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法國與中東外交關係

法國與中東外交關係. 班級: 四子二 B 組員: 黃柏學、馬君瑋. 中東地理位置. 中東 地理位置重要,素有“ 五海三洲之地 ”之稱。中東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 中東 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繫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 中東地理位置.

Download Presentation

法國與中東外交關係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法國與中東外交關係 班級:四子二B 組員:黃柏學、馬君瑋

  2. 中東地理位置 中東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中東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 中東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繫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3. 中東地理位置 「中東」這個稱呼其實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中東”的地理概念是對於歐洲人以自己為中心而言的,歐洲人把東方按照離自己的遠近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大約是指地中海的東部和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

  4. 中東地區有哪些國家? 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爾、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裏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 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賽普勒斯儘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繫密切。

  5. 中東地區地圖

  6.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對於法國的阿拉伯政策,部分人士簡稱之為「以武換油」政策,此種簡化說法可能出自對法國的敵意,這些人相信法國為了商業利益而支持阿拉伯世界,希望藉此進入阿拉伯市場;也可能是因為法國境內存在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少數族群,全國6200萬人口中估計達500萬人。但其實法國親阿拉伯立場的主要原因並非選舉或商業考量,而是源於戰略思維。

  7.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1946年至1958年的第四共和期間,許多旁觀者認為法國採取反阿拉伯立場,法軍自1954年與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交戰,1956年時,法國、英國與以色列共同打擊高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當時法國與以色列往來極為密切,並協助以國取得核武。

  8.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1967年爆發以阿戰爭,也成為法國與阿拉伯關係的分水嶺,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怪罪以色列開啟戰端,儘管法國民眾立場親以色列,他仍決定斬斷與以色列的盟友關係,也預言巴勒斯坦佔領區將引發新問題,也無助於以巴衝突,自1967年以降,法國對以巴衝突態度不變,當時阿拉伯市場與選民對法國政府還不太重要。

  9.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不過雙方最重要的往來動力仍是戰略考量,與阿拉伯國家發展關係的同時,法國趁機遠離世界強權的影響,也在阿拉伯世界裡發揮法國傳統的外交原則,亦即推廣法國所認同的普世價值,並透過與開發中國家建立良好關係,強化法國的外交地位與勢力。

  10.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於1981年和1988年兩度當選總統,一度讓阿拉伯世界憂心忡忡,民眾視他為以色列的密友,部分人士也預期法國政府將改變政策,重回第四共和親以色列的外交取向。密特朗確實大力支持以色列的生存權,不過他也是首位支持巴勒斯坦自決的西方領袖,認為巴勒斯坦有權擁有自己的國家,法國亦於1982年拯救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的性命,保護他對抗以色列及敘利亞的攻擊。

  11.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九零年代期間,法國強烈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由於伊拉克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拒絕調停,也拒絕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讓法軍決定參戰。2003年時,美國準備再度攻打伊拉克,此次法國則堅決反戰,但不是為了保護海珊政權,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認為,若無證據顯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存在、無法證明海珊與蓋達有聯繫、以巴衝突沒有進展,貿然發動戰爭徒增穆斯林與西方世界的仇恨,反而助長蓋達組織的號召力。

  12.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法國對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十分常見,揉合國家利益、戰略構想與價值論辯,法國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推動聯合國與國際法,經歷1954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後,法國長期認為軍事行動只是死路一條,無法解決問題,法國領導人也明白巴勒斯坦的主張在阿拉伯世界很能引起共鳴,且巴黎又較不受華府政策影響,自然有其特殊地位。

  13.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時值法國總統選舉,各陣營卻未對國際政策或未來對中東政策進行公開辯論,似乎相當不受重視,社會普遍覺得以巴衝突為國際安全重大議題,但法國在此方面的聲望卻岌岌可危。 直到1973年戰爭與石油危機後,法阿關係在經濟與戰略面向才出現了長足進展,雙方有許多互補利益,在阿拉伯人眼中,法國是個不屬於共產主義的西方國家,且相較於美國也有更穩固的政治獨立特質。

  14.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隨著中東衝突再起,反猶行動在法國也死灰復燃,每年相關言語或肢體暴力案件約400起,知識份子氛圍也開始惡化,任何人若批評以色列政府政策,就可能遭指為反猶人士。中間派總統候選人貝胡(François Bayrou)顯然不太關心巴勒斯坦前途,大力支持以色列,不過他也同意巴勒斯坦建國有其合法性。

  15.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無論是執政黨「人民行動聯盟」或在野的「社會黨」內,均未整合出統一立場,兩黨內都有親巴或親的言論,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Ségolène Royal)在選前曾前往中東,希望獲得國際聲望,但外界最後評價不一,她在貝魯特訪問期間批評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期間則表達瞭解情況,讓黨內親巴勒斯坦人士對她很失望,而最後羅亞爾又不斷強調國際法,言論似乎也轉而對巴勒斯坦有利。

  16.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反觀另一候選人薩柯奇(Nicolas Sarkozy)立場明顯親以色列,他數次訪問以色列,但從未踏上巴勒斯坦領土,他歸咎真主黨造成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不過他也認為以軍反應並不適當,支持薩柯奇的法國內閣副部長埃托錫(Christian Estrosi)稱他是「天生屬於猶太人的候選人」,但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太過草率。薩柯奇與席哈克不同,他在以色列頗受歡迎,就連常左傾的知識份子與知名人士,也因以色列問題立場而支持右派的薩柯奇。

  17.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法國對中東政策今日或許已走到十字路口,自戴高樂設下中東政策路線至今已40年,不久的將來,隨著薩柯奇或羅亞爾當選下屆總統,法國國際政策或許就將調整轉向。

  18.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以法國的猶太族群約60萬人,逐漸將候選人對以色列態度做為投票指標,不過巴勒斯坦問題也同樣成為穆斯林族群的投票依據,穆斯林將自身困境與巴勒斯坦人的命運相連,儘管法國穆斯林人口遠大於猶太人,但他們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力卻遠不及後者,不過今日法國多數民眾的意見已於1967年不同,如今許多人將以巴衝突難歇責任歸咎於以色列,可是法國政治領袖仍避免公開批評以色列,唯恐被貼上反猶主義的標籤,有些人私下對以色列炮火猛烈,但在公開場合還是極力保持溫和、同情猶太人的形象。

  19. 自我評價 我做的頭好痛 你自己寫寫看吧… 不行的話 就算了 電路學 我來了

  20. 資料來源 1.維基百科 2.雅虎奇摩新聞 3.雅虎奇摩知識家

  21. 報告完畢 謝謝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