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 likes | 590 Views
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财政支出分类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效益. 2.1 财政支出分类. 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费用类别分类 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支出用途分类. 迄今为止的我国政府的支出结构就是遵循马克思的设想,按用途分为 补偿性支出( C )、消费性支出( V )和积累性支出 。 从预算科目看,挖潜改造资金属于补偿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以及新产品试制、地质勘探、支农、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支出中增加固定资产的部分,属于积累支出。
E N D
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 财政支出分类 • 财政支出规模 • 财政支出结构 • 财政支出效益
2.1 财政支出分类 • 按支出用途分类 • 按费用类别分类 • 按经济性质分类
按支出用途分类 • 迄今为止的我国政府的支出结构就是遵循马克思的设想,按用途分为补偿性支出(C)、消费性支出(V)和积累性支出。 从预算科目看,挖潜改造资金属于补偿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以及新产品试制、地质勘探、支农、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支出中增加固定资产的部分,属于积累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战备费等等,则后消费性支出。 •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可分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补贴支出等。
我国各时期财政支出主要项目的比重 单位:% back
按费用类别(职能)分类 • 运用该分类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 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政府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我国各时期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的比重 单位:%back
按经济性质分类 • Purchase expenditure: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活动所需的或用于政府投资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之内。 • Transfer expenditure: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是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 该分类常用于分析政府支出的经济影响。
购买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购买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其扩张效应很大:政府购买增加 →需求扩张,实现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转移性支出只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
政府支出 形成对市场的购买压力 是 购买性支出 是否直接形成对 接受者用于消费或生产 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否 转移性支出 不形成对市场的购买压力 接受者用于储蓄
在政府支出总额中,消耗(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政府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在政府支出总额中,消耗(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政府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政府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政府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重(%)1992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重(%)1992年 资料来源:A.B.莱普斯特《发展中国家政府》
中国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 • 不包括国内外债务及利息支出。
我国政府支出中转移性支出及其比重 单位:亿元,% back 比重
2.2 财政支出规模 •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 •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 • 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比财政收入占GDP的比率更重要
各国政府支出规模比较 • 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经历了迅速增长和受控增长两个阶段。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政府支出增长明显,尤其是公共投资支出。 • 就中国而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经济改革以后,该比重大大下降,近年来又有所回升。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 政府活动扩张论 • 梯度渐进增长论 • 经济发展阶段论 • 官僚行为增长论 back
政府活动扩张论 Adolf Wagner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the law of expanding state activity):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政府支出的相对增长。 • 政治因素: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求增加,使政府的行政、司法职能扩大; • 经济因素:一方面,弥补市场失灵的要求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增强;另一方面,教育、娱乐、文化、保健等公共支出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其增速快于GDP的增速。
梯度渐进增长论 Peacock 和Wiseman用英国1890-1955年的公共支出资料提出: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而造成的。 • 假设前提:政府是愿意多支出的,而公民们不愿意增加税。 • 内在因素:税率不变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增加,支出增加。政府开支占GNP的比例保持稳定。 • 外在因素:社会发展时期总会遇上动荡时期(战争、饥荒、其他社会灾难)。当出现战争等外在因素时,政府的开支急剧增长,政府开支占GNP的比例上升。在危机时期过后,政府开支的规模虽然下降,但不会降低到危机前的水平。
政府支出的增长趋势与过程back 政府支出/国民生产总值 Displacement effect Inspection effect Threshold effect 年代 战前 战时 战后
经济发展阶段论 Musgrave和Rostow 倾向于用经济发展阶段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基础设施等较高的社会投资。 • 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规模减少,市场失灵问题突出,要求政府介入。 • 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变化,转向以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 back
官僚行为增长论 • 官僚行为的三个前提: • 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提供者 • 官僚所掌握的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不公开 • 制度上或技术上允许官僚提出一个不容讨价还价的预算建议 • 官僚对预算最大化的追求 • 官僚追求公共权力最大化。 • 公共权力 的大小与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 • 社会资源与公共预算规模正相关。 • 结果:公共权力的极大化必然带来预算规模的极大化。 • 后果:公共物品的供给量过剩,高于最佳的产量水平。
效益和成本 效益和成本 Q* QB年产量 Q* QB年产量 官僚与预算(公共品)规模 back MSC MSB TSC TSB’ TSB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 经济性因素 • 需求方面:经济干预的加强;物价的上升 • 资源供应方面:国民收入的增长;税收征管的强化;发行公债的便利条件增加 • 政治性因素 • 军备的加强; • 国家机构的扩增 • 社会性因素 • 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化; • 社会福利和文化事业的扩增。 back
2.3 财政支出结构 • 论述: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 • 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
