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1

第六章 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第六章 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概述 病原学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最新流行特征 监测 病例定义 病例分类 监测内容 免疫预防与疫情控制 免疫预防 疫情控制. 各病讲述内容. 脊髓灰质炎概述 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粪 — 口途径传播,人是唯一宿主 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我国已于 2000 年实现无脊灰目标, 进入到消灭该病的后期阶段。 在全球消灭脊灰前, 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 VDPV ) 引起脊灰病例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脊髓灰质炎( 1 ).

tier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2. 概述 病原学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 最新流行特征 监测 病例定义 病例分类 监测内容 免疫预防与疫情控制 免疫预防 疫情控制 各病讲述内容

  3. 脊髓灰质炎概述 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粪—口途径传播,人是唯一宿主 病毒可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特别是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 我国已于2000年实现无脊灰目标,进入到消灭该病的后期阶段。 在全球消灭脊灰前,发生输入性脊灰野病毒及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脊灰病例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脊髓灰质炎(1)

  4. 病原学 脊灰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按抗原性不同,分为Ⅰ、Ⅱ、Ⅲ 三个血清型 Ⅰ型野病毒引起的传播约占80%~90%,其次为Ⅲ型野病毒,目前世界上已无Ⅱ型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遇热、甲醛、氯和紫外线时迅速失去活力;对热和干燥敏感;对乙醚不敏感。使用甲醛、2%碘酊、升汞和各种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漂白粉、高锰酸钾等,均能使其灭活。 脊髓灰质炎(2)

  5.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由于病毒携带者、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和无麻痹型患者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传播该病上起重要作用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 患者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发病后1~2周排毒率最高,可从70%以上的患者大便中分离出病毒,退热后传染性减少 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脊髓和脑部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是已知唯一宿主 易感人群 人对脊灰病毒普遍易感,<4月龄婴儿有来自母体的抗体 感染后能产生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 脊髓灰质炎(3)

  6. 最新流行特征 本土有脊灰流行的国家逐渐减少 全球95%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无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只有少数国家还有本土病例发生或流行 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的威胁依然存在 在无脊灰的国家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已成为当前脊灰的主要传播方式 我国1995年和1996年先后在云南发现4例由缅甸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1999年在青海又发现由境外输入的病例 免疫空白可造成脊灰野病毒的重新传播 在免疫空白地区,人群免疫水平低下,一旦病毒侵入,易引起流行 2003年尼日利亚等地发生联合抵制使用疫苗事件后 使用脊灰减毒活疫苗引起的问题 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脊灰疫苗重组株(VRPV)病例 脊髓灰质炎(4)

  7. 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VAPP诊断标准 服用活疫苗(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35天内发病,6~40天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灰者; 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活疫苗,粪便标本只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者; 如有血清学检测脊灰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或IgG抗体有4倍增高并与分离的疫苗病毒型别一致者,则诊断依据更充分。 服苗者VAPP多发生于1岁以下儿童, 接触者VAPP多发生于20岁以上未服用或未全程服用OPV的成年人 机体免疫功能缺陷者中VAPP的发生率是正常者的1万倍 脊髓灰质炎(5)

  8. 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 定义 与原始疫苗株病毒相比,VP1区全基因序列的差异介于1%~15%之间(有≥9个碱基发生变异),即为脊灰疫苗衍生病毒 在服用OPV时,病毒在机体内复制过程中碱基发生变异,经多次繁殖后,导致神经毒力回升而成为VDPV VDPV循环(cVDPVs) 发生2例以上相关的VDPV病例 特性 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较高的致麻痹性 可导致一些未免疫者或未全程免疫者发病 多发生在脊灰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 在生物学性状上很难与脊灰野病毒区分 我国发生VDPV情况 2004年8月,在贵州省贞丰县发现2例I型VDPV病例,并在同一村接触者中分离到3株VDPV;在同县的另1例AFP患者的接触者中也分离到1株 VDPV。 2005年10月,在安徽省舒城县发现了我国首例免疫缺陷者VDPV(iVDPV)病例。 2007年5月,在山东省无棣县和兖州市分离到3株I型VDPV 脊髓灰质炎(6)

  9. 脊灰疫苗重组株(VRPV) 定义 指服用OPV后,不同型别的疫苗株病毒在服苗者体内发生毒株间的重组 是不同血清型的脊灰病毒(或不同病毒)感染同一宿主活细胞时,由于病毒复制时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交换而产生的病毒基因重组 特性 毒力高于Sabin疫苗株,有一定的致病性 多发生在脊灰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 可造成VRPV循环 我国发生VRPV情况 1997~1999年在贵州、云南发现的有明确服苗记录VRPV病例 脊髓灰质炎(7)

