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 likes | 1.1k Views
孟德斯鳩. 班級 : 動物一甲 組長 : 黎元琦 (B0033032) 組員 : 簡旻哲 (B0033006) 林冠穎 (B0033034) 陳景華 (B0033018) 何書廷 (B0033016) 陳毅澄 (B0033012) 楊乾亨 (B0033044). 來源 : 奇摩圖片. 分配表. 作者生平 & 背景介紹 ( 楊乾亨 ) 主要著作介紹 ( 何書廷 ) 主要思想 ( 陳毅澄 ) 學說 & 理論 ( 陳景華 ) 對現代貢獻 & 影響 ( 黎元琦 ) 批評與檢討 ( 簡旻哲 ) 結論 ( 林冠穎 ). 作者生平 & 背景介紹. 楊乾亨.
E N D
孟德斯鳩 班級:動物一甲 組長:黎元琦(B0033032) 組員:簡旻哲(B0033006) 林冠穎(B0033034) 陳景華(B0033018) 何書廷(B0033016) 陳毅澄(B0033012) 楊乾亨(B0033044) 來源:奇摩圖片
分配表 •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楊乾亨) • 主要著作介紹(何書廷) • 主要思想(陳毅澄) • 學說&理論(陳景華) • 對現代貢獻&影響(黎元琦) • 批評與檢討(簡旻哲) • 結論(林冠穎)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楊乾亨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夏爾·德·路易‧色貢達,拉伯烈德和孟德斯鳩男爵(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ede et Montesquieu,1689年1月18日-1755年2月10日)是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社會學家,是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拜占庭帝國」這個說法的流行,孟德斯鳩出力甚多。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一)出生1689年1月18日生於法國吉倫特省波爾多市附近。父親雅克.塞孔達,職業為軍人。母親瑪麗.弗朗索瓦.德.貝斯奈勒,是一位貴族小姐。出生在母親陪嫁過來的拉伯烈德莊園。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二)婚姻1715年(26歲)3月11日與信奉基督教喀爾文教派的貴族小姐讓娜.德.拉爾蒂克訂婚,同年4月30日在波爾多聖—米歇爾教堂舉行婚禮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三)成長背景與求學過程1696年母親去世,繼承了母親遺產和拉柏烈男爵的爵位。1700年8月進巴黎附近的教會學校朱伊公學讀書。1705年8月朱伊公學結業,回到故鄉。同年進入波爾多大學專修法律。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1708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並獲得律師資格,在基因會任律師。1713年父親去世。奔父喪,回到波爾多。作為長子繼承了父親的產業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四)經歷1714年任命為波爾多高等法院的推事。1716年4月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同年繼承伯父全部產業、孟德斯鳩男爵爵位和波爾多高等法院庭長職位。 • 1721年第一部重要著作《波斯人信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1721~1728年擠身巴黎宮廷社交界,成為沙龍常客。1726年賣掉波爾多高等法院庭長之職,擺脫了因為長期涉足巴黎社交圈而導致的負債,並為日後的出國遊歷解決了經費問題。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1728年被接納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同年4月5日離開巴黎,開始出國旅遊。1729年抵達英國首都倫敦,開始了出國遊歷中時間最長、收穫最大、影響最深遠的英國之行。1730年2月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1731年4月離開英國。在英國生活近一年半的時間裡,著重考察英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會晤過英王喬治二世和政界顯要人物,出席輝格黨與托利黨人在下院進行的辯論,並與英國知識界交往密切。6月回國後第一次出席法蘭西學士院會議。6月底回波爾多住進拉柏烈德莊園。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到1748年間,他經常往返波爾多與巴黎之間,而且主要是住在巴黎,並經常出席波爾多科學院與法蘭西學士院會議,並參加於波爾多和巴黎的文化沙龍中。同年開始撰寫《論法的精神》。1748年最重要著作《論法的精神》在日內瓦問世。同年波爾多出現飢荒,孟德斯鳩免費發放糧食,賑濟災民。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1734~1748年第二部重要的著作《羅馬盛衰原因論》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版。 • 1751年羅馬教廷把《論法的精神》列入禁書目錄中,列為禁書的判決書在1752年3月2日公開發表 • 1753年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長。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1755年1月在巴黎染上流行性熱病。2月10日在巴黎的聖多米克大街寓所與世長辭,享年66歲。葬禮舉行時,啟蒙思想家狄德羅參加葬禮。11月《百科全書》第5卷出版,卷首刊有編者達朗貝爾撰寫對孟德斯鳩的頌詞。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時代背景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1701年至18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8世紀。這個世紀注重的是「穩定」與「和諧」,卻也是人們對自然探索的萌芽期。 • 政治上,歐洲各國開始與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進行小規模的通商貿易,並持續在東南亞與大洋州建立殖民據點。此時多數的君主制國家正處於全盛時期,但民主思潮卻逐漸燃起,並以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影響最深。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學術上,在西歐興起的啟蒙運動開始挑戰基督教教會的思想體系,使科學的成果感染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而歐洲以外的地區也透過傳教與貿易的方式接觸這思潮,進而產生小規模的學術復興運動。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另外,由於商業上的需要,部分技術孕育而生,成為工業革命之濫觴。而在技術外,生產與管理方式在西歐逐漸發生改變:傳統世襲的學徒制逐漸被破壞,分工與工廠生產方式開始抬頭。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 藝術與文化上,追尋希臘與古羅馬風格的新古典主義盛行西方世界,並影響印度與中國的宮廷藝術。但同樣的,中國和大洋洲的文化物品流入歐洲,使西方世界的上流社會吹起十分表面的異國風。
