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中學生的生涯經營

中學生的生涯經營. Career 雜誌總編輯 臧聲遠. 青年世代的轉變. 升學制的改變:生涯教育與升學合一 貧富差距對小孩的影響 軟性世代:喜愛創意型工作 、吃喝玩樂型工作、光鮮亮麗型工作、人際互動型工作、鐵飯碗型工作 喜歡的工作,未必是就業市場主流;就業市場主流工作愈來愈排斥. 青年世代的轉變. 青年世代價值觀丕變 & 人才素質劣化 喜好美感享樂主義 & 生活風格型( lifestyle )型工作→觀光 / 餐飲 / 設計 / 購物 / 時尚 / 影視→軟性職業 ( 相對於科技業 )

thor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學生的生涯經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學生的生涯經營 Career雜誌總編輯 臧聲遠

  2.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升學制的改變:生涯教育與升學合一 • 貧富差距對小孩的影響 • 軟性世代:喜愛創意型工作、吃喝玩樂型工作、光鮮亮麗型工作、人際互動型工作、鐵飯碗型工作 • 喜歡的工作,未必是就業市場主流;就業市場主流工作愈來愈排斥

  3. 青年世代的轉變 • 青年世代價值觀丕變&人才素質劣化 • 喜好美感享樂主義&生活風格型(lifestyle)型工作→觀光/餐飲/設計/購物/ 時尚/影視→軟性職業(相對於科技業) • 後遺症:1.做為現階段產業主力的科技業人力流失2.薪資拉低3.無法長期忍受低薪高工時,幻滅導致高流動

  4.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喜好高穩定低挑戰性工作 • 價值觀1》驅動力因子(motivation)改變→職業選擇上,經濟誘因(高薪/知名企業/快速升遷/發展舞台)與理想主義無法再吸引青年世代,轉為重視享樂/安逸/自我實現 • 所有高工時行業, 不論是否為低薪血汗行業, 徵才留才都遇到困難 • 「離家近」成為新鮮人求職第一考量

  5.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價值觀2》無動力世代,前無pull拉力(努力打拚又怎樣?),後無push推力(少子化下的父母保護傘) • 價值觀3》多元化人生想像:不做number 1,要做only one • 人才素質:大學教育低品管→12年國教 • 即使台商回流→青年不願進製造業;日商來台設廠→青年素質;台灣服務業國際化→青年不願脫離父母保護

  6. 青年世代的轉變 • 學生素質惡化→有職缺但人力不合格 不會寫程式的資管系學生/不會國中代數的土木系學生/不會畫高職電路圖的電子系學生/不會設計鉛筆的工業設計學生 • 應用外語系/軟體工程師的例子 • 企業發現不筆試不行 • 學力的兩極化:高低階人才都短缺搶手,中間型工作與人才沉淪→非典型僱用vs 精英主義

  7.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科技業競爭力的沒落 • 對生產製造業的排斥(技職工科萎縮) • 服務業崛起局限;中國內需與服務新貴 • 服務業門檻不如科技製造業,科系亦不限,服務業崛起對於低學歷與冷門科系有利→軟實力打破名校主義 • 學歷投資競賽的終結→服務業六訣:臉笑,嘴甜,腰軟,眼亮,心熱,手腳快

  8.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文創工作需要天才而非人才;未來所有工作都是文創工作(餐飲、科技、觀光→)泛文創人才時代:高感性會生活玩樂high touch • 公務員鐵飯碗迷思—公務員薪資曲線—公務員文化與職業適性 • 高操勞或輪班工作難找人→會計、護理

  9.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高操勞.低薪水」→ 「高操勞.高薪水」or 「低操勞.低薪水 • 非典型僱用與實習生問題 • 從生涯規劃到生涯風險管理(技術跳躍進化/全球經濟風暴/產業外移…)→多元化專業→延畢議題 • 跨領域專長及其代價→厚植核心專業&第二專長迷思