  10. 临床表现 按症状轻重及有无麻痹可分为 隐性感染、顿挫型、无麻痹型及麻痹型 脊灰病例 主要指麻痹性病例 临床表现 引起以肢体为主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分期 前驱期、麻痹前期、麻痹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脊髓灰质炎(8)

  11. AFP病例的监测:按照《山东省脊髓灰质炎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AFP病例的监测:按照《山东省脊髓灰质炎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 监测病例定义 AFP病例 定义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诊断要点 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脊髓灰质炎(9)

  12. 常见AFP病例包括 脊髓灰质炎 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神经根炎 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单神经炎 神经丛炎 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急性多发性肌炎 肉毒中毒 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短暂性肢体麻痹 脊髓灰质炎(10) AFP病例监测属症状监测

  13. 高危AFP病例 年龄小于5岁、接种OPV次数少于3次或服苗史不详、未采或未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的AFP病例;或临床怀疑为脊灰的病例 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 同一县(区)或相邻县(区)发现2例或2例以上的临床符合病例,发病时间间隔2个月以内 VDPV病例 AFP病例大便标本分离到VDPV 脊髓灰质炎(11)

  14. 病例分类 AFP病例分类流程 脊髓灰质炎(12)

  15. AFP病例分类 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凡脊灰野病毒检测阳性的AFP病例为脊灰野病毒确诊病例 VDPV病例 从大便标本中分离出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灰排除病例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 采集到合格大便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的病例; 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灰临床符合病例 无标本或无合格标本,未检测到脊灰野病毒和VDPV,经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审查,临床不能排除脊灰诊断的病例 脊髓灰质炎(13)

  16. 监测内容 AFP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12小时、农村在24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告到当地县级疾控机构 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医院:所有医院 AFP主动监测医院每旬开展本院的AFP病例的主动搜索 县级疾控机构每旬对辖区内AFP主动监测医院开展主动搜索 脊髓灰质炎(14)

  17. 病例调查 个案调查 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控机构应在48小时内派专业人员对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高危AFP病例和聚集性临床符合病例的调查 VDPV病例、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等的调查 除进行个案调查外,还应到病例居住地进行现场调查 病例随访 在发生麻痹60天后,要对所报告的AFP病例进行随访 填写随访表 脊髓灰质炎(15)

  18. 实验室监测 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毒分离 大便标本要在麻痹出现后14天内采集;2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指末节大小) 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要求在7天内送达省级脊灰实验室 有完整的登记资料 标本的运送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冷藏运送 脊髓灰质炎(16)

  19. 免疫预防与疫情控制 免疫预防 脊灰疫苗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脊灰疫苗有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疫苗(IPV)2种 优缺点 OPV产生的免疫力可能持续终身,并能很好地诱导产生肠道局部免疫,从而防止感染脊灰野病毒。 灭活疫苗的优点是安全,不会产生VAPP和VDPV病例。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缺点是价格较昂贵,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且需重复注射,肠道不能产生局部免疫力。 免疫程序 新生儿出生后2、3、4月龄各服1剂,4岁时加服1剂 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时,要求对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零”免疫 脊髓灰质炎(17)

  20. 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 腹泻 冷链: OPV热稳定性差,需冷藏保存,低温储运 37℃放置1天后其效价明显下降,到5天后降为零 禁忌 对乳制品有过敏史或上次服苗后发生过严重过敏反应者禁用 免疫缺陷症患者禁用 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治疗期间禁用 患急性传染病、发热、腹泻者暂不服苗 脊髓灰质炎(18) 免疫预防

  21. 疫情控制:当发现高危AFP病例、VDPV病例、cVDPVs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时,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疫情控制:当发现高危AFP病例、VDPV病例、cVDPVs病例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时,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 隔离与消毒处理 高危AFP病例处理原则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调查小组,开展现场调查 采集5~10名5岁以下近期未服苗的病例接触者大便标本带冰送检 对发病乡及毗邻乡进行常规接种率快速评价,调查年龄范围为5岁以下儿童,根据接种率调查情况开展查漏补种或强化免疫 脊髓灰质炎(19)

