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8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康晓光.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文化与结构:马克思与韦伯. 韦伯认为,个人先于社会,社会现象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只有通过了解个人的行为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 。个人行动是 考察社会行动的分析单位 。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文化与公民 社会 初探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文化与公民社会 初探 康晓光

  2.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3.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4. 文化与结构:马克思与韦伯 • 韦伯认为,个人先于社会,社会现象不可能与个人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相分离,只有通过了解个人的行为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个人行动是考察社会行动的分析单位。 • 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有动机的行动。社会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发观支配社会行动的一般规则,它还应当去理解行动者的主观意向和动机,通过对社会行动意义的理解,达到一种关于它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说明。 •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其个人主义方法论和解释性研究的典范。 • 韦伯试图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产生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从而为资本主义起源寻找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完全相反的解释。 • 韦伯运用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分析个人观念的变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建立了“新教—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揭示了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而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影响。

  5. 韦伯建立的研究范式启发我们去探索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寻找那种足以支持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建立一种与“新教—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相似的逻辑。韦伯建立的研究范式启发我们去探索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寻找那种足以支持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建立一种与“新教—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相似的逻辑。 • 韦伯的研究范式 • 托克维尔、普特南 个人观念 & 社会结构 文化 & 公民社会 文化 支持 公民社会 新教 公民文化 新教伦理 公共精神 公民共同体 资本主义精神 资本主义 公民社会

  6.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西方公民文化 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现实中的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7.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福利依赖 权利导向公民文化的负效应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8.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福利依赖 • 自由主义的公民观是一种“权利导向”的公民文化,更确切的说是“自我利益导向”的公民文化 • 公民是“理性的人”,作为“孤立的原子”组成社会,社会中,公民之间的关系由法律界定,除此以外每个人对他人没有权利和义务 • 公民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有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但法律不强制公民参与公共事务 • 自私自利的公民参与政治是为了追名逐利,扩大维护自己的权利 权利 导向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9.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福利依赖 • 当代宪政是一种“权利导向”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结构 • “权利导向”的“气质”催生出“福利国家体制” • “福利依赖”问题日趋严重 • 共和主义者将“福利依赖”问题归咎于“权利导向”的自由主义公民文化以及代议制民主制度 权利 导向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10.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福利依赖 • 自由主义的发展导致传统道德的破坏。共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消失,导致极其排他的个人主义行为方式 • 随着普遍伦理文化的消失与个人主义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所谓“权利” • 在美国,从义务和责任的角度来说,所谓的“权利文化”意味着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难以妥协的、无法均衡的利害关系——福山 权利 导向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11.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福利依赖 • “公共精神”——人们参与共同体行动的一种愿望,即在考虑个人利益之外,能够更多地融入共同体和社会的愿望 • 自由民主制度大力推进个人主义的发展,抑制公民的共同体行为 • 在自由民主的概念中,自由凌驾于民主之上。自由主义是绝对的前提和基础,并贯穿于塑造了民主的特征。以上是自由民主制度下,公民对于政治生活参与率低的源头 权利 导向 自私、偏执 缺乏公共精神

  12. 西方公民文化——自由主义公民文化 为自由主义公民文化辩护——马赛多 “宽容、自我批评、节制、对公民身份活动的适度参与。从本质上说,享有自由同时必须具有维护和支持自由的意愿,意味着对他人自由的认可。从负面来说,自由主义的公民德性厌恶冷漠和偏执。冷漠之所以不被接受,因为确保现代代议制政府的合理性的关键基础必然在于公民的警醒,这种合理性表现在体制运行的效率、公正和清廉上。”……

  13. 西方公民文化——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古典时代(西塞罗、卢梭、亚里士多德……) 特征 • 公民对共同体忠贞不二 • 强烈的公民责任感,好公民必须全心全意、充满效率的通过其思想和行动为共同体的福祉做出贡献 • 公民之间紧密团结 • 积极参与共同体政治生活 • 公民受益的同时,国家也受益 • 公民成为道德上更加成熟的个体 • 关注公民财产权的保护 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公民教育 如何培育共和主义公民精神? 为年轻人提供公民教育 公民宗教 (卢梭)

