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likes | 762 Views
写作与教学.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 几点建议. 1 。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视写作的意义,是富有生命智慧的表现。 ·. 2 。从模仿到创造,从写作到创作,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3 。相信你自己,一定有值得写的主题和素材,也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重要的是要使写作成为内在的需要和习惯。. 一,写作与教学的异同. 一篇文章无非是由主题、素材、技巧和语言四个要素构成。 而一节课同样是主题、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和语言构成。. 共同点:分享 不同点:写作是为了表达,而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写作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E N D
写作与教学 肖川 北京师范大学
几点建议 1。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视写作的意义,是富有生命智慧的表现。 ·
2。从模仿到创造,从写作到创作,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2。从模仿到创造,从写作到创作,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
3。相信你自己,一定有值得写的主题和素材,也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重要的是要使写作成为内在的需要和习惯。3。相信你自己,一定有值得写的主题和素材,也一定会写得越来越好。重要的是要使写作成为内在的需要和习惯。
一,写作与教学的异同 • 一篇文章无非是由主题、素材、技巧和语言四个要素构成。 而一节课同样是主题、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和语言构成。
共同点:分享 • 不同点:写作是为了表达,而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二、写作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 写作并不只是文字的简单堆砌,它还是作者思想的结晶、心灵的写照。
所谓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创制文章的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之间表情达意、宣明事理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创制文章的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之间表情达意、宣明事理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写作过程往往是由物(现象、事情)到感(感触、感悟、感怀),由感到意(思想、主张),由意到文(文章、作品)。写作过程往往是由物(现象、事情)到感(感触、感悟、感怀),由感到意(思想、主张),由意到文(文章、作品)。
表达的五种方式 •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体中虽各有所侧重,但在具体文章中,这五者却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互相交织,综合起来使用。
有些文章,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叙述,在叙述和描写中又融汇着作者浓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和明晰的解说,有些文章,叙述中有描写,描写中有叙述,在叙述和描写中又融汇着作者浓烈的抒情、深刻的议论和明晰的解说,
从而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使文章充满了艺术感染力,达到 “文约而事丰,言简而理周”的效果。
三、写作的意义 • 1。提升阅读的品质
写作的意义 • 4。提高口头语言表达的质素
写作的意义 • 5。成就感 • 生命因成长而美丽 • 生命因创作而丰盈 • 当你把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的时候,此时此刻的你就因为文字而定格为永恒。
6。完善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 欢乐与忧伤,光荣与耻辱, • 贫穷与富有,伟大与卑贱
四,好文章的标准 • (一)主题光明、美好 • 光明,而不是阴暗; • 高尚,而不是卑下; • 美好,而不是丑恶。
(二)素材充实、可信 • 充实,而不是贫乏和苍白; • 可信,而不是虚假和荒谬。
3.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 构思巧妙,清新明快, • 没有旁逸叙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
4.语言明丽、清新、雅致 • 明丽,而不是晦涩; • 清新,而不是烦琐; • 雅致,而不是粗俗。
全球通的广告词 • 人生如何面面出色: 不因为激情, 就不懂得温情;不因为成就, 就忘记如何迁就;不因为掌声 ,就听不到心声;
不因为敢于承受 ,就疏于享受;不因为自己精彩 ,就无暇为他人喝彩;做人生的赢家 ,我能 !
五、美文的要素 • 1。趣味 • 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皆为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
美文的要素 • 哲理 • 姚鼐说:“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姚鼐:《答翁学士书》 • 以求提炼出新颖而独特的主题思想,真正做到“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美文的要素 • 真情 • 鲁迅先生也主张文章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热烈地主张着所是,热烈地攻击着所非”。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美文的要素 • 自然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 • 古人认为文章要“自胸中流出”、“开口见喉咙”、“见真面目”这就有自然“本色”;如果文章有“一段精光不可磨灭之见”,那“便是宇宙一样绝好的文字”。
六、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 1。生活的积累 • 纸上只言片语, • 心中风起云涌
2。学识的积累 学识才情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一是你对生活的感受力、发现力是否敏锐; • 二是你的心灵是否丰盈、想象是否活跃、思想是否深刻。
元朝学者陈瑞礼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读和写的关系: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他断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朝学者陈瑞礼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读和写的关系: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他断言:“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3。人格的境界 • “文必己出”是古往今来的写作原则;崇尚个性,抒写自我,勇于创新,是作文的生命和灵魂。 • 人格境界低下,不能够面对真实的自我,文章必然内容空洞,矫情假意。
写作的灵感、表达的冲动、生命的奇迹永远不会在心灵麻木与情感冷漠中产生。写作的灵感、表达的冲动、生命的奇迹永远不会在心灵麻木与情感冷漠中产生。
七、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 • 自然 • 清新 • 诗意 • 鲜活
学术论文 • 问题意识 • 文献意识 • 对话意识 • 方法论意识
八,创作的技巧 • 1。通感 • 通感,是指作者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某一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外的感官上表达出来,让读者凭借感受相通的心理功能,获得异常生动的欣赏效果。
2。博喻 • 博喻,比喻的一种,是指用众多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来描绘某一事物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特点的技法。 • 增强被比喻事物的具象性、生动性、立体感
3。象征 • 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事物、情感。
4。烘托 • 烘,指渲染;托,指衬托。可以通过对景物、环境、气氛的铺陈与渲染,烘托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心理活动,所谓烘云托月。
5。细处摄神 • 有意识地摄取一个个“特写”镜头,解剖一只只“麻雀”,以求通过举例式的“微观”呈现,达到展示“宏观”全景,表现作者倾向、意图的目的。
细处摄神法有两重含意:一是抓住事物与人物的本质特征,用类似工笔画的笔墨做细致、形象的描摹;二是要善于以形写神,表现描写对象的神韵。细处摄神法有两重含意:一是抓住事物与人物的本质特征,用类似工笔画的笔墨做细致、形象的描摹;二是要善于以形写神,表现描写对象的神韵。
6。散点透视 • 散点透视,是指将若干表面上各自独立、实质上却有着较强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指向的事物片断,加以精细描摹来完成主题表达的一种篇章技法。
九,语言的修养 • 把文字打理得云淡风清,那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亦不能传神也”。“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亦不能传神也” • 平字见秀,常字见奇,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十,关于作文教学 •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策略的选择”部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