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 495D0028 林千惠 495D0034 黃憶雯 495D0041 黃偉慈 495D0073 柯娸峰 495D0079 連慈姍 495D0094 姜雅齡. 音樂的流行. 定義 指能被當下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音樂形式,隨著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類型轉換,普遍被接受的特點也延伸出許多商機。. 流行音樂歷史. 1920 年代:時代曲的產生

Download Presentation

流行文化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流行文化 495D0028林千惠 495D0034黃憶雯 495D0041黃偉慈 495D0073柯娸峰 495D0079連慈姍 495D0094姜雅齡

  2. 音樂的流行 定義 指能被當下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音樂形式,隨著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類型轉換,普遍被接受的特點也延伸出許多商機。

  3. 流行音樂歷史 • 1920年代:時代曲的產生 • 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 • (黎錦暉→中國流行音樂之父)

  4. 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 • (七大歌星,是指民國時期上海最為著名的七位歌手,包括李香蘭(山口淑子)、周璇、姚莉、龔秋霞、白光、白虹、吳鶯音。) 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sgUOaYHEpQ

  5. 1950-1960年代分裂與新生 • 政府推行的其中一項政策便是將流行音樂宣佈為色情。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被壓制,而中國民族音樂與中國革命音樂則取而代之。 • 1949年後,臺北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的新中心之一。臺灣本地的特別是中上層階級的年輕人自台灣日治時期起便開始受日本娛樂文化的影響,又有早期台語流行音樂的熏陶,故較容易接受流行音樂。

  6. 1970–1980年代工業的成長與新市場的形成 • 電視劇繼電影之後,與包括華語流行音樂在內的中文流行音樂形成相互扶持的關係。 • 因此流行音樂的傳播媒介也在廣播電臺之後又增加了電視這一新媒體,在大中華地區等地的普及。 • 收錄機與磁帶的流行使留聲機及唱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流行音樂工業也隨之邁向了新階段。

  7. 1970-1990年代,臺北保持並發展了其華語流行音樂的工業中心地位。例如1980年代的亞洲歌后鄧麗君即來自台灣。1970-1990年代,臺北保持並發展了其華語流行音樂的工業中心地位。例如1980年代的亞洲歌后鄧麗君即來自台灣。

  8. 自1970年代起,臺灣的鄧麗君成為了橫跨數種流行音樂的超級巨星。她在華語流行音樂、日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以及英語流行音樂世界中均獨樹一幟,其歌迷遍佈亞洲乃至全球。自1970年代起,臺灣的鄧麗君成為了橫跨數種流行音樂的超級巨星。她在華語流行音樂、日語流行音樂、台語流行音樂、粵語流行音樂以及英語流行音樂世界中均獨樹一幟,其歌迷遍佈亞洲乃至全球。 • 1986年正式解除了對鄧麗君的歌曲禁令。當時在中國大陸流傳著這樣的説法:「白天聼鄧小平,晚上聽鄧麗君。」

  9. 羅大佑歌曲的流行將華語流行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時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羅大佑歌曲的流行將華語流行音樂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該時代最成功的歌曲之一便是羅大佑的《明天會更好》。 • 這首歌最初由60位歌手於1985年演唱。該歌曲迅速傳遍了亞洲並成爲華語流行音樂的一個標桿。 • 隨後在1986年,中國大陸的郭峰等人創作了歌曲《讓世界充滿愛》,該曲由128名華語流行音樂歌手在北京首唱。當時這兩首歌曲都是從美國歌曲《We Are the World》中吸收了靈感。這種群體大規模共同演唱的形式使華語流行音樂的創作和表演形式更為豐富。

  10. 「《明天會更好》」邀集的華人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簽約的限制。專輯製作單位以「明天基金會籌備會」的名義,邀集台灣當時最知名的唱片公司包括飛碟、喜瑪拉雅、新格、歌林、滾石、鄉城、寶麗金、麗歌、光美等參與這張專輯,並由各家唱片公司競標發行權。「《明天會更好》」邀集的華人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簽約的限制。專輯製作單位以「明天基金會籌備會」的名義,邀集台灣當時最知名的唱片公司包括飛碟、喜瑪拉雅、新格、歌林、滾石、鄉城、寶麗金、麗歌、光美等參與這張專輯,並由各家唱片公司競標發行權。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EDZyIUbSd0

