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 likes | 1k Views
第三章 血 液.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 血 细 胞 生 理. §3 生 理 性 止 血.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 血液的作用: 运输 作用:呼吸气体、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 防御、保护 功能:免疫、止血等。 缓冲 功能:酸碱平衡、体温调节。 维持 内环境稳态 :体液调节。 临床血液检查的意义. §1 血液的组成及特性. 组成: 血浆 + 血细胞 血量 (blood volume) : 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 7- 8%, 体重为 60kg 的人,血量约 5L 。. 临床.
E N D
第三章 血 液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 血 细 胞 生 理 §3 生 理 性 止 血 §4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液的作用: • 运输作用:呼吸气体、营养物质、激素、代谢产物等。 • 防御、保护功能:免疫、止血等。 • 缓冲功能:酸碱平衡、体温调节。 • 维持内环境稳态:体液调节。 临床血液检查的意义
§1 血液的组成及特性 • 组成:血浆+血细胞 • 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7- 8%,体重为60kg的人,血量约5L 。
临床 血量恒定 → 血压恒定,是维持全身器官血供的必要条件失血<10% 机体调节机制可进行代偿→恢复失血≥20% 代偿不能维持动脉血压,可导致功能障碍 →临床症状失血≥30% 出现生命危险
血液的化学组成 • 水: • 血浆:93%-95%;红细胞:65-68%;全血:81-86%。 • 电解质:离子状态 • Na+、K+、Ca 2+、Mg 2+,Cl-、HCO3-、HPO4-。 • 血浆中, Na+、 Cl-含量多,是维持血浆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 红细胞内, K+含量多,是维持细胞内液量和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血浆蛋白: • 白蛋白:40-48g/L,作用:胶渗压,载体运输,酸碱缓冲。 • 球蛋白:15-30g/L,作用:参与免疫反应,载体运输。 • 纤维蛋白原:2-4g/L,作用:参与生理止血。 • 血红蛋白(hemoglobin): • 红细胞内,120-160g/L(男), 110-150g/L(女). • 功能:气体运输
血液的理化特性 • 比重: • 全血1.05-1.06, 血浆1.025-1.034, 红细胞1.09-1.092。 • 粘度: • 粘滞性。相对黏度:血液4-5,血浆1.6-2.4。 • 血浆酸碱度(pH): • pH 7.35-7.45 • 缓冲对:NaHCO3/HCO3,Na2HPO4/NaH2PO4,Hb/Hb钾盐等。
血浆渗透压:300mmol/L(mOsm/L) • 晶体渗透压:晶体,NaCl,298.5mOsm/L,维持细胞正常体积。 • 胶体渗透压:蛋白质,白蛋白,1.5mOsm/L,调节血管内外水的移动和分布。 肝炎、肝硬化时……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易发生腹水。
血管 红细胞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及血细胞的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注 意 等渗溶液(如0.85%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 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中即溶血,因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2. 0.85% NaCl,即是等渗又是等张溶液。
§2 血细胞 ◆造血过程 ◆红细胞生理 ◆白细胞生理 ◆血小板生理
RBC, WBC 和血小板: • Stage 1, 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 • Stage 2, 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 • 包括红系祖细胞、巨系祖细胞、颗粒系祖细胞、淋巴系祖细胞。 • Stage 3,前体细胞(precursors): • 红系祖细胞RBC • 巨系祖细胞platelet • 颗粒系祖细胞颗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 淋巴系祖细胞T and B lymphocytes.
