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多角度分析 《 哈姆雷特 》

多角度分析 《 哈姆雷特 》. 制作人: 03 级中文系 王增光、任文岭 学 号: 2003401021050 2003401021040. 目录.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 《 哈姆雷特 》 (二)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 《 哈姆雷特 》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 《 哈姆雷特 》 (四)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 《 哈姆雷特 》.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 《 哈姆雷特 》.

theol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多角度分析 《 哈姆雷特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多角度分析《哈姆雷特》 制作人:03级中文系 王增光、任文岭 学 号: 2003401021050 2003401021040

  2. 目录 •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 (二)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 (四)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3.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 关于君主国王位继承规矩:哈姆雷特为什么不在父亲死后自动继承王位,他不仅是长子,而且是唯一的儿子。其实,在哈姆雷特的时代,丹麦王位是选任的,下一任国王要由王室枢密院提名,王位的长子继承权还没有被列入法律。

  4. --但莎士比亚要让他的观众认为整个环境是在英国。所以,哈姆雷特是他父亲的法定继承人,克劳狄斯则是一个篡位者。--但莎士比亚要让他的观众认为整个环境是在英国。所以,哈姆雷特是他父亲的法定继承人,克劳狄斯则是一个篡位者。

  5. 篡权夺位是剧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无论如何,哈姆雷特把克劳狄斯看作一个篡位者,他在母亲面前把克劳狄斯描绘成“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从架子上偷下那顶珍贵的王冠,塞在自己的腰包里!”(第三幕第四场)。篡权夺位是剧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无论如何,哈姆雷特把克劳狄斯看作一个篡位者,他在母亲面前把克劳狄斯描绘成“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从架子上偷下那顶珍贵的王冠,塞在自己的腰包里!”(第三幕第四场)。

  6. 在霍拉旭面前哈姆雷特又说:克劳狄斯“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篡夺了我嗣位的权利。”(第五幕第二场)。在霍拉旭面前哈姆雷特又说:克劳狄斯“杀死了我的父王,奸污了我的母亲,篡夺了我嗣位的权利。”(第五幕第二场)。

  7.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关于乱伦:现在的宗教标准,王后与亡夫兄弟再婚并不构成乱伦。但在哈姆雷特的时代却是乱伦的。

  8. 在剧中,公众能普遍接受乔特鲁德与克劳狄斯的婚姻一定是由于某种制度或法律条文中的漏洞。然而,哈姆雷特把这种做法看作是乱伦的想法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正是由于乔特鲁德的“罪过”,哈姆雷特才陷入忧郁之中。在剧中,公众能普遍接受乔特鲁德与克劳狄斯的婚姻一定是由于某种制度或法律条文中的漏洞。然而,哈姆雷特把这种做法看作是乱伦的想法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正是由于乔特鲁德的“罪过”,哈姆雷特才陷入忧郁之中。

  9.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关于忧郁:melancholy,在伊丽莎白时代,它意味着一种神经不稳定、情绪和感情变幻无常的精神状态。

  10. 在剧中,哈姆雷特忽而愤世嫉俗(第一幕第二场),忽而满怀理想(第二幕第二场),忽而过于活跃,忽而倦怠迟缓,忽而痛恨叔父的酗酒和母亲的纵欲,转眼又承认自己也罪大恶极。在剧中,哈姆雷特忽而愤世嫉俗(第一幕第二场),忽而满怀理想(第二幕第二场),忽而过于活跃,忽而倦怠迟缓,忽而痛恨叔父的酗酒和母亲的纵欲,转眼又承认自己也罪大恶极。

  11. --要想理解哈姆雷特明显的延误时机,理解他在行动与思考之间的徘徊不定,以及其他一些表面上看来不协调的行为,读者应该意识到,哈姆雷特的问题最起码有一部分是由于他受极度忧郁症的折磨所致。--要想理解哈姆雷特明显的延误时机,理解他在行动与思考之间的徘徊不定,以及其他一些表面上看来不协调的行为,读者应该意识到,哈姆雷特的问题最起码有一部分是由于他受极度忧郁症的折磨所致。

