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 likes | 531 Views
栏目导航. 班固( 32 — 92 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 后汉书 • 班固传 》 称他 “ 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 《 史记 》 作 《 史记后传 》 ,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 《 后传 》 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 《 汉书 》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 《 汉书 》 。. 栏目导航.
E N D
栏目导航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栏目导航 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表示愿意与汉讲和,但双方矛盾还是根深蒂固。所以,到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却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苏武传》集中叙写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期间的事迹,热烈颂扬了他在敌人面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充分肯定了他坚毅忠贞,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栏目导航 课文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主要记叙的是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的经历。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栏目导航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通,“弆”,收藏的意思。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霑,通“沾”。衿:通“襟”。决:通“诀”,诀别。 请毕今日之驩。 驩,通“欢”。
栏目导航 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不久。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偿。 武帝嘉其义。 嘉:赞许。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中。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赂:贿赂。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俱:一共。
栏目导航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恰逢。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以:凭借。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乃:于是。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因:乘机。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以:把。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虽:即使。
栏目导航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栏目导航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 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栏目导航 以 1.汉亦留之以相当(来) 2.何以复加 (凭借) 3.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用) 4.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 5.以八月十三斩于市。(在……时候)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因为) 7.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8.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
栏目导航 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位列将 列 古义:位;官位。今义:位置、地位。 兄弟亲近 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丈人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栏目导航 1.倒装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点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点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蛮夷为降虏”。 (3)子卿尚复谁为乎 点拨: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子卿尚复为谁乎”。 (4)何以复加 点拨: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何复加”。
栏目导航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栏目导航 【探究一】班固是怎样用对照、映衬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的? 【点拨】 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栏目导航 【探究二】如何评价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点拨】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转下页)
栏目导航 (转上页)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栏目导航 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品析】 在严重关头,苏武不是考虑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个字含义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受到敌国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这是严于责己之意。
栏目导航 2.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品析】 此处点处了苏武最困难的时候,告诉读者,强烈的爱国心是苏武借以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栏目导航 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留胡十九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栏目导航 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 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
栏目导航 苏武传 班固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威逼利诱之时 (叛徒)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以情相劝之时 (降将)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意志不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