  10. 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人生要有備胎;追求第一志願要懂得設停損 • 被浪費的人生黃金歲月:1)萬年小職員→年齡與歷練不相稱;40歲的菜鳥;2)未富先老→高稅高通膨無儲蓄→日本「嫌消費世代」 • 產業劇變時代,對未來抱持開放態度→非典型人生 • 直到大學畢業時心態仍未「轉大人」→父母代勞&求職延後現象 • 晚熟世代:親子生命共同體—父母未富先老

  11. 人生計畫與航海地圖 • 從小孩到成年 •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 我要怎樣的旅程 • 我要航向那裡 • 我有那些機會點/海象與暗礁 • 我有多少航海資源/強項 • 有那些拖累航速的關鍵缺點 • 我願意付出什麼努力,而非做白日夢

  12. 中學生的人生課題 • 找方向 • 練專業 • 軟實力 • 調態度 • 交朋友 • 好奇與膽識

  13. 學業與事業成功者共同特質 • 對人生認真,對知識認真,做事情認真 • 自我期許高 • 立志: 很早就找到人生方向 • 很強的自我動力:掌握人生的主導權 • 自我紀律 • 享樂的抑制與犧牲 • 長遠眼光:會想到10年後 • 對人生的想像力 • 關心國家社會與時代的大問題

  14. 找方向 • 贏在起跑點的迷思—跑得快不如跑得對 • 知己與知彼 • 認識你自己

  15. 找方向 • 認識外在世界—知識世界與經濟世界 • 多讀課外書(大學教科書) →申請入學的優勢 • 瀏覽大學網站,參加大學營隊 • 多讀人物傳記,尋找人生導師 • 多讀財經報刊,認識時代脈動 • 勇於嘗試,擴大生活經驗

  16. 找方向 • 了解父母親友的職業 • 自知之明 • 聽聽別對人對你的評價 • 從人力招聘網站的職缺逆推 • 進大學前還不知道方向:選擇基礎理論科系/廣泛應用型科系/大學不分科系專班

  17. 生涯選擇的決定因素 • 外在因素1:產業與就業趨勢 • 外在因素2:家庭經濟條件 • 內在因素1:興趣—休閒娛樂vs生命熱情 • 內在因素2:性格特質 • 內在因素3:能力優勢:能輕鬆達到高成就 • 內在因素4:自我期望值 • 內在因素5:使命感 • 以上皆非:分數到哪就讀哪個專業

  18. 生涯選擇的主要考量因素 • 科系選擇小測驗:餐飲.大傳.會計.心理.機械.觀光. 獸醫. 法律… • 「哲學系的出路好嗎?」 • 志趣與收入往往不可兼得→尋找「快樂的工作」vs. 尋找「工作的快樂」 • 別為虛榮證明自己一流而讀醫科→ 學生價值觀 • 非典型人生

  19. 如果走技職體系 • 失業率:大學>高中>高職>專科>碩士 • 三流大學畢業生:要知識沒知識,要技術沒技術,文憑如廢紙 • 18歲高職競爭力= 22歲科大競爭力 • 工程計算機都不會用的科大生 • 高職的躍進 • 高職的局限

  20. 高職就業現況 • 學非所用比例高,熱衷轉往服務業,科大理工科系出現招生困難 • 性格晚熟與提早分流、 分數到哪就讀哪裡、程度問題(會寫名字即可入學) 、厭惡黑手輪班穿無塵衣高體力勞動3k工作、低階工作無科系學歷門檻 • 從服務業到科技業都缺低階人力—以美容美髮業為例—觀光業興起後更顯著 • 部分低階高薪—兩岸都缺技師

  21. 高職就業現況 • 服務業無學歷歧視,站在平等起跑點—重視個人特質—用人面試舉例 • 服務業薪資與生涯曲線 • 高職生貧窮問題—打工成正業—人生想像力的局限—吃苦耐勞的志氣—業務銷售與連 鎖門市的優異表現 • 無價值的學歷—名校主義or不限學歷—打工占去過多時間—大學只學到懶惰鬼混