  22. 单例VDPV病例处理原则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由流行病学和临床专家共同组成的调查小组,开展现场调查 采集20名病例接触者健康儿童标本带冰送检 对发病县及毗邻县进行常规接种率快速评价,调查年龄范围为5岁以下儿童 对发病县及毗邻县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AFP病例的主动搜索;开展社区病例搜索工作 根据接种率调查情况开展强化免疫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今后1年内,对病例所在县及毗邻县AFP监测医院开展2次以上的主动搜索 对VDPV病例进行追溯和跟踪调查 脊髓灰质炎(20)

  23. 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或发现cVDPVs病例的处理原则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或发现cVDPVs病例的处理原则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成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技术工作组。 省级应急处理技术工作组成员应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对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进行隔离,直至停止排毒后40天解除隔离。对其排泄物及污染物进行消毒处理。 对发病地区及毗邻地区5岁以下儿童开展常规接种率快速评价,如有必要可扩大评价范围 对发病县及毗邻县所在地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 国家级及省级专家诊断小组应对发病县及毗邻县近2年AFP病例,特别是残留麻痹病例进行复核。 对发病县及毗邻县开展社区病例搜索工作。 卫生部根据调查情况确定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范围。 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特别是有发热者应重点观察。对每例脊灰或cVDPVs病例,应采集其周围至少20名接触者健康儿童大便标本; 一旦发现脊灰野病毒,省级脊灰实验室应就地封存病例标本及分离物,后续检测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生物安全规范要求进行。 通过媒体,在疫情发生地开展脊灰预防等知识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预防接种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 脊髓灰质炎(21)

  24. 麻疹概述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 人是唯一宿主,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消除麻疹可行 我国所在的西太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 麻 疹(1)

  25. N P/C/V M F H L 3‘ 5‘ 麻 疹(2) • 病原学: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直径为120~250nm,球形,有包膜,包膜上有突起,含血凝素和血溶素,为单股负链RNA。 • 有6个结构基因,编码6个主要结构蛋白,即核蛋白(N)、磷酸蛋白(P)、膜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蛋白(HA)、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L) • N和H 基因是麻疹基因组中最易变异的基因 • WHO已规定可以通过麻疹N基因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的序列测定来划分该病毒的基因型别 麻疹病毒对热不稳定,56℃ 30min大部分被灭活,对紫外线、γ和β射线敏感,脂溶剂、乙醚、氯仿可灭活病毒。病毒悬液经可见光照射迅速灭活,麻疹病毒存活时间与环境湿度密切相关,灭活时间随环境湿度增加而缩短。

  26.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发病前1~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 传染性在前躯期,尤其是出现口腔粘膜斑时最强 传播途径 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外环境的相对湿度对麻疹病毒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易感者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 可通过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 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母亲,疫苗免疫力不持久,婴儿获得母传抗体水平较低,消失较快,故<8月龄婴儿发病上升 麻 疹(3)

  27.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接种过疫苗者可延至21天 典型麻疹临床经过可分以下几期 前驱期 2~4天 发热,体温达39~40℃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发热2~3天后,口腔颊粘膜周围可见0.5~1mm灰白色小点(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 出疹期 多在发热2~5天后出现 皮疹为玫瑰色丘疹 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 恢复期 皮疹出齐后,若无并发症,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 皮疹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 体温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 麻 疹(6)

  28. 流行病学特征 疫苗前时代 人人易感,好发于儿童 发病率高,真实发病数≈存活的儿童数 周期性流行 疫苗时代 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暴发疫情是影响发病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流行周期不明显 流行高峰季节推迟 婴幼儿和成人发病增多 外来人口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明显增多 局部地区无麻疹病例系一种不稳定状态 麻疹的隐性感染普遍存在 麻疹病毒发生变异 麻 疹(4)

  29. 麻疹疫情暴发的特点 与前次流行间隔时间已很长,易感人群累计,易感性增高; 传染源从外地侵入 一旦发生二代病例,传染源迅速扩散,流行高峰突出; 高峰后发病骤降,易感人群急剧减少 常发生在预防接种工作薄弱,存在免疫空白的地区 麻 疹(5)

  30. 麻疹监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麻疹监测: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 监测病例诊断和分类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麻疹病例分类(WHO分类标准) 疑似病例 实验室确诊病例 流行病学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 排除病例 麻 疹(7)

  31. 监测内容 常规报告 疑似麻疹病例监测 暴发疫情监测 免疫水平和免疫成功率监测 麻疹疫情的预测预警 麻 疹(8)

