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491 Views
鲁迅儿童文学译 作中的欧化现象 考察. -- 李 丽(博士)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副教授. 简介: 研究缘起、研究问题、 考察对象 ; 欧化问题;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简介; 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考察; 结论。. 简介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的欧化现象 。 1.3 考察对象 : 《 小约翰 》 、 《 表 》 和 《 俄罗斯的童话 》 等三部译作的前 1/3 作为具体的考察对象 , 以期探究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 1.4 选择理据. II. 歐化問題.
E N D
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考察 -- 李 丽(博士) 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副教授
简介:研究缘起、研究问题、考察对象; • 欧化问题; •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简介; • 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考察; • 结论。
简介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鲁迅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的欧化现象。 1.3 考察对象:《小约翰》、《表》和《俄罗斯的童话》等三部译作的前1/3作为具体的考察对象,以期探究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 1.4 选择理据
II. 歐化問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太老式了,不好! “学而时习之,”子曰:“不亦悦乎?” 这好!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子曰。 这更好。为什么好,欧化了。但子曰终于没有能欧化到曰子。
III.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简介: • 《月界旅行》(1903) • 《地底旅行》(1906) • 《爱罗先珂童话集》(1922) ,首部白话文儿童文学译作。 • 《桃色的云》(1923) • 《小约翰》(1928) • 《表》(1935) • 《俄罗斯的童话》(1935),最后一部儿童文学译作。
IV. 鲁迅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考察: 《小约翰》中译文的欧化现象: • 句子的延长 • 句序 • 联结成分的欧化 • 量词及“们”的使用 • 被动句的使用 • 其它
句子的延长:其中最典型的则是多个定语成分的添加。如:句子的延长:其中最典型的则是多个定语成分的添加。如: • ……他于是又想着远的,浮在冈上的,光怪陆离地着了色的云彩, ……(1958: 20) • 他说过“亚门”之后,便满怀期望地在半暗的屋子中环视,到那在轻微的黄昏里,比平时显得更其奇特的地毯上的花纹,到门的把手,到时钟,从那里是很可以出现奇迹的。(1958: 23) • 他安静地挂在碧绿的芦干之间的,苇雀的摇动的窠巢里睡眠,虽然苇雀也大叫,或者乌鸦报凶似的哑哑着。(1958: 66)
句序:主要指的是句子成分的顺序,包括直接引语的句序和一些状语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句序:主要指的是句子成分的顺序,包括直接引语的句序和一些状语成分在句中的位置。 • “我能够飞到那里去么!”他想。“那后面是怎样的呢?我将来真,真能够到那里去么?”(1958: 20) • “唉,是的!那是一个有趣的约会,”约翰说,“你必须永站在这暗路上么?”(1958: 35) • 旋儿和上首谈得很久,用了异样的话,于是就将约翰招过去。(1958: 33)
联结成分的欧化:主要指的是联结词语的使用。联结成分的欧化:主要指的是联结词语的使用。 • 我大抵坐在池的沙地上,繁密的水草之间,而且仰视你,当你为了喝水或者来看水甲虫和鲵鱼,在水上弯腰的时候。(1958: 26) • 一个虾蟆想挽着手引一个蝎虎穿过大堂去,这于它很为难,因为它是略有些神经兴奋和躁急的,所以它每一回总将墙上的装饰弄得非常凌乱了。(1958: 33)
量词及“们”的使用:指的是译文中用以描述动物的量词以及表示复数的动物后面“们”的使用。量词及“们”的使用:指的是译文中用以描述动物的量词以及表示复数的动物后面“们”的使用。 • 西蒙是一匹大的猫,有着光亮乌黑的皮毛,还有粗尾巴。(1958: 21) • 一匹土拨鼠极有兴会地和野鼠谈论着美观的灯和装饰。一个角落里坐着两个肥胖的癞虾蟆,还摇着头诉说长久的旱天。 • 然而两匹勇敢的蚂蚁,那是什么兵器都会用的,和一个胡蜂,钻进他的黑裤子,在腿肚上一刺,使他失了战斗的能力。(1958: 59)
被动句的使用:指的是译文中典型 • 的被动形式的句子。 • 约翰自己上去坐,是被严厉地禁止的。
其它:主要指的是一些词语的使用。 • 旋儿微笑着,并且很相信地看着约翰的眼睛;致使他心情觉得异样地安乐。(1958: 25) • 这是很滑稽的美观,致使约翰愉快得拍手。(1958: 30)