  22. 學校狀元 vs. 社會狀元 • 學校狀元 vs. 社會狀元:多元化出頭天 1)堅強名校背景型 2)技術達人型 3)多元整合型 4)人際練達型 5)強悍幹練型

  23. 主要生涯路徑 • (1)從事高深專業工作:有傑出的課業表現,立志讀到名校取得碩士學位,取得各種專業證照 • (2)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如業務人員.門市銷售.客服人員等):學歷與學校不重要,看的是外型儀態、氣質談吐、溝通表達力、情緒管理、同理心、人際關係EQ • (3)成為技術達人∕手藝達人:除了讀技職體系,更要緊的是從實習、比賽中學習

  24. 做好生涯探索 • 興趣A ,專長B ,特質C ,科系D ,從事E →方向提早聚焦與未來成就高度相關 • 提早「立志」 (前後段學生一大差別),但生涯探索不要設限,人生不是單選題 • 生涯規劃與投資學的原理是相通的: 1)敢冒高風險, 才有高報酬 2)要有自知之明,做好SWOT自我強弱項分析→「盲點」與「未知我」 3)要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缺乏天份的事實 4)勇於冒險,但也要懂得設定 「停損點」

  25. 工作類型與性格特質 • 定型的工作:工作內容標準化、定型化,按照SOP標準作業流程與公司規範,細心謹慎執行即可勝任,如會計、行政總務、維修、收銀員、生產線作業員 • 業務的工作:學歷不重要,要有強烈的成就動機與抗壓性,喜歡與人接觸,EQ與共感性高 • 對人的工作:如門市人員、秘書、醫護人員、公關、秘書、教師、客服人員,以服務業為主→ 工程師與醫生的例子

  26. 工作類型與性格特質 • 非定型的工作:無固定模式可遵循,需靠著靈活的思考力、企劃力、分析力找出解決方案,如行銷企劃、研發人員、投資分析、記者等→行銷企劃光有創意還不夠 • 創造的工作→科技製造業的工業設計師、行銷企劃、文化創意產業 • 我對會計與大傳都有興趣…

  27. 發揮自我能力優勢 • 學校看總分,企業只問你有沒有某一個很強的核心專長 • 只要有能力優勢,就算讀再冷門的科系照樣能出頭,任何領域只要做到頂尖,就沒有冷熱門 別→以口譯為例 • 興趣變動性最高,完全靠興趣做生涯與科系選擇很危險,相對來說自我能力優勢的可變性最低,其次是性格特質 • 多數能力可藉由勤能補拙,但美學創意不行

  28. 就業力的構成要素 • 就業力=科系+學校排名+學位+證照+核心專業技術+跨領域專長+比賽記錄+作品+課外社團活動+打工實習經驗+軟實力+性格態度+氣質涵養+外型+體能

  29. 社會組VS.自然組 • 學歷掛帥:科技業→前30名大學+碩士學位→構成95%就業競爭力 • 行銷、人資、管理幹部也要有高學歷 • 比賽與作品掛帥:創意設計&手藝 • 證照掛帥:師字輩如律師、會計師、土木技師 • 個人特質掛帥:金融服務業&業務職→社會組的學歷只佔就業競爭力50% ,另外50%取決於個人特質&軟實力

  30. 社會組VS.自然組 • 不論理工或醫藥護理,自然組很容易學以致用;但社會組想要學以致用,出路選擇比較少,反倒是學非所用機會多,因此轉行稀鬆平常 • 自然組的「科系—職務」對應明確,社會組則頗為模糊,因此畢業頭幾年很徬徨,會不斷換工作,摸索尋找合適的落點 • 自然組大部分的專業是在學校習得,社會組大部分專業則是進入職場後,再從工作中「邊做邊學」