  32. 资料分析 麻疹病例地理分布 季节分布 年龄别分布和发病率 ≥8月龄麻疹病例中有免疫史的百分比 学校暴发病例比例 暴发规模和地理分布 接种率快速评估分析 免疫水平监测分析 麻 疹(9)

  33. 免疫预防与疫情控制 免疫预防 麻疹疫苗,初种年龄为8月龄, 18~24月龄进行复种,6岁时进行加强,接种剂量为0.5ml 注意含麻疹成分疫苗不能与水痘疫苗同时接种,至少间隔1个月。 暴发疫情控制 暴发疫情报告 暴发调查和核实 开展病例调查与搜索 加强传染源及密切接触者管理 对托幼机构和学校、厂矿等集体单位监测 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做好疫点消毒及个人防护 预防医院感染 麻 疹(10)

  34. 消除麻疹的免疫策略 达到并保持高水平麻疹疫苗接种率 提高3剂次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 提高麻疹疫苗免疫及时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 加强常规预防接种率监测 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好补种工作 做好特殊人群麻疹疫苗接种工作 把好流动儿童流出和流入关口,切实做好查漏补种工作 加强新入学大中专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接种工作,防止麻疹暴发流行 麻 疹(11)

  35. 乙肝概述 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主要经血传播,儿童和青壮年易受侵犯 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我国HBV感染情况 是HBV感染高流行区 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75% 全国每年报告新发乙肝病人占法定传染病发病总人数的1/4 我国乙肝防治 已列入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5年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 2006年1月卫生部下发《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要求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乙型病毒性肝炎(1)

  36. 病原学 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完整病毒颗粒为直径42nm的球形体(Dane颗粒),具有外膜和核心 抗原抗体系统 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大部分可在病程早期转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sAg携带者该指标可持续阳性 表面抗体(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以清除病毒,保护人体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人自然感染后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均可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e抗原(HBeAg):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查出e抗原,就等于查出核心抗原,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e抗体(抗-HBe):由e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能够和e抗原结合,但并非保护性抗体;抗-HBe(+)标志病毒复制降低并且传染减少 核心抗原(HBeAg):乙肝病毒的核蛋白,不能在血清中检出 核心抗体(抗-HBc):是病毒感染的标志,无保护作用;抗-HBcIgM阳性,常表示是近期感染,即乙型肝炎病毒仍在复制;当抗-HBcIgM阴性而抗-HBcIgG阳性时,则表示既往有过乙肝病毒感染,现在病毒已不复制或不存在 HBV DNA:是HBV 存在和复制最可靠的指标 乙型病毒性肝炎(2)

  37.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经血和血制品传播 母婴传播:主要方式是围生期传播,约占90% 宫内传播 产程传播 产后HBV传播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性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 未获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对HBV普遍易感 乙型病毒性肝炎(3)

  38. 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年龄 使用疫苗前,乙肝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 2005年乙肝年龄别发病率以20~25岁年龄组最高,其次为15~19岁和40~44岁年龄组,15岁以下乙肝病例占全部报告病例的5.56% 人群HBsAg携带率变化 实施乙肝疫苗大规模接种后,成人HBsAg携带率变化不明显,儿童HBsAg携带率与HBV流行率明显下降 人群抗-HBs阳性率升高,儿童上升幅度大 城乡分布 2002年血清学调查显示,≥3岁人群城市HBsAg和HBV阳性率明显低于农村,二者较1992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乙型病毒性肝炎(4)

  39. 乙肝监测:按照《山东省病毒性肝炎监测方案(试行) 》要求开展 监测病例定义和分类 监测病例定义 HBsAg阳性、首次就诊且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病人 曾接受血及血液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操作 与乙肝病人、HBV携带者有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者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1周以上的明显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巩膜黄染、茶色尿,并出现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击痛;血清转氨酶(ALT)持续或间歇异常者 乙型病毒性肝炎(5)

  40. 病例分类 急性乙型肝炎:疑似病例出现血清ALT升高,病程中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或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且出现抗-HBs阳转者;或抗-HBc 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 IgG阴性或低水平,或HBV DNA阳性者。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ALT持续或间歇异常,抗-HBc IgM滴度不高或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任何1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者。 乙肝后肝硬化:HBsAg阳性,有肝硬化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病例。 既往有乙肝病史或 HBV感染史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BsAg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可鉴别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6)

  41. 监测内容 通过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乙肝病例 通过国家免疫规划监测系统对报告乙肝病例中15岁以下新发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对部分15岁以下乙肝病例的血清标本进行实验室确诊 乙型病毒性肝炎(7)

