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likes | 444 Views
地理報告 追風箏的孩子. 二年二班第 10 組 組員: 27 李國御, 25 薛采旼, 13 許楚君. 探討主題. 阿富汗的宗教與族群 普什圖族 V.S 哈札拉族 遜尼派 V.S 什葉派. 阿富汗. 國名 : 阿富汗伊斯蘭國 人口 : 2680 萬 (2001) 首都 : 喀布爾 宗教 : 伊斯蘭教什葉派、伊斯蘭教遜尼派 民族 : 普什圖人 (38% ) 、塔吉克人( 25 %)、 哈札拉人( 19 %)、其他( 18 %) 語言 : 波斯語(達利語) 50 %、普什圖語 35 %、突 厥語 11 %、其他 4 %
E N D
地理報告追風箏的孩子 二年二班第10組 組員:27李國御,25薛采旼,13許楚君
探討主題 • 阿富汗的宗教與族群 • 普什圖族V.S哈札拉族 • 遜尼派V.S什葉派
阿富汗 • 國名: 阿富汗伊斯蘭國 • 人口: 2680萬(2001) 首都: 喀布爾 • 宗教: 伊斯蘭教什葉派、伊斯蘭教遜尼派 • 民族: 普什圖人 (38% ) 、塔吉克人(25%)、 • 哈札拉人(19%)、其他(18%) • 語言:波斯語(達利語)50%、普什圖語35%、突 • 厥語11%、其他4% • (民主政體失敗後,連續23年的戰爭,使這個國家幾乎成為一片廢墟)
追風箏的孩子故事發生在阿富汗,在那個時局動亂的年代,國家複雜的政治因素、種族信仰,使社會充滿不安的風氣,不平等的待遇,與和西方人大大不同的觀念。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主角阿米爾是普什圖族人,他的僕人哈山是哈札拉人,本次報告主要就這兩個族群的信仰衝突做一些整理,跟淺要的分析。
普什圖族(帕坦人、普什圖人,Pashtuns、Pathans)普什圖族(帕坦人、普什圖人,Pashtuns、Pathans) 居於南亞的一個民族,西方歸入伊朗人(雅利安人)的一個分支。為阿富汗第一大民族和巴基斯坦第二大民族,人口4000到4500萬人;分布於阿富汗南部和巴基斯坦聯邦直轄部落地區、西北邊境省和俾路支省;講普什圖語,強調信仰普什圖族特性的伊斯蘭教。波斯史料中說的阿富汗人是指普什圖人,普什圖人中的伽色尼人與突厥人有血緣關係。分為吉爾查伊,阿布達里,尤素福查伊三大部落,下有小部落。
分布與組成 約占阿富汗人口三十八%的普什圖族,其實是將近六十個部落的總稱,大致上依英國殖民者在十九世紀末成立的七個部落事務管理局分成七個系統,但若依居住地來說,又可分成阿富汗和聯合王國(英國)的普什圖、伊朗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西普什圖、巴基斯坦和阿聯的東普什圖和巴基斯坦的南普什圖。在七大系統中,杜蘭尼和吉札伊兩系占總人口三十八%左右,人數最多也最具實力,其中尤以杜蘭尼系向為阿富汗地主統治階層,遜王札希爾和「神學士」,就是屬於這個系統。 七大系統所轄部落數目不一,每一部落又各擁土地,形同一個自治區,這也是阿富汗雖然驍勇善戰,卻始終無法有效統合的主因。然而,美軍轟炸倒是把普什圖族凝聚成主流與非主流兩大勢力,前者當然是指阿富汗境內和散居在巴基斯坦邊界的親「神學士」普什圖族,後者則是指一九九六年「神學士」取得政權後流亡在外的部落領袖和指揮官。
歷史 由於普什圖民族處在南亞和中亞交界處,為各種文化交織地區,歷史上一直動蕩不止,其民族性能夠保存下來就是得益於這個民族政治上罕見的團結。這個民族饒勇善戰,自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入侵開始就為人所知。近代,這個民族崛起於1747年建立的杜蘭尼帝國(Durrani Empire)。19世紀的歷次阿富汗戰爭,這個民族成功抵禦了英帝國對阿富汗的入侵。1979年,蘇聯侵阿戰爭,該民族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很多人加入抗蘇鬥爭。20世紀末、21世紀初,因為塔利班的起落,這個民族一直受到世界的關注。大多數人信仰遜尼派,只有圖里部落信仰什葉派。普什圖人的游牧民族分二支:杜蘭尼人與吉爾查伊人,人口約150萬,前者以坎大哈為根據地,後者分布於坎大哈至喀布爾一帶。
居住地 普什圖尼斯坦普什圖族人居住的地方,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東南部。 • 語言 巴普什圖地區主要語言為普什圖語。