  12.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 关于复仇:伊丽莎白时代观众喜爱《哈姆雷特》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表现了他们所熟悉的并格外喜爱的复仇主题。 伊丽莎白在位期间(1558-1603),臣民极度崇拜她。服装华美,宣扬她的美德和权利。

  13. 此剧承袭了复仇悲剧的庄严传统,并保持了这一类戏剧演出中几乎所有的传统技法:往往以犯罪或陈述犯罪开始,接着是通过某个代理人(通常是一个鬼魂)向被害者的亲属发出要报仇雪恨的指令。此剧承袭了复仇悲剧的庄严传统,并保持了这一类戏剧演出中几乎所有的传统技法:往往以犯罪或陈述犯罪开始,接着是通过某个代理人(通常是一个鬼魂)向被害者的亲属发出要报仇雪恨的指令。

  14. 随后,由于复仇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如辨认罪犯、确定合适的复仇时机、地点和方式等)而变得复杂起来。最后,通过以罪犯、复仇者和剧中全部主要人物(往往如此)的死亡而结束。随后,由于复仇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如辨认罪犯、确定合适的复仇时机、地点和方式等)而变得复杂起来。最后,通过以罪犯、复仇者和剧中全部主要人物(往往如此)的死亡而结束。

  15. (一)从文化背景角度看《哈姆雷特》 • 关于友谊:对霍拉旭的友谊--并非同性爱慕,在维多利亚时代,是柏拉图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 关于宗教:基督教禁止自杀和杀人。

  16. (二)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 有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敏感的理想主义者,不适合生活在一个被不公正的小人所包围的世界上。因此,当他发现篡位、乱伦、未婚妻和昔日友人都成了被坏人利用的工具时,精神陷入了崩溃。

  17. 有人认为:哈姆雷特的困境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道德的知识型人物。虽然他意识到应当遵循绅士的准则去为父报仇,但他的哲学和基督教良心又使他怀疑复仇的道德或逻辑性。有人认为:哈姆雷特的困境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道德的知识型人物。虽然他意识到应当遵循绅士的准则去为父报仇,但他的哲学和基督教良心又使他怀疑复仇的道德或逻辑性。

  18. 有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过渡型的人物,代表着中世纪的要求和价值观与现代世界的要求和价值观之间的转换。有人认为:哈姆雷特是一个过渡型的人物,代表着中世纪的要求和价值观与现代世界的要求和价值观之间的转换。

  19. (二)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 《哈姆雷特》具有古典悲剧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在他无法对付的强大环境中陷于失败。

  20. 19世纪,以布拉德雷为代表,《莎士比亚的悲剧》(1904),主要是人物性格分析方面,在他看来,“一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可以叫作一个把身居高位的人引向死亡的异乎寻常的灾难的故事”。19世纪,以布拉德雷为代表,《莎士比亚的悲剧》(1904),主要是人物性格分析方面,在他看来,“一出莎士比亚的悲剧可以叫作一个把身居高位的人引向死亡的异乎寻常的灾难的故事”。

  21. 而造成这种灾难的根本原因,则是悲剧英雄的性格上的缺点所造成的行为上的过失。他把戏剧人物当做现实生活中的活人,而不是受一定时代的艺术传统制约的戏剧人物,有偏颇之处。而造成这种灾难的根本原因,则是悲剧英雄的性格上的缺点所造成的行为上的过失。他把戏剧人物当做现实生活中的活人,而不是受一定时代的艺术传统制约的戏剧人物,有偏颇之处。

  22. (二)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不仅是英雄的复仇者,更是一个普通人。他代表了精神的软弱,但这种软弱是理想与现实不相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性格分裂的必然结果,而并不是天性造成的。

  23. 无论如何,哈姆雷特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的悲剧是崇高的悲剧,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奋斗反抗,终于玉石俱焚的壮举,是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形象。无论如何,哈姆雷特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的悲剧是崇高的悲剧,展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奋斗反抗,终于玉石俱焚的壮举,是文艺复兴时期巨人的形象。

  24.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 将莎士比亚看作是一个戏剧工作者,一个生活在戏剧开始发展时代的受观众欢迎的演员-戏剧家。莎士比亚戏剧的写作是为了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剧场中演出,要符合当时的戏剧传统。

