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4

细读文本,确立有效的教学内容

细读文本,确立有效的教学内容. 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 顾书华. 下校听课或调研,经常听老师们这样说:语文课到底怎么上?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言能力、发展思维、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 …… 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难识“庐山真面目”。. 沈大安先生:. 长期以来,我国的阅读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 重要的原因 是对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清,对阅读教材的功能把握不准。 很多阅读课上和不上一个样。 还有什么原因?. 教学内容含糊不清是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拿到一篇课文,不知道要教什么。

Download Presentation

细读文本,确立有效的教学内容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细读文本,确立有效的教学内容 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 顾书华

  2. 下校听课或调研,经常听老师们这样说:语文课到底怎么上?下校听课或调研,经常听老师们这样说:语文课到底怎么上? •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言能力、发展思维、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难识“庐山真面目”。

  3. 沈大安先生: • 长期以来,我国的阅读教学“费时多而收效少”,重要的原因是对阅读教学的任务认识不清,对阅读教材的功能把握不准。 • 很多阅读课上和不上一个样。 • 还有什么原因?

  4. 教学内容含糊不清是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教学内容含糊不清是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 • 拿到一篇课文,不知道要教什么。 • 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的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把不该教的淘汰掉,节约大量教育资源,减少无效信息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就像把过期的大楼拆掉,腾出那大片的空间让学生踢踢球、跑跑步也好哇?”

  5. 讨论:什么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 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正确。其中以内容最为重要。 • 一、文本是不是教学内容?怎样正确认定教学内容? • 二、怎样看待文本意义? • 三、教师怎样在“用”好教材上下功夫?

  6. 语文教学内容的内涵 •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对语文教学内容有过比较精辟的阐述,他指出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要求很高)

  7. 语文特级教师钱正权:文本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语文特级教师钱正权:文本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 • 语文特级教师费蔚:从教学内容的形态看,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从获取的途径看,包括教材中的和教材外的;从呈现的方式看,包括整体的和局部的。但无论怎样的教学内容,其作用是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8. 细读文本,有效选择教学内容 一、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由教师“量身定做”

  9. 一、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 珍惜文本,尊重教材,研究教材。 • 不同语文老师使用同一种教材,教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 为了求异,剑走偏锋。(如选学课文《剥豆》)

  10. 提高教学质量,从细读文本入手: • 教材是教学之本,要提高教学质量,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教材。中、高段很多课的问题原因大多出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上。教材没把握好,再好的理念,再多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1.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出了备课的根本。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出了备课的根本。

  12. 正确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拿到一篇课文,要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老师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收获、提高。正确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拿到一篇课文,要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老师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收获、提高。

  13. 解读无涯,教学有界 。 语文阅读一定要“到位”,不可缺位、越位。

  14. 研读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学段要求 • 研读全册教材,增强教学的系统性 • 研读单元专题,整合教学内容 • 研读一篇课文,潜心涵咏,通篇融会

  15. 钻研教材“三字诀” • 钻 • 参 • 借

  16. • 钻研教材如打井,只有深钻,才能得水。教一课书必先将课文烂熟于胸,熟读成诵,潜心涵咏。 • 钻研主旨 • 钻研结构 • 钻研语言 • 钻研课后思考题

  17. 一、钻研主旨

  18. 二、钻研文章结构(脉络) • 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纵) • 例:六(上)《老人与海鸥》 • 老人: 喂海鸥—呼唤海鸥—谈海鸥 • 海鸥:守(陪 瞻仰 送)老人 • (不是告诉答案,学法指导。)

  19. 三(上)《陶罐与铁罐》 • 在解读时,我们不难发现课文很清晰的被时间分割成两部分。 •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 • 时间:很久以前 • 地点:国王的御厨里。 • 事情:铁罐经常奚落陶罐。 • 第二部分:第10—最后 • 时间:很多年过去了 • 地点:荒凉的场地 • 事情:陶罐变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而铁罐却无影无踪。

  20. 文章的重点是哪部分? • 第一部分抓住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语言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体会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懂得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 第二部分相对简单,可以让孩子们先默读课文,再说说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从中体会陶罐的宽容即可。

  21. 二、钻研语言奥秘 • 字词 • 表达方式 • 描写 • 抒情 • 表现方法 • 布局谋篇

  22. 1、标点 • 六(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 (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句号,突出了并列词语之间漫长的时间间隔)

