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likes | 545 Views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閱讀分享 分享者 -- 劉采玟. 內容大意. 故事一開始採用倒敘法,描寫一個在露比遊樂園裡專門維修機器的老工人艾迪,在他 83 歲生日的那一天,因為遊樂設施出了意外,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了命,進了天堂,然後遇見曾經出現在艾迪生命中的那五個人 …. 艾迪自從參加大戰退伍以後就困在家鄉,每天只能待在這個海灘小鎮,唯一的工作就是到遊樂園維修機器,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他曾經想繼續升學,曾經想四處遊歷,然而他怨怪自己在戰爭中殘廢了的腿,怨怪那個性沈默卻又暴躁的父親,認為自己的人生才會因此被害的而困於這個海灘小鎮。.
E N D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閱讀分享 分享者--劉采玟
故事一開始採用倒敘法,描寫一個在露比遊樂園裡專門維修機器的老工人艾迪,在他83歲生日的那一天,因為遊樂設施出了意外,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了命,進了天堂,然後遇見曾經出現在艾迪生命中的那五個人…故事一開始採用倒敘法,描寫一個在露比遊樂園裡專門維修機器的老工人艾迪,在他83歲生日的那一天,因為遊樂設施出了意外,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喪了命,進了天堂,然後遇見曾經出現在艾迪生命中的那五個人…
艾迪自從參加大戰退伍以後就困在家鄉,每天只能待在這個海灘小鎮,唯一的工作就是到遊樂園維修機器,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他曾經想繼續升學,曾經想四處遊歷,然而他怨怪自己在戰爭中殘廢了的腿,怨怪那個性沈默卻又暴躁的父親,認為自己的人生才會因此被害的而困於這個海灘小鎮。艾迪自從參加大戰退伍以後就困在家鄉,每天只能待在這個海灘小鎮,唯一的工作就是到遊樂園維修機器,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他曾經想繼續升學,曾經想四處遊歷,然而他怨怪自己在戰爭中殘廢了的腿,怨怪那個性沈默卻又暴躁的父親,認為自己的人生才會因此被害的而困於這個海灘小鎮。
他經常做惡夢,夢到同樣的大火,至親所愛都已過世,剩下陪伴他的只是回憶。他的生活,蒼白而無趣。可是,他仍然每天作著維修工作,即使再不耐煩,也還是會為小朋友做個小玩具。他經常做惡夢,夢到同樣的大火,至親所愛都已過世,剩下陪伴他的只是回憶。他的生活,蒼白而無趣。可是,他仍然每天作著維修工作,即使再不耐煩,也還是會為小朋友做個小玩具。
83歲生日這一天,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進了天堂。在那裡,艾迪遇見五個曾經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這些人在艾迪的生命回憶裡,並非是如此的深刻,也許有的是曾經擦身而過的陌生人,有的是曾經短暫會過面的人,但這五個人逐一對艾迪說出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們是什麼時候在人間與艾迪相遇。中間還故意穿插艾迪在世時的每個生日,利用生日時所接觸的人、事、物,其中所隱藏的意義,作為和那五個人之間故事為引線。在遇見每一個人之後,就有一個人生課題,描述出艾迪的領悟。83歲生日這一天,他為了救一個小女孩而進了天堂。在那裡,艾迪遇見五個曾經出現在他生命裡的人。這些人在艾迪的生命回憶裡,並非是如此的深刻,也許有的是曾經擦身而過的陌生人,有的是曾經短暫會過面的人,但這五個人逐一對艾迪說出自己的故事,以及他們是什麼時候在人間與艾迪相遇。中間還故意穿插艾迪在世時的每個生日,利用生日時所接觸的人、事、物,其中所隱藏的意義,作為和那五個人之間故事為引線。在遇見每一個人之後,就有一個人生課題,描述出艾迪的領悟。