哈札拉族 • 哈扎拉族是講波斯語族哈扎拉吉語擁有蒙古人血統的民族。他們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富汗中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哈扎拉族大多信奉什葉派伊斯蘭教,是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人口佔全阿人口的19%。哈扎拉人還有些以難民的身份居住在伊朗以及世界各地。
名稱 哈扎拉這個名字來自波斯語的「哈扎爾」,意思是「一千」,原指蒙古帝國的「千夫長」麾下的部隊。但後來這就成了一個民族的名稱。 • 人種基因 從人種學的角度講,哈扎拉人是蒙古人種和高加索人種的混血後代。基因研究表明他們和蒙古族以及維吾爾族血緣最接近。 • 起源的理論 一些哈扎拉人自認為是成吉思汗的男性直系後代,因為哈扎拉人確實有部分的蒙古人的外貌特徵、語言、文化的共同之處,因此這個說法被普遍接受。同時,在阿富汗大部分其他民族都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的同時,哈扎拉人信奉什葉派,這和蒙古帝國的伊兒汗國自完者都開始信奉什葉派不無關係。 至於蒙古人和當地人混血的起源說法,也有幾個版本。有的說是欽察汗國的蒙古人和伊朗東部的人融合;有的則說是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以及伊兒汗國、帖木兒帝國等地的蒙古人後裔和當地的波斯人融合。
歷史 自從18世紀中葉現代阿富汗國家形成,哈扎拉人就屢屢受到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圖族的迫害,很多人從各個地方被迫逃到阿富汗中部山區。這個地區現在被叫做「哈扎拉賈特」。哈扎拉賈特山區以巴米揚為中心,橫跨阿富汗的多個省份,占阿富汗領土的三成。 在多斯特·穆罕默德·汗統治的巴拉克宰王朝里,居住在哈扎拉加特的哈扎拉人被課以重稅。但這段時期哈扎拉人還得以部分的地方自治。到了他的孫子阿卜杜爾·拉赫曼·汗任埃米爾的時期,由於一些哈扎拉支持阿卜杜爾·拉赫曼的叔父,被阿卜杜爾·拉赫曼用軍事手段鎮壓。在1888年和1892年哈扎拉人兩次反叛,被配有大英帝國軍事顧問的阿卜杜爾·拉赫曼的大軍鎮壓,並遭到血腥屠殺。1893年哈扎拉人再次反叛,並出其不意收復了哈扎拉賈特的大部分地方,但因彈盡糧絕最終再次被阿卜杜爾·拉赫曼鎮壓。這段時期,半數的哈扎拉人被殺死,很多哈扎拉人的財產被普什圖人搶走,以至於被迫流落在各個大城市內尋找謀生之路。阿卜杜爾·拉赫曼對哈扎拉人的殘酷統治造成了後世哈扎拉人和普什圖人之間長期的民族仇恨。 多斯特·穆罕默德兒子哈比卜拉·汗在1901年繼位,大赦所有被迫害的人。但長期的民族隔離政策造成哈扎拉人幾乎在整個20世紀都被歧視。
1940年在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的統治下,阿富汗政府對哈扎拉人加稅,同時普什圖人免稅並可以從政府拿到補助,這使得哈扎拉人再次反叛。在政府鎮壓了這個反叛之後,去掉了這個新稅。1940年在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的統治下,阿富汗政府對哈扎拉人加稅,同時普什圖人免稅並可以從政府拿到補助,這使得哈扎拉人再次反叛。在政府鎮壓了這個反叛之後,去掉了這個新稅。 1979年蘇聯佔領阿富汗之後,哈扎拉人沒有像其他民族一樣強烈抵抗,而是自己內部各派互相爭鬥。最終受到伊朗支持的教會武裝戰勝了世俗武裝,取得了哈扎拉賈特的控制權。在蘇軍撤退之後,哈扎拉人分成兩派,分別支持和反對拉巴尼政府。在1996年塔利班佔領喀布爾之後,哈扎拉人團結一致,和北方聯盟聯合。但在1998年哈扎拉賈特被塔利班佔領,大量哈扎拉人被普什圖人為主的塔利班殺害。2001年美國遭到九一一襲擊事件之後,因為認為塔利班庇護基地組織,美國出兵阿富汗,打敗了塔利班。哈扎拉人得到前所未有的權利,包括接受高等教育、參軍等。哈扎拉人哈吉·默罕默德·馬哈吉吉還參加了2004年的阿富汗總統選舉。
