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likes | 769 Views
演化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研究. 黄凯南 2014 年 6 月 1 日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个人研究思考起点. 1. 均衡如何产生?均衡如何内生演变? 2. 异质性假设? 一般均衡 —— 博弈论(一个心智模型的博弈) 认知模式的异质性 两个层面的学习: Learning games(learning rules of games), Learning in games (learning how to play). 近 5 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E N D
演化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研究 黄凯南 2014年6月1日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个人研究思考起点 • 1. 均衡如何产生?均衡如何内生演变? • 2.异质性假设? • 一般均衡——博弈论(一个心智模型的博弈) • 认知模式的异质性 • 两个层面的学习:Learning games(learning rules of games), Learning in games (learning how to play)
近5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 ‘Legal Institutionalism: Capitalism and Constitutive Role of Law’,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4,forthcoming (SSCI) • ‘Brakes on Chinese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Causes of a Growth Slowdown ,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13,47(3):pp599-622 (SSCI) •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re They a Different Specie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s,2012,Vol22,No2:345-366 (SSCI)(被引用14次) ‘Does Weak IPR Protection Deter Inverstment in R&D? Evidence from the Tea Industry in China ,World Economics,2012,13(3)
近5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 演化博弈论与演化经济学,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CSSCI)被引94次 • 主观博弈论与制度内生演化,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CSSCI),被引29次 • 认知理性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发展,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CSSCI),被引24次 • 不完全合同理论的新视角,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被引用10次
近5年来主要研究成果 • 演化增长:特征及其解释机制,《光明日报》,2013年6月21日理论版头条 • 互动视角下的制度及其演化,《光明日报》(理论版),2011年9月2日理论版头条 • 演化经济学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展望,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1月12日理论版头条 • 这些论文被人民网、求是理论网、经济参考网、新民网、凤凰网、搜狐网、中国日报网等转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 • (1)在理论分析框架方面,缺少一个较为统一的分析框架是制约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原因。 • (2)在微观行为假设上,同样缺少较为成熟和统一的行为分析逻辑,因而也很难构建基准的行为模型。 • (3)在模型构建方面,尽管越来越多的模型被贴上流行的“演化标签”,但是,有关演化经济学的数学模型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 • (4)演化分析与均衡分析的比较、融合与发展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 (5)制度演化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例如,偏好与制度的共同演化机制(包括制度如何影响和塑造个体偏好以及个体偏好的变化是如何推动制度的演变)、技术与制度的共同演化机制(包括技术创新如何通过改变参与者的收益以及学习规则或认知来影响制度演变,以及作为激励机制的制度和作为塑造认知的制度是如何影响技术创新)、 制度间的互补性问题、制度演化博弈分析的作用、局限及其拓展等;
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 • (6)从技术变迁的视角研究经济演化增长较多,但是从需求和制度的视角研究经济演化增长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例如,构建技术、制度和偏好的共同演化机制并将其运用到经济体的各个层级中,进而建构多层级(例如,企业、产业、经济体)和多主体的演化增长模型,以及演化增长的微观机制、结构变迁与演化增长的理论机制等重要问题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 • (7)在实证研究方法上,有关计量、行为实验和仿真模拟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针对流行的仿真模拟分析存在的局限,如何运用历史分析、行为实验和计量分析来确定和校准各种参数和初始条件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 • Dollimore和Hodgson(2013)提到的,自Nelson和Winter(1982)的开创性工作以来,演化经济学在许多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这导致各自研究较为零散和片段化,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
演化经济学的方法论发展与创新 构建统一的演化分析方法;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方法论的超越、微观—中观—宏观的理论分析视角、数学建模方法的深化、实证研究方法的发展等。 演化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综合研究:构建演化经济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微观:个体行为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基于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演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元经济学、脑科学和生物学等跨学科研究视角下的个体行为演化研究框架、模型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 中观: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制度演化博弈分析作用与局限、个体偏好与制度的共同演化、制度演化主观博弈分析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解释中国具体的制度变迁。 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构建演化增长理论的一般分析框架、构建包含结构变迁的多层级、多主体的演化增长模型以及相关的实证研究,将理论应用于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
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与创新 • 1. 通用达尔文主义(generalized Darwinism)的局限和超越 • “变异、选择和遗传”转述为“创新、选择和扩散” • “创新” “选择” “扩散”(相互反馈的环状解释) • 多层级和多主体 • 共同演化分析
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与创新 • 2.演化数学模型分类
演化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与创新 • 3.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方法论的超越 • 个体与制度的互动主义
生物演化维度 个体偏好演化 基因与文化协同维度 个体认知心理维度 物质收益变化驱动的偏好演化 信念变化驱动的偏好演化 价值变化驱动的偏好演化 心智模型或认知结构变化驱动的偏好演化 无意识学习行为 有意识学习行为 综合的学习模型 行为与制度实验 社会文化制度维度 演化微观:个体行为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演化微观:个体行为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1. 个体的认知理性假设 • “认知理性”被定义为:拥有完整生物神经结构(neurobiological structures)的个体(即正常人)通过生物调节过程(bioregulatory processes)、个体学习过程和社会学习过程等各种层次的认知过程,建立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稳定认知模式,这种认知模式能够促使个体有效地处理各种有关内部机能和外部环境的能量、信息和知识,提高个体在各种演化环境中的适应性(黄凯南等,2008)
