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9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主讲:眉县中学 王小芹. 古诗释义. 中国古典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词。广义的古代诗歌,包括各种古代的韵文,如:诗、词、赋、曲等;狭义的古代诗歌则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流程. 先秦——诗 、 骚 两汉——乐府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 唐代——唐诗 宋代——宋词 元明清——元曲、诗词.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tex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 主讲:眉县中学 王小芹

  2. 古诗释义 • 中国古典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词。广义的古代诗歌,包括各种古代的韵文,如:诗、词、赋、曲等;狭义的古代诗歌则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

  3.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流程 • 先秦——诗、骚 • 两汉——乐府 • 魏晋南北朝——文人诗 • 唐代——唐诗 • 宋代——宋词 • 元明清——元曲、诗词

  4. 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主要历经了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到五言、七言以及杂言,到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包括古白话诗,以及词,散曲,新诗,本文不作深究)这几种主要形式。

  5. 劳动创造了诗歌。诗歌起源于民歌 • 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鲁迅所说的“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 •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6. 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诗,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等。《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它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等。相传黄帝所作的《弹歌》就是典型的二言诗,短短八个字概括了从制作工具到猎取动物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二言古谣,也可称为原始歌谣,远古歌谣,太古歌谣或上古歌谣等等。《礼记》和《易经》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的作品。这类诗歌的基本形式就是歌谣,它产生与先民的集体生活密切相关,他们通过歌谣来传授生产技能,协调劳动节奏,表达内心感受,娱乐群体生活等等。

  7. 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清代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远古和上古时代的歌谣。 • 《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 •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 《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 《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8. 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这个时期的诗歌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而发达的文化。这个时期的诗歌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 • 如《大学》中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但流传下来极少,部分保存在甲骨文和大型青铜器上。

  9. 《盘铭》译文 • 商汤刻在洗澡盆上的字说:“如果能在今天洗净身上的东西,使身心清新,就应天天洗净脏东西,使身心清新,更要继续不断地每天清洗,使身体和精神焕然一新。”《康诰》说:“激励人们弃旧图新,弃恶从善。”《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能始终做到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都竭尽全力,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10. 周王朝建立了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保留了大量的民歌。春秋时期,四言诗已经十分成熟,作诗言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中国文化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期。 经过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最初一部以诗的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从音韵学上说它仍然属于上古歌谣,但是它与二言古谣有明显的不同点,赋、比、兴三大手法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感情充沛,和现代作品几乎没有隔阂。

  11. 《诗经》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此后才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诗经》共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此后才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12.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儒、墨道、法、兵等各个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宣传政治主张,并互相辩论,形成了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局面。春秋末期,北方的主要文化典籍,如《诗》、《书》、《礼》、《乐》等,相继传入楚国,巫风盛行的这个地方,诗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屈原的创作使诗歌有了飞跃,创造了一种新诗体“楚辞”,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把先秦文学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西汉刘向把屈原及其宋玉等人的作品汇编而成《楚辞》,它是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诗歌总集。与《诗经》相比,《楚辞》砌词以托意,词藻华丽,想象力丰富,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13. 楚辞的特点 •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14. 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楚辞孕育了汉赋,楚歌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形。辞赋如司马相如和《子虚赋》、《上林赋》这样典型的汉代大赋。但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终存在,其语言整饬华丽、注重铺陈的特点也贯穿始终。新兴的乐府诗开始显示出生命力,五言诗正在登上文学舞台,七言诗也开始萌芽。“乐府”收集整理的民歌就叫乐府民歌,多同民间的音乐舞蹈相结合。如《江南》、《铙歌十八曲》、《十五从军征》等。秦王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开国君臣多为楚人,所以楚辞和楚歌兴盛一时。楚辞孕育了汉赋,楚歌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形。辞赋如司马相如和《子虚赋》、《上林赋》这样典型的汉代大赋。但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始终存在,其语言整饬华丽、注重铺陈的特点也贯穿始终。新兴的乐府诗开始显示出生命力,五言诗正在登上文学舞台,七言诗也开始萌芽。“乐府”收集整理的民歌就叫乐府民歌,多同民间的音乐舞蹈相结合。如《江南》、《铙歌十八曲》、《十五从军征》等。

  15. 最早的五言诗是虞姬的《和项王歌》 •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 李延年的《佳人歌》 •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班婕妤的《怨歌行》 • “新裂齐绔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16. 汉代乐府诗(一) •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其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17. 汉代乐府诗(二) • 汉乐府就是指汉时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 。《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18. 汉代乐府诗(三) •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斜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19. 西汉后期,五言诗在民间已经普遍流行。不过,五言诗在西汉始终没有成为通行的主流的诗歌形式,直到东汉以后才逐步兴盛起来。 与五言诗一样,七言古体诗起源也较早,七言诗在旧体诗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形式。在《楚辞》中已经有不少的七言句子。在战国时期已经很常见。《文选》注引刘向的《七言》诗尚有六句,是完整的七言诗歌,“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

  20. 建安文学(汉代末期) • 以“三曹”、“七子”为核心,文人诗歌兴起。著名诗篇有:曹丕的《燕歌行》,曹操《短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王粲《七哀诗》。文人诗吸收了乐府民歌的营养,为后来严谨格律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21. 建安七子 •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22. 两晋古诗 •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创作走上了形式主义的道路,讲究形式辞采华丽,描写繁复,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张(张协、张载、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只有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传承了建安文学精神,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相结合的新道路。