  14. 西方公民文化——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20世纪80年代,由于自由主义传统中存在的弱点以及公民共和主义具有的内在价值,共和主义公民传统再度复兴 ① 新共和主义的特征 对自由主义主导的现实政治的批判 公民的政治冷漠——“稀薄的民主” ② 对自由主义公民理论的批判 自由主义公民理念倡导自私自利的精神,破坏了共同体精神

  15. 西方公民文化——共和主义公民文化 对共和主义公民文化的批判 乌托邦 父权主义 精英主义 • 大部分人都过着一种非常充实的生活,但是,除此之外,共和主义的公民还必须为参与公共事务而分配时间、积蓄精力和唤起忠诚。个人生活方式的弹性是有限的,为了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他就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正是这种要求产生了一些非常严重的问题。 • 使个体参与公共领域,而且动员教育和宗教资源服务于这种目的,这种做法带有父权主义的味道。 • 这种做法将使个体失去个人自由特别是独立自主的判断。而且,会导致精英主义的后果,因为只有有钱、有闲、有知识的人,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现实的政治和社会活动。

  16. 西方公民文化——现实中的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与维巴的公民文化实证研究——公民政治文化是村民政治文化、臣民政治文化、参与者政治文化三种典型文化的混合体。 • 许多人在政治中是积极的,但也有许多人充当消极臣民的角色。甚至在扮演积极的公民政治角色的那些人中,也没排除臣民和村民的角色 村民政治 文化 现实中的公民政治文化 臣民政治 文化 参与者政治 文化

  17. 西方公民文化——现实中的公民文化 现实与“理性-主动性模型”偏离的原因是什么? 差距的存在是因为标准定得过高。 鉴于个人的非政治的兴趣,为达到“理性—主动性”模型(的要求),而在政治活动方面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是不合理的 通常的解释 民主政治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 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民主不成其为民主;公民参与性过高,民主系统也将陷入混乱、低效、甚至可能被过度参与压垮 阿尔蒙德、维巴 的解释

  18.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人性与教化 西方公民文化 公与私 《大学》之道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个人操守 返本开新 人际交往准则 儒家的宗教精神

  19. 君子文化——人性与教化 人之性善使人具备了追求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 孔子:天生德于予 • 孟子:“四端”是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 德性天赋 • 孔子的“性与天道”就是“仁”,在天为“道”,在人为“仁” • 孟子:“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性善 •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性与天道”是不可言说的,而是需要“默而识之”,“下学而上达”。 • 孔孟荀皆认为,放任自流不可能达到“天人合一”,必须经过艰苦的努力,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修养德性

  20. 君子文化——公与私 《礼记· 礼运》中,儒家描绘了两种典型的社会形态——“小康”和“大同”,讨论了“小康社会”的治理,描述了“大同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形仁讲让,示民有长。如有不如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21. 君子文化——公与私 儒家怀抱天下,其心胸抱负超越一人、一家、一姓、一国。儒家的社会理想不止于“小康”,而是“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行,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确立了“公”和“为公”的至尊地位,为儒家公共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君子文化——《大学》之道 《大学》确立了中国人献身公共利益的途径。所谓“《大学》之道”,即君子的人生之路(三纲八目)。庄子概括为“内圣外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对儒家君子来说,利他、造福社会、使全人类达于至善,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成就自我的必由之路。

  23. 《大学》之道——责任与权利 • 儒家也认为理性是人的天赋。孟子曰仁义礼智与生俱来。 • 儒家坚决反对为政者滥杀无辜。 • 儒家认为自然状态中人如同野兽一样自由。 • 儒家谈人之平等具有更深的意蕴,即孟子所言“人皆可以为尧舜”。 • 儒家从未否认财产权的正当性,不但反对政府“与民争利”,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而且要求政府“置民之产”。 • 可见,洛克所宣称的“人之为人的条件”儒家都承认。 • 但是,儒家认为,洛克仅仅指出了人之为人的部分条件,仅有这些还不足以使人成其为人。人之为人的条件,人之异于禽兽的条件,还在于“人之有道”,即按照德性的要求生活。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起点是“人之为人的条件”。 • 洛克认为,自利、理性是人的本性,而生命、自由、平等、财产权是“人之为人的条件”。 • 他从个人本位论出发,根据“人之为人的条件”,建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并借助自然法、自然权利学说为这一论证提供道德依据。