作者生平&背景介紹 17~18世紀初的法國 • 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參與了一些衝突:權力下放之戰,法荷戰爭,重新聯合戰爭,大同盟戰爭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主要著作介紹 何書廷
主要著作介紹 孟德斯鳩一生著作 • 1721年出版 <波斯人信札> (Lettres persanes) • 1725年出版 <尼德的神殿> (Le temple de Gnide) • 1727年出版 <論一般的君主政體> (Relexions sur la monarchie universelle) • 1734年出版 <羅馬盛衰原因論> (Consideration sur les casu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 leur decadence ) • 1745年出版 <蘇拉和歐克拉底的談話> (Discours de Sylla et d’Eucrate) • 1748年出版 <論法的精神> (De l’Esprit des Lois) • 1750年出版 <為 <論法的精神>辯護與解釋> (Defense De l’Esprit des Lois et eclaircissements)
主要著作介紹 <波斯人信札> (Lettres persanes) • 這是他在1721年用化名「彼爾‧馬多」出版的,當時的他對法國的政治、社會的腐敗有了具體認識並非常不滿,所以在書中假扥兩個波斯人通信的格式寫成。全書共有161封信,時間跨度為從1711年到1720年的九年。該書首先於1721年匿名發表,以局外人的視角探討了法國生活的不開化。該書是啟蒙運動的產物,質疑了教會的權威,而世俗國家則在興起。
主要著作介紹 影響 • 此本書出版後造成了大轟動,雖然成為了全國注目的對象,但也的引起統治者的不滿國王路易十五曾經因為這樣而無理的否決掉他所申請的法國科學院院士就是證據。
主要著作介紹 <羅馬盛衰原因論> (Consideration sur les casu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 leur decadence ) • 1734年出版,這本書是在孟德斯鳩在<波斯人信札>出版後開始鑽研政治、法律問題,並且在1726年去各國旅行考察,回國後自1731年起便閉關不出,整理所蒐集的資料。 • 此書雖然不像<波斯人信札>那麼風行,是屬於一本嚴肅的著作,它是<論法的精神>的前篇,理想也與<論法的精神>有緊密的連接
主要著作介紹 <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 • 這本書是在1748年所出版的,是他畢生最重要、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他理論的總結,比起前面兩本書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被認為是亞里斯多德以後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著作,也是當代最具獨特性的一本理論書。 • 此本書出版後,轟動一時,但是此本書引起了統治階層尤其是教會得憎恨,巴黎大學和主教議會更是要將它列為禁書。而孟德斯鳩也因此在1750年匿名發表了《為 <論法的精神>辯護與解釋》此篇文章來反駁。
主要著作介紹 • 主要內容:全書共分為31章節分為6大部分。 • 1.法律的定義、法律和政體的關係、政體的種類和他們各自的原則(1~10章) • 2.政治自由和分權學說、英國的範例(11~13章) • 3.地理與政法關係的學說及各種推論(14~19章) • 4.工業、商業、人口、宗教等問題(20~25章) • 5.羅馬和法國法律的變革、關於封建法律的學說(27~28章、30~31章) • 6.一般性結論(26和29章)
主要思想 陳毅澄
主要思想 法 • 「法」是順應事物的本性,自然發生的必然關係。
主要思想 自然法 • 宇宙間充滿了一定的法則,日月星辰及萬物接受其支配,人也是宇宙中的一份子,理應受支配。
自然法 • 第一原則→和平(誰都不想成日廝殺) 我有惹你嗎? 來源:google
自然法 • 第二原則→食物(極度飢餓時,將破壞第一原則) 來源:google
自然法 • 第三原則→愛情(在基本生存條件充足之下,動物都會想“交配”,人也不例外要「求偶」) 來源:自己拍 來源:google
主要思想 自然法 • 第四原則→社會生活的慾望
主要思想 反對實在法 • 反對Hobbes的契約論(反對所有的法律都是簽約後而生的) • 反對實在法(承認權威者的命令為法律) • 認為「法」是早於人類權威就存在的正義。 • 做法律允許的事→自由
主要思想 法律 • 上帝法:我們不知道的許多規則,但萬物依此運行。 • 人為法:(人間存在的法) • 國際法 • 政治法 • 民法
主要思想 法律 • 國際法(國家與國家之間) • 霧社事件: • 使用化武毒氣等手段進行鎮壓,已經嚴重違反1899年海牙公約、1907年第二次海牙公約等規範作戰手段。
主要思想 法律 • 政治法(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 • 刑法 • 行政法
主要思想 法律 • 民法(人民與人民之間) • 契約 • 兩人之間的糾紛
主要思想 政體論&環境制約論 • 依不同的國民性格、風俗,產生的「法律」就不同,依國家的環境不同,產生的政體也相異,這就是「法」的精神所在。 • 共和政體 • 君主政體 • 專制政體
主要思想 政體論&環境制約論 • 貧瘠地區(如寒帶、山岳地帶、島國) • 資源不足→人民重視資源分配(關係自己的生存)→關注分配資源的人(領導者)→共和體制 • 北歐國家
主要思想 政體論&環境制約論 • 溫熱帶、面積中等、土地肥沃、平原 • 糧食生產條件較佳→不會餓死→人民生活安逸、懶散、怕死→缺乏對領導者的條件要求→方便君主掌控(因為「國土面積中等」,人民接觸得到王,王會守法)→君主體制 • 泰國水災
主要思想 政體論&環境制約論 • 包含各種氣候、人種的大國家(如中國、印度) • 氣候、人種不同→需求、風俗也不同→衝突產生→各地自行獨立→破碎的國家 →需要強大制約的力量→中央集權→獨裁政體
主要思想 論點 • 只有最適合的政府,沒有最好的政府。 • 只有最適合的體制,沒有最好的體制
學說&理論 陳景華