  25. 所以,戏剧中人物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或者要归于当时的传统,如独白,或者要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低下--“流血才有好悲剧”,或者受到莎士比亚所依据的原材料的限制。所以,戏剧中人物的矛盾和不合理之处或者要归于当时的传统,如独白,或者要迁就当时观众的趣味低下--“流血才有好悲剧”,或者受到莎士比亚所依据的原材料的限制。

  26. 斯托尔的《莎士比亚研究:历史比较法》(1927)和《莎士比亚的艺术和技巧》(1933)论述了这一问题。斯托尔认为:戏剧不同于生活,看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刺激。斯托尔的《莎士比亚研究:历史比较法》(1927)和《莎士比亚的艺术和技巧》(1933)论述了这一问题。斯托尔认为:戏剧不同于生活,看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刺激。

  27. 剧中生活必须丰富多采,因而莎剧中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或者不尽合理的人物,都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中感到的莎剧矛盾,在观看演出时常常并不存在。剧中生活必须丰富多采,因而莎剧中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或者不尽合理的人物,都可以从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中感到的莎剧矛盾,在观看演出时常常并不存在。

  28.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 当时的伦敦剧场中央是池座,没有屋顶,里面观众站着看戏,周围是楼座包厢,有座位,票价较昂贵,有身份的贵族则在舞台上方设有专座。舞台延伸进观众席里,被观众三面环绕--大量运用独白、旁白等传统手法。

  29. (三)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哈姆雷特》 • 舞台没有布景,道具也很简单。莎士比亚戏剧当时是不分场景的,现行场次划分是18世纪初编订全集时后人加上的--不分场景,造成莎剧独有的叙述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特点。

  30. 观众主要以中下层市民为主,戏剧开演前秩序混乱,因此常用一些热闹的场面吸引观众,如群众械斗、风暴、鬼魂、女巫等。观众主要以中下层市民为主,戏剧开演前秩序混乱,因此常用一些热闹的场面吸引观众,如群众械斗、风暴、鬼魂、女巫等。

  31. 天鹅剧院,1596年一荷兰人根据友人的速写绘制而成天鹅剧院,1596年一荷兰人根据友人的速写绘制而成

  32. 玫瑰剧场的舞台装置

  33. 2004年4月莎士比亚诞辰440周年,他家乡天鹅剧院门前的戏剧广告2004年4月莎士比亚诞辰440周年,他家乡天鹅剧院门前的戏剧广告

  34. (四)从思想文化史角度看《哈姆雷特》 • 在莎士比亚时代,传统的世界建筑在“神创说”的基础上,并发展出“君权神授”的理论,具体表现为对“权威、秩序、等级”的顺从。在《哈姆莱特》中,对“秩序”的追求,“重整乾坤”应如是理解。

  35. 基督教悲剧。熟悉圣经。主人公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似乎都受制于一种不可解释、不可预知的冥冥神力,但是这种神力的最终实现,却又不在于人对上帝、命运或者自然的服从,而恰在人自己的意志、反抗和主动的选择。新教伦理:复杂性、矛盾性和多重意义。基督教悲剧。熟悉圣经。主人公的命运和事件的发展,似乎都受制于一种不可解释、不可预知的冥冥神力,但是这种神力的最终实现,却又不在于人对上帝、命运或者自然的服从,而恰在人自己的意志、反抗和主动的选择。新教伦理:复杂性、矛盾性和多重意义。

  36. (四)从思想文化史角度看《哈姆雷特》 • 道德的困惑。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人,始终不能摆脱一种永恒的道德悲剧: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充分肯定现世的利益和欲望,象加尔文那样将功利成就视为获救的标志。

  37. 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信唯有对于美好情感的希翼才能安慰脆弱的人生,渴望仁爱、宽恕。--二难选择。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信唯有对于美好情感的希翼才能安慰脆弱的人生,渴望仁爱、宽恕。--二难选择。

  38. 冲突与毁灭。冲突必然导致理想的毁灭。“片面的正义”--双方共同的毁灭。冲突与毁灭。冲突必然导致理想的毁灭。“片面的正义”--双方共同的毁灭。

  39. 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谢谢观看! 多角度分析《哈姆雷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