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第二节 外用药物治疗 第三节 物理治疗 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1. 抗组胺药 2. 糖皮质激素 3. 抗细菌药物 4. 抗病毒药物 5. 抗真菌药物. 6. 维 A 酸药物 7. 免疫抑制剂 8. 免疫调节剂 9. 维生素类药物 10. 其它 :. 人类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1 ). 1937 年: Daniel Bovet 合成人类 第一个抗组胺 化合物 Pyrilamine

tha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第二节 外用药物治疗 第三节 物理治疗 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

  2. 第七章 皮肤性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1. 抗组胺药 2. 糖皮质激素 3. 抗细菌药物 4. 抗病毒药物 5. 抗真菌药物 6. 维A酸药物 7. 免疫抑制剂 8. 免疫调节剂 9. 维生素类药物 10.其它:

  3. 人类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1) • 1937年:Daniel Bovet合成人类第一个抗组胺 化合物 Pyrilamine • 1948年: Hench和Kendall发现并将激素用于临床 • 1953年: Riley和West 发现肥大细胞颗粒是组胺 的主要来源

  4. 人类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3) • 1967年: Kimishigehe和Ishizaka发现IgE抗体进 一步解释了过敏过程 • 1982年: Bengt I Sameulsson确定“白三烯就是过敏 反应慢反应物质” 。

  5. 人类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 1937年: Daniel Bovet合成第一个抗组胺化合物 Pyrilamine,毒性太大未用于临床 • 于1957获诺贝尔医学奖

  6. 1982年: Bengt I Sameulsson因确定“白三烯就是过敏反应慢反应物质”而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 人们对白三烯作为过敏和炎症介质的重要性大大加深!

  7. 第一节 内用药物治疗 • 抗组胺药 (1) 组胺受体的分类 H1受体(H1R): 主要分布于皮肤、粘膜、血管及脑组织 H2受体(H2R): 主要分布于消化道分泌腺 H3受体(H3R): 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胺能神经末梢 的突触前部和周围神经组织, 参与神经冲动传递和HA合成、释放的负反馈调节

  8. 抗组胺药 组胺的作用 • 毛细血管扩张 • 血管通透性增高 • 平滑肌收缩 • 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 • 血压下降

  9. 抗组胺药的不良反应 • 中枢表现:主要见于第一代 • 易耐受:不宜长期使用同一种类,可轮换使用 • 造血系统及肝脏功能损害:见于部分种类 • 增加眼压:主要见于第一代 • 口干:主要见于第一代 • 心脏毒性:见于部分第二代 • 过敏反应:见于少数特异性体质者

  10. 水杨酸⊥ ⊥ (leukotriene)

  11. 2.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 重症药疹 • 重症多形性红斑 • 非感染性的急性荨麻疹 • 过敏性休克 • 严重接触性皮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皮肌炎 • 天疱疮 • 类天疱疮 •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12. (3)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系统应用 1.感染(病毒、细菌、结核、真菌等) 2.Cushing syndrome--皮质功能亢进或减退 3.消化道溃疡或穿孔--抗酸药物 4.电解质紊乱--低钾 5.骨质疏松或缺血性骨坏死--补钙 6.对神经精神的影响--! 7.诱发或加重原有的糖尿病 8.诱发或加重结核病 9.高血压--检测血压! 10.影响儿童的发育!

  13. (3)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长期大量局部外用 激素性皮炎! 1.皮肤萎缩 2.毛细血管扩张 3.萎缩纹 4.口周皮炎 5.紫斑、色素沉着 6.皮肤脆性增加 7.类固醇痤疮 8.酒渣鼻样皮炎 9.多毛(局部) 10.易癣菌感染

  14. 4. 抗病毒药物 • 阿昔洛韦-对病毒DNA多聚酶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可干扰疱疹病毒DNA的合成。 • 万乃洛韦 • 更昔洛韦 • 泛昔洛韦 • 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药物。通过干扰病毒核酸合成而阻止病毒复制繁殖, • 干扰素 • 干扰素诱导剂

  15. 5. 抗真菌药物 • 灰黄霉素:窄谱,可用于头癣 • 两性霉素: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 制霉菌素:对念珠菌和隐球菌敏感 • 5-氟胞嘧啶:人工合成,毒性小 • 酮康唑:念珠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等 • 伊曲康唑:广谱,抑制细胞P450依赖酶,用于甲癣 • 氟康唑:用于深部真菌感染 • 特比萘芬:窄谱,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用于甲癣 • 碘化钾:用于孢子丝菌感染

  16. 6. 维A酸类药物(retimoids) 一组与天然维生素A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它的发现是皮肤病治疗的一大进展。 这类药物能调节上皮细胞和其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对恶性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影响免疫系统和炎症过程;改变靶细胞间的粘附等。 • 第一代异维A酸、维胺酯。用于囊肿性痤疮、掌跖角化病等 • 第二代单芳香族维A酸,代表药物为依曲替酯、依曲替酸,用于严重银屑病、各型鱼鳞病、掌跖角化病等 • 第三代多芳香族维A酸,代表药物是芳香维A酸乙酯,阿达帕林、他扎罗汀:用于银屑病、鱼鳞病、毛囊角化病等。

  17. 7. 免疫抑制剂 (1)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 (2)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P) (3)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 (4)环孢素A(cyclosporin A) (5)他克莫司(tacrolimus) (6)酶酚酸酯(mycophenolate)

  18. 8. 免疫调节剂 (1)干扰素(intreferon-α、β、γ) (2)卡介菌(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 (3)左旋咪唑(levamisole) (4)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 (5)胸腺素(thymosin)

  19. 10. 其它 (1)氯喹(chloroquine) 羟氯喹(hydroxy chloroquine) (2)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s) (3)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intravenous mmunoglobulin,IVIg) (4)钙剂--? (5)硫代硫酸钠 (6)氨苯砜(diaminodiphenylsulfone,DDS)

  20. 第二节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的种类 外用药物的剂型 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 ① 急性皮炎仅有红斑、丘疹而无渗液时可选用粉剂或洗剂,炎症较重,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则用糊剂; ② 亚急性皮炎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③ 慢性皮炎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等; ④ 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21. 第三节 物理治疗 1电疗法 2.光疗法 3.微波疗法 4.冷冻疗法 5.水疗法 6.放射疗法 光疗法 1.红外线 2.紫外线 3.光化学疗法 4.激光 激光手术 激光理疗 选择性激光 光嫩肤技术 光动力疗法

  22.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皮肤美容中心 海绵状血管瘤 治疗前 海绵状血管瘤 治疗后

  23. 太 田 痣 治疗前 太 田 痣 治疗后

  24. CO2 Laser

  25. 微波治疗仪

  26.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光疗中心

  27. 第四节 皮肤外科治疗 1.切割术 2.皮肤移植术(skin transplantation) 3.毛发移植术(hair graft) 4.体表外科手术 5.腋臭手术疗法 6.皮肤磨削术(dermabrasion) 7.Mohs外科切除术(Mohs microsurgery)

  28. 在国内率先开展 Mohs显微外科技术 • 可彻底清除颜面部 皮肤肿瘤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