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2

第十二章 消化

第十二章 消化.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 消化管 消化腺. 组成 . 功能 :. 摄食,消化 吸收,排遗. 消化管:.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 :. 口腔腺、肝、胰。.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消化管的结构功能特征. (一)消化管的结构特征. 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 (二)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 、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 、消化管平滑肌的收缩特性 慢、紧张性收缩、伸展性、持续时间长 3 、消化管平滑肌的功能合胞体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二章 消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消化

  2.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 消化管 消化腺 组成  功能: 摄食,消化 吸收,排遗 消化管: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 : 口腔腺、肝、胰。

  3. 第一节 概述 • 一、消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 二、消化管的结构功能特征

  4. (一)消化管的结构特征 • 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 (二)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消化管平滑肌的收缩特性 慢、紧张性收缩、伸展性、持续时间长 3、消化管平滑肌的功能合胞体特性

  5.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 肌收缩 动作电位 慢波电位

  6. 三、消化管运动 四、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 ① 分解各种食物成分; • ② 提供适宜的pH环境; • ③ 稀释食物; • ④ 保护消化道粘膜。

  7. 五、消化管功能的调节 • (一)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 • 1、胃肠激素的种类 • 2、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 远距分泌、旁分泌和神经分泌 3、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8. 胃肠激素的作用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 抑胃肽 胰岛素↑ + + 葡萄糖↑ 糖原 血糖浓度↑ 3.营养作用 +

  9. (二)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 1、副交感神经 • 副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增强,括约肌舒张,消化腺分泌增加。 • 2、交感神经 • 交感神经兴奋,消化道平滑肌舒张,括约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血管收缩。

  10.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消化道 的外来神经

  11. 3、内在神经 • 存在于消化道管壁内(食道中段至直肠)由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网络,又称肠神经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可独立完成反射活动的整合系统。

  12. 内 在 神 经 丛

  13. 4、消化道局部和中枢性反射通路

  14.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 一、唾液腺和唾液腺的分泌 • 成分: • 性质: • 作用: • 分泌调节:

  15. 唾液分泌的调节 1.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之前,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和进食环境乃至语言文字的描述,所引起的唾液分泌。 2.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在进食过程中,食物对口腔粘膜机械性、温度和化学性的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

  16. 咀嚼 嗅觉 味觉 条件反射 恶心 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 - + 延髓唾液分泌中枢 副交感神经 第Ⅶ对脑神经 第Ⅸ 对脑神经 ACh 交感神经 IP3 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 Ca2+ + NE cAMP 交感神经节 唾液腺 图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

  17. 二、咀嚼吞咽 由各咀嚼肌按一定的顺序收缩而实现。 由一连串依一定顺序发生的反射动作实现,称为吞咽反射。 第一期:由口到咽。 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段。封闭鼻咽通路,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 第三期:沿食管蠕动下行到胃。

  18. 食管下括约肌(LES) 在食管和胃之间,存在的一个高压区,压力比胃内高0.67~1.33kPa,类似括约肌。 作用: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食团 → 食管 → 迷走抑制性纤维兴奋 →VIP、NO释放 →LES舒张 → 食团通过、入胃 → 促胃液素释放 →LES收缩

  19. 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 一、胃的功能解剖

  20. 胃的分区(图) 与食管连接处1~4cm环状区 贲门腺区5% 小弯中点 头区:胃底 和大弯上1/3 胃体大部分 泌酸腺区2/3~4/5 处的连线 尾区:胃体的远端 胃窦 幽门腺区20%

  21.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胃的容受性舒张 ①使胃容纳大量食物又不明显改变胃内压; ②防止食物过早排空,有利于食物在胃内的消化。 2、紧张性收缩 3.蠕动 ①粉碎食物并与胃液充分混合; ②推进胃内容物入十二指肠。

  22. 胃的蠕动

  23. 食物 刺激 迷走-迷走 反射 容受性 舒张 肽 NO (二)胃运动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2、体液调节