  23. 六(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 (这里的“?” 和“!”像词语一样直接进入了句子。不仅在形式上引人注目,表达的效果也更胜于文字。激发读者对其含义的联想,耐人寻味。)

  24. 2、揣摩字、词。 • 钻研课文时,要边读边画出值得推敲的句子。对词语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词义的理解层面,要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 • 《陶罐与铁罐》细细品味“傲慢”和“轻蔑” • 黄泡泡里“奚落”的意思。

  25. 六(上)《一面》 •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很久没有剪了,确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书“一”字。

  26. 四(下)《乡下人家》 •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饭的情景。他们把饭桌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27. 3、句式

  28. 慈母情深 句式倒装词语重复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29. 五(下)《冬阳•童年•骆驼队》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复沓) • (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得到了尽情的抒发;四季轮回,可孩提时代的光阴却一去不复返了。)

  30. 三(上)《秋天的雨》 •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问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31. 4、对话 • 五(下)《“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 (王熙凤)又忙携起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 (这一段特殊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32. 5、表达特点 • 五下《桥》(小说特点) • 开篇第一句: •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 (“像泼。像倒。”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写出了雨水大,也写出了雨水凶猛。“电报文体”)

  33. 6、布局谋篇 • 六(下)《跨越百年的美丽》 • 报告文学特点 • 事例﹢抒情。

  34. 三、钻研课后思考题 •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教师往往难以取舍。而课后习题是根据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来精心设计的。站在课后习题的视角对课文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取舍,突出重难点,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简约。

  35. 第三学段每个单元一般设置两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后的习题类型丰富,侧重点和考查点各不相同。第三学段每个单元一般设置两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后的习题类型丰富,侧重点和考查点各不相同。 • 第一部分多为有感情的朗读课,还有默读,强调了“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第二部分是侧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而且还明确地告知学习方法,有的以默读的方式展开,有的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

  36. 第三部分多是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内涵,体会表达效果。第三部分多是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内涵,体会表达效果。 • 还有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用。可见每课习题都体现了层次性,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37. 五年级上册 • 《钓鱼的启示》课后题2: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 得意→ ﹙急切 ﹚ → ﹙伤心 ﹚ → ﹙依依不舍 ) • 《钓鱼的启示》课后题3: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38. 第二学段 • 梳理课后题 • 文中黄泡泡里的问题 • 我们发现:

  39. • 参考。除了教材之外,要参考相关的资料。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等,小至一词一句,这些能帮助我们理解教材。

  40. • 我们可以借鉴优秀教学设计,借鉴同行的“智慧”。钻研教材除了靠自己苦读外,还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 • 与同行交流,也能使我们茅塞顿开。

  41.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由教师“量身定做” “教教材” “用教材” 创造性的确立教学内容。根据学情“量身定做。

  42. 如何 “用教材”? 吃透教材 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内容 读懂 挖掘 内化 符合实际 增删 浓缩 激活

  43. 1、抓主线——阅读教学的灵魂。 • 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就是抓住文章的主线来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辐射全文的作用。 • 如何抓主线? • 如:五(上)《小桥流水人家》 • 学习提示:作者对家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呢?

  44. 六(上)《我的舞台》 • 主问题: • “我”指谁?“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 • 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重点词。 • 交流后再次速读,学做摘录。填写表格。

  45. 2、抓词语——阅读教学的基石 • 崔峦老师说: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 • 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元素。它们看似孤立,其实背后潜藏着无限的温度。我们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抓住看似寻常实则具有点睛之用的关键词语。

  46. 五(上)《钓鱼的启示》 • 钓——放——启示 • 五(上)选学课文《剥豆》 • 瞻前顾后 • 慢——快——缓——紧

  47. 做好教学内容的“增、删、调整” • 反观很多的课堂,总是拉拉杂杂一大堆话,看琐碎、繁杂。

  48. 删去什么? • 删繁就简,取其一点。 • 1、 “删减”教学目标——整合三维目标。 • 2、删去非语文的活动。 • 3、删去繁杂的提问分析。 • 4、删去机械重复的练习。

  49. 增加什么? • 1、重视教材综合资料的运用。 • “课外书屋”、资料袋。 • 2、重视课文阅读背景资料的运用。 • 3、重视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 • 4、重视预习 • 5、重视适度拓展。

  50. 2、重视课文阅读背景资料的运用。 • 例:六(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一篇演说稿。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情感充沛,是这篇演说稿的最大特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