  42. 监测要求 监测对象和诊断标准 监测对象为首次被乡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为乙肝的所有病例 无症状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仅血清HBsAg阳性者不作为监测对象 监测方法 流行病学监测 病例报告:法定报告和专报 病例调查:15岁以下监测病例要在病例报告7天内调查 标本采集:15岁以下乙肝病例采集血标本≥20% 血清学监测 人群HBsAg携带率、抗-HBs阳性率监测 抗-HBs阳转率监测 血清学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指标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 IgM 常用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法(EIA)、放射免疫法(RI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化学发光法等 乙型病毒性肝炎(9)

  43. 监测评价指标 监测报告完整率 每月按照要求递交完整监测报告的县在全部县所占的百分比 监测报告及时率 每月按照要求及时递交监测报告的县在全部县中所占的百分比 15岁以下病例调查完整率 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例中进行个案调查的病例在全部15岁以下儿童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 15岁以下儿童病例调查及时率 1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例中,报告后7天内进行个案调查的病例在全部15岁以下儿童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 抗-HBs阳转率 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阳转的人数占检测人数的百分比 HBsAg携带率 HBsAg阳性人数占检测人数的百分比 乙型病毒性肝炎(8)

  44. 乙肝免疫预防与控制 免疫预防 疫苗 目前使用的均为基因疫苗,有酵母、CHO细胞和汉逊酵母3种重组乙肝疫苗 免疫程序 “0、1、6”免疫程序: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接种第1针,第2针在第1针接种后1个月(1~2月龄)接种;第3针在第1针接种后6个月(5~8月龄)接种 免疫效果 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95%左右可产生免疫力 免后人群HBsAg携带率、HBV感染率及新发乙肝病例的下降 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 接种乙肝疫苗成功者免疫持久性较好,存在免疫记忆(包括细胞免疫反应),一般不需进行加强免疫 乙型病毒性肝炎(10)

  45.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接种剂量:接种剂量不足,影响免疫效果 受种者年龄:同类疫苗使用相同剂量和免疫程序,儿童免疫反应优于青壮年,青壮年优于老年人 疫苗接种部位:疫苗接种上臂三角肌的免疫应答率明显高于臀部接种 人群HBsAg携带率和HBV感染:HBsAg携带者或HBsAg阴性的HBV感染者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 乙型病毒性肝炎(11)

  46. 接种乙肝疫苗后无应答/低应答反应 定义: 高应答:抗-HBs效价≥100mIU/ml 中应答:抗-HBs效价在10-99mIU/ml 低应答:抗-HBs效价< 10mIU/ml 影响因素 接种乙肝疫苗的种类、效价、剂量、途径 HBsAg阴性的HBV感染者 年龄 个人遗传基因 机体的免疫状况,免疫缺陷 对策 增加接种疫苗针次与剂量 更换接种乙肝疫苗的种类 乙型病毒性肝炎(12)

  47. HBV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免疫策略 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µg酵母或20µgCHO细胞乙肝疫苗 也可在出生后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再注射1针HBIG,并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10µg酵母或20µgCHO细胞乙肝疫苗 间隔1个月或6个月后接种第2和3针乙肝疫苗 早产儿的接种问题 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早产儿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应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 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早产儿或低体重早产儿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阳转率比正常新生儿低 母乳喂养儿的接种问题 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目前已公认哺乳不会传播HBV 孕妇的接种问题 孕妇可以接种乙肝疫苗,HBV不会传递给胎儿 乙型病毒性肝炎(12)

  48. 其他控制措施 杜绝HBV经血途径的传播疫苗 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乙肝防治意识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 建立乙肝防治队伍,提高乙肝防治专业人员素质 开展乙肝防治的应用性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13)

  49. 概述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以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 喉痉挛窒息、严重肺部感染及全身衰竭是常见的致死原因 新生儿破伤风(NT)是破伤风的一种类型,约占破伤风病例的80%左右,是新生儿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威胁儿童生命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1989年5月,第42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消除NT的决议。 新生儿破伤风(1)

  50. 病原学 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杆菌 常见于环境中,特别是富含肥料、粪便的土壤中 有繁殖体和芽胞2种形态 芽孢在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可生存多年 破伤风芽孢可侵入伤口,转变为破伤风杆菌,并产生破伤风毒素,破坏神经的正常抑制性调节功能,引起肌肉强直、阵发性痉挛为主的破伤风特有症状 新生儿破伤风(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