  23. 两晋古诗之张载 • 张载,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性格闲雅,博学多闻。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 ,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刘勰曰:“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可谓鲁、卫之政,兄弟之文也。”(《文心雕龙·才略》)传说张载貌丑,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投石满载”。在《幼学琼林》中亦有“投石满载,张孟阳丑态堪憎”之语。可见古人有时也会以貌取人。   

  24. 田园诗人鼻祖----陶渊明 • 东晋末年陶渊明为古典诗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五言诗在他手中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被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开创了田园诗派,代表诗作是《归园田居》、《饮酒》,他的诗歌对唐代田园诗影响非常大。

  25. 南北朝时期(一) • 南北朝时期又一批乐府民歌涌现出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南朝民歌多清丽柔婉。代表作是长诗《西洲曲》,北朝民歌多刚健豪爽,其代表作《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壁”。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成独特含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影响。

  26. 《西洲曲》南朝民歌,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西洲曲》南朝民歌,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27. 《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西洲曲》艺术魅力自不容置疑。但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

  28. 西洲曲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一说乌桕)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29. 【西洲曲相关注释】 • 〖西洲〗地名,未详所在。它是本篇中男女共同纪念的地方。 • 〖下〗落。落梅时节是本诗中男女共同纪念的时节。 • 〖鸦雏色〗形容头发乌黑发亮。鸦雏,小鸦。 • 〖伯劳〗鸣禽,仲夏始鸣。 • 〖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 〖莲心〗和“怜心”双关,就是相爱之心。 • 〖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30. 〖彻底红〗就是红得通透底里。 • 〖望飞鸿〗有望书信的意思,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此二句似倒装。意思是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风吹帘动,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荡漾。一说这里把江称为海,“海水”即指江水。 • 〖悠悠〗渺远。天海辽廓无边,所以说它“悠悠”,天海的“悠悠”正如梦的“悠悠”。 • 〖君〗指住在江北的爱人。

  31. 南北朝时期(二) • 南朝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沈约等人创立了音韵严格的“永明体”。主张讲究诗的音韵美,它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鲍照创作大量优秀的五言诗和七言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的杰出代表作。他的隔句押韵的其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32. 唐代的近体诗(一) •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及稍后出现的陈子昂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体--律诗,即格律诗。唐时把以前的不讲格律韵律的诗叫古体诗,把格律诗叫近体诗。

  33. 盛唐时期 •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得两座高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分别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同时出现了两个很有名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34. 中唐时期 • 安史之乱之后的中唐,白居易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35. 白居易思想及主张 •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在诗的创作上,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36. 晚唐时期的诗歌 • 晚唐诗歌感伤气氛浓郁,代表作家是杜牧、李商隐,他们被称为“小李杜”。杜牧善于写七言绝句,代表作《山行》。李商隐善于写七言律诗,用典精巧,对偶工整。例如《夜雨寄北》、《锦瑟》。

  37. 唐代的近体诗(二) • 词又叫诗余,是晚唐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起源于民间,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晚唐诗人温庭筠辞藻华丽,人称“花间派”。五代时期,中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写词高手李煜,他的代表作为《虞美人》,《浪淘沙》。

  38. “花间词派” • 晚唐五代时流行的词派。创始人是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主要成员是五代西蜀的一批词人,如韦庄、牛希济、欧阳炯等。他们的作品多描写女人和相似,内容狭窄,情调缠绵,词藻华丽。后蜀赵承祚把温庭筠等18位作家的词编成《花间集》,花间派由此得名。他们的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其中也不乏一些好词句。

  39. 温庭筠作品赏析 •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   晨起动征铎(duó),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槲(hú)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   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40.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①小山:1.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2.指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3.形容女子隆起的发髻。 • ②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 ③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41. ④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  ⑤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 ⑥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 ⑦弄妆:梳妆打扮, 修饰仪容。  ⑧罗襦:丝绸短袄。 • ⑨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⑩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42. 宋诗的理趣化及词的发展壮大(一) • “唐诗不可逾越,宋诗无以为继”。宋代诗人另辟蹊径,重在理趣,也走上了诗歌的另一高峰。比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3. 关于宋诗的议论 • 学者钱钟书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看了这个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诗的明代人说宋诗学唐诗而不象唐诗,这话没错。就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象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象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宋诗以意取胜,靠的就是在诗歌中发议论来实现。

  44. 宋诗的议论 • 理学家提倡“文以载道”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也用苏轼的诗来作说明。唐人写庐山的诗,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议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展开具体的描写,然而苏轼笔锋一转,就从横看侧看庐山的形状多变来进行议论了。诗人以游山观景来比喻为人处世,由看山而提出了一个富于哲理性的命题:看问题必须超越个人狭隘的空间,摆脱一己之偏见。

  45. 关于宋诗的议论 • 在诗歌中议论与写景,叙事,抒情是一样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强调宋诗议论,不是说唐诗不议论,主要是宋诗的议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到了无所不议的地步。有点甚至通篇议论。宋代诗人总喜欢在诗中用议论来表达人生哲理,这与宋代理学发达大有关系,不少理学家就经常写诗。

  46.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此可以看出唐诗也是发议论的。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此可以看出唐诗也是发议论的。

  47. 宋诗与唐诗有何不同 •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48. 宋代有影响的诗人 • 北宋大家: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 南宋大家:陆游、杨万里

  49. 词在宋代的发展 • 词在宋代达到鼎盛,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双壁。北宋著名词人有柳永、苏轼等。 •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0. 柳永对词的贡献 • 柳永词在宋词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 1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 •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