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3

第三章 平流层的光化学

O 3 层形成的化学理论 微量成分的循环及其对 O3 的影响 臭氧层的破坏和耗损. 第三章 平流层的光化学. O 3 浓度远高于对流层中的 O 3 浓度,并 在 20 ~ 30km 高度上出现浓度的极大值 O 3 对紫外辐射吸收也为平流层加热提 供了强的能源. 平流层的大气组成. 太阳辐射中紫外辐射所引起的系列复杂过程 从地面排放而被缓慢输入平流层的长寿命物质 O 3 是平流层大气最关键的组分 O 3 吸收 210 ~ 320nm 的绝大部分的紫外辐射 O 3 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 平流层中多种微量成分.

th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章 平流层的光化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O3层形成的化学理论 微量成分的循环及其对O3的影响 臭氧层的破坏和耗损 第三章 平流层的光化学 • O3浓度远高于对流层中的O3浓度,并 • 在20~30km高度上出现浓度的极大值 • O3对紫外辐射吸收也为平流层加热提 供了强的能源

  2. 平流层的大气组成 • 太阳辐射中紫外辐射所引起的系列复杂过程 • 从地面排放而被缓慢输入平流层的长寿命物质 • O3是平流层大气最关键的组分 • O3吸收210~320nm的绝大部分的紫外辐射 • O3是平流层的主要热源

  3. 平流层中多种微量成分

  4. 平流层中主要元素族的年生消率与通量 1. N2O和CH4来自对流层 2. H2O通过CH4的光化学反应生成

  5. 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 • 1840年,闻到臭氧 • 1881年,Hartley 指出平流层存在臭氧层 • 1930年,Chapman提出平流层臭氧形成的模式 • 20世纪70年代,平流层臭氧理论深入发展 • 光化学过程、辐射过程与大气动力学过程 • 20世纪80年代,南极臭氧空洞现象推动臭氧层耗损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研究课题

  6. 平流层氧和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吸收 A:大气界面;B:地面;C:>30km

  7.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深度 在129~242 nm之间O2有3个吸收带;O3主要吸收带在200一300 nm,在可见段也有吸收,也能吸收红外辐射。 从大气上界经过大气层削弱到原来1/e的通量的所在高度

  8. O2的光解反应

  9. O3的光解反应

  10. 臭氧层生成的Chapman纯氧理论 Chapman于1930年提出一个平流层臭氧生成与清除的光化学机制

  11. R2=R3 氧原子的稳态分步 采用稳态近似法处理 R1,R4<<R2,R3

  12. 当O3达到稳态时

  13. 气辉现象 受激分子发出红外辐射的现象 O2生消平衡时: 发射气辉的光子产率:

  14. 奇氧族循环示意图

  15. 源分子: 在对流层相对寿命较长,进入平流层后,发生解离,产生自由基。(H2O,N2O,CH4/CFCs) 活性基: 由源分子产生的中间体,寿命短,引发反应。 HOx (OH,HO2),NOx (NO,NO2),ClOX(Cl,ClO) 储库分子: 活性基与其它物种分子结合,生成稳定的长寿命分子,使链反应中止。 HNO3,HCl, ClONO2,N2O5 平流层中几个主要物种族循环

  16. 奇氢族的循环 • 平流层奇原子氢HOx主要产生机制: • 平流层奇原子氢HOx主要消耗机制:

  17. 奇原子氢HOx组分间的转化 • 通过奇氢与奇氧强的反应耦合实现 • 在平流层中、上部: • [H]<<[OH]<<[HO2] • 循环1:(平流层上部) 净反应:

  18. 循环2:(平流层中部) 净反应: • 循环3:(平流层下部) 净反应: 净反应为Ox变为O2,HOx为催化剂

  19. HOx的重要储库分子 • H2O2、HOCl、HNO3 • H2O2

  20. 纯氢氧族的光化反应循环 1.生成H2和H20为终止产物 2.在黑夜环境下,HOx的源 急剧减小,奇氢族通过生 成H2O的反应而消耗,相 应地OH和HO2的浓度在夜 间稳定下降。而当太阳升 起后,通过O(1D)与H2O 的反应和H2O2的光解, HOx很快得到恢复

  21. 平流层奇氮族的循环 • 平流层NOx主要来源:(源) • 平流层NOx主要清除过程:(汇) • 输送到大气的其它领域,如对流层

  22. 平流层中NOx的分布情况: • 25km以上,主要以NO与NO2形式存在; • 25km以下,主要以HNO3形式存在; • 平流层中NO与NO2的量大约为10ppb

  23. 基本的氧和氮反应 k1 J2 k3 采用稳态近似法处理,即:

  24. NOx清除O3的主要催化循环反应 (1) (2) 净反应: NOx对O3的清除效应受制于排放高度,上式适 用于中、上平流层,在低平流层O3会增加

  25. HOx与NOx • 区别: • HOx的主要组成与源成分H2O有迅速的循环, NOx则没有。 • HOx在平流层平均停留时间为几小时或几天,而NOx为几年。 • 联系: 反应足够快,影响到OH与HO2的比例

  26. 氢-氮系统的循环 (Seinfeld and Pandis,1997)

  27. HNOx的生成 • HNO3,HNO2, HO2NO2 • NOx的重要储库分子,能削弱破坏O3的催化反应 生成HNO3的总量主要取决于OH的浓度 O3的消耗取决于以上所有反应的竞争结果

  28. 平流层O3生成与耗损

  29. 平流层中的氯化学 • 平流层中氯的来源: • 15~20%来自天然的 氯甲烷 • 80%来自CFCs与人 造卤化碳

  30. 平流层中氯的分布 • 平流层中可发现大部分卤化碳 • 低层平流层主要以氯的形式存在 • 更高层,无机氯的含量大,大部分是HCl或ClONO2 • HCl与ClONO2是氯的储库物种,其本身不与O3反应,但它们产生的含氯自由基(ClOx:Cl, ClO, ClO2et al),会与O3反应。

  31. 氯化物 • HCl:既是平流层奇氯的源,又是其储库分子。 • 相对于Cl, ClO,有较长的生命时间,作源: • 作储库分子:

  32. ClONO2 • Clx第二储库(亦为NO2的储库) • 生消反应:

  33. ClOx消除O3的循环反应 (1) • 在黑夜来临时,游离的氯逐渐经反应而生成储库分子。由于无太阳辐射,光解过程不能继续进行,储库分子不能光解,同样奇氧、奇氢也急剧减少,而储库分子增加,直到重新受到入阳辐射而迅速释放出游离的C1和ClO。 +) (2) 净反应: 反应(2)是速度控制步骤

  34. 存在NOx,循环中应加入奇氮和奇氧的反应: +) 净反应: NOx改变了Clx对O3的作用

  35. 平流层中的Br • 源于CH3Br,主要是生物源 • CH2Br易被氧化,生成Br与BrO HBr的生成率低,不稳定,不是有效的储库

  36. BrO损耗O3的循环反应 • 这个循环不同于其它的循环,它在白天黑夜都同样有效,而其它的破坏O3的循环的维持都要光辐射参与。 +) 净反应:

  37. Cl与Br的耦合 +) 净反应: “并发症”反应, Cl与Br的耦合加强对O3的破坏

  38. 硫循环与大气气溶胶 • SOx在平流层中的特点: 在一般条件下,它与其他物种循环的关系较弱 在硫的循环中,凝结相(气溶胶)起着重要作用 • 平流层中的S主要来自于地面排放的OCS与SO2及火山喷发注入的H2S 对H2S的主要分解过程为: H2S是SO2和硫酸 盐的一种潜在的源

  39. SO2在平流层中的反应 平流层上部缺氧,H2SO4和H2SO3可被紫外光解 平流层下部,H2SO4可与水形成硫酸滴(25km以下,气溶胶) • 平流层硫酸盐问题 • 气体附在平流层气溶胶粒子、核化生成的冰晶云粒子表面反应

  40. 臭氧层的耗损 臭氧量的减少 1.地面紫外辐射增加,皮肤癌患者增加 2.平流层能量平衡破坏,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1.臭氧层耗损的起因研究 2.臭氧层耗损的生态后果 3.臭氧分布的预测与控制

  41. 臭氧耗损的原因 • 人为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氯化物进入了大气层 • 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的自然现象(太阳质子事件) • 飞机排放的尾气 • 火山活动

  42. CFCs对臭氧耗损的能力估计 • CFCs是O3耗损的主要污染物,其在大气中的含量取决于释放率和生命时间。 • 同样质量,不同种类的氯氟碳化物对O3损耗的能力是不一样 • 损耗潜势(ODP) • 单位质量物种催化循环引起O3耗损与单位质量的CFCs所引起的O3耗损之比

  43. 目前用得最多的冷冻剂、发泡剂和溶剂 三氯甲烷尽管ODP不高,但作为溶剂,其使用量很大

  44. 南极臭氧空洞现象 臭氧洞的大小决定于 如何定义臭氧洞的边 界值,通常我们定义 臭氧洞的最外边缘为 O3总量小于200Du, 即O3总量下降到南极 正常值的2/3。

  45. 臭氧洞形成的化学机制 • 理论多数是将臭氧的减少与平流层中含氯(或溴)化合物浓度的增加相联系 • Solomon 提出的机制: +) 净反应:

  46. McElroy提出的机制: +) 净反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