  11. 1990年代大融合 • 臺灣在1990年代仍然保持了華語流行音樂中心的地位。 • 隨著台灣社會的自由化、民主化,流行音樂享有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華語流行音樂同台語流行音樂一起,在結合了成熟的包裝、服裝、設計、編舞、音樂電視、媒體宣傳等之後,形成了龐大的音樂產業。 • 許多享有盛譽的華語流行音樂重要歌手、詞曲作家出身台灣。臺灣多元的音樂環境亦吸引了來自歐洲、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的音樂人。 • 1990至2000年,台灣流行音樂總體國內(指臺灣)產值,每年平均約百億元新台幣。臺灣流行音樂(主要是華語流行音樂及台語流行音樂)每年的平均發片量、簽唱會、節目宣傳、演唱會數不勝數。

  12. 1990年代,香港仍舊是華語流行音樂及粵語流行音樂的中心。香港歌手亦在華語流行音樂領域中取得傲人成績,其中又以張學友等為代表人物。1990年代,香港仍舊是華語流行音樂及粵語流行音樂的中心。香港歌手亦在華語流行音樂領域中取得傲人成績,其中又以張學友等為代表人物。

  13. 踏入2000年後,華語創作者開始北移,北京逐漸成爲中國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重要的音樂製作機構薈萃此地。來自北京的歌手王菲1999年在日本武道館的演出使她成爲新一代的亞洲歌后。踏入2000年後,華語創作者開始北移,北京逐漸成爲中國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重要的音樂製作機構薈萃此地。來自北京的歌手王菲1999年在日本武道館的演出使她成爲新一代的亞洲歌后。

  14. 2000年代後至今新技術的挑戰與流行偶像 • 受到網路科技,P2P、MP3等新技術下載的影響,台灣流行音樂總體國內產值已遽減為每年平均不到四十億元。相關從業人員紛紛前往中國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 2000年代開始於流行偶像的爆炸。周杰倫引領了節奏布魯斯及嘻哈音樂的新潮流。其他成功的歌手包括孫燕姿、陶喆、蔡依林、王力宏等。

  15. 近些年來,來自臺灣並風靡中國大陸的男孩樂隊和女孩樂隊的崛起也是華語流行樂壇的新現象。其中商業上大獲成功例子有S.H.E及飛輪海。新的競爭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帶來了偶像概念。近些年來,來自臺灣並風靡中國大陸的男孩樂隊和女孩樂隊的崛起也是華語流行樂壇的新現象。其中商業上大獲成功例子有S.H.E及飛輪海。新的競爭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帶來了偶像概念。 • 偶像的塑造乃至偶像劇的製作使華語流行音樂藉助偶像的力量深入人心。臺灣偶像劇《流星花園》便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例子。

  16. 戲劇的流行 花系列-社會現象的放大 • 台灣連續劇的更迭,也同時記錄了台灣社會的演變,會被觀眾熱愛的連續劇一定是符合當下社會價值觀的胃口。 • 從花系列連續劇開始。在民國七十到八十年代,一連串以花命名的晚間九點半連續劇,主角背景有特定的主題,主要是反應當下社會寫實故事,而花系列的戲劇引領台灣電視連續劇近十年的風騷,也是探索台灣社會演變的試金石。

  17. 花系列連續劇由梁修身、歸亞蕾、李烈、崔浩然在1988年主演的「孤挺花」開始,一直不停更換主題,直至2000年由馬景濤、江宏恩等人主演的「奈何花」才告落幕。花系列連續劇由梁修身、歸亞蕾、李烈、崔浩然在1988年主演的「孤挺花」開始,一直不停更換主題,直至2000年由馬景濤、江宏恩等人主演的「奈何花」才告落幕。 • 花系列是台灣灑狗血連續劇的濫觴,甚至後來的「台灣龍捲風」、「台灣霹靂火」系列,直到現在的「娘家」、韓劇「妻子的誘惑」都類似花系列的處理手法。 • 劇中將一些社會事件重編故事演出,如婚姻外遇、家暴、爭搶監護權等平日遇的到的事情演出,也滿足了一般觀眾漸漸萌芽的狗仔文化。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QY_J9Wum2w&feature=PlayList&p=1A01CF5B83BD2582&playnext_from=PL&playnext=1&index=8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v4NWsOqh7A&feature=related

