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 likes | 341 Views
法國與中東外交關係. 班級: 四子二 B 組員: 黃柏學、馬君瑋. 中東地理位置. 中東 地理位置重要,素有“ 五海三洲之地 ”之稱。中東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 中東 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繫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 中東地理位置.
E N D
法國與中東外交關係 班級:四子二B 組員:黃柏學、馬君瑋
中東地理位置 中東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中東地區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 中東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繫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中東地理位置 「中東」這個稱呼其實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中東”的地理概念是對於歐洲人以自己為中心而言的,歐洲人把東方按照離自己的遠近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大約是指地中海的東部和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
中東地區有哪些國家? 一般說來包括:巴林、 埃及、 伊朗、伊拉克、 以色列、 約旦、 科威特、 黎巴嫩、 阿曼、 卡塔爾、 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葉門,巴勒斯坦、馬格裏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蘇丹、茅利塔尼亞和索馬里。 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賽普勒斯儘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繫密切。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對於法國的阿拉伯政策,部分人士簡稱之為「以武換油」政策,此種簡化說法可能出自對法國的敵意,這些人相信法國為了商業利益而支持阿拉伯世界,希望藉此進入阿拉伯市場;也可能是因為法國境內存在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少數族群,全國6200萬人口中估計達500萬人。但其實法國親阿拉伯立場的主要原因並非選舉或商業考量,而是源於戰略思維。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1946年至1958年的第四共和期間,許多旁觀者認為法國採取反阿拉伯立場,法軍自1954年與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交戰,1956年時,法國、英國與以色列共同打擊高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當時法國與以色列往來極為密切,並協助以國取得核武。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1967年爆發以阿戰爭,也成為法國與阿拉伯關係的分水嶺,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怪罪以色列開啟戰端,儘管法國民眾立場親以色列,他仍決定斬斷與以色列的盟友關係,也預言巴勒斯坦佔領區將引發新問題,也無助於以巴衝突,自1967年以降,法國對以巴衝突態度不變,當時阿拉伯市場與選民對法國政府還不太重要。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不過雙方最重要的往來動力仍是戰略考量,與阿拉伯國家發展關係的同時,法國趁機遠離世界強權的影響,也在阿拉伯世界裡發揮法國傳統的外交原則,亦即推廣法國所認同的普世價值,並透過與開發中國家建立良好關係,強化法國的外交地位與勢力。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於1981年和1988年兩度當選總統,一度讓阿拉伯世界憂心忡忡,民眾視他為以色列的密友,部分人士也預期法國政府將改變政策,重回第四共和親以色列的外交取向。密特朗確實大力支持以色列的生存權,不過他也是首位支持巴勒斯坦自決的西方領袖,認為巴勒斯坦有權擁有自己的國家,法國亦於1982年拯救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的性命,保護他對抗以色列及敘利亞的攻擊。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九零年代期間,法國強烈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由於伊拉克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拒絕調停,也拒絕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讓法軍決定參戰。2003年時,美國準備再度攻打伊拉克,此次法國則堅決反戰,但不是為了保護海珊政權,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認為,若無證據顯示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存在、無法證明海珊與蓋達有聯繫、以巴衝突沒有進展,貿然發動戰爭徒增穆斯林與西方世界的仇恨,反而助長蓋達組織的號召力。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法國對阿拉伯世界的政策十分常見,揉合國家利益、戰略構想與價值論辯,法國身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推動聯合國與國際法,經歷1954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後,法國長期認為軍事行動只是死路一條,無法解決問題,法國領導人也明白巴勒斯坦的主張在阿拉伯世界很能引起共鳴,且巴黎又較不受華府政策影響,自然有其特殊地位。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時值法國總統選舉,各陣營卻未對國際政策或未來對中東政策進行公開辯論,似乎相當不受重視,社會普遍覺得以巴衝突為國際安全重大議題,但法國在此方面的聲望卻岌岌可危。 直到1973年戰爭與石油危機後,法阿關係在經濟與戰略面向才出現了長足進展,雙方有許多互補利益,在阿拉伯人眼中,法國是個不屬於共產主義的西方國家,且相較於美國也有更穩固的政治獨立特質。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隨著中東衝突再起,反猶行動在法國也死灰復燃,每年相關言語或肢體暴力案件約400起,知識份子氛圍也開始惡化,任何人若批評以色列政府政策,就可能遭指為反猶人士。中間派總統候選人貝胡(François Bayrou)顯然不太關心巴勒斯坦前途,大力支持以色列,不過他也同意巴勒斯坦建國有其合法性。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無論是執政黨「人民行動聯盟」或在野的「社會黨」內,均未整合出統一立場,兩黨內都有親巴或親的言論,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Ségolène Royal)在選前曾前往中東,希望獲得國際聲望,但外界最後評價不一,她在貝魯特訪問期間批評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期間則表達瞭解情況,讓黨內親巴勒斯坦人士對她很失望,而最後羅亞爾又不斷強調國際法,言論似乎也轉而對巴勒斯坦有利。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反觀另一候選人薩柯奇(Nicolas Sarkozy)立場明顯親以色列,他數次訪問以色列,但從未踏上巴勒斯坦領土,他歸咎真主黨造成以色列與黎巴嫩戰爭,不過他也認為以軍反應並不適當,支持薩柯奇的法國內閣副部長埃托錫(Christian Estrosi)稱他是「天生屬於猶太人的候選人」,但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太過草率。薩柯奇與席哈克不同,他在以色列頗受歡迎,就連常左傾的知識份子與知名人士,也因以色列問題立場而支持右派的薩柯奇。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法國對中東政策今日或許已走到十字路口,自戴高樂設下中東政策路線至今已40年,不久的將來,隨著薩柯奇或羅亞爾當選下屆總統,法國國際政策或許就將調整轉向。
法國對中東外交政策 以法國的猶太族群約60萬人,逐漸將候選人對以色列態度做為投票指標,不過巴勒斯坦問題也同樣成為穆斯林族群的投票依據,穆斯林將自身困境與巴勒斯坦人的命運相連,儘管法國穆斯林人口遠大於猶太人,但他們的社會與政治影響力卻遠不及後者,不過今日法國多數民眾的意見已於1967年不同,如今許多人將以巴衝突難歇責任歸咎於以色列,可是法國政治領袖仍避免公開批評以色列,唯恐被貼上反猶主義的標籤,有些人私下對以色列炮火猛烈,但在公開場合還是極力保持溫和、同情猶太人的形象。
自我評價 我做的頭好痛 你自己寫寫看吧… 不行的話 就算了 電路學 我來了
資料來源 1.維基百科 2.雅虎奇摩新聞 3.雅虎奇摩知識家
報告完畢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