  24. 3、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 胃的排空 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 胃排空的动力 胃运动造成的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 食物的排空速度 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有关。 • 三大营养物质的排空时间 脂肪 > 蛋白质 > 糖类

  25. 迷走-迷走反射 机械性刺激 胃运动↑排空 ↑ 食物 蛋白消化产物 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 3、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

  26. 酸(pH:3.5~4.0) 脂肪、渗透压 机械性扩张 肠-胃反射 促胰液素 抑胃肽 十二指肠感受器 抑制 胃排空 * 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 肠胃反射:十二指肠壁感受器受刺激时,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使胃排空减缓。 胃的排空是间断的,每次只有1~2ml排空进入十二指肠。

  27. 三、胃液的分泌和调节 (一)胃黏膜结构 贲门腺 粘液细胞 粘液 壁细胞 盐酸、内因子 泌酸腺 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粘液细胞 粘液 幽门腺 粘液颈细胞 碱性粘液

  28. (一)胃液的分泌和作用 性 质 纯净、无色酸性液体, pH 0.9~1.5 成 分 无机物:HCl、K+、Na+ 有机物: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 粘蛋白、内因子

  29. (一)胃液的分泌和作用 1.盐酸 2.胃蛋白酶原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内因子

  30. 1.盐酸的分泌及作用 基础酸排出量:正常人空腹时盐酸排出量,1~5mmol/h。 盐酸的最大排出量:正常人的盐酸最大排出量为6~40mmol/h。 HCl分泌与食物或药物的刺激以及年龄、性别相关。 HCl排出量反映胃的分泌能力,取决于壁细胞的数量。

  31. 盐酸的分泌 是一个主动分泌的过程。 H+ :由水分解产生,H+泵分泌 Cl-:经Cl-泵,与HCO3-交换获得

  32. 壁细胞泌酸的过程 CA + HCO3- CO2

  33. *盐酸的作用 ①杀菌; ②激活胃蛋白酶,并提供作用环境; ③刺激其它消化液的分泌; ④促进铁、钙的吸收。

  34. 2.胃蛋白酶的分泌及作用 由主细胞合成,无活性,在进餐或迷走神经兴奋时释放入胃。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 + )   作用:水解蛋白质为月 和胨。 HCl 示

  35. 3.粘液和碳酸氢盐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由粘液和HCO3-构成,保护胃粘膜。

  36. 4.内因子 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与维生素B12的吸收有关。

  37. (三)胃液分泌的调节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

  38.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ACh) 促胃液素 组胺 生长抑素

  39.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乙酰胆碱(ACh) 作用于壁细胞M3受体刺激胃酸分泌,可被阿托品阻断。 *促胃液素 G细胞分泌,作用于壁细胞促胃液素受体,使胃液分泌增加。

  40.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组胺 肠嗜铬样细胞(ECL)分泌。 作用于壁细胞H2受体, H2受体阻断剂如甲氢咪呱等可阻断。 ECL细胞上存在有促胃液素受体和胆碱能受体,故促胃液素和ACh可引起ECL细胞分泌组胺。

  41. 1.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 *生长抑素 胃体和胃窦D细胞分泌。 作用方式:旁分泌。 对胃酸分泌有强抑制作用: ①抑制胃窦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②抑制ECL细胞分泌组胺; ③直接抑制壁细胞功能。

  42.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 (2)胃期胃液分泌 (3)肠期胃液分泌

  43. 2.消化期的胃液分泌 (1)头期胃液分泌 ①条件反射性分泌 和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视、嗅、听引起。 ②非条件反射性分泌 咀嚼和吞咽,刺激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引起。

  44. 进食 头部感受器 传入神经(脑N) 反射中枢 胃液分泌↑ 壁细胞 ACH 迷走神经 蛙皮素 促胃液素↑ G细胞 延髓 下丘脑 边缘叶 大脑皮层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 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大、量多,占30%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