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 likes | 808 Views
中學生的生涯經營. Career 雜誌總編輯 臧聲遠. 青年世代的轉變. 升學制的改變:生涯教育與升學合一 貧富差距對小孩的影響 軟性世代:喜愛創意型工作 、吃喝玩樂型工作、光鮮亮麗型工作、人際互動型工作、鐵飯碗型工作 喜歡的工作,未必是就業市場主流;就業市場主流工作愈來愈排斥. 青年世代的轉變. 青年世代價值觀丕變 & 人才素質劣化 喜好美感享樂主義 & 生活風格型( lifestyle )型工作→觀光 / 餐飲 / 設計 / 購物 / 時尚 / 影視→軟性職業 ( 相對於科技業 )
E N D
中學生的生涯經營 Career雜誌總編輯 臧聲遠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升學制的改變:生涯教育與升學合一 • 貧富差距對小孩的影響 • 軟性世代:喜愛創意型工作、吃喝玩樂型工作、光鮮亮麗型工作、人際互動型工作、鐵飯碗型工作 • 喜歡的工作,未必是就業市場主流;就業市場主流工作愈來愈排斥
青年世代的轉變 • 青年世代價值觀丕變&人才素質劣化 • 喜好美感享樂主義&生活風格型(lifestyle)型工作→觀光/餐飲/設計/購物/ 時尚/影視→軟性職業(相對於科技業) • 後遺症:1.做為現階段產業主力的科技業人力流失2.薪資拉低3.無法長期忍受低薪高工時,幻滅導致高流動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喜好高穩定低挑戰性工作 • 價值觀1》驅動力因子(motivation)改變→職業選擇上,經濟誘因(高薪/知名企業/快速升遷/發展舞台)與理想主義無法再吸引青年世代,轉為重視享樂/安逸/自我實現 • 所有高工時行業, 不論是否為低薪血汗行業, 徵才留才都遇到困難 • 「離家近」成為新鮮人求職第一考量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價值觀2》無動力世代,前無pull拉力(努力打拚又怎樣?),後無push推力(少子化下的父母保護傘) • 價值觀3》多元化人生想像:不做number 1,要做only one • 人才素質:大學教育低品管→12年國教 • 即使台商回流→青年不願進製造業;日商來台設廠→青年素質;台灣服務業國際化→青年不願脫離父母保護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學生素質惡化→有職缺但人力不合格 不會寫程式的資管系學生/不會國中代數的土木系學生/不會畫高職電路圖的電子系學生/不會設計鉛筆的工業設計學生 • 應用外語系/軟體工程師的例子 • 企業發現不筆試不行 • 學力的兩極化:高低階人才都短缺搶手,中間型工作與人才沉淪→非典型僱用vs 精英主義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科技業競爭力的沒落 • 對生產製造業的排斥(技職工科萎縮) • 服務業崛起局限;中國內需與服務新貴 • 服務業門檻不如科技製造業,科系亦不限,服務業崛起對於低學歷與冷門科系有利→軟實力打破名校主義 • 學歷投資競賽的終結→服務業六訣:臉笑,嘴甜,腰軟,眼亮,心熱,手腳快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文創工作需要天才而非人才;未來所有工作都是文創工作(餐飲、科技、觀光→)泛文創人才時代:高感性會生活玩樂high touch • 公務員鐵飯碗迷思—公務員薪資曲線—公務員文化與職業適性 • 高操勞或輪班工作難找人→會計、護理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高操勞.低薪水」→ 「高操勞.高薪水」or 「低操勞.低薪水 • 非典型僱用與實習生問題 • 從生涯規劃到生涯風險管理(技術跳躍進化/全球經濟風暴/產業外移…)→多元化專業→延畢議題 • 跨領域專長及其代價→厚植核心專業&第二專長迷思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人生要有備胎;追求第一志願要懂得設停損 • 被浪費的人生黃金歲月:1)萬年小職員→年齡與歷練不相稱;40歲的菜鳥;2)未富先老→高稅高通膨無儲蓄→日本「嫌消費世代」 • 產業劇變時代,對未來抱持開放態度→非典型人生 • 直到大學畢業時心態仍未「轉大人」→父母代勞&求職延後現象 • 晚熟世代:親子生命共同體—父母未富先老
