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 经济生活 》 二轮复习 (三 收入与分配)

《 经济生活 》 二轮复习 (三 收入与分配). 专题知识结构图表. 分 配 制 度. 国 家 财 政. 是什么 为什么. 财政收支. 消 费. 国 家 收 入 分 配. 个 人 收 入 分 配. 财政作用. 影 响. 收入分配. 决 定.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含义与特征 种类与作用 依法纳税. 效 率 与 公 平.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 税 收.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核心概念:分配制度 —— 效率与公平 —— 财政 —— 税收. 分配制度.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经济生活 》 二轮复习 (三 收入与分配)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经济生活》二轮复习(三 收入与分配)

  2. 专题知识结构图表 分 配 制 度 国 家 财 政 是什么 为什么 财政收支 消 费 国 家 收 入 分 配 个 人 收 入 分 配 财政作用 影 响 收入分配 决 定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含义与特征 种类与作用 依法纳税 效 率 与 公 平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 税 收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核心概念:分配制度——效率与公平——财政——税收

  3. 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要求、必然性)。 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分配。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我国分配制度的决定因素(必要性): (1)生产决定分配;(2)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 【典型例题】 (12分)过去人们说,主要靠劳动挣钱才是光荣的。而现在人们说,只要依法挣钱就是光荣的。 【参考答案】 (1)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分配方式的改变。 (2)“劳动挣钱”主要是计划经济分分配方式,“依法挣钱”主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国家必须坚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又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2)分配方式的变化,有利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 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老教材) (2)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诣。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6. 热点:如何促进公平? ①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③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初次分配)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再分配) ⑤加强宏观调控,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7. 热点连接: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背景材料:十七大报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8. 热点连接: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典型例题1 材料一:近年来,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该省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集中于垄断程度较高的证券、烟草等行业,最低的是农业,差距近7倍。国有单位中,级别越高工资收入越高。此外,职工收入还与其所在企业的国有、外资成分多少密切相关,私营、集体联营单位工资水平最低。这一信息表明,垄断程度高低,决定着我国当前职工收入的多少。 材料二:职工对自己工资满意度及对垄断行业工资看法的调查结果显示:96.5%的人对当前工资状况不满意;73.5%的人认为现在国有垄断行业内的工资差距最大。 (1)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说明国有垄断企业与其他行业、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差距过大为什么是错误的。 (2)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结合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9. 热点连接: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①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国有垄断行业的不合理高收入不完全反映其经营成果,既不符合提高效率的原则,又违反了社会公平,会严重挫伤其他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国有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者与劳动者的收入差距过大,违反了共同富裕的要求。 (2)①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对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必须坚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③国家必须加强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尽可能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10. 热点连接: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典型例题2: 材料一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工薪收入状况 注:2006年城镇住户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家庭占18.2%;在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家庭中,10%的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为1279.28元,而10%的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只有35.29。 (1)分析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 答: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工薪收入增长速度;与工薪收入相比,财产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比重较低,总额较少;而且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居民还比较少,不同收入家庭财产性收入差距大。

  11. 材料二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等)、不动产(如房屋等)所获得的收入。他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经济意义。 答:(1)有利于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有利于增加个人收入,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和谐。 (3)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12. 考点3、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 • 1、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和渠道:收入、收入、收入、收入。 •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重点) •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 (2)分配政策: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 •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不利于、和,最终将对产生不利影响。 • 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尤其会降低财政对和,最终也不利于。 • 要求既保证,又促进和。 • 3、财政支出按具体用途,可以分为支出、支出、 • 支出、支出、支出。 • 4、财政收支平衡 • (1)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①收大于支,有节余;②支大于收,有赤字; • ③收支相等。 • (2)财政收支平衡: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出略有结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13. 考点4、国家财政的作用 1、集中力量办大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1)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2)促进经济平稳运行: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来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 逆风向调节——财政政策的运用方向应当与宏观经济形式相反。 总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扩张性财政政策(如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等) 总需求过旺(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减少财政支出等)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保障人民生活 (1)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3)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14. 【典型例题】 材料一 2003—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情况 注:2008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58486亿元 材料二 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材料一反映了2003年—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材料二反映了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大幅度增加“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政府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 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收入增加是增加财政支出的基础。

  15. 材料三 我国1995—2008年CPI走势 20% 15% 10% 5.9% 5% 4.8% 0 (年) 1995 1998 1999 2001 2004 2006 2007 2008 注:①CPI,是反映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CPI〉5%的增幅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②2008年CPI指数先扬后抑,最高月份达到8.5%,12月份则降为1.2%。③1994—1997年我国实施的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4年实施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2005—2007年实施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2008年上半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2)分析材料三可以看出CPI与财政政策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CPI上涨过快表明经济过热,这是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CPI涨幅过低,表明经济增长滞缓,应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16. (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运用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3)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运用财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1)增加财政“三农”支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增加财政对教育和卫生的支出,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3)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4)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切实落实好促进增长、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17. 考点5、税收及其种类 1、税收的含义: (1)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地位:税收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2、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其关系 (1)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关系:三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无偿性和强制性又决定了税收不许具有固定性, 3、税收的种类: (1)根据征税对象,分为五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2)影响我国最大的两个税: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 4、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1)增值税 ①含义、基本税率、纳税人 ②征收的意义:增值税只增值额征税,不仅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2)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纳税人、特征 ②征收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18. 考点6、依法纳税 1、违反税法的现象: (1)表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 (2)处罚:税务机关在追缴税款的同时,要加收滞纳金甚至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还要有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 2、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负税人 (2)为什么说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都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物物质基础。所以,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3)公民该如何树立纳税人意识?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务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