论述: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1)论述: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1) • 财政支出结构的概念 • 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其现状和变化反映了一国政府的重点职能及其变化趋势。 • 支出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改革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 • 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日益增强 • 我国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 • 流动资金支出下降 • 基本建设支出下降 • 社会管理支出的增长有合理与不合理因素 • 社会文教费增长合理 • 行政管理费增长不合理 • 行政费中,人员经费增长快于公用经费增长……
论述:如何认识和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2) back • 总体判断: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 财政投资不断下降抑制了经济快速增长 • 消费性支出比重过大 •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思路 • 按社会公共需要先后次序,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 逐步调整和理顺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 • 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 • 控制消费性支出的快速增长。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结构分析(A) • 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结构:(1)人均经费不断提高;(2)人员经费占比过高;(3)公用经费相对不足且管理混乱。 我国行政管理部门人均经费和人员经费变动情况
公用经费管理混乱的表现 • 公用经费的支出单位过多过杂,各种学会、协会、基金会以及各式各样的“中心”和临时机构等均包括在公用经费的支出范围内; • 公用经费的支出项目较为混乱,许多不该列入的项目也挤入到公用经费中,如公费旅游、公款吃喝、超标准住房、公款安装私宅电话等。 • 管理不严、监督不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议费(包括各种庆典纪念活动支出)与出国费、小汽车购置费与燃修费、电话费(特别是移动电话费)、差旅费及招待费等项目上。这些费用多与权利等级相联系,易滋生腐败。
行政管理支出结构分析(B)back • 经常经费(小口径的行政管理支出)和基本建设经费。 • 行政管理支出中的基本建设与过多地购买小汽车、大量修建非公用性高级楼堂馆所直接相关,因此应该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
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 • 判断一国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 • 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 •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 back
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1) • 财政支出结构的增长效应 • 国防、治安等纯公共品属于公共消费,需要增加税收来融资,可能会减少投资,降低经济增长。 • 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是补充私人部门生产的公共品,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环境。 • 财政支出结构的排挤效应 • 政府无论增加消费性支出还是增加资本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不确定。(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资源是否闲置) • 政府增加资本性支出一般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性支出则不然 • 政府增加资本性支出不易产生排挤效应 • 财政支出结构的储蓄效应(国民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 • 凯恩斯主义观点:政府消费支出增加可能会降低国民储蓄率,不管它是用税收融资的还是用公债融资的;用公债融资的预算支出增加会降低国民储蓄率,而用税收融资的额外资本性支出可能增加国民储蓄率;(对增加国民储蓄而言,税收融资好于公债融资,增加资本支出好于增加消费支出) • 李嘉图等价定理:只要利用公债融资方式,政府增加消费性支出不会影响国民储蓄率,而增加投资性支出将提高国民储蓄率。(公债融资不影响储蓄)
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效应(2) • 财政支出结构的储蓄效应 • 国民储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税收-转移支出-消费支出) • 凯恩斯主义观点 • 政府消费支出增加可能会降低国民储蓄率,不管它是用税收融资的还是用公债融资的; • 用公债融资的预算支出增加会降低国民储蓄率,因为私人储蓄会减少。 • 用税收融资的额外资本性支出可能增加国民储蓄率,因为一方面私人储蓄未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储蓄可能增加。 • 李嘉图等价定理:只要利用公债融资方式,政府增加消费性支出不会影响国民储蓄率,而增加投资性支出将提高国民储蓄率。(公债融资不影响储蓄) back
2.4 财政支出效益 • 成本-效益分析法 • 最低费用选择法 • 公共定价法 • 政府采购制度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概念 • 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过程 • 成本一效益分析法的运用 • back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 1.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 即政府首先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选择若干个行动目标,根据这些目标,确定若干备选项目。 • 2.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 (1)详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并运用贴现方法将这些成本与效益折成现值; (2)根据业已确定的政府支出总规模,在诸备选项目中选择一个最佳项目组合; (3)对此项目组合作机会成本分析,最终将支出项目确定下来。 back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1) • 成本效益的确定: • 真实的和货币的; • 直接的和间接的; • 有形的和无形的; • 中间的和最终的; • 内部的与外部的。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2) n • 折现的基本公式是: P=A/(1+r) • 公共支出项目的效益和费用流分别为: B1,B2,B3……Bn C1,C2,C3……Cn • 净现值NPV: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运用(3) 西方经济学家对社会贴现率的选择有: • 社会贴现率等于私人投资的资本边际生产率; • 社会贴现率等于社会时间偏好率; • 以政府的借款利率作为社会贴现率。
最低费用选择法 • 只计算每个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以成本最低为择优标准。 • 步骤: • 根据政府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 以货币尺度,计算各有形费用并加总。贴现费用流。 • 按费用的高低排序。 • 多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成本容易衡量而受益难以衡量的项目。 back
公共定价法 • 公共定价法的概念 • 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业的价格; • 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 • 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 定价水平和定价体系 • 公共定价的三种方法 • 平均成本定价法 • 二部定价法 • 负荷定价法 • back
边际成本定价与平均成本定价 Back • P=P0时,产量最小,效率损失最大,为⊿EBD; • P=P1=MC时,效率损失为0,但企业会发生亏损(□P3P1DF); • P=P2=AC时,企业可获正常利润,但仍有效率损失(⊿HID )
二部定价与其他定价效率比较 back • P=P1=MC时,总收费额P1DQ1O,企业亏损P3FDP1,消费者剩余ADP1,外加税收及其超额负担。 • P=P2=AC时,总收费额P2HQ2O,消费者剩余AP2H。 • 二部定价的价格总额(厂商收入额) =P2HIP1+P1DQ1O,消费者剩余AHP2+HDI。 如电话收费F=N/K+aQ
政府采购制度 • 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 • 政府采购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一种制度。 • 特征: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 • 政府采购制度有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 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
政府采购制度有助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 政府采购是一个充满博弈的过程。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商、采购实体、政府部门官员易合谋对付国家(政府部)。 • 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