演化微观:个体行为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三种类型的个体学习模型:基于认知理性的视角 • (1)无意识学习(non-conscious learning) • 强化学习模型(Bush和Mosteller,1955)、参数化的自动学习模型(parameterised learning automaton)(Arthur,1991) • (2)较弱意识基于惯例的学习(routine-based learning)。这是一种较弱意识的认知行为,包括满意模型(Simon,1957,1987)、模仿模型(Bandura 1977;Rumiati & Bekkering,2003)和 VID 模型(Brenner,1999)等;三是信念学习(belief learning)。
演化微观:个体行为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3)较强意识的个体学习模型 • 随机信念学习(Stochastic belief learning)(Brenner,2004)、规则学习(rule learning)(Kandel & Schwartz,1982)、贝叶斯理性学习(Jordan,1995)、虚拟行动(弗登伯格和莱文,2004)、遗传编程(genetic programming)(Back,1996)、神经网络(Heinemann,2000)和经历加权吸引模型(Camerer&Ho,1999; Brenner,2006)等。
个体偏好与制度共同演化分析框架 制度生成与演变的主观博弈分析 主观博弈理论 制度生成和制度内生演变的理论分析框架 演化博弈理论的局限 个体与制度好互动主义方法论 偏好与制度共同演化模型:偏好演化与制度演化如何相互影响? 偏好演化机制 制度演化机制 应用于解释中国若干制度变迁的分析中 田野调查计量分析 仿真模拟实验 制度生成和演变 不同类型学习规则 参与者主观认知的差异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Swarm平台 小区住宅共有资源的治理 按理论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演化中观: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演化中观: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1.制度生成与演变的主观博弈分析 • 两个层面的制度:有关博弈环境共同知识的制度;有关博弈如何进行的共同信念的制度。 • 两个层面的学习:学习博弈规则;学习如何博弈。 • 制度的两种重要功能:激励约束与塑造共同认知
演化中观: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个体偏好与制度的共同演化 • (1)制度的定义:制度可以被定义为参与者之间互动形成的规则系统,而这种规则系统一旦形成又会进一步协调、组织和约束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降低互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 行为层面上的规则: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 • 它刻画了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均衡,是可以观察的层面 • 信念层面上的规则,即共享信念(shared belief)(例如,Aoki,2001)它描述了参与者之间对互动场景的状态不确定性的共享信念。当存在多种可能的互动结果时,它描述了参与者之间有关达至某一具体结果的共同信念,刻画了参与者之间的信念均衡。
演化中观: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价值层面上的规则,即参与者之间拥有的共享价值观,描述了参与者之间对行动意义和重要性拥有共同的评判标准,它通常塑造了参与者的行为动机。 • 认知结构层面上的规则,即参与者之间对互动场景的共同认知模式或共享心智模型(Shared mental model)(例如,;North,2005)。它是指参与者之间对互动场景的信息拥有共同的信息加工和处理模式(即共同的信息结构),包括共同的信息编码规则、抽象规则和解码规则(例如,布瓦索,2003),刻画了参与者之间认知模式的均衡。它使得参与者之间能够运用相同的心智模型来感知和解释其所处的互动场景。
演化中观:制度演化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两种共同演化机制:由参与者收益变化驱动的共同演化;由参与者认知模式(学习规则)驱动的共同演化。
演化增长理论一般性的分析框架 演化增长理论 制度演化 演化增长模型构建 结构变迁与经济演化增长的关联 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评析 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创新 技术演化 结构变迁的多层级和多主体演化增长模型 偏好演化 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变迁研究:测度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演化路径 经济增长演化过程 整个经济系统演化 产业间的演化 产业内部的演化 企业的演化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1. 演化增长理论:技术、制度与偏好共同演化的视角 • (1)演化增长的特征: • 不同要素、单元、部门或产业的增长率是异质的。 • 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 • 演化增长更为强调经济系统的结构性变化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演化增长过程的描述 • 企业的演化 • 产业内部的演化 • 产业间的演化 • 整个经济系统的演化 • 2. 一个包含结构变迁的演化增长模型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3.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效应 • (1)劳动生产率中的结构变迁效应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包含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 其中,, , 和 分别表示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实证结果: • (1)从1990至2011年,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呈上升趋势。1991年到2011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均值为10.54%,其中,由各行业自身增长效应均值为9.39%,结构变迁效应均值为1.15%,结构变迁效应占增长率比重为14.95%。除了1997年到2001期间以及2007年个别年份结构变迁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其它年份结构变迁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总体上讲,过去20多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主要还是由各行业自身技术进步引致的,但就业结构的变化也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中国经济增长平均68.5%左右由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积累驱动,31.5%左右由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驱动,其中劳动生产率增长平均7.14%源于劳动力在不同行业重新配置的结构变迁。尽管资本积累依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结构变迁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是资本增长的2倍多;(3)以2001年为分界点,劳动增长率的贡献在此之前呈现上升趋势,之后则呈现下降趋势,后10年劳动增长率的平均贡献仅仅是前10年的一半左右,但是,结构变迁效应的平均贡献则是前10年的5倍左右。因此,尽管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下降,但是就业的“结构红利”总体上正在处于上升趋势。
演化宏观:演化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启示: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结构变迁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如何通过制度改革促使要素在各个行业间的自由流动,进而构建一个有利于经济结构沿着更有效率方向变迁的资源配置机制是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结构变迁效应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将得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也将呈现更多的“结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