人生計畫與航海地圖 • 從小孩到成年 •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 我要怎樣的旅程 • 我要航向那裡 • 我有那些機會點/海象與暗礁 • 我有多少航海資源/強項 • 有那些拖累航速的關鍵缺點 • 我願意付出什麼努力,而非做白日夢
中學生的人生課題 • 找方向 • 練專業 • 軟實力 • 調態度 • 交朋友 • 好奇與膽識
學業與事業成功者共同特質 • 對人生認真,對知識認真,做事情認真 • 自我期許高 • 立志: 很早就找到人生方向 • 很強的自我動力: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 自我紀律 • 享樂的抑制與犧牲 • 長遠眼光:會想到10年後 • 對人生的想像力 • 關心國家社會與時代的大問題
找方向 • 贏在起跑點的迷思—跑得快不如跑得對 • 知己與知彼 • 認識你自己
找方向 • 認識外在世界—知識世界與經濟世界 • 多讀課外書(大學教科書) →申請入學的優勢 • 瀏覽大學網站,參加大學營隊 • 多讀人物傳記,尋找人生導師 • 多讀財經報刊,認識時代脈動 • 勇於嘗試,擴大生活經驗
找方向 • 了解父母親友的職業 • 自知之明 • 聽聽別對人對你的評價 • 從人力招聘網站的職缺逆推 • 進大學前還不知道方向:選擇基礎理論科系/廣泛應用型科系/大學不分科系專班
生涯選擇的決定因素 • 外在因素1:產業與就業趨勢 • 外在因素2:家庭經濟條件 • 內在因素1:興趣—休閒娛樂vs生命熱情 • 內在因素2:性格特質 • 內在因素3:能力優勢:能輕鬆達到高成就 • 內在因素4:自我期望值 • 內在因素5:使命感 • 以上皆非:分數到哪就讀哪個專業
生涯選擇的主要考量因素 • 科系選擇小測驗:餐飲.大傳.會計.心理.機械.觀光. 獸醫. 法律… • 「哲學系的出路好嗎?」 • 志趣與收入往往不可兼得→尋找「快樂的工作」vs. 尋找「工作的快樂」 • 別為虛榮證明自己一流而讀醫科→ 學生價值觀 • 非典型人生
如果走技職體系 • 失業率:大學>高中>高職>專科>碩士 • 三流大學畢業生:要知識沒知識,要技術沒技術,文憑如廢紙 • 18歲高職競爭力= 22歲科大競爭力 • 工程計算機都不會用的科大生 • 高職的躍進 • 高職的局限
高職就業現況 • 學非所用比例高,熱衷轉往服務業,科大理工科系出現招生困難 • 性格晚熟與提早分流、 分數到哪就讀哪裡、程度問題(會寫名字即可入學) 、厭惡黑手輪班穿無塵衣高體力勞動3k工作、低階工作無科系學歷門檻 • 從服務業到科技業都缺低階人力—以美容美髮業為例—觀光業興起後更顯著 • 部分低階高薪—兩岸都缺技師
高職就業現況 • 服務業無學歷歧視,站在平等起跑點—重視個人特質—用人面試舉例 • 服務業薪資與生涯曲線 • 高職生貧窮問題—打工成正業—人生想像力的局限—吃苦耐勞的志氣—業務銷售與連 鎖門市的優異表現 • 無價值的學歷—名校主義or不限學歷—打工占去過多時間—大學只學到懶惰鬼混
學校狀元 vs. 社會狀元 • 學校狀元 vs. 社會狀元:多元化出頭天 1)堅強名校背景型 2)技術達人型 3)多元整合型 4)人際練達型 5)強悍幹練型
主要生涯路徑 • (1)從事高深專業工作:有傑出的課業表現,立志讀到名校取得碩士學位,取得各種專業證照 • (2)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如業務人員.門市銷售.客服人員等):學歷與學校不重要,看的是外型儀態、氣質談吐、溝通表達力、情緒管理、同理心、人際關係EQ • (3)成為技術達人∕手藝達人:除了讀技職體系,更要緊的是從實習、比賽中學習
做好生涯探索 • 興趣A ,專長B ,特質C ,科系D ,從事E →方向提早聚焦與未來成就高度相關 • 提早「立志」 (前後段學生一大差別),但生涯探索不要設限,人生不是單選題 • 生涯規劃與投資學的原理是相通的: 1)敢冒高風險, 才有高報酬 2)要有自知之明,做好SWOT自我強弱項分析→「盲點」與「未知我」 3)要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缺乏天份的事實 4)勇於冒險,但也要懂得設定 「停損點」
工作類型與性格特質 • 定型的工作:工作內容標準化、定型化,按照SOP標準作業流程與公司規範,細心謹慎執行即可勝任,如會計、行政總務、維修、收銀員、生產線作業員 • 業務的工作:學歷不重要,要有強烈的成就動機與抗壓性,喜歡與人接觸,EQ與共感性高 • 對人的工作:如門市人員、秘書、醫護人員、公關、秘書、教師、客服人員,以服務業為主→ 工程師與醫生的例子