《小约翰》欧化现象小结: 在《小约翰》的翻译中,欧化现象相当的明显,且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 多个定语成分的同时出现,这是欧化现象最突出的一点,也是让句子变长,使得译文比较晦涩不通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点也是欧化论反对者主要的攻击点。 • 在句序方面,直接引语的句序基本欧化。基本上所有的用到直接引语的地方都采用了欧式的句序,即“……”XX说(想,……)“……”。这种形式上的欧化是最容易学的,而这种形式今天已经为我们所接受和普遍使用了。至于其它的一些欧话句序,如状语成分的后置等,让译文的欧化痕迹显现。
欧化过程中的不一致性。如量词的使用,同是“虾蟆”,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一“匹”。同样,同是“土拨鼠”,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一“匹”。另外在量词的使用方面,“匹”是使用最频繁的,其次是“个”。所有动物前的量词,都只使用了“匹”或“个”。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找匹配量词的努力。欧化过程中的不一致性。如量词的使用,同是“虾蟆”,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一“匹”。同样,同是“土拨鼠”,有时是一“个”,有时是一“匹”。另外在量词的使用方面,“匹”是使用最频繁的,其次是“个”。所有动物前的量词,都只使用了“匹”或“个”。这一现象表明,当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找匹配量词的努力。 • 联结成分的欧化。汉语重意合(parataxis),强调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注重过渡连接词的运用。鲁迅译作中的“当……的时候”、“因为……所以”等联结词语的运用也让他译文的欧化现象显得更加突出。 • 此外,还有一些词语的欧化,如“致使……”,以及一些现在看来不太恰当的搭配,如“惹起……激动”等都是使得鲁迅译文欧化的表征。
考察了《小约翰》1/3的译文之后,发现其中欧化的痕迹十分显著,尤其是多个定语成分的同时出现。但同样考察了《表》1/3的译文后,我们惊奇地发现:除了直接引语形式的欧化之外,其它欧化的痕迹十分少见。仅有少数几句比较明显的欧化的句子,如:考察了《小约翰》1/3的译文之后,发现其中欧化的痕迹十分显著,尤其是多个定语成分的同时出现。但同样考察了《表》1/3的译文后,我们惊奇地发现:除了直接引语形式的欧化之外,其它欧化的痕迹十分少见。仅有少数几句比较明显的欧化的句子,如: • 一个肥胖的市场女人忽然给他看见了。(1958: 227) • 为要十分的牢靠,就把袋子打了一个结。(1958: 233)
译文中几段话也特别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 他动也不动,只对着窗门。窗是用格子拦起来的。格子外面看见天。天很清朗,而且蓝得发亮,像一个水兵的领子。(1958: 228) • 彼蒂加一跳就到屋角的炉旁。炉旁边的墙壁上有一条大裂缝。他从这缝里看见一个鼻子。鼻子下面动着黑胡须。(1958: 229)
如例(17)若采用长长的定语,比较极端的做法,可以如下: 如例(17)若采用长长的定语,比较极端的做法,可以如下: 他动也不动,只对着用外面看见很清朗,而且蓝得发亮,像一个水兵的领子的天的格子拦起来的窗的门。 如果只采用部分定语,也可以改动如下: 他动也不动,只对着是用格子拦起来的窗的门。格子外面看见很清朗,而且蓝得发亮,像一个水兵的领子的天。 但鲁迅并没有采用这样的做法。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借助重复某些词语而产生的一个个较短的句子。
假设: 鲁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后期的欧化的现象不象早、中期那么明显? • 单是从对《表》的考察,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 •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比如,鲁迅所采用的底本的译者风格的不同、鲁迅的白话文技能比初期娴熟等。 • 但如果鲁迅真的是那么坚决的欧化论者,(17)和(18)又何不直接译成包含很多定语的长句呢? • 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笔者又仔细考察了同在1935年翻译出版的《俄罗斯童话集》的前1/3,考察的结果和先前的假设比较一致。
当然译文中也不乏定语前置的句子,如: 身穿缀着许多黑飘带的白衣,罩上黑的长面纱的新娘,快活得好像要死了。(1958: 330) 就出现的频率来讲,远远低于《小约翰》,但比《表》中又高出很多。这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鲁迅后期的儿童文学译作中的欧化现象没有他中期的明显。同是后期的作品,也会有差异。
结论: • 鲁迅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的欧化现象从时间上看,在总体上呈现减少的趋势。 • 我们不应该一棍子将鲁迅的译文打死,应该看到他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中,在减少欧化痕迹中所做出的尝试。 • 至于他在翻译其它作品时,是否也呈现同样的特征,则需要另行考察。 • 将鲁迅置于具体的时空变化之中,以“动态的视角”加以考察。
Thank You All! Dr. Daisy, LI Li • Associate Professor •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 • Macau Polytechnic Institute • lili@ipm.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