  24. 《大学之道》——德性权利 • 中西文化各成一家,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如,一为社会本位,一为个人本位;一个追求社会和谐,一个追求个人自由。由社会和谐得出德性权利,由个人本位得出个人自由。 • 西方的自然权利,体现了市场中的“买卖人”的要求,是使买卖得以进行的条件,而不是什么“人之为人的条件”。中国的德性权利,体现了“君子”的要求,是使人成为人的条件,使人异于禽兽的条件。 • 如果接受儒家的学说,如以《大学》为演绎的起点,那么完全可以推演出非常完整的个人权利清单。不但可以“间接地”推出公民拥有政治权利,更可以“直接地”推出公民拥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 • 君子要完成《大学》设定的人生使命和人生规划,就必须拥有公民和政治权利。但是,这仅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还需要社会、经济、文化权利,再加上自身持续不断的“修身”努力,才能满足成为君子的充分条件。在儒家看来,(1)公民和政治权利、(2)社会、经济和文化权利、(3)修身与教化,三者构成了人之为人的充分条件。 • 在儒家看来,政治的最高使命之一就是使人成其为人,所以政府有义务保障公民的上述权利。

  25. 《大学之道》——德性权利 • 夏勇指出:“按照中国传统,推行人道,追求大同,不是借重个人的权利,而是借重个人的义务;不是借重法治,而是借重德治。……所谓借重个人义务和德治,说到底,就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积极的相爱相让,而不是消极的相约相制,来推行人道,实现大同。” • “权利是一个关系性概念,它表示人与人的一种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又是以权利主体的相对分离和独立为前提的。……在西方历史上,权利制度的发达,不仅以一般意义上的人我界限为前提,而且以个人与个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分裂和对抗为前提。权利义务主体之间的独立、对抗越强,权利要求就越强,法制就越发达。”“中国文化里的个体人,是内省的、让与的、利他的、与人和谐的道德主体,不是外制的、索取的、利己的、与人争斗的利益主体。这种个体容易成为普遍的义务主体,不大可能成为普遍的权利主体。 ”

  26.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个人操守指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身)落实到个人为人处事层面的具体德目。 格致:“学而不厌”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下学而上达” ——《论语》

  27.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诚正:“士志于道”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 “士志于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固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论语》

  28.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诚正:“士志于道”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 “士志于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固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论文》

  29.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修身为本” 修身为本 如何“修身” “修身”的目标 “修身”是沟通内圣和外王的枢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 孔子: “为仁由己”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孟子: “居仁由义” 《大学》: “君子必慎其独也。” 《中庸》: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最高德目:“中庸”

  30.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见利思义” 儒家不是平均主义者,也不反对“富”与“贵”。但是,孔子反对“不义而富且贵”。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见利思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 “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31. 君子文化——个人操守 “大丈夫”与“浩然正气” 现代性的根本要素之一,即人的自主性。儒家对此有明确的主张。 何为浩然之气? 何为大丈夫?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2.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 人际交往准则指大学之道(群与社会层面的外王之道)落实到人际交往层面的具体德目。 • 平等 • 忠恕 • 忠信 • 能群(合作) • 和而不同

  33.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平等 结果平等 机会平等 人格平等 • 儒家不要求结果平等,但要求社会和国家要保证每个人能够平等地获得基本福利。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运》 • 儒家要求机会平等。 • 参政议政:孟子曰:“惟贤者宜在高位” • 教育:孔子“有教无类” • 儒家主张人格绝对平等。 • 孔子:“性相近也” • 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

  34.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忠恕:为仁之方 仁:“仁者爱人” 忠恕:“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是“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雍也》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朱熹 通过“推己及人”,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境界。