工作類型與性格特質 • 非定型的工作:無固定模式可遵循,需靠著靈活的思考力、企劃力、分析力找出解決方案,如行銷企劃、研發人員、投資分析、記者等→行銷企劃光有創意還不夠 • 創造的工作→科技製造業的工業設計師、行銷企劃、文化創意產業 • 我對會計與大傳都有興趣…
發揮自我能力優勢 • 學校看總分,企業只問你有沒有某一個很強的核心專長 • 只要有能力優勢,就算讀再冷門的科系照樣能出頭,任何領域只要做到頂尖,就沒有冷熱門 別→以口譯為例 • 興趣變動性最高,完全靠興趣做生涯與科系選擇很危險,相對來說自我能力優勢的可變性最低,其次是性格特質 • 多數能力可藉由勤能補拙,但美學創意不行
就業力的構成要素 • 就業力=科系+學校排名+學位+證照+核心專業技術+跨領域專長+比賽記錄+作品+課外社團活動+打工實習經驗+軟實力+性格態度+氣質涵養+外型+體能
社會組VS.自然組 • 學歷掛帥:科技業→前30名大學+碩士學位→構成95%就業競爭力 • 行銷、人資、管理幹部也要有高學歷 • 比賽與作品掛帥:創意設計&手藝 • 證照掛帥:師字輩如律師、會計師、土木技師 • 個人特質掛帥:金融服務業&業務職→社會組的學歷只佔就業競爭力50% ,另外50%取決於個人特質&軟實力
社會組VS.自然組 • 不論理工或醫藥護理,自然組很容易學以致用;但社會組想要學以致用,出路選擇比較少,反倒是學非所用機會多,因此轉行稀鬆平常 • 自然組的「科系—職務」對應明確,社會組則頗為模糊,因此畢業頭幾年很徬徨,會不斷換工作,摸索尋找合適的落點 • 自然組大部分的專業是在學校習得,社會組大部分專業則是進入職場後,再從工作中「邊做邊學」
社會組VS.自然組 • 社會組為代表,對應的服務業或業務職工作,大都不限科系,中文系、企管系、社會系、哲學系…,任何科系都可應徵。這也意味著對社會組來說,沒有所謂「就業冷門科系」 • 服務業與業務行政職,都是人際互動的工作,因此特別重視溝通、禮儀等軟實力,以及親和力、貼心等性格特質;相對來說,科系等學歷條件較為次要
技職特有科系 • 流通與行銷管理系 • 運籌系 • 物業管理系 • 化妝品應用管理系 • 能源與冷凍空調系 • 文化創意事業系 • 老人服務事業系
科系人力供需 • 供給大∕需求大:例如資管、企管、會計系,雖然科系人數眾多,但各行各業大小公司都有需求,不用擔心出路問題。 • 供給大∕需求小:人力過剩的科系,以生命科學、農林漁牧等科系為代表,除了讀博士做研究、考公職、當業務推銷員、承接家族農牧養殖事業外,工作機會極為有限。
科系人力供需 • 供給小∕需求大:例如土木系、水利科系(水利、河海工程、農工),由於營建工地現場較為辛苦,學校招生與企業招人皆不易;而韓文系、殯葬業對應的生死學系所,則是科系數量太少,但業界需求人力甚殷。 • 供給小∕需求小:有些行業人力需求不多,但大學對應科系也寥寥無幾,看似冷門,其實出路並不差,例如地質、大氣、語言治療、文化資產維護系。而商船、輪機、航海技術等海運科系,畢業一上船服務,起薪就有十餘萬元。
科系與就業穩定度 • 高度穩定—景氣無感型:以醫療護理學群為代表,醫藥產業只有季節循環,沒有景氣循環問題,在全民健保制度下,不論景氣再差,大家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 • 高度波動—景氣敏感型:以工程學群為代表,科技業在景氣暢旺時,收入很容易超過醫療業,搶人大戰劍拔弩張;但每當景氣降溫時,卻率先放無薪假或裁員。
科系與就業穩定度 • 高度流動型:會計、社工、大傳、護理等科系,由於工作負荷特別沉重,再加上待遇不佳(社工、大傳)或工作枯燥(會計),畢業生進入職場3~5年後,轉行的比例明顯較高 • 萬年長青型:雖然科技業生命週期縮短,但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等基礎理論科系,不論科技潮流如何演變,永遠是最核心的主力人才
科系與就業穩定度 • 高度淘汰型:設計、藝術、餐飲、美容等科系,需要高度天份;其他科系100分天賦收入100元、70分天賦收入70元,這些科系卻可能100分天賦收入300元、70分天賦收入30元。天份達不到高標者,容易在懸殊待遇下被淘汰。而餐旅、休閒科系招生暴增、吸引不少「好吃懶做」型學生,就讀與就業後才發現不如想像輕鬆,除非真的有志趣,否則無法久撐下去
