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授课教师:牟焕森 北邮文法经济学院 mhsen2001@263.net. 何谓“哲学”. “ 哲学” ——philosophy :西周舶来 从苏格拉底质疑特尔斐神谕谈起 爱智慧: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万物之灵 质疑“不证自明性” 有知和无知 熟知和真知. 绪 论. 1 何谓“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理工农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 根本观点 和 思维方式 ,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 学问 。

tia
Download Presentation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授课教师:牟焕森 北邮文法经济学院 mhsen2001@263.net

  2. 何谓“哲学” • “哲学”——philosophy:西周舶来 • 从苏格拉底质疑特尔斐神谕谈起 • 爱智慧: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万物之灵 • 质疑“不证自明性” • 有知和无知 • 熟知和真知

  3. 绪 论 • 1 何谓“自然辩证法”? • Dialectics of Nature • 理工农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 • 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 哲学——科技哲学——自然、科学、技术

  4. 三种基本思维方式——哲学、科学与常识 • 何谓“思维方式” • 主体——概念框架——客体 • 常识 • 科学 • 哲学

  5. 2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 自然观或自然哲学 • 科学观或科学哲学 • 技术观或技术哲学 •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 技术社会的悖论:技术飞速发展与质疑技术的极端落后 • 技术异化、拜物教、全球范围的物欲横流

  6. 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 无用论:中国传统特色的“学以致用论”! • 指导论:哲学指导具体学科的工作 • 影响论:哲学对具体学科有影响 • 科学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有必要自觉地学点、懂点自然辩证法 • 懂点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工作者作好自己的工作会有积极的影响 • 素质论:现代人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 恐吓论:必修课必须修,不修毕不了业!

  7. 第一讲 什么是科学? • 从“李约瑟难题”谈起 • “为什么当代科学、伽利略时代的‘新哲学’或称‘实验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而非中国文化或是印度文化中呢?” • “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 • 另两个难题: • 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 • 现代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科学中心转移说 • 三个难题的性质:是哲学问题还是历史问题?

  8. “Science”东进 • “Science”:西方土生土长 • 由“Science”到“科学”:日本的福泽谕吉或西周的翻译舶来(1874) • “科学”:中国康有为首次引进(1893) • “科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 任鸿隽《科学》(1915年) :“中国无科学” •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德先生”和 “赛先生” Democracy ; Science

  9. 科学的内涵 • 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 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 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 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 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0. 科学的特征 • 客观性和实证性 • 理性和系统性 • 探索性和创造性 • 通用性和共享性 • 一般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11. 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对联所引发的思考 • 上联: •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 下联: • 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横批: • 不服不行 • 问题1——不服“什么”不行? • 问题2——应该不服什么不行?

  12. 第二讲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辨——对科学的内涵的一种理解 • 几个案例、几个问题 • 唐雨与耳朵认字(1979-1983) • 钱学森与人体科学(1983-1989):气功、“特异功能”与“大师” • 严新、张宏堡、张香玉、沈昌 • 王洪成与“水变油”(1984-1995)

  13. 什么是“非科学”?或什么不是科学? • 典型的几种非科学: • 艺术 • 宗教 • 迷信 • 哲学 • 魔术

  14. 什么是伪科学(pseudoscience)? • 古老的有争议“科学”:星占学 • 美国: • 灵学研究(1848-1996):超心理学实验室及其杂志;美国“星门计划”终止(1995) • 维生素C包治百病 • 神创论 • 外星人和UFO • 前苏联:李森科事件 • 日本:“血型学”——血型决定性格

  15. 又几个著名案例 • 于光远老先生反伪科学 • 司马南与反特异功能 • 刘华杰、方舟子与反伪科学 • 柯云路与胡万林案 • 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伪科学史太值得研究了。这段历史刚刚过去,人们就显出惊人的健忘性。

  16. 伪科学的类型分析 • “江湖型”伪科学 • “学院型”伪科学 • “权贵沙龙型”伪科学:有中国特色的新类型,它体现的是一种制度性思想腐败

  17. 如何识别“伪科学”? • 不要用常识的概念框架理解科学 • “眼见为实”之批判:科学实验 • “官大学问大”之批判:科学家 • 科学的内涵和特点有那些内容 • 知识体系 • 认识活动 • 社会建制 • 科学方法 • 科学精神

  18. 伪科学的危害 • 首先,伪科学冒充科学,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争夺极为有限的科技投入。 • 伪科学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相当多行为已触犯刑法。 • 伪科学宣传混淆视听,故意模糊真与假、理性与非理性等界限,干扰正常的新闻舆论宣传和大、中、小学文化教育。 • 伪科学与科学争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根本危害:严重影响科教兴国之大计

  19. 中国“伪科学”之猖獗及“反伪存真”之艰难——原因剖析中国“伪科学”之猖獗及“反伪存真”之艰难——原因剖析 • 土壤:愚昧之群众:大众化 • 阳光:无知之官员:政治化 • 帮凶:无耻之媒体:信息化 • 本质:缺乏科学精神的土壤太过于肥沃,舶来的赛先生仍然未入我心,仍然水土不服!