  18. 偶像劇-夢幻的連鎖效益 • 2002年一齣偶像劇『流星花園』,造就了台灣偶像劇之始祖,也讓偶像團體F4紅透了天,柴智屏成為偶像劇之母。 • 在2001、2002年的偶像劇『戀香』、『情定愛情海』,這是全球化吹起的風潮,邀請韓國藝人與台灣共同演出,透過跨國合作激發不同的收視率與火苗,雖然成效普普,但也創造出不同的拍攝與合作模式。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FGmg3Yl5w4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ylbqNHGjkE

  19. 如今,台灣偶像劇除了東南亞、香港播出之外,『白色巨塔』、『惡作劇之吻』、『花樣少年少女』等亦曜上了日韓市場,並在日本BS(Broadcasting Satellite)衛星頻道、韓國無線台SBS、KBS-N播出,雖然處境仍艱辛,但仍對於戲劇發展是一大突破。 • 櫻花妹與泡菜妹亦哈台,此舉更讓觀光局找來偶像團體F4、飛輪海代言觀光,2007年根據觀光局統計,經由F4促銷短時間已為台灣觀光進帳超過10億元,在偶像團體魅力,文化創意產業與娛樂工業的搭配下,期待為台灣創造更多的進帳。

  20. 由此可見得,單從戲劇觀點出發,台灣從過去八點檔時代,到2002年偶像劇發展,國外明星合演、合拍劇,一直到用台灣自製拍攝的戲走紅海內外,用版權來賺取收益,甚至利用偶像團體代言、歌友會舉辦等,增進台灣觀光契機。由全球化的觀點來看,不難看出台灣戲劇發展的演變。 由此可見得,單從戲劇觀點出發,台灣從過去八點檔時代,到2002年偶像劇發展,國外明星合演、合拍劇,一直到用台灣自製拍攝的戲走紅海內外,用版權來賺取收益,甚至利用偶像團體代言、歌友會舉辦等,增進台灣觀光契機。由全球化的觀點來看,不難看出台灣戲劇發展的演變。 

  21. 時代樸實劇當道 • 最近有意思的連續劇,則屬「光陰的故事」與「那一年的幸福時光」莫屬。 • 光陰的故事在2008年11月在中視開播。 • 「光陰的故事」是一部以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產生的本省人、外省人民族融合與眷村文化為背景所拍攝的連續劇,主要呈現台灣1960年代至1990年代一個虛構的眷村「自強一村」中幾個家庭間所圍繞的故事,宛如當年台灣人民的生活縮影,展現出台灣文化的轉變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lZg1KiEbI

  22. 而「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則在2009年六月開播,故事主角則是以宜蘭作為生長背景,詮釋傳統家庭價值與都市生活的衝突與隔閡,本劇仍在上演中。而「那一年的幸福時光」則在2009年六月開播,故事主角則是以宜蘭作為生長背景,詮釋傳統家庭價值與都市生活的衝突與隔閡,本劇仍在上演中。 • 經過了金融海嘯的不穩定,這兩齣戲劇反映了現在人民對於過去生活的懷念,大家都是中產階級,領著一份不算豐厚的薪水但可以過著穩定生活的年代。

  23. 服裝的流行 • 20年代 • 香奈兒(Chanel)引領風騷,服裝發展表現出明顯的機能性和輕便性,強調瘦細,不強調曲線變化的直筒連身裙、剪一頭短髮、合理單純的線條。中後期為爵士樂、查爾斯登舞時代。 • 《香奈爾(Chanel)-容易穿著,便服式(直筒連身裙)的創作。》 • 《裙裝為露膝蓋的長度》

  24. 40年代 • 服裝史上的兩大發明均在此期出現(New Look和比基尼),英、美實施纖維與衣料的配給,衣飾以簡單、實用為主導,當時稱之為「無味的衣服」。強調肩部線條,有墊肩、寬肩配以短裙(軍裝制服)為女性日常穿著的式樣,完全強調機能性,以休閒、舒適服裝為主。