本書要告訴讀者:每一個生命都會碰觸到另一個生命;你所付出的愛,絕對不會白費。你所遇到的人,都會以某種方式再回到生命裡。 假如你認為自己微不足道,讀過這本書後你會明白: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我們來到人間,是為了與別人相遇。
作者簡介 • 米奇‧艾爾邦 (Mitch Albom) 著有《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暢銷全球數百萬冊。為報紙撰寫專欄,主持廣播節目,並且在許多個慈善機構裡擔任董事。現與妻子住在美國密西根州(Michigan)。
結局 「故事的開始就是結局」「所有的結局也都是開始,只是在發生的當下我們不曉得。」(p7) 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幅代表真愛的畫面。(p18) 「沒有哪一個故事是單獨存在的。有時候,故事與故事會在轉角相遇;有時候,一個故事會疊上另一個故事,像河床底下的石頭層層疊起。」(p19)
在天堂遇見的第一個人-藍膚人 「天堂」真正的功用,是為了讓人們認識在人間的一生。(p55)
第一個功課 沒有人能把一個生命獨立出來,就如同沒有人能把微風從風裡面分離出來。(p72) 人類的心靈都明白,歸根結柢,所有的生命都是互相交錯的。死亡不僅僅是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之間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p73) 「所有事情之中都有平衡存在。一消,一長。生與死,都是整體的一部份。」(p73) 「陌生人,是你遲早會認識的家人。」 (p74) 「沒有誰的生命是白白浪費掉的。如果你花時間去想著自己有多麼孤單,那才是浪費時間。」 (p75)
在天堂遇見的第二個人-小隊長 我毀了你的腿是為了救你的命。 這麼多年來就是那麼一個錯誤,就使得他的人生完全改變。
第二個功課 犧牲是應該的,每個人都曾做過犧牲――對自己的犧牲感到憤怒,是因為你一直想著自己所失去的。(p132) 「犧牲是人生的一部份。犧牲是應該的。犧牲沒有什麼好悔恨的,卻是值得嚮往的事情。」 (p132) 有時候,你犧牲了某個珍貴的東西,並不代表你真的失去它,你只不過是把它傳遞給了另一個人。 (p133) 「你是失去了某些東西,但,你也獲得了某些東西,只不過還不曉得自己得到了什麼。」(p133)
在天堂遇見的第三個人-婦人(露比) 在你出生前發生的事,還是會影響到你;比你早來這世上的人,也會對你造成影響。(p170)
第三個功課 境界更高的忠誠,是人與人對彼此的忠誠。(p188) 憤怒會腐蝕你的內心,我們以為怨恨是一項武器,可以用來攻擊傷害過 我們的人, 但――我們造成了傷害,其實是傷害了自己。可是,仇恨是一把彎曲的刀;我們造成了傷害,其實是傷了自己。 (p192) 「沒有人一出生就帶著憤怒。而我們死的時候,靈魂也擺脫了憤怒。」 (p193)
在天堂遇見的第四個人-他的妻子 「愛,就像雨水,可以從表面開始滋潤...。然而,有時候人的怒火由上往下烘烤,愛情的表面就乾涸了,這時一定要從底層補充養分,照顧根部,維持愛情的生命。」 (p224)
第四個功課 「失去的愛仍然是愛,只不過形式不一樣了。...那是記憶。記憶變成你的伴侶,你灌溉它,你擁有它,你與記憶共舞。」 人生總會結束,愛沒有終點。 艾迪想起妻子長眠地下之後那些年歲。 那種感覺好像看著欄杆的另一邊。他意識到有另一種形式的生命,而他明白自己不可能融入其中。(p236)
在天堂遇見的第五個人-小女孩 回憶使他顫抖,那個村莊,那場大火。
最後一個功課 我難過,是因為我這輩子沒有盡心盡力,我 一文不值,我一事無成,我徬徨迷失,我覺得自己根本不該活著。 艾迪一生中所做的簡單而平凡的工作,因為預防了意外的發生,因為他維護了遊樂器材的安全。
尾聲 「每一個人都會對另一個人造成影響,另一個人又對其他人造成影響,這整個世界充滿了故事,然而所有的故事串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p267)
當你不在乎失去的時候,你才真正愛著。 當你完全付出自己,你才真正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