語言 哈扎拉人使用哈扎拉吉語,這是一種接近阿富汗人使用的波斯語的波斯語方言。和其他波斯語相比,哈扎拉語有很多蒙古語和突厥語的詞彙。尤其是戴孔迪省等地的哈扎拉語有大量的蒙古語影響。在喀布爾和馬扎里沙里夫的哈扎拉人很少使用哈扎拉語,而是操喀布爾方言。在西部赫拉特等地的哈扎拉人則是使用科拉撒尼語。在巴基斯坦的哈扎拉人經常使用烏爾都語和英語。 • 宗教 哈扎拉人大多數信奉十二伊瑪目什葉派。但也有少數遜尼派穆斯林。 人口 哈扎拉人的總數大約有350萬到400萬,其中在阿富汗有287萬,伊朗有28萬(不包括近年的難民),巴基斯坦18萬。 • 其他 阿富汗旅美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小說《追風箏的孩子》通過主人公少年時期和一個哈扎拉少年的經歷,反映了阿富汗1970年代以來的變遷和哈扎拉人被歧視的境遇。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在2007年上映,並獲得多項大獎。
遜尼派VS什葉派 遜尼派和什葉派是伊斯蘭教的兩個主要教派。 一、音譯方面: 「遜尼」和「什葉」都音譯自阿拉伯語,前者意為「道路」,指在穆罕默德之後,接受艾布‧伯克爾、歐麥葉、奧斯曼和阿里四大哈里發所確立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後者為「追隨者」,特指第四大哈里發阿里的追隨者。 二、領導權的爭取: 在伊斯蘭社會的領導權問題上,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和以後的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哈里發的合法性;什葉派則認為只有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伊斯蘭社會應該阿里及其後裔領導,他們被尊稱為伊瑪目。 三、教義不同點: 什葉派將信伊瑪目作為基本信條之一,而遜尼派對此卻不予承認。 四、教派之爭 兩派之爭最早可溯自西元632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時,並未指定繼承者,伊斯蘭教因而傳出正統之爭。 五、分佈狀況 目前,遜尼派約佔世界穆斯林總數的90%,什葉派約佔10%。什葉派佔人口多數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亞塞拜然(俄羅斯南部),在黎巴嫩、葉門、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敘利亞、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也有分佈。
關於伊斯蘭教世界的文化,我們總隔著一層薄霧觀看,儘管旅居美國多年的主角(作者),對身處阿富汗的當地人來說,或許已經變成觀光客,但作者筆下的確呈現出一個政治動盪與戰亂下的阿富汗近代史,以及所面臨的種族、宗教、戰爭、社會等問題;除了這部份歷史之外,這故事訴說更多的是人性中的靈魂,光明面與黑暗面皆然,故事開始於自私、虛榮、怯懦、軟弱、逃避、嫉妒、謊言、背叛,掙扎於秘密、愧疚、自責、矛盾、痛苦之中,而良知牽引著主角重返一切的起源,重新面對過往,一段救贖自我的歷程。背叛的代價、良知的勇氣、贖罪的可能,這是個悲傷的故事,落淚的同時,這些議題也呼喚心靈深處的省思;擁有較高學歷、較好社會地位、較富裕生活,並不必然有較高貴的人性情操;無以避免的人性懦弱,也只有靠自己的良知勇氣,才有拯救的機會;故事的最終結局仍保有一個美好的春天希望--不論希望有多微渺--都是一個值得追尋的未來。懦弱,可以輕易地切斷搖搖欲墜的線,讓命運下墜倒地;但若擁有一絲勇氣,就能讓美善如高高升起的風箏,飛颺天際。關於伊斯蘭教世界的文化,我們總隔著一層薄霧觀看,儘管旅居美國多年的主角(作者),對身處阿富汗的當地人來說,或許已經變成觀光客,但作者筆下的確呈現出一個政治動盪與戰亂下的阿富汗近代史,以及所面臨的種族、宗教、戰爭、社會等問題;除了這部份歷史之外,這故事訴說更多的是人性中的靈魂,光明面與黑暗面皆然,故事開始於自私、虛榮、怯懦、軟弱、逃避、嫉妒、謊言、背叛,掙扎於秘密、愧疚、自責、矛盾、痛苦之中,而良知牽引著主角重返一切的起源,重新面對過往,一段救贖自我的歷程。背叛的代價、良知的勇氣、贖罪的可能,這是個悲傷的故事,落淚的同時,這些議題也呼喚心靈深處的省思;擁有較高學歷、較好社會地位、較富裕生活,並不必然有較高貴的人性情操;無以避免的人性懦弱,也只有靠自己的良知勇氣,才有拯救的機會;故事的最終結局仍保有一個美好的春天希望--不論希望有多微渺--都是一個值得追尋的未來。懦弱,可以輕易地切斷搖搖欲墜的線,讓命運下墜倒地;但若擁有一絲勇氣,就能讓美善如高高升起的風箏,飛颺天際。
THE END~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