  31. 社會組VS.自然組 • 社會組為代表,對應的服務業或業務職工作,大都不限科系,中文系、企管系、社會系、哲學系…,任何科系都可應徵。這也意味著對社會組來說,沒有所謂「就業冷門科系」 • 服務業與業務行政職,都是人際互動的工作,因此特別重視溝通、禮儀等軟實力,以及親和力、貼心等性格特質;相對來說,科系等學歷條件較為次要

  32. 技職特有科系 • 流通與行銷管理系 • 運籌系 • 物業管理系 • 化妝品應用管理系 • 能源與冷凍空調系 • 文化創意事業系 • 老人服務事業系

  33. 科系人力供需 • 供給大∕需求大:例如資管、企管、會計系,雖然科系人數眾多,但各行各業大小公司都有需求,不用擔心出路問題。 • 供給大∕需求小:人力過剩的科系,以生命科學、農林漁牧等科系為代表,除了讀博士做研究、考公職、當業務推銷員、承接家族農牧養殖事業外,工作機會極為有限。

  34. 科系人力供需 • 供給小∕需求大:例如土木系、水利科系(水利、河海工程、農工),由於營建工地現場較為辛苦,學校招生與企業招人皆不易;而韓文系、殯葬業對應的生死學系所,則是科系數量太少,但業界需求人力甚殷。 • 供給小∕需求小:有些行業人力需求不多,但大學對應科系也寥寥無幾,看似冷門,其實出路並不差,例如地質、大氣、語言治療、文化資產維護系。而商船、輪機、航海技術等海運科系,畢業一上船服務,起薪就有十餘萬元。

  35. 科系與就業穩定度 • 高度穩定—景氣無感型:以醫療護理學群為代表,醫藥產業只有季節循環,沒有景氣循環問題,在全民健保制度下,不論景氣再差,大家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 • 高度波動—景氣敏感型:以工程學群為代表,科技業在景氣暢旺時,收入很容易超過醫療業,搶人大戰劍拔弩張;但每當景氣降溫時,卻率先放無薪假或裁員。

  36. 科系與就業穩定度 • 高度流動型:會計、社工、大傳、護理等科系,由於工作負荷特別沉重,再加上待遇不佳(社工、大傳)或工作枯燥(會計),畢業生進入職場3~5年後,轉行的比例明顯較高 • 萬年長青型:雖然科技業生命週期縮短,但物理、化學、化工、材料等基礎理論科系,不論科技潮流如何演變,永遠是最核心的主力人才

  37. 科系與就業穩定度 • 高度淘汰型:設計、藝術、餐飲、美容等科系,需要高度天份;其他科系100分天賦收入100元、70分天賦收入70元,這些科系卻可能100分天賦收入300元、70分天賦收入30元。天份達不到高標者,容易在懸殊待遇下被淘汰。而餐旅、休閒科系招生暴增、吸引不少「好吃懶做」型學生,就讀與就業後才發現不如想像輕鬆,除非真的有志趣,否則無法久撐下去

  38. 學好本職學能 • 沒學好本職學能,談科系出路無意義 • 不會寫程式的資管系學生 • 不會國中代數的土木系學生 • 語文程度普通的外語系學生 • 不會設計鉛筆的工業設計系學生 • 不會畫高職電路圖的電子系學生 • 有閱讀障礙大字不識拿到文憑的歌手

  39. 給中學生的幾點叮嚀 • 軟性陷阱:餐旅/觀光休閒/設計/文創事業經營/ 時尚流行 • 學非所用並不可怕 • 夜間部 vs.日間部 • 農業縣市軍警學校報考熱

  40. 兩岸青年世代比較 • 七年級(八年級)VS. 80後(90後) • 共通性:少子化.抗壓性低.自我本位.排斥紀律型工作(例如生產製造業) .家庭作為後盾與退路.大學膨脹→從鴻海自殺談起 • 差別:機會‧自信→ECFA談起→不敢作夢 • 台灣優勢:創意‧團隊合作‧企業忠誠 • 中國優勢:企圖心與成就動機‧語言表達‧國際觀