  25. 60年代 • 服裝史上空前大變革的時代。 • 屬於年輕人的時代。受反文化及年輕文化影響,強調成熟、嫵媚、「年輕、消瘦、骨感、稚氣」為新的審美標準。搖滾樂、披頭、牛仔褲、皮夾克盛行。 • 舒適、隨意的服裝在結構設計趨於簡單,變化通常在領形、口袋、色彩圖案及材質。裙長出現無規律性的變化。

  26. 60年代 • 越戰(60年代後半期~75敗退)-美國反對戰爭的聲浪在國內升起,嬉皮出現,穿著墨西哥披風、連帽短外套及牛仔褲。 • 嬉皮文化:牛仔褲、色彩斑斕的T恤,寬皮帶、喇叭褲、長髮、流蘇披肩、刺繡背心、穿拼湊長褲、皮靴。 • 1969~1970 喇叭褲、低腰短裙。

  27. 70年代 • 由於電腦、資訊業發達,服裝邁向一個全球單一的市場,流行服飾擴大為世界性的規模,另一方面則傾向民族化,也是東西方之融合。 • 1971~1974:熱褲、中空裝、露背裝、水手服、短大衣。 • 1974~1977:民族風 • 1978:龐克式黑皮夾克、高腰裙、連身褲裝。

  28. 80年代 • 服飾文化的發展特色,除多元化(男性、女性,成熟、可愛,典雅、前衛,都會、民俗並存),另一特色「雅痞」文化,追求名牌、講究時尚;以及考究個人的品味。 • 男裝:襯托男士的冷峻、優雅和壯碩的長形體格。 • 女裝:妖媚、纖腰和修長美腿,散發迷醉飄然的冰冷艷麗。 • 1985:超短上衣、修長優雅線條,表現女性曲線合身設計。

  29. 90年代  環保意識抬頭,追求自然、機能性強的休閒服當道。崇尚自然簡約主義強調簡單流暢的線條。新設計讓老品牌起死回生,下一個循環就此誕生。  • 1996:普普藝術風格出現;呈現緊身、短、小的服飾露出肚臍、裸露足踝。改良式旗袍、迷你裙、牛仔補丁、抽鬚的短裙、緊身七分褲、熱褲、中長統馬靴、涼鞋、球鞋、雙肩式背包

  30. 1997:香港回歸引發中國熱,肚兜、低胸設計、木屐、大頭厚底高跟鞋。1997:香港回歸引發中國熱,肚兜、低胸設計、木屐、大頭厚底高跟鞋。 • 1998:三宅一生的皺褶服風行。蠶繭的意象。舒適、輕鬆、年輕化。 • 1999:休閒、運動裝當道,拉鍊、抽繩連帽外套、大口袋;七分褲、繡花牛仔褲、休閒針織衫、印花洋裝。

  31. 21世紀 • 以環保、人與自然為主題。流行女裝以中性、紳士風格為基礎,加上浪漫、性感的要素,塑造新的個性與趣味,更崇尚所謂復古的風格。 • 不對稱佳績料洋裝:毛皮球、單露肩上身、連袖的設計,在貼身的佳績素材下,呈現修長線條的個性洋裝打扮。

  32. 單肩細帶小可愛搭配不對稱下襬裙子 • 部分使用蕾絲料的單肩細帶小可愛與浪漫花卉印花料、下襬不對稱的裙子,搭配出新的個性美。在較清涼的穿著搭配中,毛皮圍巾、黑絲襪、細繩長靴等強調局部的配件是不可缺少的主角。

  33. 毛皮洋裝大衣:運用仿毛皮或真毛皮,以圓翻領、羊腿袖、大蝴蝶結的設計,呈現少女可愛的外型與氣氛。毛皮洋裝大衣:運用仿毛皮或真毛皮,以圓翻領、羊腿袖、大蝴蝶結的設計,呈現少女可愛的外型與氣氛。 • 紳士風大衣與女性化內搭的對比美打扮:紳士化的斜格子呢大衣內搭強調裝飾性與女性化的小花襯衫、項鍊及不對稱下襬斜褶裙。 • 毛皮領夾克與蕾絲內搭的街頭個性風:夾克在毛皮領的設計下,呈現新的流行高級感。搭配格子褲及蕾絲上衣,胸罩隱約可見,在皮帶、扁帽的配件搭配下,有個性突出的時尚美感。

  34.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