粒红巨核巨噬系 红系 巨核系 粒系 粒单系 脾集落形成单位 巨噬系 嗜酸系 淋巴系集落形成单位 嗜碱系 B T
Growth Factors Function: stimulate progenitor of the followings: GM-CSF (granulocyte-macrophage CSF) Granulocyte-monocyte G-CSF (granulocyte CSF) Granulocyte M-CSF (macrophage CSF) Monocyte EPO (Erythropoietin) Erythrocyte IL-1,3,6 (Interleukin-3, 1, 6) Myeloid lineage TPO (Thrombopoietin) Platelet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1. 红细胞 (RBC) • 数量、形态和功能: • 数量:5.01012/L(男), 4.21012/L(女) • 形态:双凹碟形,无核,无线粒体。 • 功能:运输O2和CO2(Fe 2+);对酸碱度有缓冲作用。
生理特性 • 可塑变形性(deformation): • 表面积/体积比值;胞浆粘度;膜弹性。 •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 红细胞沉降率(ESR):0-15mm/h(男),0-20mm/h(女)。 • 表面积/体积比值:叠连,血浆蛋白。 • 渗透脆性(fragility): • 等渗溶液:0.9%NaCl,5% Glucose。
红细胞生成(Hemopoiesis) 珠蛋白+血红素
红细胞生成原料: • 原料:铁;蛋白质 • 成熟因子: • 叶酸:DNA合成。 • 维生素B12:钴胺素,促进叶酸利用。 • 调节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脏产生,可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 • 刺激红系祖细胞增值和分化。 • 加速前体细胞增值与分化。 • 刺激骨髓细胞释放网织红细胞。 临床
Microcytic hypochromic anemia: Lack of iron Megaloblast anemia
2、白细胞生理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50~70% 吞噬与消化 嗜酸性粒细胞2~4%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0.5~1% 参与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4~8% 吞噬、免疫
白细胞(WBC) • 形态: • 有核,一般呈球形 • 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 •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 趋化性(Chemotaxis) :趋化因子 • 变形性: •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中性粒细胞:2.0-7.0 109/L, 50-70% •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0.02-0.5 109/L, 0.5-5% •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0-1.0 109/L, 0-1% • 无粒细胞 单核细胞:0.12-0.8 109/L, 3-8% • 淋巴细胞:0.8-4.0 109/L, 20-40% • 总数: 4-10 109/L,平均 7 109/L。 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
作用: •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 2.0~7.0109/L, 60-70% • 杀菌 • 清除体内免疫复合物、坏死组织、衰老或受损红细胞。 • 单核细胞(monocytes):单核-巨噬系统 • 15~30m, 0.12 ~ 0.8109/L, 3 ~ 8%. • 单核细胞前体(骨髓) 单核细胞(外周血) 巨噬细胞(组织)。 • 吞噬、清除细胞内致病细菌(如结核分支杆菌)、霉菌等。
清除衰老、受损细胞和细胞碎片。 • 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 • 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 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参与粒细胞生长调节。 • 嗜酸性细胞(eosinophils): • 0.02~0.5 109/L, 0.5~5%. : • 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 嗜碱性细胞(basophils): • 0.0~1.0 109/L, 0~1%. • 释放肝素、组织胺、过敏胺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引起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lymphocytes): • 0.8~4.0109/L, 20 ~ 40%. • 胸腺 T淋巴细胞 致敏淋巴细胞 抗原:异体细胞、 • 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细胞免疫) • 淋巴系祖细胞 • 骨髓 B淋巴细胞 浆细胞 特异抗体 抗原(体液免疫) 抗原刺激 抗原刺激
3. 血小板(platelet) • 形态与数量 • 形态:活细胞,具新陈代谢。体积小,直径2-4m,无核,椭圆形等。 • α-颗粒、致密体 • 数量: 正常人约为100-300 109/L。 • <50 109/L ,过少出血倾向。 • > 1000 109/L,过多 易发生血栓。 • 生理特性 • 粘附:血管壁内皮下胶原纤维、基底膜上。
聚集:聚集成团,ADP和血栓烷A2介导。 • 释放:ADP血小板聚集;儿茶酚胺血管收缩;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小板因子4 中和肝素。 • 生理作用: • 维持血管壁完整性。 • 参与生理性止血。 • 粘附、聚集形成松软血栓。 • 释放ADP、儿茶酚胺等活性物质。 • 促进血液凝固,形成牢固血栓。
Fibrinogen GP IIb/III a Phospholipid Va Ca2+ Receptor X GPI vWF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ADP的作用 物质cAMP Ca2+ADP释放ADP+ ADP-R(-)ATP酶活性 磷脂表面暴露粘附聚集 Ca2+搭桥 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 PGI2、TXA2 (二)血小板与凝血
细胞膜磷脂磷脂酶A2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PGG2PGH2血栓素合成酶 (血小板)PGI2 TXA2 PGE2 6-酮-PGF1 TXB2 PGF2 临床 前列环素合成酶 (内皮)
血小板生成素(TPO) 作用: 祖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多倍体的 数 刺激巨核细胞蛋白质合成 巨核细胞总数 血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的破坏 白细胞的破坏 血小板的破坏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5-HT TXA2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 血管收缩 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的形成(有效止血) §3 生理性止血
血管破损 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 血管挛缩 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生理止血:
Platelet function disorders: • Disorders of platelet adhesion: • Bernard-Soulier Syndrome: deficiency of glycoprotein Ib/IX. • Disorder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 Glanzmann-Thrombasthenia, deficiency of glycoprotein IIb/IIIa. • Disorders of platelet secretion: • Alpha or Dense Granules Deficiency. • Disorders of platelet procoagulant activity: • Platelets fail to promote activation of the blood clotting proteins. • Acquired platelet function disorders: • Drugs like aspiri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like indomethacin, ibuprof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