  35.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忠恕:为仁之方 仁爱与博爱 “亲疏有别”,“差序格局” 对于君子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互助并不止于亲属和朋友,而是包容了社会的全体成员甚至是所有的人。 君子行善,不是“额外的付出”,而是个人生命成长的“内在要求”,是“成贤”、“成圣”的必要条件,是君子、贤人、圣人的“天命”。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36.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忠信 儒家要求君子做忠信之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礼记·儒行》:“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对亲近的人: 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对陌生人: 《大学》曰:“与国人交止于信。” 诚信是现代社会社会资本最重要的构成要素。

  37.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能群(合作、团结) • 荀子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能群”。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 • 合作原则: “非义不合。”——《儒行》 •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以德报德,以直抱怨。” • “君子有九思:视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合作原则:“慕贤而容众” ——《儒行》 •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 “乡原,德之贼也。”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患难相恤 • 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

  38. 君子文化——人际交往准则 和而不同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礼记·儒行》:“同弗与,异弗非也。” 《中庸》:“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39. 君子文化——儒家的宗教精神 君子为善的激励机制——不朽 • 生与死:与其它宗教不同,儒家认为人生是有限的! • 如何超越“死亡”?不朽! • 个体繁衍后代。 • 个体要做出有利于集体的事情。没有永生的生命,但有永恒的事业! • 天人合一。

  40. 三不朽 • 入世:“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叔孙豹之言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历史的记录

  41. 天人合一:君子的最高境界 • 《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乾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中庸》:“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 天命不在别处,天命即在人性之中,天道与人道是相同的东西。天道是人道的根源,人道是天道的再現。因为天人是合一的,所以要认识天理,只要认识人性就行了。所以孟子提倡通过“尽心”、“知性”,然后“知天”。

  42. 君子文化——儒家的宗教精神 • 中国思想的最可贵之处则是能够不依赖灵魂不朽而积极地肯定人生。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三不朽信仰,也是中国人‘永生’的保证。这一信仰一直到今天还活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这是一种最合于现代生活的‘宗教信仰’。 • 儒家通过入世,而不是出世,超越生死。通过此生的积极作为,践行天道,超越生命的有限,达到永恒。永恒不在彼岸,不再天堂之中,而在此岸,在社会之中,在活人的心中,在历史之中,所谓“三不朽”,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这是最积极的宗教,最负责任的宗教,也是最理性的宗教精神,达到了“极高明”的境界。

  43. 目 录 文化与公民社会的关系 西方公民文化 中国公民文化:君子文化 返本开新

  44. 返本开新 ? 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是“公共精神”的唯一来源 “洋为中用”,“全盘西化”是重建文化的唯一出路 在中国这样的有着数千年历史、伟大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十多亿人口、独特发达的语言体系的民族国家中,要想构建健康社会的精神基础,采取彻底割断传统、完全依赖舶来文化的策略是绝对行不通的。相反,必须把新体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立足传统博采众长,才是唯一的坦途。

  45. 返本开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共精神 ”资源 • 文人的诗社 • 东林党人的故事 • 吕氏兄弟的乡约文献 • 儒家文化 • 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价值、道德准则、为人处事的规范,足以支持现代中国人的公共行动 • 仁与利他主义精神没有矛盾,而利他主义是公共精神的根本灵魂。 • 儒家从来不反对自由结社,而且儒家受益于自由结社。 • ……

  46. 返本开新 君子文化蕴涵的公共精神的本质 • 利他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相互信任,合作精神,团结;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 既讲求个人权利,又讲求社会责任;义务导向,个人权利也是德性权利,而不是逐利权利、利己权利;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足以支持市场,并使市场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 足以支持公民社会中的个体行动; • 足以支持高效的民主政治; • 足以整合中华民族,并支持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 • 足以适应全球化时代,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全球竞争,构成中国的软实力,适应全球公民社会,适应无国家的世界,并为无国家时代中国的霸权奠定基础。

  47. 返本开新 ……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以后对於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我们要将来能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 ——孙中山

  48.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