學好本職學能 • 沒學好本職學能,談科系出路無意義 • 不會寫程式的資管系學生 • 不會國中代數的土木系學生 • 語文程度普通的外語系學生 • 不會設計鉛筆的工業設計系學生 • 不會畫高職電路圖的電子系學生 • 有閱讀障礙大字不識拿到文憑的歌手
給中學生的幾點叮嚀 • 軟性陷阱:餐旅/觀光休閒/設計/文創事業經營/ 時尚流行 • 學非所用並不可怕 • 夜間部 vs.日間部 • 農業縣市軍警學校報考熱
兩岸青年世代比較 • 七年級(八年級)VS. 80後(90後) • 共通性:少子化.抗壓性低.自我本位.排斥紀律型工作(例如生產製造業) .家庭作為後盾與退路.大學膨脹→從鴻海自殺談起 • 差別:機會‧自信→ECFA談起→不敢作夢 • 台灣優勢:創意‧團隊合作‧企業忠誠 • 中國優勢:企圖心與成就動機‧語言表達‧國際觀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知己:你會怎樣幫自己寫推薦信?幫你自己做SWOT分析?我們為何要僱用你 • 知彼:為何來應徵我們這家公司?談談對這份工作的了解?你認為能對我們公司有何貢獻 • 專業測驗—現場演練(畫電路圖.寫程式‧ 打電話到國外) • 數理邏輯測驗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作品審查 • 時事題 • 不可能題 • 親友應援團 • 人際關係題 • 挫折處理題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性格測驗:強烈想贏的企圖心‧任何環境都能生存的適應力‧抗壓性‧快速學習力‧領導力 • 字跡法 • 奧客題 & 突發狀況題 • 角色扮演—問題解決力 • 現場叫賣→高學歷適應 • Dirty work 卑微粗活‧體驗日→清理球池→高學歷有退路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臉要笑,嘴要甜,眼要亮,腰要軟,心要熱,手腳快,頭腦清楚:進退貨分析、行銷策略企劃… • 上台簡報→中英文‧邏輯思考‧口語表達‧臨場應變 • 籃中練習 • 分組討論case study • 接受外派題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嗜好與休閒生活 • 康是美:聞煙味&站姿 • 加賀屋︰做家事 & 當志工社會服務
台灣新世代問題(1) • 從草食男女談起:前無機會,後有退路 • 獨立性低:家長安排一切,無法到國際開疆闢地→生涯規劃與選系由父母代勞 • 晚熟與拒絕成熟:單身寄生族&延畢族 • 校園徵才博覽會,家長跟學生一樣多;求職的「親友應援團」現象→青年世代晚熟甚至拒絕成熟,缺乏自我生涯責任感,理直氣壯當寄生族
台灣新世代問題(2) • 對未來充滿恐懼,卻不願付出犧牲,寧可逃避找避風港錢少不做;不符興趣不做;非「坐辦公桌」的不做;工作環境不好的不做;要輪班的不做;要扛業務的不做;工作內容單調的不做;要在外面風吹日曬雨淋的不做 • 選擇輕鬆而不需專業也無成長性的工作→行政總務職大熱門 • 對競爭的排斥:只想當only one不想當No.1 → 從獨生子女&花旗銀行MA談起
台灣新世代問題(4) • 科大學生抗議老師教得太難,理直氣壯「我不會」程度兩極化→勤業眾信的經驗 • 普遍不用功:文憑得來容易,每天上課以外讀書不到1小時,學校無法開早上10點以前的課→兩岸交流的shock • 人生是公平的,年輕時對自己寬鬆一點,將來人生對你嚴酷一點;年輕對自己壞一點,將來人生對你好一點 • 資訊時代的知識貧乏者:設計學院學生沒上過博物館,以為無印良品是歌手
台灣新世代問題(5) • 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 • 人際互動問題多→Me世代現象 • 水平關係:自我中心主義,同理心(共感性)不足→服務業要求「將心比心」 • 垂直關係:只能讚美無法忍受責備,待人處世成熟度低,在應對進退上,習於平輩關係,不知如何應付尊卑關係 • 強烈不容侵犯的權利意識→愛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 抗壓性(AQ)低:職場快閃族
台灣新世代問題(6) • 工作嚴謹度 • 時間紀律 • 嗆聲與自我問責 • 持續性變差;海豚哲學:要求立即得到回報,缺乏深耕耐性→容易打退堂鼓,對升遷沒耐心 • 加拉帕哥斯症候群:社會接觸恐懼(宅現象/繭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