设内阁等使专制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 中叶后皇权统治的日渐异化,加剧了政局的动荡。边疆危机、土地兼并与社会危机深化。 (3) 士大夫阶层的救时与改革运动 (4)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商品化生产的扩大。. 明朝帝系. 第一节 明朝建立与制度更新. 第三章 明朝前期的国家制度.

Download Presentation

明代概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明代概述 明朝(1368—1644年)由朱元璋建立,共历16帝,277年。1644年李自成灭明后,其残余势力在南方还先后维持过4个小王朝,史称南明。 (1)专制集权体制的强化,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创设内阁等使专制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中叶后皇权统治的日渐异化,加剧了政局的动荡。边疆危机、土地兼并与社会危机深化。 (3)士大夫阶层的救时与改革运动 (4)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商品化生产的扩大。

  2. 明朝帝系

  3. 第一节 明朝建立与制度更新 第三章 明朝前期的国家制度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即位称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定都应天(今南京)。之后,又历经20年的南征北伐,终于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明太祖朱元璋像

  4. 南京中华门 明聚宝门遗址 南京中华门 明聚宝门遗址

  5. 1. 复“华夏衣冠”与分封诸王 洪武二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令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 ——《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二月诏》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51 1. 复“华夏衣冠”与分封诸王

  6. 2.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明初沿袭元制,以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 大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构。御史台为中央监察机构。地方最高级行政区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加深 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 ——《明太祖实录》卷一一七 2.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

  7. (1)废丞相,权分六部 洪武十三年(1380),兴胡惟庸之狱。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1)废丞相,权分六部

  8. (2)罢御史台,置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2)罢御史台,置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3)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监督。 (4)设通政使司,掌收内外章奏。 (2)罢御史台,置督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3)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监督(4)设通政使司,掌收内外章奏 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科参(若曰抄出驳之,抄出寝之是也),六部之官无敢抗参而自行者,故给事中之品卑而权特重。万历之时,九重渊默,泰昌以后,国论纷纭,而维持禁止,往往赖抄参之力。 ——《日知录》卷九《封驳》

  9. (5)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下辖卫、所,分驻各地。统兵权在都督府,调兵权在兵部。(5)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下辖卫、所,分驻各地。统兵权在都督府,调兵权在兵部。 “五府握兵籍而不与调发,兵部得调发而不治兵事。其彼此之相制也若犬牙然,俯首而听于治也。” ——《西园闻见录》卷六三《兵部》 (5)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下辖卫、所,分驻各地。统兵权在都督府,调兵权在兵部

  10. (6)设大理寺掌刑狱,颁行《大明律》与《大诰》(6)设大理寺掌刑狱,颁行《大明律》与《大诰》 《大明律》定稿于洪武三十年(1397),内容多沿袭唐律,但对一些重罪之量刑重于唐代。其特点:“轻其轻罪,重其重罪。 《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其中有很多律外用刑条款。其充分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治国思想。 (7)设“锦衣卫”,强化特务政治。 (6)设大理寺掌刑狱,颁行《大明律》与《大诰》 (7)设“锦衣卫”,强化特务政治 锦衣卫印

  11. (8)完善官僚培养与选拔体制 学校:中央设国子监;各府、州、县设地方儒学 官僚选拔:荐举、学校、科举(后尤重科举) (9)地方设三司,彼此颉颃(hang)。 (8)完善官僚培养与选拔体制 (9)地方设三司,彼此颉颃

  12. (10)推行“里甲制度”,编订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10)推行“里甲制度”,编订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 民户110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年役1人。余百户,十户编为一甲,年役一户为甲首。十年轮一周。 (10)推行“里甲制度”,编订赋役黄册与鱼鳞图册 赋役黄册(核赋役) 鱼鳞图册(明产权)

  13. 朱元璋国家政治体制的建构理念: “集权于上,分权于下” “内外相维,彼此颉颃”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 朱元璋国家政治体制的建构理念

  14. 第二节 靖难之变与洪、宣之治 1、“清君侧”与朱棣夺嫡 • “清君侧”与朱棣夺嫡 1398年,朱元璋去世,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 削藩:建文帝的政治课题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名起兵,靖难之役起。 1402年,靖难军攻入南京,朱棣即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成祖”。 明成祖朱棣像

  15. 2. 永乐皇帝的内外经营 (1)专制政体的强化 · 继续“削藩” · 设立“内阁” · 强化特务政治 任用宦官 设立“东厂” 2. 永乐皇帝的内外经营 (1)专制政体的强化 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明史》卷七二《职官志一》

  16. (2)纂修典籍,统一思想 ·《永乐大典》 ·《五经四书大全》 ·《性理大全》 (3) “朝贡贸易”与对外交流 · 重开市舶司,实行“朝贡贸易”。 · 陈诚、李达出使中亚(1414) 陈诚:《使西域记》 ·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24) (2)纂修典籍,统一思想(3) “朝贡贸易”与对外交流 榜葛剌国进贡麒麟图

  17. 明代宝船 郑和下西洋图 郑和下西洋图

  18. (4)“羁縻”统治与边地经营 ·征安南,设交趾布政使司(宣德年间放弃,安南又回复明之藩属国地位) ·东北:设建州卫、奴儿干都司、征服库页岛 ·北方:征讨故元势力、迁都北京(1421) ·西南:改土归流、册封宗喀巴 (4)“羁縻”统治与边地经营 明朝朝廷颁给西藏活佛的“国师之印”

  19. 明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20. 3. 仁、宣之治 · 政治改革 政治风气的转变: 严苛→→宽厚 内阁与司礼监的崛起 票拟←→批红 科举“南北卷”制度推行 3. 仁、宣之治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但实际上,皇帝多是委任司礼监太监代为批红。这就为宦官专权创造了条件。

  21. 对外政策的转变 放弃交趾布政使司 缓和与蒙古关系 停止“下西洋” “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 停止采办、大力蠲免 推行仓储制度 对外政策的转变 描绘明初南京街市繁华景象的《南都繁会图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