  20. 反伪科学的基本对策 • 对中国伪科学的定性分析: • 社会问题+学术问题 • 依法去伪治乱。 • 从理论上澄清一些错误认识。 • 民主监督领导干部介人伪科学活动状况。 • 加强媒体管理。 • 定期召开反对伪科学的全国性会议。 • 加强彰显科学精神的全民科学教育

  21. 学术问题:用科学战胜迷信?! • 科学已经战胜迷信了吗?为什么? • 与时俱进的迷信——披着科学外衣、打着科学的名义的迷信 • 如何用科学战胜迷信? • 最好用理论思维与迷信战斗 • 何谓“理论思维”?——经验的局限性

  22. 科学在何处终结? • “诚信”与科学精神 • “傻瓜精神”:为真理而真理 • 怀疑精神—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宽容精神 • 诚实守信 • 自知自己无知——自觉规定自己的界限 • 局限于对经验世界的探询 • 对自然界的因果关系的揭示 • 提供推翻自己的可能经验证据

  23. 什么是反科学(antiscience)? • 反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20世纪下半叶的典型风景,前身是反技术,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新时代运动、环境保护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原教旨主义者等等 • 反科学没有伪科学那么多虚假成份,持反科学见解的学者没必要与科学套近乎,他们的动机就是要反思科学、批判科学 • 无论细节如何,反科学比伪科学都要强百倍,伪科学更多地造就伪君子和人格分裂患者,而反科学可能造就一批有独立人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真正学者

  24. “科学地”对待科学、非科学和反科学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对待科学、非科学和反科学之间的关系 • 非科学:科学并非万能,人生需要其他学问 • 反科学:科学也有毛病,需要批评 • 力戒学术问题行政化和政治化解决:拔苗助长

  25. 第三讲 技术是什么? • 再从广义的“李约瑟难题”谈起 • 为什么近代科学和近代技术只是在西方文化中产生,而未产生于中国文化?或,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学和技术落后了? • 两个子问题: • 为什么近代中国的科学落后了? • 为什么近代中国的技术落后了?

  26. 技术、工程与哲学 • 1. 应当从哲学的观点考察技术和工程 ——哲学中的造物主题的迷失 • 从神话谈起:上帝创世;女娲创世;盘古开天地 • 《尚书》的五行说 •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 笛卡儿:“I think therefore I am.” •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 • 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7. 2. 技术领域中真有令人感兴趣的、值得研究的哲学问题吗? • 从最近的直观事件谈起: • “非典型肺炎”与取消“五一”长假问题 • “伊拉克战争”:第四次浪潮的技术与第二次浪潮技术的较量 • “小灵通”进驻北京事件:技术的社会控制问题 •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是什么?”(英国《卫报》,2002年10月中旬) • 德国工程师协会的〈工程伦理的基本原则〉(2002年3月) • 美加大停电(2003年8月):天灾+人祸+技术失控

  28. 从关于技术的一般问题谈起: • 技术工作者(如工程师、技术工人等)的技术工程活动有什么本质特征和要求? • 工科高校毕业生要成为称职的工程师需要哪些内外条件? • 技术人才的成长有什么特点和规律性? • 工程师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职责? • 老生常谈:技术是双刃剑吗?

  29. 3. 哲学对工程的意义 • Carl Mitcham(C.米切姆,1998): • 哲学对于工程师理解和抵制哲学的批判是必要的; • 哲学,尤其伦理学对于帮助工程师们处理职业道德问题是必要的; • 因为工程的内在的哲学特征,哲学能够作为一种途径达到对技术与工程的更好的自我理解。 • “Engineers are,I will finally suggest,the unacknowledged philosophers of the postmodern world.”

  30. Why is philosophy important to engineering? • Ultimately and most deeply it is because engineering is philosophy-and through philosophy engineering will become more itself. • Engineers of the world philosophize! You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r silence!

  31. 技术的三种历史形态 • 古代技术: techne、skill、craft • 近代技术: technique、 technology • Art(狄德罗《百科全书》) • 现代技术: technology,人工智能

  32. 四种技术的思维框架 • 技术是客体(object) • 技术是活动(activity) • 技术是知识(knowledge) • 技术是意志(volition) • 技术一般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哲学大辞典》

  33. 技术的基本特征 • 1 中介性:人类社会需要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 2 二相性: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 • 3 过程性:潜在形态向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 • 4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34. 第四讲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一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 1 从基本的性质和功能看 • 2 从要解决的问题和结构组成看 • 3 从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看 • 4 从相邻领域和相关知识看 • 5 从实现的目标和结果看 • 规律和规则:“按规律办事”还是“按规则办事”?

  35. 6 从衡量的标准看 • 真理标准和功利标准 • 7 从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看 • 8 从人才的素质和成长看 • 9 从发展的进展和水平看 • 10 从社会价值、意义和影响看 • 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

  36. “科技不分”的消极影响——区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科技不分”的消极影响——区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 • 对科学活动的消极影响——国人对“science”的误读 • 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淹没 • 对技术活动的消极影响 • 技术精神、技术态度、技术方法等存在? • 对经济活动的消极影响 • 两张皮中的错植:“科学技术—经济” • “科学”——“技术—经济”

  37. 二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 1 技术是科学的基础 • 2 “科学的技术化”: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 3 “以技术为基础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技术对科学的重大贡献 • 4 “技术的科学化”:现代技术生命力之所在 • 5 “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融合密不可分的新现象

  38. 三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 解读“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 研究由……引起: 追求基本认识? Y N N Y 应用考虑?

  39. 科学体系的构成 • 基础科学/理论科学/纯科学 • 技术科学/技术基础科学/应用基础科学 • 工程科学/工程应用科学

  40. 技术体系的构成 • 产业核心技术 • 产业支撑技术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