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likes | 635 Views
1. 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2.Ig 的基本结构与各功能区的功能 3. 五类 Ig 的主要特性及功能 4. Ig 的血清型(独特性). 第四章要点. Ig 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 Ab) 的功能. Ig 的血清型. T 细胞. B 细胞. 排除非已的抗原性异物 , 维护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 抗原 提呈 细胞. NK 细胞. 其它 细胞. 免疫应答. 抗原. 免疫系统. 细胞 因子. 抗体. MHC. 补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学习要求.
E N D
1.抗体、单克隆抗体的概念 2.Ig的基本结构与各功能区的功能 3.五类Ig的主要特性及功能 4. Ig的血清型(独特性) 第四章要点
T细胞 B细胞 排除非已的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 抗原 提呈 细胞 NK 细胞 其它 细胞 免疫应答 抗原 免疫系统 细胞 因子 抗体 MHC 补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
学习要求 • 1、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系统活化的经典途经和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 • 2、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和补体系统的理化特性。 • 3、了解其它内容。
补体的发现过程 1894 Bordet 发现绵羊抗霍乱血清能够溶解霍乱弧菌,加热56°C 30 min 阻止其活性;加入新鲜非免疫血清可恢复其活性。
Ehrlich 在同时独立发现了类似现象,将其命名为补体(Complement)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 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以及其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等30余种组分共同组成的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协助抗体清除抗原。
(二) 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命名 1. 补体系统组成 (1)固有成分 经典途径的成分、MBL途径的成分 旁路途径的成分、共同末端通路成分 (2)调节蛋白 ①可溶性调节蛋白。 ②膜结合性调节蛋白。 (3)受体成分 C1qR,CR1,CR2,CR3,C3aR.,C5aR等。
2. 补体成分命名 (1)固有成分:用C后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1,C4,C2等。 (2)其他成分: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等。 (3)裂解片段:小片段用a表示,如C3a;大片段用b表示,如C3b。 (4)酶活性成分:符号上划一横线,如C3bBb。 (5)灭活补体片段:符号前加 i 表示,如iC3b。
(三)一般性质 1.主要产生细胞为肝细胞和巨噬细胞。 2.所有补体成分均为球蛋白,含糖。 3.电泳中,补体大多属于β球蛋白。 4.补体在血清中含量稳定,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但各成分含量不等,C3含量最多,D因子最少。 5.性质不稳定,加热56℃,30min失活。 6.正常生理情况下,以非活性形式存在,激活后才能发挥作用。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三条激活途径 •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 MBL途径(MBL pathway)
三条补体活化途径示意图 MBL途径 旁路途径 经典途径 前端反应 C1qrs C4、C2 B因子、D因子 P因子 MBL—MASP C4、C2 激活C3 激活C5 末端通路 C6 C7 C8 C9 形成攻膜复合物MAC、细胞裂解
2.参与成分: C1~C9 3.激活过程(三个阶段): 一、 经典(传统)激活途径 1.激活剂: Ag-Ab复合物 ( IgG1~3、IgM ) 识别阶段 活化阶段 膜攻击阶段
C1q C1r C1s C1分子结构示意图
1. 识别阶段 C1 脂酶形成 Ag-Ab复合物 C1q C1r活化 C1s 活化
2.活化阶段 形成: C3转化酶 (C4b2b) C5转化酶 ( C4b2b3b)
3. 膜攻击阶段: 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形成 C5a C4b2b3b C5 C5b + C6 + C7 C5b67+C8 C5b678 + C9 C5b6789n (膜攻击复合体MAC)细胞裂解 3. 膜攻击阶段: 膜攻击复合体(C5b6789n)形成 C5a C4b2b3b C5 C5b + C6 + C7 C5b67+C8 C5b678 + C9 C5b6789n (膜攻击复合体MAC)细胞裂解
补体系统的活化——经典途经 抗体 靶细胞(Ag) 激活物:Ag-Ab(IgG/IgM)复合物 C5转化酶:C4b2b3b C3转化酶:C4b2b 攻膜复合体:C5b6789
二、旁路(替代)激活途径 1.激活剂:细菌的多糖成分(LPS)、酵母; 凝聚的 IgA、IgG4、IgE等。 2.参与成分:B、 D、 P因子、C3、C5~C9 3.激活过程: 启动阶段(形成C3转化酶) 激活阶段(形成C5转化酶)