  41.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知己:你會怎樣幫自己寫推薦信?幫你自己做SWOT分析?我們為何要僱用你 • 知彼:為何來應徵我們這家公司?談談對這份工作的了解?你認為能對我們公司有何貢獻 • 專業測驗—現場演練(畫電路圖.寫程式‧ 打電話到國外) • 數理邏輯測驗

  42.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作品審查 • 時事題 • 不可能題 • 親友應援團 • 人際關係題 • 挫折處理題

  43.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性格測驗:強烈想贏的企圖心‧任何環境都能生存的適應力‧抗壓性‧快速學習力‧領導力 • 字跡法 • 奧客題 & 突發狀況題 • 角色扮演—問題解決力 • 現場叫賣→高學歷適應 • Dirty work 卑微粗活‧體驗日→清理球池→高學歷有退路

  44.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臉要笑,嘴要甜,眼要亮,腰要軟,心要熱,手腳快,頭腦清楚:進退貨分析、行銷策略企劃… • 上台簡報→中英文‧邏輯思考‧口語表達‧臨場應變 • 籃中練習 • 分組討論case study • 接受外派題

  45. 從企業用人考題看用人哲學 • 嗜好與休閒生活 • 康是美:聞煙味&站姿 • 加賀屋︰做家事 & 當志工社會服務

  46. 台灣新世代問題(1) • 從草食男女談起:前無機會,後有退路 • 獨立性低:家長安排一切,無法到國際開疆闢地→生涯規劃與選系由父母代勞 • 晚熟與拒絕成熟:單身寄生族&延畢族 • 校園徵才博覽會,家長跟學生一樣多;求職的「親友應援團」現象→青年世代晚熟甚至拒絕成熟,缺乏自我生涯責任感,理直氣壯當寄生族

  47. 台灣新世代問題(2) • 對未來充滿恐懼,卻不願付出犧牲,寧可逃避找避風港錢少不做;不符興趣不做;非「坐辦公桌」的不做;工作環境不好的不做;要輪班的不做;要扛業務的不做;工作內容單調的不做;要在外面風吹日曬雨淋的不做 • 選擇輕鬆而不需專業也無成長性的工作→行政總務職大熱門 • 對競爭的排斥:只想當only one不想當No.1 → 從獨生子女&花旗銀行MA談起

  48. 台灣新世代問題(4) • 科大學生抗議老師教得太難,理直氣壯「我不會」程度兩極化→勤業眾信的經驗 • 普遍不用功:文憑得來容易,每天上課以外讀書不到1小時,學校無法開早上10點以前的課→兩岸交流的shock • 人生是公平的,年輕時對自己寬鬆一點,將來人生對你嚴酷一點;年輕對自己壞一點,將來人生對你好一點 • 資訊時代的知識貧乏者:設計學院學生沒上過博物館,以為無印良品是歌手

  49. 台灣新世代問題(5) • 自我情緒管理能力差 • 人際互動問題多→Me世代現象 • 水平關係:自我中心主義,同理心(共感性)不足→服務業要求「將心比心」 • 垂直關係:只能讚美無法忍受責備,待人處世成熟度低,在應對進退上,習於平輩關係,不知如何應付尊卑關係 • 強烈不容侵犯的權利意識→愛計較是貧窮的開始 • 抗壓性(AQ)低:職場快閃族

  50. 台灣新世代問題(6) • 工作嚴謹度 • 時間紀律 • 嗆聲與自我問責 • 持續性變差;海豚哲學:要求立即得到回報,缺乏深耕耐性→容易打退堂鼓,對升遷沒耐心 • 加拉帕哥斯症候群:社會接觸恐懼(宅現象/繭居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