补体系统的活化——旁路途径 C3b正反馈环 C3自发性水解 ? C3激活剂前体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C3激活剂前体转化酶 D
三、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激活途径 • MBL途径其激活起始于炎症期产生的蛋白与病原体结合之后。 • 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急性期,由于肝细胞合成与分泌一种急性期蛋白MBL和C反应蛋白。 • MBL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再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该酶具有与活化的C1具有相同的活性,可水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
1.激活剂:为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乳糖基的病原微生物1.激活剂:为含N氨基半乳糖或甘乳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MASP-1:直接裂解C3生成C3b,形成旁 路途经的C3转化酶(C3bBb) 2.MBL复合物 MASP-2 : 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 有类似于C1s的作用。 • 可水解C4和C2 • 形成C3转化酶
非抗体依赖 抗体依赖 激活C3形成C5转化酶 激活C5 形成攻膜复合物、细胞裂解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途径 替代途径 经典途径 MBL途径
(五)三条途径的特点与比较: 激活物 参与成分 C3、C5转化酶 生物学作用
经典途径与替代途径的比较 所谓的“经典”和“替代”仅是根据其发现的前后,并不代表它们在体内起作用的主次;从种系发生角度看,替代途径出现的要比经典途径要早。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主要包括: MAC的生物学效应; 活化补体片段的生物学效应。 一、参与宿主抗感染免疫 (一) MAC介导的细胞裂解作用 补体系统活化 形成膜攻击复合物 靶细胞溶解(如奈瑟细菌等G阴性菌,异型 红细胞等)。
(二) 调理作用与免疫粘附 Ag(颗粒性)-Ab 复合物 C3b、C4b、iC3b 结合于吞噬细胞CR 吞噬免疫复合物。 + + RBC 免 疫复合物 免疫粘附 抗原 抗体 C3b或C4b RBC
(三)引起炎症反应 (1)过敏毒素作用 过敏毒素:C5a、C3a和C4a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C5aR、C3aR) C5a、C3a 释放活性介质( 如组胺、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 过敏反应性病理变化
(2)趋化作用 趋化因子:C5a、C3a、 C4a 和 C5b67 C5a、C3a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向感染部位聚集 炎症反应
(3)激肽样作用 C2a、C4a能增强血管的通透性 炎性渗出、水肿 C2a
二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1)补体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补体介导的调理吞噬可促进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和提呈抗原 (2)补体促进B细胞的活化 补体C3d可辅助BCR与抗原形 成交联,促进B细胞活化。
二 、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3)补体参与T细胞活化 补体调节蛋白CD55、CD46和CD59能介导细胞活化信号,参与T细胞的活化。 (4)补体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 如C3b促吞噬细胞作用;清除IC等。 (5)补体参与免疫记忆 通过补体与滤泡树突状细胞表面的受体CR1和CR2 相互作用而将免疫复合物中的抗原滞留于生发中心,而保留了抗原持续刺激记忆B细胞,而使后者存活。
三、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一)清除免疫复合物 Ag-Ab复合物(可溶性) C3b或C4b与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 板)表面的CR结合吞噬清除。 (二)清除凋亡细胞 机体在生理条件下,产生大量的凋亡细胞,若不时清除,可引发多种自身免疫病。故机体依靠多种补体成分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并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吞噬清除这些凋亡细胞。
第五节 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了解) 1.补体缺陷 2.补体与炎症性疾病 3.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4.补体与器官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 5. 补体含量的增高和降低 C1抑制物缺陷引起 血管神经性水肿
本章学习要点 1. 补体系统的概念、组成及特性。 2.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 3.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